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2513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docx

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全市农村工作

会议交流材料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休宁县人民政府

2006年1月18日

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支农政策,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强化服务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态农业为特色,以农业产业化为方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大胆创新、扎实工作,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93075万元,比上年增长4.8%;实现农业增加值56927万元,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4600万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0元,增长12.2%。

水稻等主要农产品优质率达到90%,为我省18个重点粮食生产县之一;全县茶叶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到1200公顷,成为我省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面积、有机茶园颁证面积最大县,名优茶产值达到8350万元,占茶叶总产值的71%;大棚蔬菜、菊花、中药材、蘑菇等特色经济作物迅速发展,榆村蘑菇、渭桥烟叶生产基地等一批新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初见成效;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规模养殖进一步扩张;林业资源保护和综合开发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10.9万亩,实行国家生态公益林56万亩,竹业、茶油等产业开发渐成规模,竹业、油茶正成为我县生态经济型产业。

2005年我县先后被列为“全国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全国第八批生态建设示范区”和“有机黄山菊花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截止2005年底,全县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50个,固定资产1.88亿元,产业化组织销售收入达到2.9亿元,创汇360余万元,带动农户2.6万户。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家,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2亿元,其中新安源、松萝2家企业被命名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黄山市新安源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我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第二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龙头企业与基地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新安源有机茶开发公司通过新安源茶叶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建立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建立基地面积2000余亩;“圣星”竹业通过工业化理念办产业基地的方式,建立紧密型的基地1.4万亩,其中与基地农户签订毛竹林经营权转让协议达到3400余亩;荣山茶厂通过整体承租的方式建立了3000亩标准化茶园示范基地;徽山油业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建立了1700亩油茶基地,辐射基地面积达1.4万亩,带动农户1000余户。

专业合作组织走上规范化。

先后成立与完善了12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

专业合作组织在“量与质”两个方面迅速提高,增强了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2005年新安源茶叶农民合作社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单位。

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局部探索转入全面推进,形成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的新格局,显现了竞争力增强、带动力提高的新态势,探索了用现代工业理念、先进科技成果建设现代农业的新途径,构建了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农民参与、中介组织服务多方推进的新机制。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05年,我县坚持两手抓、同步建、整体进,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农村环境。

实施了农网改造、林业生态建设、人畜饮用水改造、县乡道路建设、农田土地改造等,强力推进“四通”(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一建”(沼气建设)。

至2005年底,先后完成了源璜公路改造,新建源白公路,县乡公路黑色化目标基本实现,通公路或机耕路的村达到256个,占总数的98.8%。

通讯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通电话村达到258个,占99.6%。

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村村通电目标,水电电气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建农村沼气池3200口,解决了近3万人饮用水困难问题。

全县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分别下降了11.8%和29.8%。

--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

从去年9月以来,我县紧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抓住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这一核心,以“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转变乡镇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机制,建立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改进农村工作考核评价办法)为主要内容,坚持“三减三变”(减职数变效率、减机构变职能、减人员变距离),从难点上求突破,从特色上求创新。

全县农村已完成改革主要任务的19个乡镇领导职数由原来的221人减少到143人,减幅达35.3%,乡镇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全县乡镇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的有43人,占32.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80人,占60%;内设机构减少了75个,减幅近56%;清退乡镇人员137人,实行一次性买断23人,优化配置155名乡镇干部直接到村、协会、龙头企业服务。

在乡镇建立了“为民服务中心”,实行全程代理服务,使基层为民服务的体系变管理为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通过改革,进一步转变了职能,更新了观念,提高了效率,强化了服务。

--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

全面完成中小学布局调整和8万平方米D级危房改造,引进第一所民办学校--黄山天都中学,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和平民学校。

建立了以琼琼服装、师通电脑等为龙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2005年全县共完成培训农民工3600人,转移3000人,培训内容涉及到电机缝纫、木工、机械、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等十四个专业,培训人员覆盖全县21个乡镇,被国家农业部列入阳光工程联系点。

农村卫生条件逐步改善,农村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推进。

大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以企业为载体,通过引导企业参加中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交易会、皖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各类会展,提高农业的外向度,为拓展我县农产品在上海等长三角市场提供有效支撑。

强力推进农业招商引资。

全县引进资金投资农业项目总额为1.68亿元,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占全县招商引资资金的30.02%。

