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453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十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8.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3、理清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又走进了一位新朋友。

他简直是无所不能,既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又能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给与莫大的帮助与支持。

你们知道这位时代的骄子是什么吗?

对!

就是电子计算机。

2、板书课题: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3、同学们对电子计算机有哪些了解呢?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深入了解它们。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反馈生字词的预习情况。

具体要求:

请一个学生或者小组汇报的形式,谈谈自学生字词的收获。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应该注意什么?

多媒体:

m6i

诞生:

d4n

埃尼阿克:

1i

嗅觉:

xi)

(2)再次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字典中的解释,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繁衍:

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

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作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

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

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指名分段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3、课前,同学们都阅读查找了有关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的有关资料。

哪个同学愿意举例说一说电脑在生活中的用途呢?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三、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1、自由读课文。

思考:

预习中向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你能试着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答案吗?

(预习中给同学们提出了四个问题:

什么是多媒体?

多媒体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

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多媒体的哪些知识?

你对电子计算机越来越“神”是怎样理解的?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试着解决问题。

(1)多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2)目前,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看vcd、听cd、唱卡拉ok……还可以在家中上网。

3、指导学生分段,归纳段意。

思考: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知识呢?

(课文的2——5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多媒体与计算机的知识。

追问:

课文的一、六自然段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第一自然段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重要的地位。

第六自然段讲的是计算机的技术将会发展的非常迅速,而且会越来越“神”)

4、再次朗读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的层次。

四、作业

1、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查找有关计算机与多媒体的资料,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的简单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学课文。

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

2、引导学生将各组提出的问题筛选、分类,归并成几个大的问题,请学生写在纸上,投影出示。

可能出现的问题:

(1)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

(2)人们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

(3)多媒体是怎么回事?

有哪些功能?

(4)电脑与计算机有什么关系呢?

(5)计算机越来越神。

她会神到什么程度呢?

3、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次深入默读课文,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4、汇报解决以上的问题。

思考题一

学生甲:

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诞生于美国华盛顿的史密森博物馆,她的名字叫“埃尼阿克”

学生乙:

我想介绍我查找的一份课外资料。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发明于二战之中。

因为它是为美国海军绘制弹道图用的。

它有半个足球场那么大,里面含有500英里的电线,是用电磁信号移动机械部件。

它的运行速度很慢,3——5秒运行一次,适应性也很差,只适用于专门的领域。

他只是一台普通用途的计算机。

学生丁:

短短几十年里,计算机已经奇迹般地繁衍了四代。

第一代是使用真空电子管运行的计算机。

十一年以后,就出现了第二代晶体管计算器。

七年后,又更新产生了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

十年后,又发明了现在较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几十年的时间,计算机有了如此大的发展,而且一次比一次先进,一次比一次用途广泛。

以至于成为现代社会的天之骄子。

思考题二

学生甲:

在发明之初,计算机确实是用来进行计算的机器。

用它进行比较复杂的数学计算。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今电子计算机早已经不单纯地运用在计算方面了。

科学家们把计算机做成像人的大脑一样的机器,迅速的对外界传来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处理。

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电脑。

教师追问:

通过你对电脑的了解,你能说说电子计算机可以做那些信息处理吗?

学生丁:

电子计算机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各种数据的存储,可以进行文字处理和表格处理,还可以进行图片、动画……处理。

教师小结:

电子计算机的功能可真多,真不愧“电脑”的称呼呀。

思考题三

学生甲:

媒体指的是能够传递信息的物体。

过去,媒体传递信息的功能比较单一。

例如电话之能够传递声音,电报只能传递文字信息。

当今人们希望有一种具有“十八般武艺”的设备,能够传递多种信息。

这样的设备被称之为多媒体。

学生乙:

作者运用中国的“媒人”的作用来举例说明了什么叫媒体,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教师追问:

在你的家庭中有哪些多媒体呢?

