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咳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7228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咳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咳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咳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咳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咳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01咳嗽.docx

《201咳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咳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01咳嗽.docx

201咳嗽

第一节咳嗽

咳嗽是由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成·,临

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

若咳与嗽分别言之,则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

一般痰声

多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患病率为3%~5%,

50岁以上患病率可急剧上升至10%~15%,尤以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

有较大优势,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内经6Z才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如

《素问·宣明五气》说:

“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认为咳嗽系由“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说: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了肺脏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

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对咳嗽的分类,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等五脏咳,以及胃咳、胆

咳等六腑咳。

并描述了各种咳嗽的证候特征。

隋代《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除五

脏咳外,尚有风咳、寒咳、支咳、胆咳、厥阴咳等。

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此,咳嗽的辨证分类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用。

咳嗽既是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篇是论述以咳嗽为主要表现

的一类疾病。

若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节

内容辨证论治。

其他疾病兼见咳嗽的,可与本篇联系互参。

(证候特征)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其证候特征。

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

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

征。

风寒犯肺,早期咽痒作咳而咳嗽声重,气急,咯痰清稀呈泡沫状,或鼻塞流清涕,苔薄白,

脉浮;若从热化,则痰和鼻涕由白转黄;风热犯肺,常见咳嗽痰黄而稠,气粗,或咽痛,口渴,或

流黄涕,苔薄黄,脉浮数;燥邪伤肺,则干咳无痰或少痰,鼻咽干燥,舌红干少津,脉数;痰湿蕴

肺,则咳声重浊,胸闷气憋,痰多色白粘稠,舌苔白腻,脉濡滑;痰热郁肺,则咯痰黄稠,胸闷气

促,舌苔黄腻,脉滑数;肝火犯肺,则气逆咳嗽,咳引胁痛,苔黄少津,脉弦数;肺阴亏耗,则干

咳无痰,或见咯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外感引起的咳嗽、咯痰大多伴有发热、头痛、恶寒等,起

病较急,病程较短;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起病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

证候。

气喘为咳嗽证的兼症,不是必具症状。

外感咳嗽,多因风寒或风热之邪,使肺气不清,肃

降失常而致喘,临床多表现为气促、气急。

内伤咳嗽,多因久咳伤肺,肺气不足,或痰壅气道,

肺失肃降而致喘,临床多表现为气短,或喘憋。

(病因病机)··

咳嗽与外邪的侵袭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正如《医学三字经》所说:

“肺为脏腑之华盖,呼

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脏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亦只受得

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咳嗽的病因,一是外感六淫之邪;

二是脏腑之病气,均可引起肺气不清失于宣肃,迫气上逆而作咳。

1.外邪袭肺外感六淫,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使肺气被束,肺失肃降,《河间六书·咳嗽

论》谓:

“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

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

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

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其中尤以风邪挟寒者居多。

张景岳说:

“六气皆令人咳,风寒

为主。

2.内邪千肺脏腑功能失于调节,影响及肺。

可分其他脏腑病变涉及于肺和肺脏自病

两端。

它脏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或由饮食不

当,嗜食烟酒、辛辣助火之品,熏灼肺胃,灼津生痰;过食肥甘厚味,致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上干于肺,阻塞气道,均可使肺气上逆而作咳。

因肺脏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种疾病迁延不愈,

肺脏虚弱,阴伤气耗,肺主气的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而上逆作咳。

由此可知,无论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均累及肺脏受病,由肺气不清失于宣肃所致,故

《景岳全书·咳嗽》说:

“咳证虽多,无非肺病。

”《医学心悟》指出: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

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博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提示咳嗽是内、外病邪犯肺,肺脏为了祛邪外达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反应。

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若不能及时使邪外达,可进一步发

生演变转化,表现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情况。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

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

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

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他脏及肺者,多因邪实导致正虚,如肝火犯肺每

见气火耗伤肺津,炼液为痰。

痰湿犯肺者,多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

而聚为痰浊,上贮于肺,肺气壅塞,上逆为咳。

若病久,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浊更易滋生,

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道理。

甚者病延及肾,由咳至喘。

如痰湿蕴肺,遇外感

引触,转从热化,则可表现为痰热咳嗽;若转从寒化,则可表现为寒痰咳嗽。

至于肺脏自病的

咳嗽则多因虚致实。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肺失濡润,气逆作咳,或肺气亏虚,

肃降无权,气不化津,津聚成痰,气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还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