同时,全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仍存在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一是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农民人均收入构成中源于一产比重仍然过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转移难度逐年加大。

林农和粮农、山区和平畈区的农民收入差距拉大;二是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低。

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社会资金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性不高,农业招商引资难度大,农业的借力发展有待提高;三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

失地农民的保障机制、农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发展要求,农村科技、文化设施不足等。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也是我县实现“三年跨越”目标的冲刺之年,我县将以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农村工作新机制建设,走“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实行东向发展战略,以长三角为目标市场,充分发挥我县生态、资源、区位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力争把我县建成长三角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高素质劳动力输出基地。

2006年全县农村经济主要预期目标是:

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9.38亿元,增长5%,农业增加值达到5.98亿元,增长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0%,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收入达到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县将按照省市有关要求,着力突出“一条主线”,把握“二大重点”,做好“七项工作”。

(一)突出一条主线

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新产业,着力打造地域特色品牌,突出抓好“三茶”(茶叶、茶油、茶干)工程建设,落实“三茶”项目扶持措施;以新机制建设为抓手,优化服务,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培训新农民;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重点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劳务经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深化改革改制以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求突破,实现全县农业产业化、农民知识化、农村经营合作化、村镇景观化和农村管理民主化。

全面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二大重点

--以“百村促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抓百村带千村”新农村建设活动,重点抓好15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示范工程,进行科学编制规划,通过示范村的带动,加快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突出特色培植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村域经济。

把盐甫、阳干、溪洲、右龙等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与乡村福地示范村相结合,使乡村旅游尽快形成规模,使乡村福地成为全县、全市农村工作的一个特色品牌。

同时加大特色村生态示范基地建设。

以示范村中心,成片开发周边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特色产业,实现农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是强化整体规划改善村貌。

按照村镇产业结构及其功能,合理规划中心集镇与行政村落、居住区与畜禽饲养加工区、乡镇工业园区与农业基地。

对位于县城城区内的示范村全面实现城市化;对城乡接合部的示范村,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

三是完善村级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提供经验。

--以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加快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果,重点建立与完善“农村基层管理、为农服务、乡镇财政管理、农村义务教育管理、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化供给、农民负担综合监管、农村困难群体保障、乡镇工作考评”等八个方面工作新机制。

积极开展好“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运行年活动”,进一步强化县乡联动,增强县级涉农部门服务基层的能力,逐步建立岗位有职责、人员有责任、考核有指标的为农服务新机制。

进一步完善购买公益性服务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逐步建立“以钱养事、酬效挂钩”的服务机制和考核机制,实现“养人”向“养事”的转变,增强为农服务能力。

加快农业科技的推广与使用,农业科技服务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村种养大户延伸。

抓好动物防疫和植物检疫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安全。

加快推进林业基层服务体系改革,积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木材经营政策改革,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加强农民负担源头防范、农民负担责任追究和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

(三)做好七项工作

1、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推进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着力培育茶叶、木竹、油茶、蔬菜、药材、蚕桑和养殖基地,茶区重点加强有机茶、无公害茶园基地建设,推广无性系等优质茶树品种,提高全县有机茶名优茶的比重;城郊及主干线突出发展以花卉、果品、反季节果蔬为主的优质、特色、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坚持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积极培育毛竹、油茶、用材林三大生态经济型产业,壮大基地规模;畜牧业上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引导养殖企业大户建立高起点、规范化养殖基地,同时抓好重大疫病防疫工作,力争2006年养殖产值增长30万元。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的方针,加速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标准化进程。

积极推进茶叶、蔬菜、菊花等主导产业基地生产标准、操作规程,2006年力争建立3个以上连片规模1000亩的标准化示范基地。

通过推进农产品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建成茶叶、畜牧、高山蔬菜、油茶、山野食品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今年我县在茶业行业将重点开展“茶叶质量新安行”活动,提高茶业行业的质量意识。

2、抓好龙头企业发展,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

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把农业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按照“规模大、高技术、高效益、外向型、带动农户多”的要求,落实好国家扶持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以新安源、松萝等企业为龙头,发展以有机茶为主的茶叶加工业;以圣星竹业、徽山源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木竹精深加工产业,以佳龙、徽山油业等企业为龙头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在农产品加工型省级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基地生产,普遍建立质量安全体系并通过规范认证,推动龙头企业全面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继续抓好荣山茶厂清洁化生产线示范项目,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水平。

