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611710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docx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

中考古诗词鉴赏——咏物禅理诗——考点精讲及精练

【师者言说】

诗言志,歌永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诗人喜欢咏物,寄寓自己的情感。

《全唐诗》就保存了6021首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夜月琴声书韵,春风鸟语花香,皆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或抒发自己的怀抱,或言明自己的志向,或鞭挞社会丑恶现象,或阐明某个事理,或寄托自己的理趣,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于是,就产生了咏物禅理类诗歌。

咏物禅理诗的特点是“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课标要求】

《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明确指出了中考诗词鉴赏考察的方面。

【考点精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言志的外壳,是诗人塑造形象、抒发情感的载体。

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层的判断、鉴赏和评价。

因此,鉴赏诗歌的语言是中考诗词鉴赏考查的一个重要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风格、诗眼。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进而提升语言的鉴赏水平。

炼字,古典诗歌要求用极少的文字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因而其语言讲究以少总多,一字传神。

炼句,古典诗歌还十分讲究炼句,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在诗句结构上变化多样而且有规律可循。

语言风格特色,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名题点击]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①高。

[注一]①瓦松:

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

1.这首诗用“露湿秋香满池岸”来描写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发挥想象,把该诗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结合全诗,对“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进行简要赏析。

答:

书院二小松

唐·李群玉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注释]秋烟:

比喻小松初生的枝叶。

3.诗中“”“”两个词写出了二小松“小”的特点。

4.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思路点拨]

1题考查的是诗歌形象的鉴赏。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以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以指诗歌中说描写的景或物。

此诗中的形象指的是菊花在秋天早晨开放的景象,“露湿秋香满池岸”这句话如何去分析呢?

可以这样来考虑:

先分割诗句后解释各个词语,再组合连缀成句。

即“露湿秋香满池岸”一句分割成“露湿”“秋香”“满池岸”三个词语,分别解释后,连缀成句。

答案是:

沾满晨露的丛丛秀菊湿润晶莹,含露绽放,散发出缕缕幽香,飘满了水池岸边。

2题考查的是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由来不羡瓦松高”一句,既然要结合全诗赏析,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一是这个句子的整篇诗歌中很重要,要结合作者的情感赏析;二是在全诗结构上对诗歌的主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要结合表达技巧赏析(咏物诗中经常出现拟人、比喻、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

答案是:

诗人采用对比手法,将菊花与瓦松作比,突出表现了菊花虽生长在低洼之处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了人们的品质。

(诗人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用“不羡”更形象地表现出菊花不慕高位、不慕荣利的品质。

3题考查的是遣词用字。

对诗歌遣词用字进行鉴赏,首先应当对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主旨进行分析,不能孤立地进行评价鉴赏。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特别关注动词、形容词,同时也要关注诗歌中某些表示颜色的词、数量词、虚词、叠音词、活用词。

答案是:

数粒、二尺。

(写“粒”、“细”或“细韵”也可。

4题考查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

咏物诗中作者一般要描述所借助事务的突出特点,而把自己的在志向寄予于这种突出的特点之中,可以说,作者的志,就在物的特点与作者的情和志的想通之处。

答案是:

抒发了作者对二小松的爱怜、赞美之情。

(流露了作者对有小松的清雅脱俗的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知识归纳】

一、分析炼字的表达效果。

如:

杜甫的《望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古诗词中词语的使用,考查形式有多种。

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还是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属于“炼字类”。

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二、理解句子的深刻内涵。

诗歌鉴赏题一般不直接考查诗句的意思;但不直接考不意味着不重要,相反,每一道题答题的前提都是对句意的准确理解。

理解句意,除了对词语的准确把握,还要对诗词中句式的特点有所了解,掌握诗歌中的倒装句和省略句的规律。

由于诗歌内容的凝练性和诗歌语言声律的要求,以及修辞的需要,语序的倒装在诗句中十分常见。

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题目: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注意A项这一干扰项,“天气晚来秋”一句语序倒装,正常的语句顺序应是“晚来天气秋”,译为“傍晚的天气凉爽如秋天。