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

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转为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固,易受外邪引发

或加重,特别在气候变化时尤为明显。

久则从实转虚,肺脏虚弱,阴伤气耗。

由此可知,咳嗽

虽有外感、内伤之分,但有时两者又可互为因果。

·

(诊断)

1.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咳

而伴喘。

·

3.急性期,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4.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哕音。

5.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

,1.哮病、喘证哮病和喘证虽然也会兼见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哮病

主要表现为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发作与缓解均迅速。

端证主要

表现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肺胀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证不愈的病史。

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部膨满,喘咳上

气,烦躁心慌,甚至面目紫暗,肢体浮肿等症,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3,肺痨咳嗽是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其特点为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咯血痰,常伴有

低热、盗汗、消瘦等症。

X线胸部检查常能确定病灶所在。

4.肺癌常以咳嗽或咯血为主要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咳嗽多为刺激性呛

咳,病情发展迅速,呈恶液质,肺部X线检查及痰细胞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

内伤咳嗽,多为

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

2.辨证候虚实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而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

肝火多为邪实正虚。

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治疗原则

咳嗽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

外感咳嗽,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

热、风燥论治。

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标本兼顾,分清虚实主次

处理。

咳嗽的治疗,除直接治肺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

外感咳嗽一般均

忌敛涩留邪,当因势利导,俟肺气宣畅则咳嗽自止;内伤咳嗽应防宣散伤正,从调护正气着

眼。

咳嗽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表现,治疗决不能单纯见咳止咳,必须按照不同的病因

分别处理。

·

分证论治

外感咳嗽·

·风寒袭肺

症状:

咽痒咳嗽声重,气急,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

恶寒发

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

三拗汤合止嗽散。

章肺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

草利咽止咳。

’.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因痒甚者,加牛蒡子、蝉退祛风止痒;鼻塞声重

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

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

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风热犯肺

症状: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嘎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

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

桑菊饮。

本方用桑叶、菊花、薄荷疏风散邪,宣透风热;杏仁、桔梗、甘草轻宣肺气,祛痰止咳;连

翘、芦根清热生津。

咳嗽甚者加前胡、枇杷叶、浙贝母清宣肺气,化痰止咳;肺热内盛加黄芩、

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嘎,加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若风热伤络,见鼻衄或痰中带血丝者,

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夏令挟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

·风燥伤肺·

症状:

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

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

黄,脉浮数或小数。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

桑杏汤。

方中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清宣燥热;杏仁、象贝母肃肺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清热润

燥生津。

若津伤较甚者加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生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夹血加生

地、白茅根清热凉血止血。

另有凉燥伤肺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

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加减。

药用

苏叶、杏仁、前胡辛以宣散;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温润止咳。

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

风以解表发汗。

内伤咳嗽

·痰湿蕴肺

症状: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胸闷气憋,尤以晨起咳甚,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

白或带灰色,痰出则憋减咳缓。

常伴体倦,脘痞,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

方药: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以三子养亲汤降气化痰以止咳。

方中以白芥子温肺利

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使气降则痰不逆;莱菔子消食导滞,使气行则痰行;三者合用,

痰化、食消、气顺。

苏子长于降气,气逆不降者以此为主;白芥子长于畅膈,胁痛痰多者以此为

主;莱菔子长于消食导滞,食少脘痞者以此为主。

三者皆行气祛痰之药,又能在治痰中各展其

长。

若寒痰较重,痰粘白如泡沫,怯寒背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证候明显者加党

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痰热郁肺

症状: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粘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

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而粘,欲饮水,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

治法: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

方中用黄芩、山栀、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贝母、栝蒌、桔梗、陈皮、甘草化痰止咳;

麦冬养阴润肺以宁咳。

若痰热郁蒸,痰黄如脓或有热腥味,加鱼腥草、金荞麦根、象贝母、冬瓜

仁等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口干,舌红

少津配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肝火犯肺

症状: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口苦,常感痰滞咽喉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如絮

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

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

舌红或舌边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

清肝泻肺,化痰止咳。

方药:

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方中用青黛、海蛤壳清肝化痰;黄芩、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粳米、甘草和中养胃,使

