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60233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docx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DOC131

济南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十五”成就与发展形势

  

(一)“十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1.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信息产业以年均22%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408.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8倍;增加值118.9亿元,增长1.6倍,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3%,比“九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

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43.6亿元,软件产业95.3亿元,信息服务业169.3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3倍、7.9倍和4.2倍。

规模以上企业223家,比“九五”末增加56.7%,其中过亿元企业12家,过10亿元企业3家,过百亿元企业1家。

全行业人均劳动生产率18.06万元炖人,是全市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4倍。

我市成为全国重要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软件产业年均增速35%,独立软件规模与实力居全省首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6位,齐鲁软件园建设规模居11个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之首。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形成了以计算机炖服务器、通信网络设备、数字家电和半导体元器件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优势产品,浪潮服务器连续10年国内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

  2.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以光纤通信为主、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微波通信为辅的高速宽带多媒体通信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

固定电话升至8位,无线市话网、800M数字集群专网、CDMA网、数字电视系统建成开通。

建成并依托市公用信息平台搭建了各领域业务系统,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并开展了多种信息服务,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公共支撑环境。

2005年,全市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44线炖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45部炖百人,互联网用户普及率24%,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53台炖百户,分别比“九五”末增长1.3倍、3.1倍、8.8倍和1.7倍。

  3.以电子政务为重点的各领域信息化取得明显实效。

75%的市直部门实现办公自动化,电子公文传输系统覆盖所有县市区和部门,“金税”、“金财”、“金盾”等“十二金”工程不断完善,政府工作效率得到显着提升。

围绕政府机制体制改革实施的跨部门政务协同工程成效显着,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财税增收信息化工程实现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20个部门企业基础数据的交换共享,为社会综合治税提供了数据支撑;行政审批信息化工程以网络为支撑实现“一厅式”并联审批服务,项目审批周期平均缩短三分之一;政府资金网上结算工程实现全市资金统一结算单位的远程报账和财务信息查询,有力保障了政府资金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实施。

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文化、交通、公用事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药品集中采购电子商务平台、“五险合一”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物价监测信息系统、章丘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等一大批信息化工程在各自领域成为全国或省内的示范项目,有力带动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4.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初步成果。

工业领域实施了以电子商务为发展方向的企业信息化工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4个环节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以客户关系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初步形成。

培育的全市20家示范企业发挥引导带动作用,3家企业入选全国企业信息化500强,19家被列入省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点企业,济钢、重汽等企业成为省级示范企业。

农业领域实施了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的农业信息化工程,开发了6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和实用价值的农业数据库,建成山东金农信息网、中国农业书店网等100多个农业类网站,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实现村村覆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水利、林业、气象等领域得到较为普遍的应用。

商贸流通领域实施了国家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示范项目,实现200多家家电上下游企业的资源整合,创造了供需链竞争的新优势,电子数据交换、客户关系管理等信息技术在大型超市和商贸企业得到普遍应用,在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制定了《政务信息公开暂行办法》、《信息化工程建设管理规定》、《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规章。

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和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驻济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在校生达3万余人,全市15200人次取得了“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2万多名公务员和机关工作者通过了电子政务培训考核,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信息技术博览会,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新窗口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

  通过“十五”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市信息化在信息网络、产业发展和人才资源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对照国内信息化先进城市,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

一是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够强,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规模膨胀速度慢,本地化产品配套能力差;二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利用不够,效益不高;三是信息化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高级信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人才使用的综合环境需进一步改善;四是信息产业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引导和配套资金投入不足,信息产业规模投入尚未形成;五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重复投资、分散建设现象仍然存在。

  

(二)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1.从国际形势看,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推进一场深刻的全球性产业革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向新的历史高度。

以计算机、微电子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迄今为止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催生了大量新兴产业,使社会经济结构、人类劳动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经济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际信息产业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调整布局,将在信息技术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带动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步入下一轮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我市作为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等方面,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从国内形势看,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是党在新时期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决策。

“十五”以来,党中央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确立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将推动信息化建设在“十五”发展基础上,实现从战术地位到战略地位、从局部推进到整体推进、从技术驱动到业务驱动、从重网络建设到重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从政府主导到政府和市场共同推动等五个转变。

虽然,我市信息化建设已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但如何适应这五个转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3.从区域发展形势看,区域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及区域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信息(知识)的生产、加工和服务能力已成为一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十五”期间,国内和省内许多城市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的战略举措,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建设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市是全省的网络枢纽和信息中心,要适应区域合作和竞争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将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融入区域经济的主流体系中,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增强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中的作用。

  4.从我市发展形势看,“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社会结构转型等诸多繁重任务。

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就必须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增强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就必须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力度,利用信息化的外力和创新变革的思维,推动行政机制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就必须打造国际物流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城市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因此,要实现全市“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在整体效能上突破,在服务发展中提升,进一步增强信息化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十一五”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发挥省城优势,发展省会经济”的总体发展思路,把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实现新跨越,建设新泉城”的战略措施,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技术、体制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带动作用,不断推进济南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原则。

