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2137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

《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世博会畅想.docx

上海世博会畅想

上海世博会畅想

2012年迎来了上海世博会,各国展馆都独具特色,把自己国家的最先及科技和北国特色文化都在世博展示给了大家,使人们互相了解。

世博会的重大价值和社会功能,主要不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而是对社会以后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

每一届世博会传播的理念集中体现在其主题上,上海世博会也不例外这届主题就是每个展馆都在迎合创造的,“bettercity,betterlife”。

早在2002年中国申办世博会时,就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主题。

预示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将要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造福全体城市居民。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

日本爱知举行的世博会的主题是“自然的睿智”。

从这点可以看出人们对自然,对生态越来越关注。

二十一世纪主导的住宅是绿色家园,二十一世纪主导的食品是绿色食品,二十一世纪主导的的环境是绿色环境。

绿色也是人类的永恒主题。

绿化就是体现绿色的一个重要环节。

绿化对上海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城市建设、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都非常重要,而且还能带动经济增长。

首先,绿化对上海的城市建设有促进推动作用。

其次,绿化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仅如此,绿化还带会动经济的增长。

由于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缘故,上海的房价将会有所增长。

房地产投资方面有数据显示绿地最直接的收益者就是房地产开发商:

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园绿地总是"泽被"周边---公园附近的房价几乎没有不"草长价高"的。

近年来,公园附近的楼价每平方米至少上涨1000元,靠近绿地的楼盘的平均销售套数也会高出远离绿地的楼盘许多。

缺少绿色的家园就缺少了宁静、安详。

没有了茵茵绿草,只有片片惨白的路面,在强烈阳光下泛着刺眼的苍白……

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绿色是生命的色彩。

只有充满绿色的城市才有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绿色,是人类永恒的理念

绿色,是文明的象征。

绿色,它显示了大自然的灵感和魅力。

让我们从现在行动起来,让城市多一份绿色,添一份活力。

如果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让十几亿炎黄子孙了解到世博,而为能获得这次珍贵的机会而欢欣鼓舞的话,那“bettercity,betterlife”就是上海世博走向世界的使者,敲开国际博览局和白宫的大门,走向莫斯科和伦敦,借助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载体,使得全世界的脉搏随着世博的指针不停地跃动。

而中国本选用这个主题也是有其意义和重要性的,1974年斯波坎举办了一次世博会,它以“无污染的进步”为主题,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掀开了世博会历史新的一页。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涉及“人类——自然——科技”的讨论;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提出“自然的睿智”的阐释;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推出“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进入21世纪许多国家世博都更加侧重于人类自身发展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和探索。

2010年,上海开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这是150多年来首次选取“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这个结构是将城市、人、自然三者关系的基本思想,是将城市作为一个具有生命的有机系统,并通过尺度轴和时间轴来解读主题。

尺度轴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主题进行聚焦和解读,人这个层面,关注的是城市内外的人。

城市:

这个层面关注城市本身。

自然层面关注的是生态平衡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再生。

城市内部结构复杂,各部分密切关联、协同运行,具备有机生物体一般的特性与规律。

城市星球:

随着地球总人口中城市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城市之间、城市和生态体系之间日益密切。

我们应该怎样做能使他们更加和谐共生,又能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丰富富有意义。

如何选择正确的城市发展道路,需要认真思考并汲取世界各国的经验。

虽然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惑,但我们毕竟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化是人类居住形态的一种趋势。

我们必须充满信心地迎接城市化带来的挑战,而不是在“城市病”面前退缩。

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城市的指责上,因为指责是没有用途的,会使“城市病”越发严重。

我们需要承担责任、创造条件,让城市真正提供美好的生活

则这个主题是有关自然的主题的一个升华和进化,它更明确了城市、人、自然三者的关系和矛盾,想让生活更加美好,就必须要人与自然环境达到一个和谐共处的形式上,在新的世纪这是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创造更美好的地球更美好城市更美好的生活。

