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496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 第一节 课时1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第二章第一节课时1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3讲义:

第二章第一节课时1Word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结合具体区域图,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

3.以此案例分析方法为模式,学会分析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等)的成因。

一、荒漠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

1.概念: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形式: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3.分布地区:

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是西北地区。

思考 荒漠化只存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吗?

答案 不是。

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我国南方湿润地区,由于植被破坏,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植被难以生长,形成红漠化。

这也是一种荒漠化。

读“世界荒漠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荒漠一般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中画出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并推测其原因。

答案 

(1)回归线附近大陆的中、西部地区和中纬度大陆内部

(2)画在图中沙漠的边缘地区。

沙漠边缘地区气候干旱(形成荒漠化的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形成荒漠化的物质基础)多、大风吹扬(形成荒漠化现象的动力)等自然因素再加上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最终导致边缘地区的荒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

西北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_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西北地区的差异

(1)植被景观:

Ⅰ为温带草原,Ⅱ为荒漠草原,Ⅲ为荒漠。

(2)年降水量:

图中A为400mm,B为200mm,C为50mm。

3.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形成

(1)位置: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

高原面积广大,西部则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1.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 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大陆腹地,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降水少,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河流多是内流河,冬季有断流现象,植被从东向西表现为:

森林草原到草原、草甸草原、戈壁、沙漠的变化。

2.读教材P17图2.3“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作用”,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答案 荒漠化与当地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西北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再加上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周围有高大山脉,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所以形成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稀少,蒸发强,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两季。

河流:

河流少,多为内流河,水量少。

植被:

覆盖率低,主要为草原、荒漠,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多沙质沉积物,成为我国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

反思归纳 1.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及表现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物源条件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有丰富的沙源,除了山地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气候异常

本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萨赫勒地区是指撒哈拉沙漠南缘东西延伸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

读“非洲萨赫勒地区示意图”和“津德尔气候资料图”,回答问题。

(1)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特征,说明其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萨赫勒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是否相同?

试简单说明。

答案 

(1)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量少,且集中在7、8月份。

位于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由于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水热条件,这里是潜在荒漠化的地区。

(2)不相同。

 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距海遥远,再加上重重山岭阻隔,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气候干旱。

萨赫勒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气候干旱。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表现: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2.原因:

(1)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思考 为什么在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 荒漠化是自然、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但其形成过程比较缓慢,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则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因此在荒漠化的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

1.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教材P21图2.8“自给性游牧与商业性定居牧业对草场的不同影响”,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答案 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2.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根据教材P21图2.9“农作侵入牧区带来的影响”,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 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草场变成旱地,压缩草场面积导致牧场进一步超载,牧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等,最终使生态环境脆弱和荒漠化现象加剧。

3.人口与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教材P21图2.10“人口增长与荒漠化”,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答案 人口增长与荒漠化关系图中描述了随着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过垦过牧和土地生产力下降与荒漠化加剧的恶性循环过程。

由此得出人口的过快增长是产生问题的根源,要控制人口增长,加快荒漠化的治理,才能解决非洲的贫困问题。

反思归纳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荒漠化的形成。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如下图所示:

(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区。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比如大水漫灌等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研究小组,沿图甲所示A、B、C、D四地进行生态调查,图乙是他们调查某地后所作的一水井周边景观示意图。

据图回答1~2题。

1.图乙所示生态特征最可能是下列哪种人类活动引起的(  )

A.滥采矿产B.过度农垦

C.过度樵采D.过度放牧

2.图乙所示生态现象最可能出现在图甲所示哪一地区(  )

A.A地B.B地

C.C地D.D地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乙水井周边的景观可以看出,离水井越近,植被越少,说明离水井越近,植被破坏越严重,这是由过度放牧所致。

第2题,根据四地的经纬度,可判断出四地依次位于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横断山区、青藏高原,所以图乙所示的生态现象出现在B地。

知识小结

我国西北地区受海陆位置影响,形成了以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

据此完成1~2题。

1.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  )

A.河流稀少,多内流河B.风力作用强烈,气候干旱

C.干旱为主D.多高大山脉与盆地

2.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以草原和荒漠为主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形起伏大,高原山地广

B.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C.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逐渐变干

D.植被稀少,植被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小

答案 1.C 2.B

2016年6月17日是第22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的宣传主题为“防治荒漠,利国惠民”,关注荒漠化治理已成为大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西北地区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原因是(  )

①远离海洋,深居内陆 

②高原、山地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③地处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 

④植被破坏严重,蒸发作用强烈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

D.黄淮海地区——石漠化

答案 3.A 4.C

解析 第3题,由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受到山岭重重阻挡,难以到达,故气候干旱程度为全球同纬度地区之最。

第4题,分析思路展示如下:

→→

→→

→→

→→

读“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①表示(  )

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

6.图中②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主要分布于(  )

A.半干旱的旱农垦区周围

B.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C.干旱的绿洲边缘

D.内陆河流或冲积扇地区

答案 5.A 6.B

解析 结合教材知识可知,引起荒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因素,它主要包括:

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过度放牧主要发生在以畜牧业为主的草原牧区。

7.读“影响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统计图”,回答问题。

(1)图中显示的导致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的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试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等方面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并分析新疆绿洲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答案 

(1)过度放牧 城市交通建设

(2)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高山环绕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河流稀疏短小,以内流河为主;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过度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解析 

