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72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docx

初中语文九年级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散文部分之五附参考答案

中考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汇编300篇散文部分

第五辑

目录

41.闲读梧桐-1-

42.蔷薇几度花-3-

43.绝唱-6-

44.约会荷花-8-

45.镜泊湖的黄昏-10-

46.宋朝的雨-13-

47.老屋-15-

48.向一棵树鞠躬-18-

49.龙井问茶-19-

50.齐白石的人格-21-

41.闲读梧桐

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

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

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

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

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

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

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

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

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

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

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

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

请简要概括。

(6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

“我”的印象

2.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

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

(6分)

(1)“外祖父”的抉择:

“梧桐”的抉择:

(2)对“外祖父”的情感:

对“梧桐”的情感:

3.写一段包含下面关键词的优美文字,表达你对文章结尾自然段的理解。

(不超过60个字)(3分)

自然生命青春阳光

4.大量运用短句、恰当使用修辞是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试任选其一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分)

 

参考答案:

1、(6分)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梧桐”的外形躯干粗大伸展叶子繁茂黛青色的轮廓虬树挺干

叶叶枝枝簇拥颤起

我对梧桐的印象顽强从容高大沉默不求闻达坦荡一身傲骨

2、(6分)

(1)外祖父的抉择:

不屈于折磨,饮恨自尽,无奈地屈从天命  梧桐的抉择:

任风雕雨蚀从容淡薄  

(2)对外祖父的情感悲哀(可悲)  对梧桐的情感:

钦佩(敬佩佩服等)

3、(3分)语言流畅即可。

示例:

自然界的风雨虽然吹落了梧桐的叶子,但动摇不了它的枝干,梧桐生命依旧,宛如青春少女迎着阳光奔向未来。

  

4、(2分)只要分析合理、语言流畅即可。

42.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

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

这个时节,花开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

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

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

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

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

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

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

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

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

呀!

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

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

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

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

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

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

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

当当,当当当——好,来了!

等待终于落了地。

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

“老头!

”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

“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

”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

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

“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

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

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

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

”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

奶黄的月亮,缺了口。

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

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

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

“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

”老人一愣,笑看我,说:

“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

”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

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

他看一眼,笑。

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

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

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

”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1.挑糖担的老人具有怎样的品性?

(3分)

2.第⑥段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2分)

记忆:

稀奇:

3.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

(5分)

(1)赏析句子。

(3分)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紊妆,淡淡笑。

(2)句中加点的“甜”字好在哪里?

(2分)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4.简析“蔷薇”在文中的作用。

(3分)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③段中写到“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结合下文看,挑糖担老人属于走得从容、天天来去的人。

B.第④段中描写老人的糖担子,突出了一个“旧”字,暗示了老人做灶糖时间之久,也唤起了“我”对逝去生活的回忆。

C.第⑨段中的插叙交代老人的女儿不做灶糖了,表明老人做手工灶糖的技艺将后继无人,老人对此感到悲哀。

D.文中多处通过老人的“笑”来表现老人的心情,比如第

段中“老人呵呵笑起来”,第段中“他看—眼,笑”都写出了老人的开心。

参考答案:

1.(3分)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2.(2分)记忆:

贫穷年代的甜(或:

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

稀奇:

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

 3.(5分)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2)一个“甜”字,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4.(3分)①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比喻(象征)老人的品格(或:

比喻人生最好的状态);④烘托老人的形象。

(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5.(3分)C

43.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

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⑦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

“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

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

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

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

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

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

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

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

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

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

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

亭亭: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第⑤⑥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2分)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参考答案:

1.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2分)

 

2.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

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4分)

 

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3分)

 

参考答案:

1.答案示例:

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

(2分)  2.外在形态(形象)议论、抒情 3.

(1)示例:

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

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评分:

4分。

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4.答案示例:

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6.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44.约会荷花

①早早的就听说霍金要来了,霍金保持着他特有的身体姿态与偶露的微笑要来杭州了!

②霍金来杭州,人们都以为这是一位科学巨匠与我们的一次聚首,一场约会,一篇不亚于任何追星场面的经典篇章。

而我私底下却在想:

霍金应该是来赴西湖的荷花之约的。

③当那么多的人都在为霍金而狂时,他坐在轮椅上想的是什么呢?

是身体上的不适?

是想拼命忍着将要流溢出来的口水?

是想好好地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儿?

还是新的黑洞理论?

