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6787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docx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

  

 

  

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

 

  

 

 

 

 

 

 

 

   

 

 

 

 

 

陆敏捷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川成都610021)

摘要:

笔者通过在美国俄勒冈大学多媒体音乐科技中心的访问,以该校在电子音乐专业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视角,阐述了美国高校在课程设定、实验中心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特点。

在论述中,笔者对比分析了中美在该专业学位设定、培养目标与教育方式的差异,对中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教育模式的发展与革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电子音乐;教育;音乐科技;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

J61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2172(2010)01-0093-05

引言

电子音乐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与科技变革紧密相关,成为新媒体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

西方电子音乐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批先锋派作曲家利用电子手段与设备进行了在音乐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实验,完成了从具体音乐、磁带音乐到合成器音乐阶段的逐步演进。

伴随技术条件的成熟,众多先锋派作曲家对声音探究的不断深入,完成了电子音乐早期阶段以“具体音乐”、“纯电子音乐”为代表的两种审美方式,从彼此分离到走向融合、统一的历史性转变。

相比之下,由于信息与技术的滞后,电子音乐在西方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电子音乐作曲家雅尔在中国举办轰动一时的5场电子音乐会,才将电子音乐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带入了中国。

雅尔的个人音乐会也引发了国内对计算机音乐及相关课题研究、实验的关注。

这注定了中国电子音乐必将与欧洲电子音乐的发展历程有明显的不同。

中国的电子音乐和计算机音乐的教育体系建设也因此滞后于欧美高校,有着自身的特殊性。

美国电子音乐几乎与欧洲电子音乐的发展并行,尤其在计算机音乐时代,美国推动了电子音乐走向数字时代,是最早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子音乐实验中的国家。

其中,以贝尔实验室、伊利诺斯大学计算机音乐中心、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中心、美国哥伦比亚普林斯顿电子音乐中心等为代表,美国众多实验室进行的一系列实验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贝尔实验室MaxMathews等人开发的最早的计算机音乐软件MUSICIV;Jean-ClaudeRisset基于MUSICV程序系统创作的作品《MutationsI》;伊利诺斯大学计算机音乐中心JohnMelby与HerbertBrin利用计算机创作的《ConcertoforViolinandComputerTape》、《DesperationofQuiet》、《SoniferousLoops》等一系列作品;麻省理工大学BarryVercoe开发的CSound系统,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作曲家DavidCope进行的EMI音乐智能试验;斯坦福大学计算机音乐中心的JamesMoorer,基于计算机创作的作品《PerfectDays》、《GendemenStartYourEngines》等。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电子音乐的发展与教育机构、实验中心紧密相关。

电子音乐教育在我国开展的20年后,所有的音乐学院,以及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都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反思、探讨未来发展的教育平台,已经成为国内各大“电子音乐高峰论坛”、“电子音乐节学术研讨会”的重点。

笔者认为,探索美国教育模式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其经验,促进国内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学位设定

俄勒冈大学(UniversityofOregon)成立于1876年,是以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公立大学,美国大学综合本科综合排名55,音乐专业与舞蹈专业合并成为俄勒冈大学的一个院系——音乐与舞蹈学院。

该学院的本科教育包括音乐、舞蹈两个大类。

音乐类教育根据专业性质不同,本科学位分为:

艺术学士(B+A)、理学学士(B.S)、音乐学士(B.M)。

其中,艺术学士授予的专业包括:

音乐史与文学、音乐理论;理学学士授予专业为音乐科技(MusicTechnology);音乐学士授予专业包括音乐教育、作曲、爵士音乐研究、音乐表演。

美国的音乐学位设定与我国有很大的区别。

首先,中国教育体系将音乐表演、作曲、电子音乐、音乐理论等统一划为音乐学一个大类中,授予的本科学位为文学学士。

比较而言,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大学对音乐类专业学位的划分充分考虑了专业的特征性,尤其是理学学士出现在音乐类专业中。

理学学士授予专业——音乐科技是音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交叉学科,该专业的招收与毕业都对理科基础、技能有特殊要求。

俄勒冈大学对细分学士学位的解释是“艺术学士教育为音乐专业中主要带有文科性质的学习研究;音乐理学学士教育为广泛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音乐专业学习;音乐学士教育方向则更强调音乐的专业性、应用性”。