上海世博会畅想

上海世博会主题秀《城市之窗》的旋转舞台上,一个没有翅膀的小天使来到人间探寻城市发展的足迹,也拉开了上海世博会上人类追求未来更美好生活的梦想之旅。

“一切始于世博会”——一个半多世纪的世博会舞台见证了人类对科技创新的永恒追求。

而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则为我们打开了未来的城市之门,透过各种新能源汽车,先进医学技术、绿色建材、智能家居、“零排放”社区……,一个充满幻想、五光十色的未来城市正在向我们走来。

未来汽车:

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

进入中国国家馆的低碳区展厅,一款名为“叶子”的双座新能源概念车吸引了很多参观者驻足。

“叶子”车如其名,白色车身顶部是一片绿色的大叶子,四个黑色轮子上分别配载三个风扇叶片,看上去更像一个放大版的儿童电动汽车。

“这款概念车设想的是2030年的汽车,最大的亮点是革命性的自然能源转换技术概念。

”上海汽车集团设计部经理孙震向记者介绍,

孙震说,先进的能源转化技术使得“叶子”汽车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外部充电。

不仅如此,汽车在自身“零排放”基础上还能将产生的多余电能反馈到社会电网中,真正实现“负排放”。

从汽车首次亮相1889年巴黎世博会至今,汽车技术革命不断推动着世界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进步。

而在上海世博会上,无论是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叶子”,通用汽车的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荷兰馆时速可达百公里的太阳能汽车等,这些新能源和智能汽车的出现,都展示了21世纪人类对未来出行的新梦想。

未来疾病诊断:

迈向无创、无痛时代

科技创新开启了探索人类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畅想,而上海世博会展现的一些医学高科技无疑将在21世纪掀起一场“健康革命”。

走进位于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A片区的以色列馆,以色列馆副总代表毕雅丽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最新型的体检仪器——一粒长26毫米、宽11毫米、重量小于4克的“胶囊内镜”。

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这粒“胶囊”,毕雅丽告诉记者,检测者只需将它吞下,伴随肠胃的蠕动,“胶囊内镜”将会对人体消化道进行全程检查,目前已经能够检测出42种疾病。

“检测者不必担心吞下它会对人体有伤害,因为它就和平时吃药一样轻松,只是这个特殊的药片不会被消化掉,在吞下一天之后会被自然排泄出来。

”毕雅丽说,这种“胶囊内镜”已经在以色列、美国等地的医院推广使用,临床证明这种检测方式无痛、无创口,即使儿童使用也是安全可靠的。

创造力是永恒的。

相对于传统肠镜、胃镜检查的痛苦经历,“胶囊内镜”的出现无疑将掀起未来疾病诊断的又一场革命。

而本届世博会上,包括能进行十项尿检的抽水马桶、家用中医数字化四诊仪、唾液检测肿瘤等在内,越来越多人性化、精细化的现代医疗技术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的生活。

未来气象预报:

随时随地的“贴身管家”

2030年,人们将享受到怎样的气象服务?

你能想象,一个小小的数字终端——一体化天气技术(METNET就能让你的生活不受糟糕天气的影响,尽享气象服务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气象馆副馆长刘欧萱告诉记者,METNET是气象学家们设想的为城市人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气象服务的系统。

虽然今天看还只是梦想,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这种随时、随处可得的“贴身管家”式服务很有可能在20年后梦想成真。

透明混凝土:

引领未来绿色建材新时尚

走进崇尚“绿色低碳”的上海世博会,到处都能看到绿色节能建筑样本:

会呼吸的“紫蚕岛”日本馆、森林造型的挪威馆、竹篮包裹下的西班牙馆……这些绿色建筑的新代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世界建筑发展的潮流。

在本届世博会展现的各种新型绿色建材中,一款被称为“透明混凝土”的建筑材料引起广泛关注。

在位于浦东园区的意大利馆,记者看到了这种能透光的神奇混凝土。

米拉格利亚说,由这种水泥制成的透明面板覆盖了意大利国家馆40%的面积,随着阳光折射角度的变化,场馆在一天内可连续不断地变换出不同画面。

“自然光的射入可以减少室内灯光的使用,从而节约能源。

透明混凝土的出现必将成为未来绿色建材的典范。

“零碳城市”:

30年后城市实现自给自足?

