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999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docx

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

2018届高三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实验中学一模文综历史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

A.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2.汉武帝时期,由桑弘羊主持推行了“均输”平准”制度。

均输法是政府向若干郡国派遣均输官,进行官营运输业的经营,平准法是政府在京师设平准官,进行官营商业的管理。

这些制度(  )

A.导致了交通运输成本的增加B.开启中国古代官营经济先河

C.是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D.适应了汉代中央集权的需要

3.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这反映了(  )

A.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B.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D.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4.下表为明代小说“三言”“二拍”主要人物形象及人数统计表。

艺术形象

财主及子女

大、小商人及子女

官宦之子女

侠士

皇帝、皇后、太子

出现人数

21

142

52

6

25

据此可知(  )

A.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文学创作B.古代侠义精神日益走向没落

C.官宦文学被平民文学所取代D.世俗文学是明代文化的主流

5.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

“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

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

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A.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B.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D.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6.1935年11月4日,国民政府规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法币改为与英销及美元挂钩。

这说明明(  )

A.近代中国经济和金融实现了统一B.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倒退D.中国货币体系开始走向了国际化

7.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

因此,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

这一材料(  )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反映了凇护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8.1957年9月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指示,规定:

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贯彻互利政策,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鼓励社员发展畜牧业等。

这些规定(  )

A.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否定B.是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探索

C.确定了此后农村改革的方向D.使衣村出现多种所有制经济

9.《十二铜表法)冲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

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

这说明当时在罗马(  )

A.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D.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10.1689-1698年,辉格党人依靠议会多数一再通过法令,对法国货征收高额关税。

几年后,托利党人控制了议会多数,尽力改变这一政策,因为乡绅地主希望扩大法国商品进口,以降低国内市场上许多商品的价格。

这表明(  )

A.英国的民主制度出现了倒退B.两党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

C.英国农村消费决定商品价格D.阶级关系变化影响经济决策

11.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

”这一论点(  )

A.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B.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D.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12.1948-197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从23.3%下降到15.3%,相反,日本从05%上升到6.9%,联邦德国更是从1.4%上升到12.3%.这一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对外贸易状况的变化(  )

A.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标志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确立

C.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迅速崩溃

D.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贸易摩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2.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商人行会出现于9世纪,市场狭小并具有地方性,……早期的城市经济需要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行会由此产生。

12、13世纪时,意大利和英国的行会已相当发达。

……从13世纪后期开始,手工业者的人数和力量不断扩大,逐渐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分离,手工业行会逐渐取代商人行会成为行会的主体。

商人通过市政当局干预行会,包买商逐渐支配了农村家庭手工业,为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西欧行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城市的经济生活,有权讨论并决定重大问题。

有些城市行会组织发展为城市联盟,以团体名义向国王请求给予垄断贸易的特权。

--摘编自代轩宇《西欧行会组织的发展与演进》材料二:

中国行会有中国的特色,这些组织都是奉政府之命成立。

它是在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宗法等级极其森严和富商大贾畸形膨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即使非完全同样,几乎也都是在早期出现,它们互相保护和互为保证。

商业行会组织占有主导地位,是当时工商不分的表现。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行会日趋没落。

--摘编自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材料三:

商会是中国近代以商人为主体的最为普遍的资产阶级社团,……在市政建设、民政管理、公监事业管理、社会治安乃至工商、文教、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言权。

1905年,中国第一个由商人自己组织的商会--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各业商董大会,声援“抵制美货运动”。

1907年,上海商务总会提出了筹办华商联合会和中国华商银行的动议。

在1909年的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中,华商联合会办事处即承担了动员和组织海内外华商参加这一政治运动的重任。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行会与中国传统行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商会与传统行会相比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中国思想家

意大利思想家

4世纪

范缜的著作《神灭论》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系统地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指出人的神(精神)和形(形体)是互相结合的统一体

古罗马的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天主。

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

13世纪

朱熹认为:

“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

”《朱子语类》载,“问:

‘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曰: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托马斯•阿奎纳认为,自然的道德生活可以使人得到尘世的幸福,但这种幸福是暂时的、虚幻的,只有神性的德性生活,才能使人换得永恒的、真正的幸福。

即来世的天国幸福

16世纪

王阳明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 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马基雅维利认为,共和国不会像独裁君主那样限制人民的创造性和参与精神,因此共和国比君主国更能长治久安,更善于调动公民精神投入战争

