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15859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0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docx

六下科学各课板书提纲14春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所以,我们要用放大镜。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

(网状图)

答:

①(公安人员)用放大镜侦破案件;②(科研人员)用放大镜搞科研;③(农业科技人员)用放大镜观察细胞;④(珠宝商)用放大镜鉴别珠宝;⑤(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放大镜帮助查找故障;⑥(微型工艺工匠)用放大镜观察工艺品效果;⑦(视力不佳者)用放大镜作为助视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2种):

方法1:

(放大镜移动,眼、物不动)①人眼和观察对象不动,②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上下移动,③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2:

(物物体动,眼和镜不动)。

①把放大镜移至眼前,②上下移动物体,③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片是由一个个(彩色点)组成的。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一个个(红、绿、蓝色的小圆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

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

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

①透明;②中间厚(凸起),③边缘薄,④能放大物体。

2、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的倍数就越大;凸度越小,放大物体的倍数就越小。

3、放大镜要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必须具备3个条件:

1镜片必须透明,2镜片必须中间厚,3镜片必须边缘薄,否则就不能放大物体(见数字例子)

4、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大小只与镜片的厚薄(凸度的大小)有关;与镜框的直径大小无关;与镜片的直径大小无关。

(举例)

课后问答题

1、放大镜的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答:

它们都是①透明,②中间厚(凸起),③边缘薄。

2、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这是为什么?

答:

因为,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凸起”,所以,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

3、名词:

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凸度

放大倍数

视野

细节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

答:

中间越厚,边缘越薄的透明球体,放大倍数最大。

5、还有哪些物体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答:

有透明的水晶、宝石、露水珠、装满水的透明的玻璃烧杯,都有放大物体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分布在身体不同的位置,例如:

★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蝉的“耳朵”在(腹部);

雄蚊、蚂蚁的“耳朵”在(触角上);

蟑螂的“耳朵”在(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

分为(单眼)和(复眼)两种,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

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

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3、昆虫的触角形状各不相同,例如:

蝴蝶的触角像(棒状),

蟋蟀的触角像(丝状),

蚕蛾的触角像(羽状),

天牛的触角像(鞭状)。

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灵敏)得多。

★昆虫触角的作用:

①感触(物体),②分辨(气味),③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

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形状各不相同,例如:

①有的(咀嚼式)口器,例如:

蜻蜓、蝗虫;

②有的(刺吸式)口器,例如:

笋子虫、蝉、蚊子、蚜虫;

③有的(舐吸式)口器,例如:

苍蝇;

④有的(虹吸式)口器,例如:

蝶和蛾;

⑤有的(嚼吸式)口器,例如:

蜜蜂。

6、昆虫的足形状各不相同:

①有的是(步行足),例如:

蟑螂;

②有的是(跳跃足),例如:

蝗虫;

③有的是(游泳足),例如:

龙虱;

④有的是(挖掘足),例如:

蝼蛄;

⑤有的是(携粉足),例如:

蜜蜂。

★二、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蚜虫是一种害虫,颜色是(黄)色的,个子(小小)的,像(小米),看起来(密密麻麻)的。

★2、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我们可以看清蚜虫的(肢体)。

3、蚜虫的繁殖:

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草蛉

1、颜色是(黄)色

2、嘴前有一对像“(镰刀)”一样的刺,吃蚜虫时刺入体内,将蚜虫吸食成一具空壳。

3、草蛉还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背上,伪装自己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答:

在肉眼下,“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这四种物质的颗粒大小不同;形状模糊,难以描述。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放大镜下“食盐”:

的形状是(立方体)。

放大镜下“白糖”:

的形状是(立方体)。

放大镜下“味精”:

的形状是(柱状体)。

放大镜下“碱面”:

的形状是(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什么叫晶体?

答:

“白糖、食盐、碱面、味精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见显微镜下各种晶体,(见课本第8页彩色图片)

显微镜下——①“花岗岩晶体”

显微镜下——②“黄铜矿晶体”

显微镜下——③“雪花晶体”

显微镜下——④“维生素晶体”

显微镜下——⑤“水晶晶体”

显微镜下——⑥“食盐晶体”

显微镜下——⑦“碱的晶体”

显微镜下——⑧“白糖晶体”

★掌握第8页有灰色背景的内容

①⑤自然界生活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

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③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④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也有不是晶体的物质,例如:

玻璃、松香、珍珠、琥珀、沥青、石蜡、塑料、等。

二、制作晶体方法。

1、减少水分法。

(如:

制作食盐溶液晶体)

2、降低温度法。

(如:

制作岩浆岩晶体,雪花晶体)

实验活动一:

⑴制作一些饱和溶液。

⑵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

⑶待水分自然蒸发后就可以观察到晶体。

实验活动二:

3、怎样制作一个大的晶体。

⑴制作一杯浓的食盐水,过滤后注入到清洁的玻璃杯内。

⑵用细线栓一小块食盐晶体,悬吊浸泡在溶液中,静置几天。

⑶在杯底出现第一批晶体时,过滤掉杯底的晶体,继续悬吊浸泡。

晶体就会继续增大。

获得的晶体越大,持续的时间越长。

1-4、怎样放得更大

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1、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物体。

(背诵)

2、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只能放大2.5——25倍)

3、要把物体放得更大,就需要(显微镜)。

★二、怎样做简易显微镜?