  1.统筹协调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既要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又要着眼需求,讲究实效,有重点、分步骤推进。

  2.资源共享与深化应用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

  3.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坚持政府先行,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规划、宏观调控、政策导向、组织推进等方面的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坚持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按照市场规律推进信息化建设。

  4.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相结合。

加强国际和国内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

倡导和鼓励技术创新,注重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

  5.产业发展与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产业发展拓展市场空间;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坚实基础,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6.保障安全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

坚持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同步建设,同步发展,以完善、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建成产业发达、设施先进、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管理高效的区域性信息中心城市,初步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建成体系完备、特色突出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信息产业累计投入6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年均增长25%,增加值达45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2.2%,规模以上企业达600家,过亿元企业30家;

  ——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和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区域信息传输和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固定电话主线普及率60线炖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90部炖百人,数字电视普及率80%,互联网用户普及率60%,城市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85台炖百人;

  ——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建成区域性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信息技术在工业、商业、农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产业综合竞争力显着提升;基本建立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服务和保障体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其商务交易总额的30%以上;

  ——基本建成电子政务体系框架,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显着增强。

建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法人信息、人口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三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基本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能力明显增强,90%以上的市直部门采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

  ——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深入的应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市政管理、城市交通、环境监控、行政执法等城市管理职能得到高效整合,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区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工程基本建设完成。

  到2020年,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实现6000亿元,成为全市最具活力的主导型支柱产业,形成网络先进、产业兴旺、资源雄厚、技术普及,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完善的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十一五”发展重点

  

(一)信息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省会人才、技术和市场等要素的优势,着力实施“园区聚集、骨干拉动、外向带动和应用推动”4大战略,建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3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以骨干企业和龙头产品为依托,逐步完善软件、计算机和通信设备、微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电子和信息服务6大产业链;加大重点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增强济南信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拓展行业发展空间,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产业发展的互动机制。

  1.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建设“浪潮科技园”、“历下工业园”、“中新电子工业园”、“长江实业(微软)工业园”等特色产业园区,向东突破济南临港开发区延伸至明水工业园,向西突破槐荫民营工业园延伸至长清晶恒工业园,形成“一个中心多个园区,东西延伸协调发展”的国家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地。

到2010年,累计投资290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40亿元,利税50亿元,出口创汇5亿美元。

  

(1)以浪潮科技园为主要载体,建设门类齐全、竞争力强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产业链。

重点发展商用服务器、特种计算机、存储系列产品、计算机外设等计算机产业群;壮大以税控机、二代身份证读写机具为重点的智能终端设备产业群;推进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关键技术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

  

(2)以晶恒工业园为基础,以高新开发区新区、临港开发区、明水工业园、历下工业园为重要补充,打造微电子产业链。

以半导体分离器件产品为基础,引进半导体晶圆生产项目,建设半导体分离器件和光电子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积极发展面向通信类、家电类和IC卡应用的集成电路以及嵌入式芯片的设计生产。

大力发展芯片封装业,提高晶恒工业园成品封装、测试能力,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测试、封装相配套的协作体系。

  (3)以山东松下等企业为重点,发展智能家电、数字终端和小家电为主导产品的信息家电产业链。

推进山东松下工业园的规模化发展,加大技改投入,扩大背投、等离子、液晶等数字彩电的生产规模。

推进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的产业化进程,壮大智能家电产业的生产规模。

以民营工业园九阳电器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小家电和智能测量仪器产品,增强豆浆机、电磁炉等产品的市场优势。

  (4)以重型汽车电子产品为先导,形成较为完整的汽车电子产业链。

培植优势企业,加快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吸引相关企业集聚,做大汽车电子产业规模。

  2.软件产业。

进一步优化齐鲁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的配套设施、政策、研发和人才环境,带动浪潮软件园、中间件产业基地、嵌入式软件园、信息安全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历下软件园等特色园区加快发展。

完善齐鲁软件园综合技术支撑平台,构建行业联盟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

重点发展中间件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四大类优势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全国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壮大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化生产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提升“齐鲁软件”品牌效应,形成体系完备、特色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软件产业链。

到2010年,累计投资150亿元,年销售收入达360亿元,利税38亿元,出口创汇3亿美元。

  

(1)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

充分发挥“齐鲁软件出口联盟”的作用,加快软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统一的出口协作平台,整合软件企业的优势资源,推进软件能力成熟度(CMM)捆绑认证,形成企业的群体竞争优势,不断扩大软件出口规模。

到2010年,软件出口企业超过100家,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以上。

  

(2)做大做强优势特色软件。

充分运用浪潮、中创等骨干软件企业的品牌和市场优势,整合具有鲜明特色和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建立壮大一批行业联盟和产业协作体系,实行强强联合、强特结合。

大力发展企业管理、信息安全以及电力、交通、电信等行业应用软件产品,形成独具特色的软件产业优势。

  (3)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扶持企业开发生产数字游戏、网络多媒体、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加速软件产品产业化、商品化,提高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

