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137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 14页.docx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word版本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简单修改即可使用,推荐下载!

==

2018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篇

本文目录

1.2018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活动实施方案

4.中学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课题标题:

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

  所属学科:

语文

  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口语交际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老师们往往轻视这一环节。

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受民族方言影响,不能在交际情景中用普通话准确的表达。

民族地区学生由于视野的局限,在交际情景中无话可说,缺乏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兴趣。

因此,我希望利用课标要求和“教学排序”等理论,研究出适用性,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二,课题界定

  “民族地区”,主要指少数民族聚居区。

“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是指在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的序列计划。

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技巧及对数学活动的调节,控制过程。

  本课题以对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调查为基础,针对其现状展开研究。

  三,课题支持性理论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2,孟轲指出:

“盈科而后进。

  3,美国查尔斯m拉格鲁斯的“教学排序”论。

  四,研究内容

  1,调查民族地区小学中段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2,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科学的序列计划与交流技巧。

研究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

  五,研究过程

  1,调查阶段(xx年6--8月)。

调查恩施州部分学校三四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活动的现状,完成课题方案的设计,向恩施州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申报课题,请求立项。

  2,思辨阶段(xx年9月)。

深入学习孟轲及拉格鲁斯的教育理论,与实际联系,展开分析,指导研究。

  3,实施阶段(xx年10月--xx年5月),在理论指导下展开学习实践,实施研究。

并请专家指导,以手记等形式展开中期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xx年6月至8月),总结,反思,撰写结题报告,上交研究成果。

  六,预期成果

  1,调查报告一份

  2,研究随笔,案例,教学反思,小论文若干篇

  3,结题报告一份

  4,反思随笔若干篇。

  xx年10月

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8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返回目录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地组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工作能力。

从我校教学情况来看,可以说只重视了课堂体育教学,而忽视了课外体育活动,这就造成很多学生身体素质差,健康水平低的现象。

然而课外活动作为体育课教学的继续与补充,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组织、管理体育锻炼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在校中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不明确,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目的也不强,而且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都不够,中学生可利用的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设施也不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1、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时间短,练习时间少,动作难以成型。

如果没有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反复练习巩固,那么体育课学习的运动技能掌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相反,则会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深层掌握。

  2、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多,没有练习要求,学生在活动时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深度。

达不到较好的运动效果,仅仅是低水平的简单重复,一段时间后,学生的练习兴趣势必减弱,造成学生活动量难以控制,练习的效果不高。

如果课外体育活动适当与体育课的教学相结合,那么这种状况就会有所改变。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学依据:

学业紧张、考试、升学压力大,加之,学校、家长对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因素,严重影响着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中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在形式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多数学生是以自发性组织和分散性组织为主,对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相当不利,很容易形成体育锻炼的“疲惫症”。

  

(二)教育学依据:

符合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育原则。

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消费比重占学生日常消费额偏低,而且,学生获取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与技能的渠道狭小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通过制定课外活动计划,探讨如何在课外活动管理和活动内容方面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研究课题。

  三、研究目标

  

(一)学生们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效的的缓解一部分学生盲目追随、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现象,根据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自我,有效的发掘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

  

(二)锻炼学生们的大胆开拓精神和团队意识,通过把做家务等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活动,使得学生们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三)把课堂教学内容延续到课外,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与选择的机会,在监督的同时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体育课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长参与其中有助于随时掌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对策。

  四、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本次课题的名称为: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探究

  

(二)关键词:

课外 兴趣  态度

  (三)课题解读:

  1、发挥学生体育活动的主体作用。

学生们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也是主导者,拥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有效的的缓解一部分学生盲目追随、对体育课缺乏兴趣等现象,根据更大的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充分的认识自我,有效的发掘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

同时学校对学生课外活动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情况进行,使得学生们拥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

  2、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课外活动形式多样没有限制,学生可以更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同时被鼓励尝试新的体育活动和参加体育运动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大胆开拓精神和团队意识。

把做家务作为课外活动的一项使得学生们在身体锻炼的同时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

  3、建立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模式。

家长和学生共同记录,不仅增强了学生自己的责任感也增加了家长对活动的参与,是家长更直接的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在更好的监督了学生课外活动的完成情况同时加强了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4、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本次课程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把课堂教学内容延续到课外,同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交流与选择的机会,在监督的同时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使大家对体育课程不再反感,也是家长参与其中有助于随时掌控学生的身体状况做出相应对策。