”不是指此时的天气就是秋天。

在本诗中还存在语序倒装的情况:

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语序应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但这样的表述显然使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大为逊色,很难称得上千古佳句。

三、体悟语言特色的魅力。

例如张渭的《早梅》: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两句语言质朴,但包含着不尽的意蕴。

请作简要赏析。

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是较高的要求,历年中考中只是偶尔涉及到,考到的也是常见风格。

诗歌语言常见类型有:

清新自然、平实质朴、含蓄隽永、生动形象等。

四、鉴赏名句的独特风格

例如郑谷的《淮上渔者》:

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

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诗是文学之精华,诗中名句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诗词名句或以意胜,或以情胜,或以韵胜,或以意象发人之思,或以境界动人之情。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诗句把读者带入了欣喜欢快的垂钓画面,给人一种向往、激动、幸福的感受。

老人家刚刚钓获一条尺长的鲈鱼,鱼在滩边草中活蹦乱跳,儿子兴高采烈地连忙摘钩宰鱼,孙子欢蹦乱跳地在芦荻丛中拾来干枯荻柴,只见老人家的儿孙俩用一把带花的荻叶裹起从灶灰中刨出的火炭埋头吹火,烟熏火燎,浑汗直流……

五、判定修辞的艺术效果

例如韩愈的《春雪》:

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考查修辞的题目主要有让学生辨析修辞格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两种形式。

解答这类题,除了能对修辞格准确辨析外,关键在于能结合具体语境阐明表达效果。

【方法攻略】

一、识字明句,准确理解诗词的词句意思。

诗歌是语言的结晶,因表情达意的特殊需要,故字词往往不能只看做散文语言看,对诗词中的词语意思理解往往也不可用常见义来诠释,而应能感知其所包含的特殊意蕴,如见到“新绿”应想到勃勃生机、少年意气等,见到“寒灯”应想到孤寂与凄凉。

因而对古诗词中词句的理解要善于联想,善于将自己设想为某一情景的主人公。

其次,要多读书,了解历史故事,以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典故和其所包含的情感。

再次,诗因凝练常会发生词类活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潭影空人心”的“空”。

而这些活用往往又会使诗歌表意更加生动形象,因而要准确理解诗歌的词句还需要了解一些语法常识。

第四,也因诗凝练,句式也往往会发生变化,如倒装句、互文句、省略句等,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实际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互文)。

二、遣词用字,要整体把握全诗内容。

诗歌是通过凝练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的语言来抒发情感的。

因此对诗词遣词用字的赏析,要考虑到事情的情感和作品的主旨,不能孤立地进行赏析。

只有把握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了解了作品的主旨,才能真正感受和;领悟遣词用字的妙处。

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冷”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只有把握和理解了诗人幽静孤寂和“晚年惟好静”的内心情感,才能知道二字的妙处。

其次,赏析诗词的遣词用字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如形象生动、凝练含蓄、表情达意准确鲜明等。

三、掌握古诗词的语言风格,有针对性地揣摩主旨。

从命题来说,对诗词语言的鉴赏分析,主要涉及的是语言的“特色”。

1.诗歌语言的特点:

①简洁生动、②准确传神、③含蓄凝练、④形象鲜明、⑤真切自然、⑥色彩丰富、⑦富有韵律。

2.典故运用:

典故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它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运用的典故史实中,形成一种含蓄典雅的艺术风格。

典故的运用使作品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如李白《梁园吟》: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中”东山高卧“这一典故指的是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3.谐音:

谐音是汉语语音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一个词曲替代另一个词,取得另一个词的意义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如: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晴”和“情”谐音。

4.叠字:

叠字的使用能更好地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如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句,描绘情景,诗中有画。

5.风格特点与语言:

语言的特色又是与诗人的风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诗人的风格,考生对于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如陶渊明恬淡冲和,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浅切平易,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李清照的缠绵悱恻,应该有所了解。

诗歌语言常见类型有:

 

①清新自然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比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②平实质朴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如陶渊明的诗。

③含蓄隽永

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白”,让读者去体味。

如李商隐的《雨夜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生动形象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