力争在2年内培育出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2家。

二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精深发展。

优化整合各产业加工企业,延长产业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加快我县茶业、木竹加工板块经济的形成,实现农产品加工业技术高新化、产业集聚化、产品特色化、经营标准化,培育建设一批节约、高效、生态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资源消耗型产品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力争5年内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精深加工率达30%以上,实现农产品系列开发和深度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产业链,形成互为原料、互为层次的循环生态农业加工体系。

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推进“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大户带农户”等经营模式;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经营业主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依法规范双方行为,保护双方合法权益;创新投入机制,逐步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导向,以农民和业主投入为主体,以信贷和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投入机制,大力发展业主经营。

四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搞好品牌整合,打造生态品牌,重点抓好“新安源”、“松萝”“五城茶干”、“徽山茶油”、“兰田香榧”等品牌的对外宣传力度;为我县优质农产品打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夯实基础。

3、做强做大劳务经济,培养高素质的“新农民”。

大力发展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劳务市场,加强指导,规范运作方式,做大做强中介服务产业。

加强农民工培训,继续实施“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的实施,扩大实施规模,总结推广好得胜鲁班木工学校的经验,加快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建设,力争形成劳务品牌。

建立基地。

大力培育一批劳务输出示范乡镇,重点抓好贫困山区劳务输出示范乡镇的培育。

延长服务链条。

加强部门配合,积极推进劳务输出信息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实现劳务输出和用工信息的对接。

为农村劳动力提供维权、法律咨询与法律救助。

维护农民工利益。

力争2006年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3500人,转移就业率达到100%。

4、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

打好乡村公路网建设攻坚战,改建3条、续建8条县乡公路通达项目,完成23个村通油(水泥)路,建成6条村通村公路,积极配合做好黄塔(桃)、汤屯等调整公路建设。

加快农村小水电开发,力争使率水河流域水电开发装机容量达到1.2万千瓦。

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续建项目的实施,解决个居民点,1.2万人饮水安全。

加强新型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抓住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为契机,引导连锁企业走向农村,用3年时间在全县建成3家农村消费品配送中心、18家乡级农家店、50家村级农家店。

以“生态家园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茶、瓜菜、粮)”能源生态农业,加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养殖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与利用,促进农用废弃物和再生能源循环利用水平,力争在5年内全县建成户用沼气池2万口,全县农村沼气覆盖率达到30%以上,建成一批典型的沼气综合利用示范村。

加快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模式的良性发展。

抓好14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防疫条件。

加快兰田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提高机械化水平。

5、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围绕茶业、竹业、蔬菜、养殖等优势产业,加快组建各级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

以新安源农民茶叶合作社等7个专业合作组织作为重点示范专业合作组织,健全制度,规范专业组织管理,通过项目扶持,增强专业协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等自我服务能力。

在合作经济组织内大力探索以资金、技术、产品和土地等为要素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

加大农业技术咨询、一般性农业技术推广及产后加工、运销等服务职能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延伸。

加快市场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体系,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营销组织的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推进种养业规模生产基地的信息网络建设,继续抓好农技“110”服务热线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生产资料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积极探索农资直营、加盟连锁店,实现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供应与农技服务一体化。

建立农资经营诚信体系,加强农资市场的整治,建立让农民“放心、称心、省心”的农资供应服务体系。

6、做好农业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对外开放

一是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机遇,坚持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引进一批、包装一批的原则,加大农业项目建设。

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与争取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二是着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加大农业对外开放。

突出招商引资企业的主体作用。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招商载体,以商招商,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度大、具有牵动性的项目;把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促进农业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发挥农业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积极向外推出我县特色农产品和优质农产品;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招商活动。

积极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参加长三角地区的农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和农业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借旅游业开发,把生态农业建设引入更广泛的招商引资的轨道。

三是扩大农产品对外贸易。

充分利用我县有机、绿色的特色优势,加快我县茶叶、木竹制品、油茶、箬叶等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建设,增强龙头企业出口创汇能力。

7、做好统筹协调,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大全力

坚决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和“特别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的要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三农”投入。

积极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实行统筹分配和统一管理。

加强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将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将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建立政府为主导、农民是主体、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激励机制,加强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通过项目扶贫、科教扶贫、劳务扶贫、移民扶贫等多种方式,力争使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高于全县增长速度的2个百分点以上。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帮扶解困和下乡服务活动,努力开创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