仔细研究“音乐科技”本科专业的培养方向与教学方式,不难发现该专业与我国出现的,诸如计算机音乐、音响工程、录音工程、电子音乐作曲、录音艺术与电脑音乐等专业的教学内容、研究方向相仿。

单从授予学位来看,美国对该专业赋予更明显的理科性质,更加强调科技与音乐结合的技术手段、知识结构特点。

从中国独立的9大音乐院校来看,电子音乐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仍然被授予了——“文学学士”,这一点似乎值得我们考究。

俄勒冈大学音乐类专业包括音乐学、音乐理论、指挥(合唱、器乐)、多媒体音乐科技、爵士乐研究、作曲。

其中,音乐学与音乐理论研究生毕业被授予艺术硕士,其它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将被授予音乐硕士。

研究生教育中,我国培养的音乐类专业研究生授予学位分为文学硕士和艺术硕士。

二者区别在于,前者侧重理论、学术研究,后者旨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艺术专门人才。

艺术硕士专业学位(MFA),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戏剧、戏曲、广播电视八大艺术领域的所有实践类专业,打破了以往艺术类教育只有文学硕士学位的惯例,有意让艺术教育回归到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渠道。

音乐专业的博士教育中,俄勒冈大学授予作曲

(1)、音乐教育、音乐学、音乐理论专业博士毕业生为哲学博士(Ph.D);作曲

(2)、音乐表演为艺术博士(D.M.A)。

与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相关的“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方向被划归在“作曲

(1)”中,最终被授予哲学博士。

而目前,我国具备电子音乐作曲方向博士生招收资格的仅有中央音乐学院。

二、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音乐科技”本科的教育模式

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本科教育中,与国内计算机音乐、电子音乐、音响导演等专业直接相关的是“音乐科技”(MusicTechnology)。

该专业的命名,结合了目前电子声学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与平台,以“科技”涵盖了一切与音乐创作相关的软硬件条件、各种衍生的新媒体音乐艺术形式。

本科阶段,该专业更加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和基础知识框架的建立,将音乐素质的培养作为必修内容;“科技”手段作为专修内容,强调计算机软硬件、多媒体应用,以及与音乐创作相结合的技能。

因此,该专业的必修课包括了6期音乐理论、视唱练耳、键盘技巧、3期音乐史概论、音乐作品分析、1期世界音乐文化。

比较而言,国内的院校的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等专业,在本科必修课的安排上相差无几。

但是,专业课程的设定上则区别很大。

俄勒冈大学“音乐科技专业”的专业课有信号处理、计算机理论、网络中的多媒体、算法基础理论、电子音乐技术I/II、心理声学与音乐心理学、MIDI技术、电子音乐作曲进阶,且所有课程都计有学分。

此外,该专业的学生还要求完成至少1年的数学、计算机科学课程学习,16学分关于音乐与文学、社会文化、科学领域相结合的小组讨论课程。

国内专业课程多以实用性的技术课程为主,例如MIDI技术、音频/录音技术、电子音乐作曲、计算机音乐史等,在信号处理、算法基础、心理声学、网络中的多媒体则很少涉及。

一方面原因是生源在此方面的知识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原因则在于两国教育目的有很大区别。

国内培养电子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应用、实践和市场需求。

在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就业率指标的要求下,高等院校的教育不得不着眼在毕业生从业领域[来自www.LW]。

数字娱乐、网络音乐与商业音乐制作产业在中国的迅猛发展,成为电子音乐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重要导向。

因此,以理科为基础的信号处理、算法基础理论、计算机理论课程就显得无足轻重了,而这些专业课程又与实验音乐研究休戚相关。

调研表明,俄勒冈大学“音乐科技”专业的教育方式更加重视专业特点,即学术性、创新性、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就业由本人根据自身特点与兴趣选择,学校的职能仅在专业教育,并不承担就业的压力。

此外,作曲专业的本科生在专业课程中,必须从电子音乐技术、电子音乐高级作曲、计算机音乐应用课程中任选一门修满学分。

众所周知,新媒体艺术发展到今天,电子音乐早已打破了传统作曲的格局,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发掘声音资源,获取新音色的使命。