学生丁:

可以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还可以上网……现在还有许多的多媒体家庭中还没有,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的。

思考题四

学生甲:

作者通过人体各种器官与大脑的关系的阐述,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正如人的大脑与各器官的关系一样。

学生乙: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

把电脑比成了“司令部”,说明了电脑与多媒体的关系,使我们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思考题五

学生甲:

电子计算机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差不多每十年就产生一代新的电子计算机。

计算机的发展会越来越神。

学生乙:

具有多功能的电脑的用途非常广泛。

作者运用了列举的方法,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电脑的重要作用。

学生丁:

多媒体电脑功能巨大。

作者运用了一句谚语概括地说明“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拥有一台多媒体电脑,不用走出家门,就能够了解天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5、再次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内容。

二、思维拓展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计算机发展的进程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能够神到什么程度呢?

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设计出新型的电脑。

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及草图画在纸上。

2、朗读课文。

汇报交流。

附:

板书设计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年繁衍了四代社会不可缺少

像人脑一样

计算机———————————电脑

(只计算)越来越神(多媒体)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案点评: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多了。

拥有电脑的家庭也越来越多了,电脑对学生来讲并不陌生。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和交流,学生能比较轻松地了解课文中向我们介绍的有关计算机的知识。

教师在第二课时用了较充裕的时间安排学生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用计算机操作方面的知识演示给大家,并展示了自己使用电脑制作的作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欲望,使计算机真正为我们服务。

探究活动:

召开《电脑新畅想》博览会。

会上展示未来世界的电脑新产品。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举办博览会的过程:

1、设计博览会主题及会徽,筹备博览会组委会。

2、进行博览会宣传及招标。

3、各参展单位布置展台,设计实施宣传方案。

4、征集最佳畅想奖、最佳设计奖、最佳宣传奖……

5、举办发奖仪式。

 

9.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只有一个地球”这个课题的?

  课文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板书:

只有一个地球

二、检查反馈学生的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的学习情况。

  

(1)组词

  渺()矿()赐()慷()

  秒()旷()场()康()

  慨()滥()睹()  堵()

  概()监()赌()

  

(2)理解词语

  慷慨:

本文指不吝惜。

  节制:

控制或者限制。

  渺小:

微小。

  遨游:

任意游历。

  璀璨:

形容光彩鲜明耀眼。

  和蔼可亲:

态度温和,可以亲近。

  枯竭:

用尽,断绝。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说一说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整体感知课文。

  4、再读课文,找到不理解的地方,用笔标画在书中。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课文每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2、试着给课文分段,想想每一段的段意以及分段的依据。

  (课文共分为四个段落。

分段的依据:

根据不同的内容分段。

  第一段:

(1——2自然段)介绍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

  第二段:

(3——4自然段)介绍地球的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

  第三段:

(5——7自然段)介绍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移居到别的星球上。

  第四段:

(8——9自然段)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3、指名分段读读课文。

  四、教师小结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

那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逐段学习,落实训练。

  

(一)讲读第一段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跟随宇航员一起到太空上看一看地球。

  请你在书中划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讨论。

  板书:

美丽而渺小

  2、关于“美”,思考: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地球美?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地球的美?

  配合挂图指导学生。

从中找出:

“蓝色”“白色的纹痕”“水蓝色的纱衣”。

  理解分析比喻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的含义。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都是说明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和一切生命。

  3、学习关于“小”。

  用学习“美”的方法学习关于“小”。

  要求:

看图、读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1)列数字:

半径6300公里。

  

(2)打比方:

一叶扁舟。

  (3)作比较:

地球——宇宙

  4、理解“人类活动范围小”,方法同上。

  5、指导朗读课文第一段。

  6、教师小结:

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它又是渺小的。

我们人类所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

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

但是有些人却根本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意破坏的。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快速阅读,找出中心句。

  板书:

自然资源有限

  2、讨论交流:

  投影出示:

  

(1)文中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

他们有什么不同?