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气势雄伟,境界开阔;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

动词使用得恰当通常具备这样的效果。

其它的还有简洁明快、通俗易懂等

6.诗歌语言的特殊形式:

诗歌由于语句平仄或韵律的需要,在句序上有不同于通常用法之处。

在语句的组合上,也可以突破语法结构的限制。

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诗句纯用名字组合,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沙场点兵】

赠从弟(其二)

魏·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注释】①从弟:

堂弟。

②亭亭:

高貌。

③瑟瑟:

风声。

④罹:

遭受。

⑤凝寒:

严寒。

[考点练习]

1.第三句、四两句中的“一何”分别表现和。

2.第五、六两句中的“正”分别表现和。

[仿真试题]

1.全诗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咏对象。

请具体说明。

2.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将对象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描摹的。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注释】①蓬蒿:

一种野生的杂草。

②瓦松:

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

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

[考点练习]

1.“王孙莫把比蓬蒿”一句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2.请品味一下诗的第三句中“湿”和“满”两字的表达效果。

[仿真试题]

1.有人说诗的第二句,不着一“菊”字,却全未离开写菊,你能分析一下为什么吗?

2.本诗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分析一下。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注释】①天平山:

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

②白云泉:

天平山山腰的清泉。

③《白云泉》是一首七言绝句。

写于诗人任苏州刺史任内。

[考点练习]

1.通常诗歌为了出奇,诗人会尽量避免用同样的字,诗的第二句“云自无心水自闲”中连用了两个“自”,有人认为这是败笔,你认为呢?

说说理由。

2.请结合本诗,说说白居易的诗歌风格。

[仿真试题]

1.诗中哪句话描写了与“云无心以出岫”同样的境界,请找出来。

2.仔细揣摩古诗,说说你对“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两句的理解。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陶家:

陶,指东晋陶渊明。

[考点练习]

1.第一句和第二句中的“绕”字,用得非常精巧,请你说出自己的看法。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在全诗中是关键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仿真试题]

1.一、二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写了什么内容?

2.菊花的什么特点触发了元稹的诗情?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①刘景文:

北宋时人。

苏轼看重刘景文,称他为“慷慨轩士”,与他交谊颇深。

②擎雨盖:

指荷叶。

③橙黄桔绿:

秋末冬初景物。

[考点练习]

1.结合诗中字词谈谈作者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层次性。

2.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桔绿”是一年好景?

从诗人对冬的盛赞中我们能发现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仿真试题]

1.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全诗表达了什么意思?

2.关于下列这首诗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是说荷花虽已落尽,但遮雨的伞盖更旺盛了,赞美了荷叶的顽强斗志。

B.次句是说菊花虽已凋残,但枝茎却仍然在严霜之中傲然挺立,赞美了菊的刚烈。

C.最后两句是说一年到头,就是秋天最好,因为此时,橙黄桔绿,菊残傲霜。

D.此诗虽是即景,但诗人的个性、品质已随着对菊花的吟咏含蓄而鲜明地体现出来了,所以,这是即景、抒情、言志的诗篇。

孤桐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①思解愠②,愿斫五弦琴③。

【注释】①明时:

政治清明时代。

②愠:

疾苦,怨愤。

③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据《孔子家语》记载:

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背景】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

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

[考点练习]

1.“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中“自”用得十分生动传神,请你说说这样这样写的好处。

2.诗人为什么要以“孤桐”作为本诗的标题?

请简要谈淡你的看法。

[仿真试题]

1.请你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一下诗中所描绘的梧桐树形象的主要特征。

(4分)

2.诗人借孤桐形象表达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注】来鹄,唐代诗人,鼓宗咸通年间中举。

他擅长七绝,其诗构思新颖,寄慨颇深,讽刺尖刻,《云》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考点练习]

1.请分析首句“竟”的表达效果。

2.“映水藏山片复重”一句,是怎样写夏云的景象的?