  五、研究内容

  课外活动是体育课教学的延伸,它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

因此,对学生本身来说,能够在长期的锻炼中得到乐趣,而娱乐性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条件。

这些都是日后学生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基础。

  

(一)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二)如何让课外活动内容多样。

  (三)如何有效提升学生家长在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参与度。

  (四)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六、研究方法:

  

(一)比较研究法。

通过国外与国内、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比较低,研究出激发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办法。

  

(二)教学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学实验法就是利用教学过程,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进行研究和实验。

  (三)个体访谈法。

通过选择个体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访谈,全面了解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形式的选择和爱好。

  (四)问卷调查法。

有针对性的拟定书面调研问卷,选择目标调研人群,进行问卷发放,统计得出目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趋向,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体育教学活动。

  七、实施步骤

  根据确立的课题,我把研究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申报阶段(xx年12月):

广泛研究、结合实际,认真选题,申报研究课题,制定研究办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xx年1月-4月):

制定研究计划,分类设计调研问卷,进行个案研究,通过个体深度访谈、调查问卷调研、教学实验比对、多范围多角度比较研究,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汇总,着手起草研究成果论文。

  (三)评估阶段(xx年5月):

把研究成果逐步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评估总结提升。

  (四)总结阶段(xx年6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和评估实践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八、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后,拟取得以下成果:

  

(二)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三)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四)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

  (五)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课题研究活动实施方案

2018课题研究实施方案(3)|返回目录

  一、课题的提出

  1、 课题的来源

  “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也是建设和谐社会,构件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而当前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在教学中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的情况仍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往往急功近利,不仅造成了大量学生厌学,产生学习倦怠,而且造成许多教师厌教,产生职业倦怠。

导致师生之间情感关系冷漠,缺乏沟通。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价值

  (!

)和谐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

  (!

)和谐是新课改下的教育理念实现的基石。

  新课改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教学应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

  (!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实现师生间融洽的沟通,增加

  师生间的了解和互信,使学生做到自信和他信,是教育与教学

  成功的先决条件。

  新课改理论首先要求教师杜绝等级歧视。

基础有差别、智力潜力需挖掘。

不要凭某阶段的成绩做高低定位。

师生应是平等的、和谐的。

《教育法》规定: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的对待学生,应当尊重学生们的人格。

教师和学生一样,具有法律赋予的平等的人格和尊严。

  新课改的实施要达到师生间和谐互信。

不难设想,一个连自己都接纳不了,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人,会做什么事情。

和谐则能沟通,和谐则能自信,和谐则必然成功。

正是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魏书生才能把考试只得八分学生教到了及格乃至更高。

  

(2)、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价值

  (!

)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必需。

  普通高中新课改正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师生的生活。

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宗旨、强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着力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目标体系。

在新课改实施中,要实现课改目标,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

  (!

)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一种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说起来是猫和老鼠的关系。

  新课改理论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

即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的。

学生是独特的人,即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即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大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责权主体。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无论是从时代的要求,还是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教师与学生应当是教与学的朋友,师生关系应该是共同教学实践主体与主体的和谐关系。

  (3)、新课改下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实现,关键在教师,获益在学生。

  古人云:

“亲其师而信其道。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教师。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

教师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自身修养,用师爱的甘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导()航”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概念的界定

  

(一)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里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他是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正式与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

  

(二)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是我国古哲先贤们所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把社会矛盾调节到适度、适时、适量、适当的和谐状态的哲理学说。

和谐师生关系体系在两个放面:

一是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

学生和教师同作为“人”,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严。

二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师生之间心灵沟通,互相关爱;师生创造性可以充分发挥,性情和灵魂可以共同提升。

  (三)影响构件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

  影响构件和谐师生关系的因素和多,既有教师、学生及师生交往认识、交往时空和方式的因素,也有学生家庭及社会等因素。

这里我们着重分析教师、学生家长、学生和社会因素四个方面。

  1教师: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以及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与行为,是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首要因素,也是关键因素。

教师作为长者、师者,若不能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和学生观,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和行为,就会成为师生交往的控制者,教育教学过程值得主宰者,师生之间只能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无法建立民主、平等、融洽、合作的和谐关系。

  2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的成才观及对学习的态度,是影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法定监护人若没有正确科学的教育观、质量观和成才观,没有正确对待学习态度,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态度,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3学生;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中,学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影响力逐渐增大的。

学生若没有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影响很大。

  4社会因素: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文化、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观等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网络等媒体直接和间接地对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产生影响。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是胡乱实施的,是有章可循。