泻肺而不伤脾胃。

二方相合,使气火下降,肺气得以清肃,咳逆自平。

火旺者加山栀、丹皮清

肝泻火;胸闷气逆,加葶苈子、栝蒌利气降逆;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痰粘难咯加海浮

石、贝母、冬瓜仁清热豁痰;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百合、麦冬、诃

子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耗

症状:

干咳,咳声短促,或痰中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

数。

治法:

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

沙参麦冬汤。

方中重用北沙参、麦冬甘寒生津,清养肺胃为主药;玉竹助主药甘寒生津,养阴润燥以为

辅;天花粉清肺润燥,养胃生津;生扁豆甘平和中,培土生金;冬桑叶轻清宣透,以散燥热;甘

草泻火和中,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诸药配伍,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乃甘寒之法。

若久热久咳,是肺中燥热较甚,又当加地骨皮以泻肺清热。

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百部

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低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

蒿、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糯稻根须、浮小麦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

化痰;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藕节清热凉血止血。

(转归预后)

本病转归与身体素质、正气强弱、病位深浅、病情轻重、诊治是否得当有关。

外感咳嗽多

属暴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及时诊治,容易治愈。

若迁延失治、误治,反复发作,损耗正气,

则可转为内伤咳嗽。

久咳必伤脾及肾,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

咳喘并作。

部分患者病情逐渐加重,甚至累及于心,最终导致肺、心、脾、肾诸脏皆虚,痰浊、水

饮、气滞、痰血互结而演变成为肺胀。

(预防与调摄)

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御寒抗病能力,遇有感冒及时诊治。

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时可予玉屏风散服用。

(结语》

咳嗽是肺脏疾病的主要病证,有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为六淫犯肺,内伤为脏腑功能失

调。

其共同病理基础均为肺气不清,失于宣肃,发为咳嗽。

外感咳嗽,多属邪实,当以祛邪宣

肺为主,肺气宣通,其咳自止。

临床若忽视祛邪宣肺,因势利导,消除致咳因素,徒用止咳敛涩

之剂,则不仅收效不大,甚则留邪碍肺,延长病程,最终由外感咳嗽而转为内伤慢性咳嗽。

伤咳嗽,当辨其虚实标本,注意治虚勿忘实,祛邪当顾虚。

内伤咳嗽每易感受外邪使发作加

重,治疗应权衡标本的主次缓急,或先后分治,或标本兼顾。

内伤咳嗽在缓解期间,应恪守“缓

则治其本”的原则,拟补虚固本法以图根治。

[文献摘要]

《活法机要》:

“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是有痰而有

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医学三字经·咳嗽》:

“《内经》云: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

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医学入门·咳嗽》:

“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

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

无痰者清金降火。

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

……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

致缠绵。

《景岳全书·咳嗽》:

“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

亦当兼清以润之。

《医门法律·咳嗽门》:

“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

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医约·咳嗽》:

“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

若形气病气俱虚

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

[研究进展]

·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

外感咳嗽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为多见。

多数作者认为,治疗外感咳嗽,除

注意辨别风寒、风热、风燥外,还应注意兼夹症的辨证论治。

在治法上,提出应掌握宣、清、润三个环节:

咳嗽

初期,咳而不爽,胸闷,鼻窍不利者,均宜侧重于宣;外邪入里化热,出现痰热郁肺者,应着重于清;邪去大半

而咳嗽不止,或体虚久咳者宜润。

在选方用药上,不少作者认为,风寒咳嗽,麻黄有专长,《医学心悟》的止嗽

散,仍不失为治疗外感咳嗽的有效方。

张氏应用该方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外感咳嗽130例全部有效

[中医年鉴1985:

189)。

肖氏治咳依时令而用药:

春令咳嗽,常选用前胡、桔梗、杏仁、苏梗。

兼风热者以桑叶

代苏梗,加用荆芥、豆豉、连翘、牛蒡子、象贝、芦根;若干素阳虚湿胜,表闭不宣者,±

子。

夏令咳嗽,以新加香薷饮合前胡、桔梗、杏仁、桑叶。

秋令咳嗽,常选用苓桂术甘

杏仁等。

若有寒包火症者,轻者以三拗汤合前胡、杏仁、桔梗、桑叶;甚者以麻杏石十

志1984;(11):