从环保角度而言,工业革命后城市的“生态足迹”迅速扩张,超出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是导致当今世界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为缩小城市“生态足迹”所做的最新探索。

开园以来,大批游客专程来到世博园的E片区参观两栋并不起眼的灰色四层建筑,这就是复制全球首个“零排放社区”模式的伦敦案例馆,“自给自足”是这里的最大特色。

利用太阳能光伏板和热力电力转化器收集足够的电能供给建筑的日常使用,收集的热能将转化为建筑制冷的动力;雨水收集系统供应馆内非饮用水;太阳能热水板用于家庭用热水收集;食物和有机肥料发酵产生沼气能源;风帽提供被动式风助力通风和热回收;屋顶的绿化又通过光合作用将通过风帽散发的室内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通过复杂而又精细的循环系统,伦敦案例馆仿佛是一株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吸收阳光雨露,生成氧气。

伦敦案例馆中的餐厅也尽显循环再生的理念。

每天多余的有机饼干经特殊处理,可变成餐具,以减少洗涤带来的污染和浪费;厨房产生的生物垃圾将被收集到生物能炉内用于发电、发热;就连客人喝剩下的啤酒瓶、可乐罐也被收集起来,做成店内电灯、烛台等装饰。

据介绍,伦敦案例馆的原型、英国贝丁顿社区的居民一年可比普通伦敦家庭少开2300公里的车。

伦敦案例馆馆长陈硕说,中国的气候条件更适合建设“零碳社区”,不占用“生态足迹”的住宅社区有可能在30年后真正来到我们身边。

除了伦敦案例馆,在上海世博会特设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你还可以看到其他国家为探索“低碳城市”所做的尝试。

无论是“沪上生态家”展示的我国首座“零能耗”生态示范住宅,还是马德里公共廉租屋创新的“竹屋”和“空气树”建筑,抑或通过太阳能达成室内舒适性的阿尔萨斯水幕太阳能建筑,种种案例都在向人们昭示人类城市的绿色明天。

中国与世博的渊源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给人们展示了各个国家的先进技术,也指明了当今生活的主题。

中国在世博的道路上也经历了很多曲折道路,而世博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标志,无数次点燃人类文明智慧火花的奇幻之梦。

回首世博,世博会这个游历世界各地150余年,早起的世博会中国有参加过很多届,最早在1851年在英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就有参加,当时的中国人跟本对世博抱有没兴趣的态度,但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商人带着他的“荣记湖丝”参加了并荣获了奖项,换个方面看,19世纪的早期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

世博会上展示的是630吨大功率蒸汽机、高速汽轮船,而中国展示的是丝绸,甚至有人被邀请都不屑于参加,在不断地落后于西方国家还沉浸在自己的蜜罐里。

1853年纽约世博会上的电梯、缝纫机;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上的电动马达;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的电话、留声机……新发明和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在世博会的舞台上挥洒着人类的智慧,接着工业革命和世博会,西方国在不断地分家享发展成果,在共同发展。

国人却未有人参加。

进入20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连续两次世界大战使世博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但从193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和世博会渐行渐远,有过一段分离的时期。

1940年6月14日,巴黎沦陷,在这之后世博会一度中断18年,直到1958年各国才在布鲁塞尔举办了二战后的第一届世博会,展区中央一个巨大的原子塔表达了关注人类安全、和平应用原子能的强烈愿望。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之后实施了对外开放,又一次融入了世界这个大家庭。

20世纪下半叶,人类从科学崇拜转向科学反思。

“可持续发展”的口号日益响亮。

1974年,离西雅图只有一百多公里的斯波坎举办了一次世博会,它以“无污染的进步”为主题,第一次明确地将环境问题作为世博会的主题,掀开了世博会历史新的一页。

1982年在美国田纳西州诺克斯维尔举行的世博会,对中国来说是颇具深意的转折点。

当时的美国人很少了解中国,他们对神秘的中国充满了好奇,中国的神秘魅力吸引着全球人们于是在中国馆前每天都排着长长的等待参观的队伍。

最后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馆每天接待观众近3万人,竟然占世博会日参观观众总数的近1/4!