有理论依据的。

  

(1)我们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其中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略。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又规定:

教师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的人格。

这样以来学生和教师就一样了。

具有法律赋予的平等的人格和尊重。

我们在实践中也是遵循这样的法律依据,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师生平等,师生共策。

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有法律依据还有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理论。

建设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

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

  (3)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坚持建构主义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情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获得。

建构主义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

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4)新课程理论原则。

新课程理论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践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师生要定好自己的位,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和谐共处,才能形成良好校园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我们的研究学习,使广大师生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师生关系问题,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严重的考验,在当前无论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或者是新课程的推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最终都要靠师生互动与交往来达到教育目的。

因此,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的现状、特点、变化和发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导,教师只有更爱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形成新的师生关系是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2、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使师生切实提高认识,转变师生关系。

教师明白为什么而教,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

学生明白为什么而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这次活动实现和谐共生,促进教学相长,让师生关系得到根本改变,师生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真诚相处,和谐合作,共同健康发展,形成优良之风,建立和谐校园,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向往的幸福港湾、精神家园。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措施

  

(一)、研究内容

  1、班级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2、师生行为文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3、学生管理制度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4、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5、家长、学校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6、感恩教育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学习材料,反思、座谈、家访、结对帮扶、班()会、报告会等教育活动。

  (三)措施

  1、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素质师德为本。

切实加强师德规范学习,提升教师师德认知水平,转变教师观念,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2、加强课改探索。

课堂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渠道。

教师要以实施新课程为契机,秉持“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课内交流、沟通、协作,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合作学习,从而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3、加强班级建设。

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相对独立的实践领域,是与课堂教学相并列的,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改变大多数学生在校社会生活中受支配、被管理的生存状态,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4、创新德育活动。

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

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张扬个性,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要以贯彻《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开放学校教育。

开放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

学校首先要向学生家长开放。

加强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他们才会更加懂得教育,更加理解教育。

到学生家去家访,提供急需的帮助和必要的服务,家长才会真实感受到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毫不保留地支持教育。

  六、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在本校选择了高一100名学生(两个班)和高二112名学生(两个班)作为本次课题的研究对象。

  七、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XX年3月——XX年6月)

  1、起草“关于新课改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的通知”,并制定方案,确定实验班,实验人数。

  2、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会议交流与个人思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学习,利用政治学习和日常教学时间。

  3、学习内容:

《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二)研究阶段(XX年7月——XX年6月)

  1、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制定相关理论

  2、聘请部分教育专家、优秀教育工作者做经验报告

  3、组织座谈会,讨论交流体会——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4、评选“优秀案例”促进课题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阶段(XX年7月——XX年9月)

  1、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形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汇总研究成果,对好的案例进行推广

  2、针对研究结果,对课题进行研究价值的分析。

  3、对课题中出现的先进个人,个案进行表彰。

  八、成果的预期形式

  1、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

  2、撰写如何建立新课改下和谐师生关()系研究与实践论文

  3、将实验研究典型个案汇编成册

  九、课题组成员及其分工

  十、保障机制

  1、做到“三到位”,确保课题研究方案和课时研究计划顺利实施。

  

(1)、领导到位 

(2)、人员到位(3)、指导到位

  2、做到“四加强”,确保课题研究质量

  

(1)、加强组织管理

(2)、加强计划管理(3)、加强实施管理(4)、加强资料管理

  课题组成员之间及时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借鉴、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从而保证课题的顺利完成。

中学教师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018课题研究实施方案(4)|返回目录

  为有效地落实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和专业成长,走“科研兴校”之路,以“校本”为依托,从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入手,从提高教师问题意识和能力开始,在上学年我校小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经学校研究,决定于XX年9月开始,继续在我校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活动。

  一、   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能力为基点,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实际,重在实效,重在通过小课题研究,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   研究意义

  通过小课题研究,帮助教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和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所从事教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质量。

通过小课题研究,培养每个教师的课题意识,培养教师的课题研究方法、流程,为今后承担大型课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小课题领导小组

  领导组长:

巩向刚

  副组长:

李  慧  牟维和

  组员:

陈丽艳   于慧静   牛晓斌   刘丽萍  田桂芳

  田继红

  指导小组:

  组长:

牟维和

  组员:

巩象树  牛凤玲  王传玲

  四、工作目标

  1.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保证教研活动课题化,提高科研成效,创建合作、共享、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