7)。

叶氏观察痰热咳嗽52例,用清金宁嗽汤(黄芩、栝蒌皮、海蛤粉

皮、法夏、桔梗、甘草),并随症进行加减。

结果:

总有效率92%[北京中医1993;(3):

为以夜咳为主症的病例进行分析,多数为感冒后和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少数为慢性

嗽。

经用当归二陈汤(当归、陈皮、法夏、茯苓、甘草、紫菀、百部)随症加减,服药3天

川中医1993;(5):

353。

汪氏提出郁火咳嗽的治疗见解。

认为郁火咳嗽属外感咳嗽;

咳为甚,咯吐清稀泡沫痰,苔薄白,脉弦,或发热,或寒热往来,或胸胁胀闷等。

其舞

畅,进而化火伤肺,肺气失宣;治宜宣畅气机,解郁散火。

方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j

或干姜、杏仁、枳壳、细辛、甘草),共治郁火咳嗽50例,全部有效[中医杂志1986;(4

·内伤咳嗽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内伤咳嗽属“积年久咳”,以慢性支气管炎及某些慢性肺部疾患所致的咳嗽为告

颜氏集温、散、逐、泻四法辨证制方,适用于本病之寒性者。

其中温以桂、附为月

每加生半夏,泻肺每加葶苈子[中医年鉴1986:

1503。

邵氏临床取温、清、润、燥等法i

以温药和之”之意,制成“温阳化饮糖浆”(附子、姜竹茹、葶苈子、细辛、五加皮、召

子),有效率为70%~80%,且对痰液SIgA亦有调整作用[中医年鉴1988:

98]。

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

杜氏以《通俗伤寒论》桑丹泻白散加减治疗肝火犯肺证30{

知母、枇杷叶、桑白皮、黛蛤散、钩藤、地骨皮、黄芩、当归、蝉蜕、生甘草等。

5天为¨

医年鉴1988:

99)。

胡氏分析了肝肺相互关系,概括了肝咳病理机制,提出肝咳治法

叩金鸣之咳,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化裁。

清肝泻肺法,适用于木火刑金之咳,药J

芩、桑白皮、地骨皮、焦山栀、丹皮、白前、葶苈子;若伴咳血,用柴胡梅连饮。

养肝保

阳火侮金之咳,用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减[四川中医1992;(?

):

7)。

贾氏对老年人

咳,用玉屏风散合巩堤丸(《景岳全书》)加减:

黄芪、白术、益智仁、熟地、菟丝子、补{

子、附片、茯苓、防风。

共治24例,服药1~2个月后,临床治愈14例,好转6例,)

1993,(8):

368)。

姜氏对迁延不愈的久咳,经常规治法不效者,可用截咳方:

百部、:

诃子,水煎服。

认为此方治久咳、剧咳颇有效验[中医年鉴1986:

150)。

苏氏对慢性咳

关系进行观察研究。

研究结果提示:

慢性咳喘中医辨证属于肺气未虚时,肺功能测:

活量最大呼气流速、最大呼气中段流速值降低;肺气已虚时,其肺功能障碍已由早

大中气道,除上述3项值下降外,补呼气量、最大呼气1秒量、最大呼气流速值也显

弹性明显减退,气道阻力明显增加,出现残气量、残气量/肺总量值增高,时间肺活

显下降;肺脾肾俱虚时,肺的弹性回缩力进一步下降,其肺功能测定值除上述异常

增高。

认为以上检测指标的异常改变可作为中医临床辨证的一项客观指标[中医

 

代苏梗,加用荆芥、豆豉;连翘、牛蒡子、象贝、芦根;若干素阳虚湿胜,表闭不宣者,加麻黄、桂枝;干姜、五味

子。

夏令咳嗽,以新加香薷饮合前胡、桔梗、杏仁、桑叶。

秋令咳嗽,常选用苓桂术甘汤合干姜、细辛、五味子、

杏仁等。

若有寒包火症者,轻者以三拗汤合前胡、杏仁、桔梗、桑叶;甚者以麻杏石甘汤为主[上海中医药杂

志1984;(11):

7)。

叶氏观察痰热咳嗽52例,用清金宁嗽汤(黄芩、栝蒌皮、海蛤粉、连翘、鱼腥草、杏仁、陈

皮、法夏、桔梗、甘草),并随症进行加减。

结果:

总有效率92%[北京中医1993;(3):

30)。

刘氏对324例表现

为以夜咳为主症的病例进行分析,多数为感冒后和急性支气管炎咳嗽,少数为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后期咳

嗽。

经用当归二陈汤(当归、陈皮、法夏、茯苓、甘草、紫菀、百部)随症加减,服药3天,总有效率为94.4%C四

川中医1993;(5):

35)。

汪氏提出郁火咳嗽的治疗见解。

认为郁火咳嗽属外感咳嗽之一,其临床特点是以夜

咳为甚,咯吐清稀泡沫痰,苔薄白,脉弦,或发热,或寒热往来,或胸胁胀闷等。

其病机为邪郁少阳,气机不

畅,进而化火伤肺,肺气失宣;治宜宣畅气机,解郁散火。

方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五味子、生姜

或干姜、杏仁、枳壳、细辛、甘草),共治郁火咳嗽50例,全部有效[中医杂志1986;(4):

433。

·内伤咳嗽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内伤咳嗽属“积年久咳”,以慢性支气管炎及某些慢性肺部疾患所致的咳嗽为多见。

颜氏集温、散、逐、泻四法辨证制方,适用于本病之寒性者。

其中温以桂、附为君,散取麻黄、细辛,逐痰

每加生半夏,泻肺每加葶苈子[中医年鉴1986:

150)。

邵氏临床取温、清、润、燥等法分治。

并仿“病痰饮者,当

以温药和之”之意,制成“温阳化饮糖浆”(附子、姜竹茹、葶苈子、细辛、五加皮、茯苓、陈葫芦、白术、黄荆

子),有效率为70%~80%,且对痰液SIgA亦有调整作用[中医年鉴1988:

98)。

肝火犯肺在临床上常见于

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

杜氏以《通俗伤寒论》桑丹泻白散加减治疗肝火犯肺证30例,基本方为桑叶、丹皮、

知母、枇杷叶、桑白皮、黛蛤散、钩藤、地骨皮、黄芩、当归、蝉蜕、生甘草等。

5天为1疗程,结果显效28例C中

医年鉴1988:

99)。

胡氏分析了肝肺相互关系,概括了肝咳病理机制,提出肝咳治法:

疏肝理肺法,适用于木

叩金鸣之咳,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化裁。

清肝泻肺法,适用于木火刑金之咳,药用桔梗、青黛、海蛤壳、黄

芩、桑白皮、地骨皮、焦山栀、丹皮、白前、葶苈子;若伴咳血,用柴胡梅连饮。

养肝保肺法,适用于肝阴不足,

阳火侮金之咳,用一贯煎或滋水清肝饮加减[四川中医1992;(?

):

7)。

贾氏对老年人咳则遗尿为特征的膀胱

咳,用玉屏风散合巩堤丸(《景岳全书》)加减:

黄芪、白术、益智仁、熟地、菟丝子、补骨脂、甘草、韭菜子、五味

子、附片、茯苓、防风。

共治24例,服药1—2个月后,临床治愈14例,好转6例,无效4例C浙江中医杂志

1993;(8):

368)。

姜氏对迁延不愈的久咳,经常规治法不效者,可用截咳方:

百部、天浆壳、南天竹子、马勃、

诃子,水煎服。

认为此方治久咳、剧咳颇有效验[中医年鉴1986:

150)。

苏氏对慢性咳喘病中医辨证与肺功能

关系进行观察研究。

研究结果提示:

慢性咳喘中医辨证属于肺气未虚时,肺功能测定表现为50%和25%肺

活量最大呼气流速、最大呼气中段流速值降低;肺气已虚时,其肺功能障碍已由早期局限于小气道波及到

大中气道,除上述3项值下降外,补呼气量、最大呼气1秒量、最大呼气流速值也显著下降;肺脾两虚时,肺

弹性明显减退,气道阻力明显增加,出现残气量、残气量/肺总量值增高,时间肺活量、肺活量、深吸气量明

显下降;肺脾肾俱虚时,肺的弹性回缩力进一步下降,其肺功能测定值除上述异常改变外,尚有功能残气量

增高。

认为以上检测指标的异常改变可作为中医临床辨证的一项客观指标C中医杂志1990;(3);46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