步骤如下:

(背诵)★

⑴放大倍数大的放大镜在(下面),放大倍数小的在(上面);

⑵(上下移动)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图像最清楚)为止。

⑶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这种显微镜叫光学(显微镜)。

★5、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放大)了。

这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

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拓宽)了许多。

三、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1、自制显微镜由两个凸透镜片组成。

可放大(几十倍)。

★2、1632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他用当时世界上“最精良”的显微镜第一次看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的流动)

2、光学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3、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民又研制成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可以看见:

SARS病毒;大肠杆菌病毒)

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好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简直就是一片(丛林)。

仔细看书中的图片:

显微镜下的“花粉”

显微镜下的“花粉管”

 

1-5、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一)

★一、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1、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了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这些“小房间”是死的细胞壁。

二、观察洋葱上表皮细胞。

★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要求。

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1、准备的材料:

‘洋葱’或‘蒜皮’

准备的工具名称:

(作用、使用方法)。

①美工刀;②镊子:

③清水。

④载玻片⑤盖玻片⑥碘酒⑦吸水纸

2、制片:

⑴切开洋葱

⑵掰开洋葱

⑶划‘#’字

⑷取下洋葱表皮,放在在(载玻片),滴上碘酒染色,盖上(盖玻片)上,用吸水纸吸干玻片周边的(水),放上载物台。

★要求:

洋葱表皮细胞必须(薄而透明),才能在显微镜观察到。

三、显微镜的结构:

(见课本)

四、显微镜的使用要求。

1、物镜:

从低到高。

2、镜筒:

从低到高。

3、旋钮:

从粗到微。

★4、从显微镜观察到的方向和玻片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上的小黑点是(细胞核):

我们还看到了一个(大液泡)。

 

1-6、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

一、生物细胞的观察。

1、叶表皮内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很重要的部分。

2、叶表皮内上的(气孔)是植物表皮上的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开孔,是植物气体和水蒸气蒸腾的通道,是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门户。

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植物油细胞壁。

其他部分都是相同的。

4、(红细胞)也叫红血球,圆球状,边缘较厚,中间凹陷。

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专门负责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可容纳更多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携带更多的氧和二氧化碳。

5、(口腔上皮细胞)就是口腔内壁表面的细胞,起着保护和分泌的功能。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装片时也要用碘酒染色。

★二、判断题

1、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

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

3、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

4、只有在显微镜发明后,人们发现和认识细胞才成为可能。

()

5、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6、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

7、所有的细胞都来自与其他的细胞。

()

8、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

9、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

生物体内有各种各样的细胞,它们有着严密的分工,它们共同的工作完成生命的所有活动。

()

 

1-7、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一、关于微生物的基础知识。

1、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

它们的出现,是在动物和植物之后。

人们对微生物的发现和研究,始于显微镜发明之后。

2、300多年来,人们已发现和命名的微生物有(10万种)之多。

3、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4、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

①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②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③能繁殖后代等。

二、了解课本中选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微生物”给大家介绍

5、(草履虫):

生活在不流动的、含有很多有机质的淡水里,是一种个体较大的(微生动物),长约0.25厘米。

草履虫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产生灵敏的反应,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当环境变得恶劣的时候,草履虫的细胞表面就会形成一层胞壳。

胞壳里的草履虫不吃不动,这叫休眠。

草履虫能进行分裂生殖。

(横裂)

6、(变形虫):

也是一种(原生动物)。

生活在淡水里,身体也只有一个细胞。

细胞的任意一个地方都能突起,这些突起叫做伪足。

大多数变形虫对人体无害,但有几种会使人的病。

7、(鼓藻)是一种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微生植物),体内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8、(硅藻)是一种具有色素体的单细胞(微生植物),体内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三、观察水中的微生物。

1、怎样制作微生物装片?

⑴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

⑵用滴管吸取一滴水样,滴在载玻片上。

⑶倾斜着盖上盖玻片。

⑷用吸水纸吸取多余的水分,放在显微镜上观察。

2、怎样抑制装片中微生物的移动?