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

④一尊微弱之躯,一个病中的老人,面对这么多鲜花、掌声、赞叹和美誉,他为什么不像其他明星表露出满心的欢喜与陶醉呢?

哪怕是装出来的。

一切都是那么静静的,静静的,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静静地飘下,飘到一个地方,风吹一下,就动一动。

风不吹,就静静地禅定着。

那些仍然留在枝头的鲜花与果实与它无关,那些欣赏鲜花与享受果实者的赞叹与它无关。

它只属于大地。

回归大地,是它的理想与抱负。

走向大地时的那份从容与宁静,那份无悔与蕴藉,只有那片掉落的秋叶,才能够懂得!

⑤很多的时候,霍金都保持着一种雕塑般的姿态。

没有任何一种雕塑会像他那样生动,会像他那样令人难忘与不舍!

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⑥所有的鲜花与笑脸还有亲吻连同祝福,也就是冲着他的那份直立着的心而去!

⑦大多时候沉默着的霍金,总让人误以为他是暂时地睡着了,睡着了似的霍金其实是比谁都清醒着。

他在心中寻找美,一份简单得令人心痛的美。

所以,当他看到西湖的荷花盛开时,忍不住赞叹了:

多美啊!

美就是那么简单!

而美又不是那么简单的!

当荷花浮出水面,亭亭玉立于这个世间的时候,那些曾经生活在淤泥与黑暗中的生活细节就淡远了,曾经付出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都化作了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

⑧任何生命都有这个过程。

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

多美啊!

⑨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在接天的荷叶当中,霍金难道不比荷花更美吗?

他与荷花融为一体。

微风起处,荷叶与花儿都摇曳了起来。

风在花叶上吹着,也吹在霍金的脸上。

霍金也如一朵荷花,幽香随风飘过来,带给我们夏日里最后的一抹清凉。

(作者赵福莲,有删改)

〔注〕霍金: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患卢伽雷病,全身瘫痪,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揣摩文章题目,写出它的两重含义。

(2分)

(1)

(2)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4分)

(1)第④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身子斜斜的,脖子斜斜的,连他的微笑也都是斜着的,我猜想他看到的人与物也都是斜着的,惟独他的心笔直地立在那里。

”具体说说“斜”和“笔直”放在一起的表达作用。

3.文章第⑧段说“当霍金读懂荷花时,笑了,由衷地发出赞美:

多美啊!

”请具体说说霍金究竟读懂了什么。

(3分)

4.文章说“美就是那么简单”,又说美“不是那么简单的”。

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你的课内外积累写一段话,表述你的看法。

(不少于80字)(6分)

参考答案:

1.

(1)霍金来西湖赴荷花之约;

(2)我们与如荷花般的霍金相会。

2.

(1)这个比喻生动(或形象)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或实现人生价值后的无悔)。

(2)形成对比,突出了霍金在身体残疾时表现出的坚强乐观(或从容高洁)的精神品质。

3.示例1:

经历了淤泥般的黑暗生活并将之淡远,所展现出来的亭亭玉立的生命是最美的。

示例2:

付出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心血与汗水,把它化作一缕甜蜜的回忆与沉潜的智慧,拥有这个过程的生命是美的。

4.示例1:

简单即美。

有一句歌词说“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是最真”。

花开花落是最宁静的美;和谐相处是最质朴的美;笑看得失是最从容的美。

生活的本质不在于浮华与繁复,而在于从最简单处感受真,于最平凡中体味美。

示例2:

美的创造往往是曲折的,美的内蕴往往是丰富的。

当人们赞叹《永州八记》的清秀之美时,可曾想到它蕴含着柳宗元贬谪的心酸;当人们称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境界之美时,可曾想到它源自于杜甫屋漏难眠的凄楚。

只有经历岁月的沉淀和苦痛的磨砺,美才能绽放出永恒的华彩。

 

45.镜泊湖的黄昏

熊召政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

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

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

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

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 25米 。

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

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

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

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

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

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

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

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

它虽然有 90公里 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

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

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

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

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

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

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

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

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

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

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

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

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

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

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

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

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

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 2007年10月30日 )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

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

(2分)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

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

(4分)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

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

(2分)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

(2分)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

(2分)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

(5分)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参考答案:

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衬、铺垫)(2分) 2.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

(2分)曲折如河道(2分)  3.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

(2分) 4.

(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2分)  

(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

(2分)  (3)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

(2分)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

(2分)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1分)5.B(3分) 

46.宋朝的雨

陈富强

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

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

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我建议你去苏堤。

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

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

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

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