[仿真试题]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联系全诗看,作者对夏云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花影③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成雪,绝胜南陌④碾成尘。

【注释】①王安石当时因为推行新法受租被罢相,隐居南京钟山之麓,眼看着自己亲手制定的新法被一一废止。

此诗托物言志。

②陂(bēi):

这里指的是池边或池中小洲。

③花影:

花枝在水中的倒影。

④陌:

街道。

[考点练习]

1.“绕”字历来为名家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各占春”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仿真试题]

1.三、四两句和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比较赏析。

2.前人说这首诗“恰是自己身份”。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方面说明自己的看法。

【主题精炼】

1.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美点领悟】

公元761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定居已有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

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

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

后面六句集中写“夜雨”。

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

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

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基础平台】

1.按照体裁分类,这首诗属于。

2.杜甫字,具有之称,其诗被称为。

【发展空间】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哪个词用得好?

请你说出理由。

4.这首诗赋予了春雨怎样的品格?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园地】

5.通过本诗的学习,我们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欣赏到了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让我们把观察到的春天的景、物和内心感受写下来或者说给别人听。

要求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

2.峰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美点领悟】

罗隐是唐代文学家,字昭谏,浙江余杭人。

本名横,20岁应进士举,十试不第,遂更名“隐”,诗歌多讽刺现实,常用口语。

这是一首寓言诗,诗人借蜜蜂酿蜜和人类食蜜这一现象,抒写了对劳动者终年辛辛苦苦,劳动果实却被他人占有这一现实的不平与愤慨;诗人带着可惜怜悯之意赞美了那些终日勤劳、不畏艰难、为他人创造幸福的人,也鞭挞了那些不劳而获的人。

本诗语言通俗浅白,但寓意深远,令人感慨万千。

【基础平台】

1.请找出诗中的韵脚。

2.从内容划分看,本诗属于。

【发展空间】

3.末句本来的意思是“为谁甜蜜而自甘辛苦?

”为什么分成两问“为谁辛苦”“为谁甜”?

4.这首小诗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拓展园地】

5.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摹一下诗歌中场景吗?

3.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美点领悟】

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生性刚直,博学多闻。

其诗风遒劲,意象深远,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所著《石灰吟》流传极广。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于谦于“读书”崇仰有加,体会深刻。

《观书》一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表达了对书的感情和独特的读书感悟,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此诗诚可谓:

“书似故人,对话知己,心如明镜,了无纤尘。

【基础平台】

1.请指出诗所押的韵:

2.“眼前直下三千字”化用了李白的哪一句诗?

“活水源流随处满”化用了朱熹的那一句诗?

【发展空间】

3.诗中哪两句采用比喻手法,写出了作者与书的深厚情感?

4.诗的尾联两句写富家子弟的目的是什么?

请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分析一下。

【拓展园地】

5.朱熹的《观书有感》中有一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同样以“观书”为题,本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内涵?

4.柳

唐·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美点领悟】。

李商隐的《柳》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是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

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叹身世(李商隐生活的年代,党争激烈,长期遭到排抑,仕途潦倒,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妻子突然病逝,李商隐万分悲痛,这年冬天,他应柳仲郑之聘,从长安赴东川,痛楚未定,又要离家远行,只身赴蜀,凄戚的情怀是可想而知的。

本诗是诗人在长安初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邹之聘时所作的。

)的生动写照。

【基础平台】

1.首二句写春柳的繁盛、得意之状,后二句写秋柳的衰落之况,这种表现手法是。

2.“斜阳”和“蝉”渲染了一种氛围。

【发展空间】

3.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4.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园地】

5.诗人咏柳自伤,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感慨,柳这一意象可以看作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象征。

请你仔细想一想,“柳”这一诗歌意象有没有其它文化内涵,能找出对应的诗句吗?

5.鹧鸪

唐·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①。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②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释】①山鸡:

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②黄陵庙:

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

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美点领悟】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本草纲目》卷四八:

“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

夜栖以本叶蔽身。

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叫声听起来比较凄婉,因此,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

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故清人金圣叹称其“深得比兴之遗”。

反复咏吟“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两句,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声声哀鸣。

【基础平台】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2.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发展空间】

3.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