人们期期望了解到中国的所有方面,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

中国盼望融入世界,世界也渴望了解中国!

中国看清了国家发展的方向,也认识到了世博对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性。

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涉及“人类——自然——科技”的讨论;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提出“自然的睿智”的阐释;2008年西班牙萨拉戈萨世博会推出“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010年,上海开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这是150多年来首次选取“城市”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伟大盛会。

通过世博会的舞台,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打造和谐的人类生活环境,这是上海世博会希望创造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参与世博会的最根本的目的!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机遇

继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迎来又一举世瞩目的国际盛会。

这是具有159年历史的“万国盛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来自全球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创造了世博会历史之最,世界在中国上海实现空前的大团聚。

表面上看,世博会是一个各国、各地场馆构成的展示会,但是,它却给了我们梦想的力量。

“一切始于世博会”这句名言,讲出了世博会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从蒸汽机、航天器到高速公路、百货公司,无数奇妙的梦想和重大发明,无一不是从世博会走进人们的生活。

经过时代变迁,世博会已从古典时期的单纯展示技术发明转向现代的理念探讨、主题演绎,成为探索和解决人类共同面对问题的巨大舞台。

在世博会这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全世界各种精巧的创意、奇妙的发明、珍贵的文物、多元的文化荟萃,不管来自哪一个国家,有着怎样的信仰,走进世博园,就走进了“天下一家”的嘉年华,世博会将让世界更加美好。

作为举办国,世博会对于中国更加意义重大。

从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开始,在众多伟大的工业发明面前,中国人强国富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希望是那样的殷切。

一个半世纪之后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世博会这一曾经和中国遥遥相望的人类文明盛事,来到中国,是中国人的百年梦圆,更是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明与世界的一次激情相拥。

上海世博会,将见证东方古国的巨大进步,见证中华民族的智慧、活力和进取心,更见证中国走向世界的不懈努力,中国元素、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将在世博会上尽情挥洒,世博会也将让中国更加美好。

世博会,不仅是一次当今世界文明的集中展示,使我们“不出国门,看遍世界”的愿望得以实现,也必将启迪人类对未来的深刻思考。

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地球上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

上海世博会首次以“城市”为主题,探讨交流城市发展的经验,来自各国的最佳城市发展案例,让人们看到城市文明不断进步的前景,世博会将让城市更加美好。

上海世博会的中国机遇

一.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和增长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在中国上海举办世博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上海举办世博览会能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

  二、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首先,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

  其次,2001年年初,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上海世博会的选址正好处在这一规划区域内,通过举办世博会,将带动这一地区的综合开发,把浦江两岸建设成为一个集综合服务、生态居住和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新城区,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范例。

预计世博展馆直接投资需要人民币248亿元左右。

  再次,通过世博会的举办,可以向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展示上海的投资环境,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

  上海世博会的直接投资将超过30亿美元,而由此带动的交通、商业、通讯、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投资,预计可带动5至10倍的投资,初步测算上海举办世博会总投资规模在3500至4500亿人民币以上。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世界博览会涉及的产业链较长,对投入和产出的放大效应相当明显,研究表明,大型展览会本身的投入会衍生出相关产业约10倍的投资,除了主办者和参展商的直接商业收益外,其他相关产业获得的间接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

  上海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

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

据初步测算,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上海旅游业的直接收入将达144.2亿元人民币。

  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意大利热那亚博览会期间,旅游业所拉动的综合效益,相当于对其前期投资的11倍之多。

到2010年,上海床位数将增至40万张,如果仅按每张床位收入300元算,旅馆业也将获得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

  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

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4、为国内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由申博为引擎、以浦江开发为起点的一轮新的投资热潮,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上海经济将起到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给中国创造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在世博的作用下,综合实力的加强将赋予上海更大的优势,未来几年上海经济将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据有关专家测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展览面积,可创造近100个就业机会,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