MIDI与音频技术不单单是成为作曲的辅助手段,“音乐科技”集中代表的电子音乐也深刻地影响着作曲家的思维模式。

与之相比,国内的音乐院校很少将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作为作曲专业的一个必修课程,最多作为选修课程完成学分。

笔者认为,作曲专业、作曲理论专业的教育应当将电子音乐纳入必修专业课之一,与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专业的区别则体现到课程种类、学时量。

三、俄勒冈大学“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生的教育模式

与电子音乐直接相关的专业为“多媒体音乐科技”。

与本科“音乐科技”相区别的是,研究生教育中更加侧重音乐科技中的多媒体音乐创作、研究,这也与该校的特色研究课题“交互式电子音乐”不无相关。

其中作曲专业、多媒体音乐艺术专业的课程中要求了电子音乐相关课程,且为先修课或必修课。

必修课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以后才能参加。

“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生专业的先修课程强调了理工科知识准备,包括了基础理论课程(信号处理、计算机基础、数学计量)、数学基础(算法与程序)、网络中的多媒体艺术、音乐声学、舞蹈编导、电子音乐技术I/II。

必修课程包括音乐研究方法论、音乐理论(在无调性音乐理论、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音乐、巴洛克音乐、古典音乐、浪漫派音乐中任选一个时期进行研究)、电子音乐历史、20世纪音乐、电子音乐作曲进阶。

此外,还必须在以下多媒体音乐/技术相关课程中完成4门课程:

电视纪录片制作、戏剧设计基础、艺术心理学导论、电影表达法、舞台灯光、硬件设备安装、Avant-Garde戏剧风格、艺术与教育中的舞蹈审美基础。

研究生课程强调音乐作曲、表演和掌握实时交互媒体环境,使学生在艺术修养与技能创新的两个方面的学习得到平衡。

在音乐形式创新方面,俄勒冈大学并非着眼于仅仅培养学生在MIDI制作、录音工程或相关实用技术的职业培训。

例如,LogicPro的应用课程对已经通过自学或其它途径掌握了该软件使用方法的学生,可以申请不参加课程,这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这与国内以到课作为能否参与考试的绝对标准有所区别。

换言之,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加看重培养的最终结果。

每个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周有50分钟个别专业课,接受教授对作品的指导,每周安排6小时工作室时间。

学生在工作时间自行安排,可以使用学校工作室进行录音、音乐制作以及其它实验,而工作室则提供了所有的软硬件支持,学生也不需要购置很多设备。

工作室实践作为考核专业的内容之一,每周不得少于4个小时。

笔者参与了该专业每个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每个人的作品/工程都具有各自特色,而专业授课教授的指导也会因人而异,对于共同的问题或热点,将在相应教师的大课中有所体现。

俄勒冈大学将音乐系中大多数课程作为全校的公选课和双专业选择方向的课程,供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选择。

这一点对于其“音乐科技”、“多媒体音乐科技”专业的影响尤为明显。

作为交叉学科,此专业比音乐其它专业更具备开放性。

由于,不同专业学生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小组课的交流与合作,潜移默化地为该专业增色,创作模式、综合技能与作品风格、取材、实现方式都具备了多样性。

四、培养考核标准

俄勒冈大学该专业的考试一般分为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结业考试。

平时测验与期中测验以理论型的题目为主,旨在巩固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总结。

结业考试、期末考试一般以制作实际工程或作品作为考试内容。

电子音乐专业相关课程也作为公选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但在选修之前必须先完成先修课程(即基础课程)。

作曲专业、音乐科技专业、多媒体音乐科技专业学生(本科生、研究生)要求完成音乐软件Protools、Logic、Reaktor、基于Kyma系统的声音设计与制作、Max/MSP/Jitter、电子音乐作曲和个别专业课的学习。

本科生、研究生毕业都要求提交毕业作品,基于Kyma、Logic、Max/MSP/Jitter三者中两者软硬件环境。

研究生的毕业考试还要通过专业软件应用、技术测试、多媒体音乐作品分析与短评考核。

值得注意的是,俄勒冈大学不仅“音乐科技”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要求提交论文,“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生也不需要提交论文。