  (一类是不能够再生的,一类是能够再生的。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

(一类是不加节制地开采有限资源,二是随意毁坏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

  (3)这些破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发挥学生的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巡视,检查小组的讨论记录。

  3、填空(进行拓展训练。

  地球上水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破坏水资源,向江河里排放各种废水、废物。

不但使清洁的水资源不能够再生,还会使人害病,鱼类灭绝。

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所以,我们要保护资源。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请你在书中画出本段的中心句)。

  2、交流自学效果。

(教师把握住“其它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个要点。

  3、指名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思考:

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

精心保护地球

  2、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出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3、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想一想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是什么关系?

(因果关系。

因为地球只有一个,如果他们被毁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所以,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1、对照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

(课文一层一层地说下来,最后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呼吁。

  2、课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四、品味课文的内容,畅谈学文后的感受。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做才是保护环境呢?

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总结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课文介绍了我们居住的地球的有关知识,提醒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二、总结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内容生动、形象。

作为一篇科普读物,作者运用的是多种多样的说明方法。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吗?

  

(1)运用列数字的方法。

说明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是那样的渺小,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有限的。

  

(2)运用比喻的方法。

说明地球的美丽,是人类和地球生命能够生存的环境。

  (3)运用分类别、举例子的方法。

说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一是不能再生的资源被不加节制地开采;二是能够再生的资源遭到破坏。

  2、教师小结:

这些说明方法的运用,不但向读者介绍了科普知识,更能使大家警醒,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

附:

板书设计

美小活动范围小

自然资源有限

只有一个地球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教案点评:

  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采取以下做法:

  1、通过自学引导学生逐段进行讨论学习。

  2、利用多媒体素材辅助教学,使学生获得更形象、直观的印象,感触更深。

  3、联系实际谈感想说体会,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使课程面向社会实践,让学生认识环保的极端重要性,自觉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用实际行动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丽。

探究活动——环境保护

活动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世界环境日”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知道地球环境的好坏与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懂得环境保护要从每个家庭、每件事做起。

  3.教育学生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4.使学生知道家庭和自己应该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把环保意识落实在行动上。

  活动重点:

  环境保护,要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从我做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地球,你好吗?

》的歌词并播放录音。

  当天空不再是蓝色,小鸟不会飞翔。

  当江河不再是清澈,鱼儿也离开家乡。

  当空气不再是清新,花朵也失去芬芳。

  当乌云遮住了太阳,世界将黑暗无光。

  当冰山渐渐地融化,地球是一片汪洋。

  当大地干枯了村庄,眼睛也失去渴望。

  当城市川流不息的车,从此没有一点安详。

  当童话失去了森林,仙女也丢了魔棒。

  当玩具变成你的衣裳,从此没有天真幻想。

  当贪婪拼命的追求,没有动物与你歌唱。

  让我们一起热爱吧,让我们一起唱,让我们一起呼唤,地球你好吗?

  师:

在这首歌中,体现出了什么社会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

  (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必须关心它。

环境保护就是爱护地球的措施之一,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球的生命。

  板书:

环境保护

二、新课

  1、教师出示“世界环境日”台历,指导学生观察。

  (台历左边是“世界环境日”、1972年字样,右边有用醒目的颜色标出的“6月5日”字样。

  师:

谁知道“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

  学生回答。

  板书:

“世界环境日”6月5日

  2、让学生朗读教材135页第一段。

  师:

联合国为什么要确定“世界环境日”?

  学生回答。

  (这是动员全世界的每一个人,不分民族和国家,都来关心、保护和改变自己身边的环境。

  师:

“世界环境日”的确定和“地球日”确定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爱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自从有了“世界环境日”后,联合国根据每年的世界环境现状和环境科学材料,确定当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3、师:

199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指导学生看书上135页图。

  师:

这幅图上画了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地球和一个三口家庭。

  师:

这幅图反映了地球和家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把所有这样的小家庭加在一起,就组成了地球这样一个大家庭。

也就是说,地球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小家庭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师:

大家说说自己家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

  师:

如果每个家庭周围的环境都搞好了,那么,地球环境会变得怎么样?