上表是自古代到16 世纪中国和意大利思想家的思想对比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

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5.材料一: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政府特别重视农村多边经营的一个环节--乡镇企业的发展。

截至1985年,乡镇企业除数量之外,所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

但是,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

乡镇企业的主要行业,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

--摘编自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材料二:

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

……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乡镇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16.[历史一一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21年11月12日,由美、英、日、中、法、意、比、荷、出席的华盛顿会议开幕。

会议的正式议程有两项:

一是限制海军军备问题;二是太平洋及远东问题。

远东和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

此时的中国已不再是听任列强宰割的中国,在中国人民强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压力下,出席会议的北洋政府代表团希望此机会要求国际社会解决山东问题,承认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平等地位。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均》及《附约》,中国收回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权利,这是对凡尔赛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本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条款;1922年2月6日,与会九国签订了《九国公约》,规定了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等原则,但对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关税自主权、取消治外法权等一系列要求,除了同意撤销部分外国电台及英、法同意交还成威海卫与广州湾之外,其他问题实际均未得到解决。

--摘编自吴于、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议上谋求中国权益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洋政府代表团在华盛顿会议上的作为。

17.材料:

钱镠(852年~932年),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

唐末,他靠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起家,曾多次用计击败对手,有勇有谋,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

因吴越地区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钱镠始终依靠中原王朝。

他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百姓都非常爱戴尊敬他,称其为“海龙王”。

钱镠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两度订立治家家训。

遵循钱镠的遗训,末代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使国家“不被干戈”,因此宋代所编《百家姓》钱姓被排在第二位。

其后人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

清乾隆帝御赐“清芬世守”匾额。

近代更是人才“井嗿”。

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讲述了钱镠发家,最终封王建国的故事。

至今,杭州还有很多他的传说,如“钱王射潮”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镠建立昊越国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镠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D2.D3.B4.A5.C6.A7.C

8.B9.D10.B11.D12.D

13.

(1)由材料一“市场狭小并具有地方性”、“早期的城市经济需要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行会由此产生”、“手工业行会逐渐取代商人行会成为行会的主体”、“西欧行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城市的经济生活”、“有些城市行会组织发展为城市联盟,以团体名义向国王请求给予垄断贸易的特权。

”、“为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欧洲行会的特点。

据材料二“这些组织都是奉政府之命成立。

它是在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宗法等级极其森严和富商大贾畸形膨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即使非完全同样,几乎也都是在早期出现,它们互相保护和互为保证。

商业行会组织占有主导地位,是当时工商不分的表现”即可得出中国行会的特点。

(2)第一问变化,据材料“在市政建设、民政管理、公监事业管理、社会治安乃至工商、文教、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言权。

”、“华商联合会办事处即承担了动员和组织海内外华商参加这一政治运动的重任。

”加以归纳即可。

第二问原因,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在影响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

第三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和城市发展,以及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故答案为:

(1)不同之处:

a.欧洲行会产生时城市自主性较强,市场狭小;中国行会产生于专制性较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社会。

b.欧洲行会主要是民间自发产生;中国行会是奉政府之命成立。

c.欧洲的商业行会与手工业行会存在较大矛盾,有着较为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国的商业行会与手工业行会关系相对融洽,共生性较强。

d.欧洲行会的自主和自治明显,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较高或作用较大;中国行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有限。

e.欧洲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中国行会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推动作用有限。

(2)变化:

在地方和城市中享有较大的自治权(或参与城市管理);以独立社会力量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清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行。

影响: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发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地方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4.第一小问的论题,依据表格可以得出论题是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第二小问的阐述,中国方面从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析即可。

意大利方面从中世纪欧洲的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

论题:

古代中国和意大利的社会思想有不同的发展方向。

阐述:

中国传统儒学没有关于鬼或者神的信仰,所以古代中国是一个没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

由于中国社会长期盛行自然经济,儒学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强调加强个人的修身养性,从先秦的孔子、孟子到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都强调加强个人修养,这成为统治阶级控制社会大众的思想工具。

意大利长期盛行有神论,是一个有主体宗教信仰的社会,社会主流思想发展的重要方向是逐渐打破宗教的束缚。

在古罗马时期强调宗教美是最高的、绝对的,反映当时宗教统治人民思想,到了中世纪有所进步,承认社会大众对幸福的追求,但仍然用宗教观点束缚这种追求。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发展起来,要求打破宗教束缚追求个人幸福。

16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出现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意识。

  

15.

