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担架.ppt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46002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救援担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救援担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救援担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救援担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救援担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救援担架.ppt

《救援担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救援担架.ppt(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救援担架.ppt

救援担架,两付担架均不适合救援使用,存在问题如下:

1担架强度不够,不能承担几名队员与被救人员一起调运的重量2没有锚点,使用不方便3软底,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4搬运携带不方便,香港民安队使用的担架,个人觉得我们可以尝试一下自我的DIY。

理由如下:

1、目前市面上确实没有适用于山地救援用途的山地便携急救担架;2、救援担架不象主锁主绳等需要对材料和工艺有很高的要求,看了上面列出的担架,除了变形金刚外,都是着眼于普通平地救援或吊运的应用而设计的;其设计和工艺并无特殊之处。

按照目前深圳的加工水平,做这个可以说不会很难,而且前期投入不会很大,关键在于设计,不敢说很好,但够用适用还是应该可以做到的。

面分析一下狗队对担架的设计要求:

1、担架强度不够,不能承担几名队员与被救人员一起调运的重量为什么担架的强度需要承担几名队员?

最多也就最前面的一名队员之重量吧,旁边的两人如果也固定在担架上的话,那岩壁上所有的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都同时由一个系统负担,一旦出现问题,回旋余地很小,而且对担架设计的要求也提高了好几个等级。

所以这个要求是否可以改为承担被救人员和一至两名同行救援人员的重量。

2、没有锚点,使用不方便这个是必需的,而且不能过分使用主支撑架,以免降低担架支撑系统的强度。

要求的锚点有:

用于吊运的六个锚孔;用于捆绑固定伤员的六个锚孔;用于搬运队员挂扁带的六个锚孔(都是前中后各两个);3、软底,不能提供足够的保护这个要求可以细化为两个3.1增加珩架(也就是横梁)保证担架不会受力后过分内缩;3.2在中间的承重帆布夹层里放硬质轻夹板;4、搬运携带不方便目标细分:

1、建议使用铝镁合金作为主材料,关键受力结点使用钢结构加强;2、最好设计成可以折叠,能折叠成可背负形式大小的最好。

其他的设计要求应该为:

1、保证担架强度和搬运安全的前提下,重量尽可能小;2、参照上面的尺寸,轮廓尺寸大概为2100X550X120(这个尺寸还得请狗队提出具体要求)3、伤员承重180KG以上(这个跟布料有很大关系,主结构上应该不是很大问题),贾总提的意见非常好,提出这个讨论也是希望大家说出观点和忧虑.但个人觉得这个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理由如下:

去年参加全国救援研讨会时,曾听香港民安队的教练讲过课,同时也向他们请教过在救援中整个吊运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是哪个.当时教练就很清晰说明,最薄弱的是绳子和铁锁.而担架通常并不是一个重点要考虑的因素.以下是我一些个人推算的过程,非常不专业,希望有工程设计方面的专家给出合理的建议.因为我们通常所用的动力绳的最大冲坠力设计为12KN.一般保护铁锁的安全冲坠力为22-27KN,钢锁的最大冲坠力为50KN.假设一个重量为80KG被救人员,一个重量为80KG的救援队员,一起连接在一个15KG的担架上(考虑其他辅助装备的重量,15KG是加了余量的),那么当这时发生垂直冲坠时,会产生175KG*9.8M/S平方=1.8KN的力.从安全角度出发,冲坠力的安全系数应该乘以10倍,即系统装备的安全冲坠力范围应该在18KN范围.可以看到,这已经超过了动力绳的最大冲坠力设计范围.所以在系统实施时必须要加副保护绳,这也是那天在南澳时贾总强调过的.反观担架,目前我们所知道的被普遍使用的6061,或6063镁铝合金,其硬度为,500KN,抗拉强度在温度25度时,为每平方米310-570Mpa之间,换算为KN则是310000-570000KN.如果使用一个直径为30mm,厚度为2.5mm的型材,则计算该型材的抗拉力为3.14*(0.015的平方-0.0135的平方)*单位抗拉力,结果为41.6KN-76.5KN之间,仍然远大于18KN的安全要求,何况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加粗的型材.所以,担架并不是木桶的短板.香港民安队介绍他们所用的担架是在英国向一个老人定做的,而这名老人制作的担架是全手工的!

正是因为在救援研讨会上听了这些课程,才使我产生了自制担架的念头.个人认为如果设计合理,加上严谨的工程计算.以深圳现有一些工厂的设备和工艺水平,要做出符合要求的担架不是不可能.这里面最可能出问题的,也是最复杂的计算,在于如果是要做成可折叠式的,连接点的轴承部分是否能够保障安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法律问题了,买来的东西出了问题可以找责任人,自己做的就不行了.也许这个是最头疼的.,您从哪得来的数据显示市面上没有救援担架?

按您的说法全球的救援担架都是自制的?

贾总理解有所偏差,我说的是没有适合我们用的山地救援担架,确实登协领导为这个头疼了很久,而至今未曾解决。

参加了山地救援演习,接触了两副担架,第一副是空中吊运担架,第二副是平地救援担架(看提手的设计可知)。

都是设计为担架保持或基本保持水平而考虑的。

而通过实地救援演习我们知道,无论是第一次的小斜坡接力搬运和第二次的大斜坡滑吊搬运,担架都不可能保持水平。

另外,自制并不是指自己一个人拿着锤子在自家闭门造车,实质上我们的自制指的是自行设计,工厂定制。

只要能认真的把控设计、来料以及工艺,自制担架的跟市面上一般的有多大区别?