  学生回答。

(会变得更好。

  师:

那么大家想想地球环境的保护与每个家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搞好地球环境必须从每个家庭做起,反过来,地球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4、指导学生看书上136页图,请大家描述一下这幅图,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图上画着工厂的烟囱正冒着浓烟,下水道排放着污水,到处都堆有垃圾、废物,汽车、飞机则不时地发出噪声,一个小朋友面对这样的环境,十分难受。

说明我们身边的环境受到了严重地破坏。

  组织学生讨论:

我们身边都有哪些环境问题?

该怎样处理这些问题?

  教师小结:

大家刚才提到的环境问题值得我们注意,这说明大家平时都很关心环保问题。

我们不但要关心环境保护,更应该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我们要从每一个家庭做起,从每一件事做起,为爱护地球做贡献。

  5、组织学生看136页图,说一说家庭可以以哪些实际行动保护家庭环境和节约能源?

学生回答。

师:

一个家庭所做的事,看起来很小,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这些,那就了不得了。

我们可以来算一算。

如果全国12亿人,平均每人每年节约一度电,用所节约的电费援助失学儿童入学,大家算一算,可以援助多少失学儿童入学?

(1度电0.3元,援助一个儿童300元。

 

10.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认识“酶、碳、冥、磁”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前段时间,对天文爱好者来说发生了一件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对,“火星大冲”现象,能说说是怎么回事吗?

人们为什么对火星如此关注呢?

  2.在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

科学家认为太阳系中唯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了一百多年。

随着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谜已经揭开了。

本课要回答的就是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10宇宙生命之谜。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默读课文,看到每个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

三、深入阅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讲了些什么?

(找抓住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讲。

2.讨论交流明确:

  

(1)宇宙是无限的

  

(2)哪些天体上可能有生命存在呢?

这个天体又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3)科学家首先对太阳系除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进行了分析

  (4)太阳系中惟一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是火星

  (5)通过对火星的考察,发现火星表面没有生命存在。

  (6)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至今还是个谜。

3.你对课文中讲到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为什么?

(1)朗读课文

(2)总结

  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宇宙生命是否存在这是一个谜,这就需要我们现在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亲自去揭开这个谜,给人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命空间。

四、探究扩展

  1.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宇宙生命、外星人、火星、载人航天技术等资料。

  2.教师展示相关图片、录像资料。

附:

板书设计

宇宙是无限的

宇宙生命之迷太阳系的其他行星

宇宙生命是否存在仍是谜

教案点评:

  由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认真读懂课文,通过自学、分组讨论了解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所讲的内容。

继续教育学生认识环保的重要性,保护好地球环境,让我们的家园、让大自然更美!

探究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宇宙进行着深入的研究。

同学们,请你收集有关的最新材料,为自己今后探索宇宙的生命存在奠定基础。

积累·运用三

  一、本次“积累·运用”包括“读读背背”“阅读”“口语交际”和“习作”四个部分。

  二、“读读背背”有两个句子,都是文言文,含义也比较深刻。

通过读背,积累名言警句,初步了解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懂得节约的道理。

第一句的意思是:

每次吃饭,就惦念着(农民)生产粮食的艰难;每次穿衣,就想到(织妇)纺纱织布的辛苦。

第二句的意思是:

土地生长万物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人类制成物品的能力也是有极限的,取用(这些物资)有限度,使用有节制,(物资财富)就经常是充足的;取用没有限度,使用没有节制,(物资财富)就永远是不够(消费)的。

  指导这一题,先让学生读几遍,不认识的字自己查查字典,把句子读正确,读流利,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三、“阅读”安排的是一篇常识性文章《地球颂》。

文章讲了地球的几大优点:

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和美妙的大气层、有一个斜轴、自转的速度刚好合适、重力是很有价值的稳定力、千秋万世运转不停。

对地球的“颂”,主要为了突出最后指出的“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阅读短文,要求学生能了解主要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

指导阅读,分为四步。

  第一步,独立阅读,大体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借助工具书,大致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如,“窒息”“轴”“脆弱”;不在科学术语如“二氧化碳”等上面花太多力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