  3.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信息传输和增值服务业,建设国家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加快信息内容服务业产业化,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服务业,进一步培育信息消费市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形成技术先进、内容丰富、服务便捷、竞争有序的信息服务产业链。

到2010年,累计投资160亿元,年营业收入达300亿元。

  

(1)以山大路商务区为中心,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培育以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科、工、贸一体的产业集群,建成具有较强区域带动和辐射能力的国家级信息服务业基地。

  

(2)加快以网络运营商为主体的电信运营业有序发展。

努力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网络增值业务的开发与应用,大力推动宽带及移动信息服务业,增强综合信息服务能力。

积极开拓下一代互联网及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业务,不断提高通信服务质量。

  (3)加快信息内容服务业产业化步伐。

支持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推动文化、出版、广播影视等行业开发数字音视频、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

  (4)大力发展网络游戏、网络视频、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信息服务,推动综合门户网站、电子商务网站和专业信息服务网站的发展。

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服务能力,带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建设完善宽带、高速、多媒体城域网,进一步强化公用信息平台的支撑服务作用,形成覆盖全市城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适应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信息高速公路”体系。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

围绕“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加强地下信息管线的集约化和规范化管理,重点搞好政务中心、奥体中心及东、西部新城的网络基础设施配套和“大经十路发展带”、“三大商业圈”的信息管线综合改造。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

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无线电行业监管力度。

实施“宽带济南”工程,加快和规范宽带接入网建设,开发低成本多样性适用的信息终端,实现市区100%的社区和80%以上的家庭宽带入户。

  2.优化升级公用信息平台。

结合政务中心建设,升级扩容由公共基础平台和公共应用平台组成的市公用信息平台,强化平台的技术性能和服务功能,为全市信息化建设提供统一完善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支撑环境。

  

(1)公共基础平台。

完善网络交换中心,采取虚拟专网(VPN)等方式为各部门搭建业务专网,实现各类信息网的高速交换,避免网络建设的重复投资;建设公共数据中心,重点建设法人单位信息、人口信息和空间地理信息三大城市公共基础数据库,实现城市公共基础信息的共享整合和集中管理;完善信息交换中心,完善信息交换标准和共享机制,为跨部门数据交换、共享提供支撑。

建设信息安全中心,完善身份认证、网上支付和容灾备份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为各部门开展网络应用和网上服务提供可信、可靠、可控的信息安全保障。

  

(2)公共应用平台。

建立电子政务支撑系统,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形成由部门业务信息资源、基础信息资源、公开信息资源、共享主题信息资源等构成的物理分布、逻辑集中的政务协同信息化应用支撑环境,开展政务决策支持、审批服务、网上资金结算等跨部门政务协同应用;建立城市管理支撑系统,实现规划、市政、环境等城市管理信息的整合共享,开展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市政管理、环境监测等应用;建立社区服务支撑系统,实现教育、科技、文化、社保、民政等部门社会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应用;建立“三农”信息服务支撑系统,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开展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综合信息服务。

建设电子商务支撑系统,完善安全认证、信用服务和在线支付等公共基础设施,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应用支撑环境。

  (三)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围绕新型工业强市战略,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应用示范体系和中介服务体系,突出抓好汽车、钢铁、石化、机械装备、建材、食品药品等重点行业的改造,信息技术在节能、节水、降耗、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上取得突破,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生产能力、管理水平、创新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的“5个提升”。

到“十一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以上基本实现制造过程自动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商务交易电子化,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3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增长50%。

  1.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建立以软件企业和大型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提高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

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企业资源计划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技术升级和工业质态的提升。

推进信息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型经济中的应用,加快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2.完善应用示范体系。

培育一批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各具特色的试点示范企业,着力培植20家省重点示范企业和30家市重点示范企业发展,带动全市工业企业的信息技术改造。

  3.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大力扶持项目评估、工程监理、成果转化、技术培训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制定企业信息化统计和评价标准,开展投资担保、共性技术应用和管理诊断等服务。

  4.突出抓好重点行业的改造。

加快信息技术在钢铁、石化和建材行业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企业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大力发展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

加快信息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缩短开发和生产周期,发展汽车电子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和智能化水平。

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以数控机床、数控锻压机械、智能试验机和循环硫化床锅炉等产品为重点的机械装备业,研制开发高精尖数控加工设备,提升中高档数控机床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加快信息技术在食品药品行业的应用,实现生产工艺和流程的精细化控制,提高食品药品的质量。

  (四)电子商务发展。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健全网上支付体系、安全信用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培植网络经济新亮点。

到“十一五”末,形成网络基础设施健全,社会信用环境良好,物流配送网络发达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行体系。

  1.推进面向企业(B2B)的电子商务应用。

重点推进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供应链管理为纽带,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形成供应链竞争新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

着力抓好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电子商务发展规范,建立汽车、钢铁、石化、建材、食品药品等行业电子商务交易系统,带动各行业电子商务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