无非是用途和适应环境不同而已。

担架上也吊着人,甚至是需要吊两个以上的人,请您回答我为什么主绳和主锁就需高要求而担架就不需要?

担架不高要求,主绳、主锁高要求又有何用!

事故往往就发生在薄弱环节!

高空作业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不是担架不做高要求,但金属材料的特性决定了它在抗拉抗冲击方面本来就很强了,而且担架要面临的同样环境,最薄弱的大多数情况下它不会是最薄弱的环节。

更何况,每一个产品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想着一个产品设计是全能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市面上估计也找不到,否则我们也不会找得那么辛苦了。

救援队自己本身就没有安全意识又如何去救援?

户外运动中的攀岩、登山事故大多都是人为失误造成的。

我强烈建议救援队首次培训内容就应该讲安全意识!

找出各种已发生的事故进行讲解和教育。

救援队没有安全意识,这个我实在不敢苟同。

我们只能把安全系数尽可能的提升,把意外出现的几率降低到尽可能小。

但,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本来就是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的意识。

安全意识作用于反复严正所提出问题的合理性,实现问题过程中的合理规范和高标准保障,而不是提出问题的本身,更不是随便DIY一个产品没有经过破坏性实验和使用验证就投入救援。

赞成风虎提出的法律顾虑,这个是很重要的一环,虽然从南澳演习归来就想过重新设计救援担架这事,但法律问题一直在困扰。

但是有一点,每一个产品都有它的适用范围,我们实地用的那个担架明显是平地普通救援用途的,山上出了问题,厂家会理你吗?

绳子因为磨损或日久弱化,抗冲击减弱或冲力过大造成问题,厂家会理你吗?

一样都得救援队自己买单啊!

解释:

1、提手设计为弧形,便于山地崎岖不平时的用力;2、把连接节点放大,每处上方设置三个锚点,便于吊运和人工搬运时打扁带;3、连接节点底部做圆弧处理,便于在陡坡拖行,减少山石和灌木挂住担架的几率。

4、帆布做分块处理,由整块帆布缝制而成,人为分隔成几部份,可以在下面塞入硬质板,增加舒适度,头部位置也可以塞入大的物体做枕头;可扩展设计:

1、头部节点处可做小设计,一边固定杆子,便于吊点滴瓶;2、底部可以利用连接块,前后多加两片弧形板,便于雪地拖行;,折叠后成70cmX40cm的类方块状,可以背负上山,便于行动。

这个方案实现的关键在于材料的选择和后期工艺处理,需要根据具体的要求选取合适的材料和材料厚度,建议采用铝合金做主材料以减轻整体重量。

产品寿命取决于帆布的耐用性。

真空床垫能根据病人的身体轮廓塑造成型,从而达到快速、有效、方便制动,减少病人身体承受的压力及搬运时间。

这种床垫采用绝缘材料可减少病人的热量散发,使用简便,X线照射和磁共振检查可透。

配有包装袋可便于担架储存在箱内或外面。

经久耐用的手动气筒在25秒内使床垫塑型。

床垫配有4-6个手柄使用。

此产品达到欧洲CE标准。

成人型真空担架是由聚脂薄片构成。

轻松搬运伤员伤病员躺进一种神秘的“模具”中,无论用人扛、汽车运,还是飞机吊,都可以一动不动,不会再受到搬运过程中因为颠簸带来的二次损伤。

记者昨日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全军脊髓损伤治疗中心了解到,该中心刚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的一项专利急救搬运毯,填补了急救搬运工具中的一项空白。

昨天,医护人员演示了用急救搬运毯救护伤病员的全过程。

他们从草绿色军用书包中,取出一个用特殊布料制成的人形套子,还有4只装有填充剂的铁盒“罐头”。

在地上展开人形套后,倒入“罐头”中的填充剂。

填充剂快速发泡,体积不断膨胀。

再用一个小滚筒来回滚动,把填充剂碾压均匀。

“伤员”在医护人员的帮扶下,躺进人形套子,套子很快依照“伤员”的形体,变成了一个坚硬的“模具”,“伤员”如同装进坚固外壳的“木乃伊”。

医护人员随即将人形套两侧的布带拉拢,把“伤员”的身体牢牢捆扎在其中。

两名护士抓住人形套上的提手,轻轻松松就拎起来,搬上停在门外的急救车上。

“用这种急救搬运毯运送伤病员,可以避免在急救途中出现二次损伤。

”全军脊髓损伤治疗中心主任朱辉说,从事故现场转运到医院途中,由于担架不制动,加之路面不平汽车颠簸,极易造成伤病员的二次损伤,甚至会导致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终生残疾。

从2006年10月开始,在经历上万次实验后,研制出了这种急救搬运毯,并取得了国家专利。

“目前,我们还在做防弹测试,看看伤员躺在急救毯中,坚固的外壳可不可以抵挡子弹的射击。

”朱辉说,这些急救毯不仅可以用于院前急救,在战场上也是一种便捷有效的急救工具。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政委史云政表示,急救毯的发明,填补了我国在院前急救、转送伤员工具上的一项空白,该院将尽快将其用到设在高速公路的急救点上。

王劲松李梅赵帅摄影报道(春城晚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