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790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docx

中考历史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

2014年历史中考重点热点及主干考点解读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1、中华文明的起源(A)

(1)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①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

②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

③距今约1.8万年,“山顶洞人”。

(2)氏族聚落

①距今约6000多年的黄河流域的半坡聚落。

已会种植粟、白菜或荠菜等农作物,所以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②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

主要种植水稻,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3)炎帝和黄帝

①相传炎帝是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因此号称神农氏。

相传黄帝造出富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②炎帝和黄帝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人文始祖”。

2、夏朝的建立和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A)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我国历史开始跨入文明时代。

(2)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后灭商纣,建立西周。

公元771年,犬戎攻破镐京,灭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3、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B)

(1)禅让制:

以相对和平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制度。

传说时代,尧传给舜,舜又传给禹。

(2)王位世袭制的形成: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父位,开始“家天下”历史,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3)西周的分封制:

①目的:

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形成对全国的控制网。

②主要内容:

“授民授疆土”,并规定受封者相关义务。

受封对象:

亲属、功臣和前朝贵族。

③作用:

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与文化的发展。

4、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A)

(1)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在争霸战争中先后称霸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原因:

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标志:

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战国七雄:

齐楚燕赵韩魏秦。

5、孔子及“百家争鸣”(A)

(1)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春秋末年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仁”和“礼”。

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开平民教育先河;主张“因材施教”等。

其言论被整理成《论语》。

(2)百家争鸣:

①出现背景:

春秋战国社会变革。

②主要派别:

儒、墨、道、法等。

③思想争鸣:

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6、商鞅变法(C)

①内容: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

②作用:

秦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7、秦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及其意义(C)

(1)秦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咸阳。

(2)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措施:

①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地位;②中央设“三公”,地方设郡县;③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④修筑长城;⑤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一。

(3)意义:

秦统一后推行的各项措施,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这些措施沿袭了两千多年,奠定了我国长期统一的基础,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汉武帝(C)

(1)推进大一统措施:

①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②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③加强监察制度;中央设立司隶校尉,地方设刺史。

④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巩固边远地区统治。

(2)影响:

①出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大一统局面,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②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9、张骞通西域(A)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受汉武帝委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10、丝绸之路(C)

汉朝开辟的横穿欧亚的陆上商道,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它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11、三国鼎立形成(A)

220年,曹丕废汉献帝,改国号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史称蜀,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12、江南的开发(A)(参照第19条相关知识,主要是了解江南开发的原因、过程及表现)

13、北魏孝文帝改革(B)

①目的: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②内容:

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汉化措施。

③作用:

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治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

14、贞观之治、武则天、开元盛世(B)

(1)贞观之治:

①措施:

经济上:

轻徭薄赋,并允许纳物代役,减轻人民负担;政治上:

完善隋代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思想文化上:

完善科举制,进一步巩固专制制度;民族关系上:

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边疆各族发展(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等);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外交上:

对外开放(玄奘西游、国际大都市长安)。

——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际影响力。

②评价:

其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他也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封建皇帝。

(2)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其统治史称有“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盛奠定基础。

(3)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

15、隋唐科举制度及明清八股取士(B)

(1)隋唐科举制度①定义: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在隋朝隋炀帝时期创立,唐朝时逐步完善。

②主要内容:

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

(2)八股取士: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固定的八个连续的部分即“八股文”形式。

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16、唐代中外文化交流(B)

①遣唐使来华交流,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②鉴真东渡日本,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③玄奘西行成为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

④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中外文化交流特点:

具有双向性)

17、唐代的民族交往(A)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

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18、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A)

(1)政权建立:

916年,契丹阿保机建立政权,都上京,后改国号为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都汴京;1038年,党项族元吴称大夏国皇帝,都兴庆;1115年,女真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政权,都会宁。

(2)碰撞与交融:

宋辽战与“澶渊之盟”;宋夏和战;金灭辽,“靖康之变”金灭宋;以岳飞为代表的南宋军民抗金斗争及宋金和议;北宋与辽、西夏的榷场贸易,辽、西夏接受中原先进文明;金统治者注意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习俗,推动女真族完成封建化的过程。

(3)认识:

北宋、辽、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既有对立和斗争,也有共同发展、友好往来,相互学习,而后者是民族关系中的主流。

中华民族在密切交往中进一步融合。

19、宋代的社会生活、南方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南移(A)

(1)宋代的社会生活:

①城市:

瓦子和茶肆;②丰富的节日生活。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①促进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

①南方自然条件好;②政治中心南移;③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④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⑤统治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注意兴修水利(太湖、江淮),重视生产的发展;民族融合,共同开发。

②过程:

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而到宋代已成定局(南宋时南方超过北方);清朝前期,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至南方,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主要表现:

①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②水利、农作物、经济作物产量、品种都有发展(占城稻);③手工业发展表现在煤的产量与使用均在世界首位;钢铁居世界水平。

丝织业、棉织业、制瓷业,尤其在造船业上发展较快;④商业已成为南方政权的主要财政来源,纸币出现是世界最早;⑤南方人口超过北方;⑥海外贸易发展,广州等地设市舶机构(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在重要港口设“蕃坊”“蕃市”“蕃学”等。

20、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及民族关系发展(B)

(1)政权沿革: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建立元朝,1272年都大都。

(2)民族关系发展表现:

①进入中原的契丹人、女真人等与汉族逐渐融合;②出现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1、明清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B)

(1)明朝时期:

①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指挥;②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专门侦查官民言行;明成祖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监视百官、百姓,“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③朱元璋设立廷杖制度,君臣成为主仆,皇帝树立绝对权威。

(2)清朝:

①雍正帝增设军机处,皇权高度膨胀到达顶峰;②文字狱:

明清统治者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实行文化专制。

22、郑和下西洋(A)

(1)过程与规模:

1405~1433年,先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评价:

①作用与意义: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观之举,比欧洲远航早半个世纪。

②局限性:

郑和下西洋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不计经济效益。

23、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A)

(1)戚继光抗倭:

明中期海防松弛,戚继光受命浙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地区。

1662年,在打败殖民者后,台湾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对亚洲其他国家也间接起到保护作用。

(3)雅克萨之战:

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谈判,签订了双方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24、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A)

(1)巩固西北边疆:

平定准噶尔部和回部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新疆,促进了维吾尔族同中原地区的交流,对巩固西北边疆起到重大作用。

(2)紧密与西藏联系:

确立达赖和班禅中央政府册封制度;清朝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并制定“金瓶掣签”制度,密切西藏同内地联系,有利于西藏地区经济发展,进一步使西藏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3)清朝还在伊犁、吉林、黑龙江、盛京、乌里雅苏台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等官职,兼管军务和民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25、闭关锁国的表现及影响(B)

①表现:

限制对外贸易,限制国产货物出口;减少通商口岸数量;禁止教外国人汉语;盲目自大;排斥西学;监视外商等方面。

②影响:

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它严重的后果是:

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目塞听,社会保守,停滞不前和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26、古代数学、医学、青铜工艺成就(A)

(1)数学:

①成书于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

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②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比欧洲早了约1000年。

(2)医学:

①东汉华佗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他研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上的创举,被誉为“神医”;②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被后世尊称为“医圣”;③明代杰出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3)青铜艺术:

商朝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27、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的主要成就(A)

(1)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

商朝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历史始于商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称为金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资料;秦始皇统一后规定小篆为标准文字,后又推行更为简便的字体隶书。

(2)古代书法、绘画主要成就:

①东晋王羲之书法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美称,代表作《兰亭序》,被后人尊为“书圣”;②东晋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③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描绘汴京日常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

(3)雕塑:

①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秦汉雕塑的杰作。

②三大石窟:

莫高窟石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是研究我国佛教石刻艺术的宝贵财富。

龙门石窟: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雕刻技术的高超。

(4)音乐:

湖北随州战国墓中出土的一套编钟,得到中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28、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A)

(1)唐诗: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创作了大量作品,称为“诗史”。

(2)宋词:

代表词人包括苏轼、李清照及辛弃疾。

(3)明清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根据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题材创作而成。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9、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A)

(1)战国李冰父子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在四川成都平原、使四川赢得“天府之国”美称)

(2)秦朝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6000多公里,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3)隋炀帝开凿的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连接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隋朝李春设计修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5)明清时期修建的北京故宫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体现了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宫殿建筑的典型风格,是东方建筑艺术的结晶。

30、四大发明及其影响(C)

①造纸术:

西汉出现,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造植物纤维纸。

②印刷术:

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时间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

11世纪中叶,北宋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多年。

③指南针:

战国时期发现磁石指南特性,发明“司南”。

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后来把磁针装在罗盘上,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

④火药:

唐朝时孙思邈在《丹经》一书中最早提到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北宋时火药已广泛在军事上使用。

31、《水经注》《齐民要术》《天工开物》(A)

北魏杰出地理学家郦道元编著《水经注》,既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同时具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从书中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石油资源的国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1、林则徐虎门销烟(A)(1839年6月)(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2、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的影响(C)

(1)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影响: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太平军抗击洋枪队(A)

1862年,太平军在浙江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A)(1860年10月,英法联军)

5、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及影响(B)

(1)甲午中日战争——时间:

1894~1895年;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

(2)《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开放通商口岸;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3)影响: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左宗棠收复新疆(A)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及其地位和作用(C)

(1)目的:

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练兵方法,建设近代化国防,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2)代表人物:

中央以奕诉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3)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如创办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

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主要有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4)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8、戊戌变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及影响(C)

(1)兴起: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2)高潮:

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1898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戊戌变法主要内容:

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等。

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5)影响: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9、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C)

(1)孙中山主要革命活动:

①1894年,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②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③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④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起义。

(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这次革命又称“辛亥革命”。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了两干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10、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和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1915年,陈独秀、胡适)(B)

(1)目的:

反对尊孔复古。

(2)领袖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主要代表人物及活动:

①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宣传民主和科学;②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3)两面旗帜:

民主和科学。

(4)两大阵地:

《新青年》、北京大学

(5)主要内容: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

(6)地位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性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11、五四运动(1919年)(B)

(1)直接原因(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斗争的失败。

(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

(2)开始: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

(3)转折:

1919年6月5日,运动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工人罢工声援学生运动,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1921年)(B)

①成立:

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②历史意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13、黄埔军校和北伐战争(A)

(1)黄埔军校(1924年5月):

①军校建立:

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②军校性质:

国共第一次合作后建立的革命军校。

③军校特点:

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④军校作用: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1926年7月):

①目的:

打到列强,除军阀。

②目标:

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③战略方针:

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④主力和先锋队: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⑤结果:

在各地工农群众支持下,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

14、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A)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建立起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统治。

15、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A)

(1)南昌起义: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②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井冈山会师:

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时间:

1927年10月;人物:

毛泽东;②意义:

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③井冈山会师。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16、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B)

(1)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转折:

遵义会议。

①时间:

1935年1月。

②内容: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③意义:

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胜利: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17、九一八事变(A)

①蒋介石的态度:

实行不抵抗政策。

②结果:

不到半年时间,东北三省沦陷。

③影响:

局部抗战开始。

18、西安事变(C)

①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②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主张和平解决。

③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④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着联合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19、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A)

①时间:

1937年7月7日。

②影响: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

20、南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