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说课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99396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路难》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行路难》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行路难》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行路难》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行路难》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路难》说课稿.docx

《《行路难》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路难》说课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路难》说课稿.docx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

《行路难》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

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

学生语言形象技巧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

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

乐府诗。

“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mdash;教师提要求:

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mdash;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mdas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mdash;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mdash;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

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

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

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

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

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

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

教师引导:

“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

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

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

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

该怎样理解?

教师引导:

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

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

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

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

“心非木石岂无感?

”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

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

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

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

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

个人背mdash;分组背mdash;集体背

  12、作业:

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

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

“愁”“命”。

“愁”分为:

泻水兴愁行叹坐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吞声咽愁。

“命”分为:

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行路难》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的一首乐府诗。

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提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角度,希望学生能根据作者的生活经历,理解李白苦闷迷惘愤慨与充满信心、执著追求交织起来的复杂心态,感受到本诗抑郁和奋发、失望和希望急剧交替变换的感情基调。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立足课本,拓宽视野,是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在读懂本诗中李白怀才不遇的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李白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四、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

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

  五、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老师讲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墨的故事,同时展示在网络中找到了对于李白身世介绍的片断。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希望能走近李白了解李白,从而收到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的良好效果,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

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

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

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回答问题――透过诗歌我读到了……(读到了低沉抑郁的心情、读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

《行路难》是一曲交织――与――的急剧变化的音乐。

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低沉――激昂。

  4.竞读:

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5.自读:

把自己假想成天宝三年时离开长安怀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

  6.齐读:

女生齐读前三组诗句,男生齐读后三组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

“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通过阅读老师搜集到的李白表现怀才不遇情感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李白诗歌自然豪放的风格和他独特的个性。

  1.听:

老师播放这两首诗歌的录音,学生做标注。

  2.

  读:

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

以“我欣赏――――诗句,因为――――”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

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

通过拓展赏析,请学生按照这样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表达出朗读李白诗歌的感受。

  徜徉于李白诗歌的海洋,我听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附录: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

……天宝初,至长安,往见贺知章。

知章见其文,叹曰:

  “子谪仙人也。

”言于明皇,召见金銮殿,奏颂一篇。

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

白犹与酒徒饮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

左右以水�H面,稍解,援笔成文,婉丽精切。

帝爱其才,数宴见。

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

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

帝欲官白,妃辄沮止。

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恳求还山。

帝赐金放还。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永王�U都督江陵,辟为僚佐。

�U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会赦得还。

族人阳冰为当涂令,白往依之。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少年时代就「观奇书」,「游神仙」,「好剑术」,有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然而唐玄宗只让李白待诏翰林,作文学侍从之臣,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

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

三年后李白因遭谗毁,自请还山,离开长安。

他只能游山访仙,痛饮狂歌,以排遣怀才不遇的忧愤。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建立伟业,成为非凡人物的理想。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曾应邀入永王李�U幕府,又以为获得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永王军队为唐肃宗消灭后,李白也受牵连入狱,后来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

直到六十一岁时,李白还请求从军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却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愿,六十二岁时在他的族叔当涂县(安徽马鞍山)令的李阳冰家

  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①,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②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①

  秋雁:

喻李云。

  ②蓬莱文章:

这里指李云供职的秘书省。

  【简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记宸⒆杂鳌=杷捅鹨栽薅苑剑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

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

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

“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

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甲员龋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

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

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

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众口交赞。

《行路难》说课稿3

  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

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

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

学生语言形象技巧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

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

乐府诗。

“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

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

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

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

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

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

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

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

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

教师引导:

“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

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

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

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

该怎样理解?

教师引导:

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

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

知命认命抗命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