⑴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

⑵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四、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①都是一个细胞构成,构造简单,身体微小,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②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③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

④能繁殖后代等。

1-8、微小世界和我们

一、回顾与总结。

1、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

放大到几倍到几十倍,观察到一些物质的晶体、生物的一些较小的器官和组织。

分辨本领为百分之几纳米,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

放大到几百万倍,观察细菌、病毒、物质的极微小粒子。

放大到几百倍,观察到生物的细胞、微生物、极少数的细菌。

昆虫

1肉眼2放大镜3光学显微镜4电子显微镜5扫描隧道显微镜

二、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丰硕成果)。

成果报告如下:

1、医药方面:

造出疫苗、青霉素。

2、食品方面:

①利用“菌”酿酒;②酿醋;③生产面包;④做腐乳;⑤泡菜。

酿酒——酵母菌;酿醋——醋酸杆菌;面包——酵母菌

腐乳——毛霉、青霉、曲霉、酵母菌等。

泡菜——乳酸菌;

3、农林方面:

改良品种(杂交水稻)。

4、土壤改良:

根瘤菌

5、生物技术:

①胰岛素,治疗糖尿病、②克隆出牛羊。

6、环境方面:

污水和垃圾处理:

如果没有微生物,世界将成为垃圾世界。

 

2-1、物质的变化

一、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1、我们能直接观察的实际存在的东西是物质。

例如:

……

2、我们能间接观察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也是物质。

例如:

空气、电、光、火、声音、磁等。

3、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物质的变化。

1、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变化。

⑴有的变化快,例如:

米变成米饭;墨水写出字迹……

⑵有的变化慢,例如:

岩石风化成沙子;房屋变旧;铁生锈……

⑶有的没有产生新物质,例如:

易拉罐压扁、铁丝折弯、折纸等是形状发生变化;

压扁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等是体积发生变化;

热水变成冷水等是温度发生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

人走出教室是位置和状态发生变化;

水变成冰,水蒸气凝结成水等是状态发生变化。

⑷有的产生了新物质,例如:

火柴燃烧;蜡烛燃烧;铁钉生锈等。

2、物质变化的区别。

⑴有快有慢;

⑵有自然变化和人为变化;

⑶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⑷有的变化产生新物质,有的变化不产生新物质。

 

2-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一、混合沙和豆子

1、混合前:

是沙和豆子。

2、混合中:

混合、搅拌、分离。

3、混合后:

仍然是沙和豆子,没有明显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是“物理变化”。

二、观察白糖加热后的变化。

1、加热中:

固体白糖——熔化——变色——气泡——沸腾——深色(物理变化过程)

——燃烧(糊味)——变成炭(化学变化过程)

 

固体蜡烛——液化成蜡油(物理变化过程)

——蜡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化学变化过程)

——蜡烛慢慢变短(物理变化过程)

3、加热后:

明显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2-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一、会变味的米饭。

1、尝一口米饭,口中有什么感觉?

答:

马上说不出什么味道。

2、咀嚼1——2分钟,口中有什么感觉?

答:

感觉有一点甜味。

3、咀嚼馒头的外皮1——2分钟,口中有什么感觉?

答:

感觉有一点甜味。

二、米饭、淀粉和碘酒。

1、在米饭上滴一滴碘酒,发生什么变化?

答:

米饭上变成了蓝色。

2、在淀粉上滴一滴碘酒,发生什么变化?

答:

米饭上变成了蓝色。

三、寻找淀粉的踪迹。

含有淀粉的食物:

①大米②玉米③白面④土豆⑤红薯⑥胡豆⑦豌豆

不含淀粉的食物:

①蔬菜②水果③肉类④糖

四、制作密信:

1、制作的原理是什么?

答:

原理是淀粉遇到碘酒,就会会变成蓝色。

2、怎样制作密信?

答:

有以下几步。

①将白面粉搅成糊状;②用毛笔在白纸上写密信内容;③让字迹干水后;④在字迹上滴上碘酒,就可以看见蓝色字迹的内容。

 

2-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小苏打的特点:

白色,粉末状、细小晶体。

2、白醋的特点:

无色、透明、有酸味的液体。

实验一、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1、操作步骤:

(背一背)

★①取一只玻璃杯;②倒入三勺白醋,再小心地倒入一勺小苏打;③盖上玻璃片;④观察杯中的变化。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反应的现象如下:

①眼睛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玻璃杯内产生——气泡。

耳朵听——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玻璃杯内发出——嗤嗤的声音

②用手摸——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玻璃杯的下面——有点凉。

(说明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③用鼻子嗅——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杯中的酸味有点淡了。

以上的变化,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实验二、怎样检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1、操作步骤:

(背一背)

①把燃烧带火焰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火焰会立刻熄灭。

(说明杯中含有“二氧化碳”)

②把玻璃杯中气体倒在蜡烛火焰上——火焰也会立刻熄灭。

(说明杯中含有“二氧化碳”)

③把澄清石灰水倒入玻璃杯中,轻轻摇晃几下——石灰水会变浑浊。

(说明杯中含有“二氧化碳”)

★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它是空气的组成部分。

“二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①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②当打开的汽水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也是“二氧化碳”气体。

④蜡烛燃烧也有“二氧化碳”气体。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也可以表述为小苏打和白醋发生了化学反应。

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

答:

小苏打不在了。

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

答:

不是。

问答题:

二氧化碳有什么特征?