申博成功,将为上海带来大量就业机会。

同时,申博成功所引发的“会展经济”更能带来滚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其利润率高达20%至30%。

5、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由前面分析可以看出,上海举办世博会将有效地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带动中国经济贸易发展,这无疑国内金融服务业发展创造了绝好的机遇,同时也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是上海举办世博会将给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巨大商业机会,因此将吸引大量的国内外资金流入上海。

另外,上海举办世博会所需大量的资金除了投资者自有资金外,还需要中国金融企业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二是上海举办世博会可以有效地扩大中国消费需求,特别旅游消费将成为重要的热点,特别是众多国外客人来中国参观上海举办的世博会,基本上进行信用消费,这要求中国金融企业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客人的多种金融服务要求。

  三、对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产生拉动效应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而上海又是长江三角洲的龙头。

因此,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及华东地区的领头羊地位对周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世博不仅对上海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对长江三角洲影响也很巨大。

上海周边城市将迎来一个扩大对外开放,活跃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四、后续效益无法估量

  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后续的“黄金效应”更是无法估量。

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

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世博会后,经连续10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关西经济带,并成为日本重要的经贸中心,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长江三角洲现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但离国际大都市距离尚远。

上海申博成功,必将加快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步伐,“关西经济带”迅速崛起的奇迹有望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重现。

可以预见,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带动华东,甚至辐射到全国。

世博会给中国带来什么

世博会既是每个时代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东道主动员全国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的象征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一直为世界各国争相举办。

但世博会长期囿于少数发达国家,中国赢得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是151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

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的成功,是全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也必将对中国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刚刚胜利闭幕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未来20年中,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这段征程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发挥“中途加油站”的重要作用。

而且,除了直接、间接收益外,世博会还将给上海带来持续的无法计算的后续效益。

这可以参照历史上的经验:

埃菲尔铁塔是1889年世博会给巴黎留下的“摇钱树”,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世博会的举办必将产生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辐射华东,甚至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价值将难以估算。

我眼中的两岸关系

最近常常看一些有关两岸关系的报道,两岸的关系的确在“升温”,但“升温”并不意味着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因为想让民进党愿意与大陆合二为一,还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因为民进党的主流是很难改变的。

08年两岸的大事

11月6日上午,马英九在台北宾馆会见海协会会长陈云林。

马英九赠给陈云林台湾少数民族达悟人独木舟造型的著名莺歌陶作,象征“两岸三通、春暖花开、前景光明”。

中新网12月26日电 2008年两岸关系“拨开云雾,雨过天晴”,全球华人笑逐颜开。

岁末,日本华文媒体《日本新华侨报》对200名在日华人华侨的调查显示,2008年将被作为两岸关系的“突破之年”、两岸和平发展的新纪元而印刻在华人华侨的记忆深处。

他们遴选的2008年两岸10大新闻是——

1、国民党重新执政,马英九上台释放“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和平共荣新信息,胡锦涛积极善意回应,两岸对立气氛顿消,开启和平新局。

2、继周末包机、陆客赴台之后,两岸签订通邮、通航等四项协议,全球华人盼望已久的“三大通”终于实现,两岸和平发展迈出历史性的一步。

3、国共两党执政党领袖首次握手,“胡吴会”书写“新国共合作”的历史篇章,“国共平台”成为两岸增进互信的重要通道、和平发展的中流砥柱。

4、陈云林率海协代表团首次登台,两岸授权管道机构“你来我往”,互动协商机制正式建立。

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缔结了多个“双赢”之果。

5、胡锦涛在博鳌论坛期间会见萧万长,马英九在台北握手陈云林,打破两岸高级别官员“不接触”的禁忌,从互不承认到正视现实。

6、中国大陆汶川大地震“震”碎两岸同胞的心,岛内从执政当局到普通民众自发捐款捐物,充分体现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认同。

7、北京奥运会使“两岸都是东道主”,中华台北代表队尽享“主场优势”,获得最热烈的掌声和加油助威,“两岸一家亲,奥运共主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