(1)读图可知,过度放牧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比重约30%,所以在成因中占比最大,而城市交通建设占比最小,约5%。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面积广大的原因可以结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别从气候、地形、河流以及植被方面进行分析。

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降水少,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稀少。

从地形来看,四周为高山阻挡,湿润气流难以进入。

外力作用以风力为主。

降水少,河流欠发育,植被稀疏,所以土地荒漠化严重。

绿洲地区荒漠化扩展主要是由于植被破坏和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40分钟课时作业

读“江南丘陵某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图甲)”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图乙)”,完成1~2题。

1.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D.大气污染

2.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该县农村生活用能构成中,秸秆和薪柴在生活用能中所占比重较大,这样会导致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第2题,大量秸秆作为燃料直接燃烧,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读“某区域30年前和现在环境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

C.土壤盐碱化D.水污染

4.造成该环境问题的原因是(  )

A.过度砍伐森林

B.过量引水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城市化过度发展

答案 3.B 4.A

解析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该区域沙漠广布,随着森林的减少,土地荒漠化问题加重。

读“我国西南地区某地石漠化与森林覆盖率、生物多样性、环境人口容量统计图”,回答5~6题。

5.判断图中曲线名称正确的是(  )

A.①为石漠化面积 ②为环境人口容量 ③为生物多样性

B.①为生物多样性 ②为环境人口容量 ③为石漠化面积

C.①为环境人口容量 ②为石漠化面积 ③为生物多样性

D.①为石漠化面积 ②为生物多样性 ③为环境人口容量

6.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崎岖B.降水丰富

C.喀斯特地貌广布D.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答案 5.A 6.D

解析 第5题,图示森林覆盖率不断下降,故石漠化面积不断上升,判断①为石漠化面积;而随着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为生物多样性;该区域初期资源的开发使人口环境容量扩大,但当资源的大量开发导致环境恶化,人口环境容量随之下降,故②反映人口环境容量。

故选A。

第6题,石漠化产生的原因有气候湿润,降水丰富;石灰岩广布,坡度大,土层薄,人类不合理活动,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通过图示可知该地区石漠化产生的主要因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

故选D。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8.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为原因有(  )

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 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 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⑥D.③⑥

答案 7.C 8.B

解析 第7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上游用水增加,会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第8题,注意抓住题目中问的是“人为原因”,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

读“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完成9~10题。

 

9.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

A.过度开采地下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地下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风力侵蚀强烈,形成风蚀洼地

D.农牧业活动较多,地表植被破坏

10.乙地区反映该地绿洲萎缩迹象的是(  )

A.地表反射率下降

B.土壤有机质增加,土壤紧实度下降

C.地表盐碱度升高

D.生物生产能力提高

答案 9.D 10.C

解析 第9题,在干旱荒漠和草原地区,人畜活动以水井为中心,在水井周围会因为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即沙化地表。

第10题,绿洲萎缩后,因植被减少,荒漠化面积增大,地表反射率上升,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紧实度下降,地表盐碱度升高,生物生产能力下降,故C项正确。

下图是“世界各大陆荒漠构成状况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热带荒漠成因与本格拉寒流有关的大陆是(  )

A.①B.②C.③D.④

12.①④两大陆温带荒漠成因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陆面积和轮廓B.过度放牧和樵采

C.纬度位置和垦耕D.海陆位置和地形

答案 11.B 12.D

解析 第11题,从世界各大陆的荒漠分布看,亚洲的荒漠面积大,有热带荒漠、温带荒漠和亚热带荒漠,①为亚洲;非洲热带荒漠面积非常大,还有一些亚热带荒漠,没有温带荒漠,②为非洲;③为大洋洲;④为南美洲。

本格拉寒流流经非洲大陆西侧,故选B。

第12题,①为亚洲大陆的荒漠分布,④为南美大陆的荒漠分布,亚洲温带荒漠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而南美洲温带荒漠的形成是受地形因素影响。

13.读下列图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北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分布图(甲图)以及呼伦贝尔草原出现的斑点状荒漠化圈图(乙图)。

(1)材料一中表现了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读材料二中的甲图回答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3)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如乙图所示),为什么?

答案 

(1)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

(2)现代城市的位置与古代城市遗址相比,逐渐向盆地的边缘迁移。

原因是上游过度用水,造成下游水源不足,绿洲被沙漠侵袭,人口向上游移动。

(3)在水井的周围,由于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造成草场超载,过度放牧引起土地荒漠化。

解析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表现在五大方面: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1)题,在这五大方面中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是形成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但是不同的地区产生荒漠化的原因又各有差异。

(2)题,根据经纬度及图例信息可知材料二中的甲图是我国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人口必定向有水源的地区迁移。

第(3)题,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斑点状荒漠化圈的形成是草场超载造成的。

14.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示地区自然景观以________为主,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地区有重要的农业生产区河西走廊,这里发展农业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__。

(3)近年该农业区人类出现了哪些不合理的生活方式?

试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1)荒漠 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加之高原、山脉的阻挡,降水稀少

(2)水源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垦荒,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

如果农业开发超过水资源的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的水源灌溉(祁连山的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的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

解析 由图示可知该区自然景观以沙漠为主,农业生产区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

结合经纬度可得:

①河西走廊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降水少,灌溉水源是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②该地区大气降水少,水源缺乏,随着人口的增多,人们的粮食需求增多,出现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不合理的活动,若农业用水过度,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力,加上该地强烈的太阳辐射、旺盛的蒸发、大风等作用,便会产生土地荒漠化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