(1)据材料“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

”、“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

”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据材料“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

发展速度快;企业规模小、人数少;涉及的行业类型多;产品主要面向农村。

(2)历史意义:

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商品经发展;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16.

(1)中国北洋政府参加华盛顿会议是希望挽回一些国家主权,因为在巴黎和会上,中国有大量的权益被出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的国家力量有所提升,国内人民反帝爱国运动不断的高涨,列强之间的矛盾也为中国谋求国家利益创造一定的条件。

(2)北洋政府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了一些恢复中国权利的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利益,而且实际上在华盛顿会议上,也确实收回了一些侵略权益,在外交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因此而改变,中国并没有摆脱被列强侵略和奴役的局面。

故答案为:

(1)晚清政府及袁世凯統治时期,中国丧失了一系列的国家主权;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利益被大国出卖;一战后中国力量逐渐崛起;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列强的利益争斗有利于中国等。

(2)提出了一系列恢复中国主权的要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中国收回了列强侵占的部分权益,是中国近代以来外交上的重大成果;中国的主权与独立等原則被承认,是近代中国外交的进步;近代中国争取主权独立与领土、行政完整的任务仍然任重而道远等。

  

17.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所处的时代环境为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由材料所述钱镠的策略和治家原则等可以得出其个人原因。

(2)据材料“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两度订立治家家训”“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讲述了钱镠发家”归纳即可。

故答案为:

(1)时代背景: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社会动乱。

个人原因:

其个人有勇有谋的才能;能顺应时势采取高明的政治策略。

(2)原因:

钱镠保境安民、修建海塘的政策和功绩;订立治家家训,使钱氏后人人才辈出;统治者的推崇;小说及民间传说等的广泛传播。

  

【解析】

1.据材料“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可以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部落分封的体制,使得不同部落的人杂居相处,促进了血缘族体的瓦解,故D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问题,A错误。

材料做法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但“一致”说法不正确,B错误。

C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总体难度适中。

2.A.均输平准制度是官方行为,有利于商品物资的合理调度,实际上是减少了运输成本。

B.中国夏商西周时期,经济都是官府的控制。

C.均输平准制度确实是重农抑商的政策表现,但不是材料的主要含义。

D.概括材料,从题干中提取有效信息,四汉实行均输法和平准法分别是对地方运输业、京师商业官置化的管理。

均输法对地方运输的統一管理将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能力,避免运输资源的重叠和浪费。

平准法是对京师官营商业的统一管理,能够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这些措施都适了议武帝时期的大一统适应了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汉朝的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和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中的一项政策的内容特征,还要搞清楚汉朝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特点。

3.A.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故排除;

B.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故正确;

C.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故排除;

D.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故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于考查科举制的意义。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平民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4.从表格可以看出,人物形象出现最多的是大、小商人及子女,这和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蒙有着密切的关系,故答案选A;

只从明代“三言”“二拍”是无法看出文化主流和时代精神的,所以排除BCD;

故选:

A。

解答的关键是从表格切入,结合明清小说进行思考。

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考查了明清小说,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A.材料所述不是清政府的态度,A不正确;

B.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在轻工业部门,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

C.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因此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抵抗外来侵略,C符合题意;

D.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不正确。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要求学生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不断加剧,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面临内忧外患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并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6.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将银本位的银元改为发行国家信用法定货币,是中国货币体制的近代化表现,说明中国经济和金融走向统一,与国际近代金融相适应,故A项正确。

中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顷销市场,故B项错误。

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大,故C项错误。

D项中的开始说法错误,应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经济。

需要掌握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其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A.中国政府对日本侵略并没有充足的准备选项,表述不符合事实。

B.日本扩大侵华战争,并不是出于无奈,而是日本的既定侵略方针。

C.由材料日军被迫向上海增兵可以得出,日军最初的作战计划没有能够顺利完成,C符合题意;

D.选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淞沪会战最终还是以中国失败告终。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

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一系列的会战,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企图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8.A.材料是对农业生产合作的发展进行的探索,而不是否定。

B.从材料中的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贯彻互利政策,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鼓励社员发展畜牧业等可以看出,是为了防止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有利于激发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是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积极探索。

C.事实上57年以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了左倾错误,走向了绝对平均主义。

D.57年以后,我国农村所有制结构出现了单一的公有制现象。

故选:

B。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求学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来进行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探索的过程,特别是要搞清楚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特点和大跃进的特征。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