答:

①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嗅、透明的气体;②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③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这就是“二氧化碳”的特征。

 

2-5、铁生锈了

一、生活中的铁生锈现象。

1、生活中哪些地方常见铁生锈?

锄头、镰刀、铁门扣、铁栅栏、铁链、铁丝、铁门等。

2、铁锈还是铁吗?

二、观察铁和铁锈。

1、铁和铁锈的区别。

颜色

光泽

空隙

手感

敲击

导电

磁铁

密度

灰白色

光滑

较韧

导电

能吸起

铁锈

红褐色

粗糙

较脆

不导电

不能吸

2、由此可知:

铁锈不是铁,而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由铁变成铁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探索铁生锈的秘密。

实验一:

•1、研究的问题:

铁钉生锈与水有关吗?

•2、我们的假设:

铁钉生锈与水无关。

•3、实验方法:

将两只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入2只试管中,向第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自来水,使铁钉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另一部分暴露在空气中;向第二支试管中加入少量干石灰,塞紧橡皮塞。

放置若干天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了,第二支试管内铁钉没有生锈。

•5、实验结果:

铁钉生锈与水有关。

实验二:

•1、研究的问题:

铁钉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2、我们的假设:

铁钉生锈与空气无关。

•3、实验方法:

将两只洁净的铁钉分别放入2只试管中,第一支试管,不盖橡皮塞,与空气接触;第二支试管,塞紧橡皮塞,不与空气接触。

放置若干天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支试管内铁钉生锈了,第二支试管内铁钉没有生锈。

•5、实验结果:

铁钉生锈与空气有关。

通过本科的学习,使我懂得了:

铁生锈是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2-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一、观察硫酸铜溶液与铁钉的反应。

1、观察硫酸铜和铁钉

硫酸铜:

蓝色、颗粒状的结晶体。

铁钉:

灰白色,有金属光泽。

2、配置硫酸铜溶液。

3、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操作步骤:

⑴取5ml硫酸铜溶液在试管中。

⑵用镊子夹住铁钉轻轻地将其一部分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⑶观察溶液和铁钉的变化。

⑷用镊子夹出铁钉,观察铁钉表面的变化。

4、观察到的现象:

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颜色变浅,后来变成浅黄绿色。

⑵灰白色的铁钉表面,附着一层红色的粉末。

★二、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改变颜色:

例如:

铁生锈(变红色)、淀粉和碘酒混合(变蓝色)。

2、发光发热:

例如:

蜡烛燃烧(发光发热)。

3、产生气体:

例如: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气体)。

4、产生沉淀:

例如:

石灰水和二氧化碳混合(产生沉淀物)

★总结:

1、在我们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

2、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这些现象(各不相同)。

3、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铁总是要生锈的。

7、(只能)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要让铁永远不生锈是不可能的。

★一、科学研究报告

1、研究的问题:

铁生锈与空气和水有关吗?

2、我们的假设: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了,钉在木板里的部分没有生锈。

可能与水无关。

3、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新铁钉、水、菜油。

4、实验方法:

⑴用同样大小的3个盘子,第一个盘子放上1枚铁钉,与空气接触;第二个盘子放上1枚铁钉,一半与空气接触,一半在水里;第三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盘子里;。

⑵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5、观察到的现象:

第一个盘子的铁钉与空气接触,生锈慢;第二个盘子与水和空气接触,生锈快;第三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盘子里,与空气隔绝了,没有生锈。

5、实验结果:

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铁生锈的快慢。

放置位置

空气中

潮湿处

水中

盐水里和空气中

碱水里和空气中

白醋和空气中

蒸馏水

生锈

速度

稍快

最快

最快

我们的

结论

铁生锈与空气有关

铁生锈与空气、水有关

铁生锈与水有关

铁生锈与空气、水有关

铁生锈与空气、水有关

★三、怎样防止铁生锈,方法如下:

①涂油、②刷漆、③保持干燥、④电镀、⑤封塑(作用:

隔绝空气和水,就可不生锈)

⑥做成合金。

(作用:

改变金属的性质,就可不生锈)

 

2-8、物质变化与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