多媒体音乐研究中心主任Stoletjeffiey教授就这个问题谈到:

“论文是比作品创作更加具有难度,尤其是音乐科技专业,一篇论文的撰写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作品完成的基础之上。

将创作和实验工程作为毕业要求更加符合该专业的教育特点。

因此,论文与学术文章的撰写不会成为必须标准,但可以作为衡量学生专业素养的一个考虑因素。

”国内的音乐院校对计算机音乐、电子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要求必须提交毕业论文。

在国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本专业的大部分论文质量普遍不高,缺乏创新,这与学生缺乏实验的经验积累不无关系。

由于论文制作具有一定难度,要提交一份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学生往往需要花费相当的精力来完成,这无疑压缩了实验时间,使作品完成的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是否将学术论文作为本科生毕业不可缺少的内容,还值得我们思考。

五、多元文化与思维模式相互影响

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的学生遍及美国各州、亚洲以及欧洲,JeffreyStolet教授要求每一个“音乐科技”本科生、“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生都必须通过小组课锻炼,全面提高专业和表述,答辩能力。

小组讨论课则是俄勒冈大学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每次小组讨论课,将安排一个学生介绍自己设计作品创作的思路,包括艺术审美、创作背景和技术手段各方面进行陈述(Presentation),时间为1小时左右。

被指定做介绍的学生所陈述的作品一般是未完成、正在进行中的设计。

参与讨论的小组成员自由提问,由陈述者以答辩的方式解答疑问,小组成员也可提出不同建议,供陈述者参考。

实践证明,此教学方法效果甚佳,学生的思维活跃,设计的作品个性鲜明,充分体现了知识共享、技术交流、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的环境优势。

笔者借用“小组讨论课”这种教育方法,在川音2006级录音艺术与电脑音乐本科生的“音乐软件应用”课程的课时中添加了班级成员以各自作品陈述、答辩的讨论课。

此做法的目的在于,为毕业答辩演练,培养专业表述和应变能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达到知识共享;促进实验项目的相互协作。

每个学生在讨论课中的表现作为该课程结业成绩的一部分。

实践证明,班级讨论的加入有效提高了学习交流的能动性。

对比2005级本科生,2006级的专业成绩有明显提升。

实践证明,中国的教育模式完全适应这种方式。

因为课时的限制,此次实践还不够具体,深入,笔者建议学生对本人作品、电子音乐系统设计、艺术审美观点的介绍与班级答辩的教学实践课,应作为本专业一门独立的课程,在高年级开展。

这也是电子音乐专业高校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集中体现。

俄勒冈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对“音乐科技”本科生和“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生招收的人数有一定限制,报考专业与考生接受前期教育的背景相关联。

本科学生与研究生比例近似为1:

1,一共13人。

音乐表演专业、非音乐学院的其它学生可以选修、兼报电子音乐相关专业。

参加课程的绝大多数学生都以自身的兴趣作为导向,且与主修专业结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结果相互不同。

在美国,学生年龄不受限制,通过正规资格考试者的各年龄段学生都可接受教育。

选修“音乐科技”专业的学生中,年龄最大的学生有70多岁,但教育要求和标准不降低。

转专业的学生也要求参加一定的资格考试,以适应该专业。

学院鼓励本专业学生选修不同专业课程,比如多媒体音乐专业学生,需接受视频技术、平面设计、3D动画等课程。

招收的研究生,来自于音乐表演、作曲和非音乐类院系的各种专业背景学生,创作思路和美学观念具有很大差异性。

因此,作品和毕业设计的形式、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

另一方面,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中心建立了较好的竞争机制。

6名研究生中有3人为助教,既参加学习,也要承担本科生课程。

教学助教取得硕士学位以后离开学校,留出的职位,由其他研究生竞争。

本学院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以后,一般不再留在本校继续攻读学位,转而考取其它高校再深造。

美国学校鼓励人才与生源的流动以促进思想、观念的交流发展。

与之对比,国内高校培养的研究生、博士生大多留在本校教学,长期固定的学术环境往往不利于思维创新。

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六、多媒体音乐科技中心与交互式电子音乐研究课题

“电子音乐(ElectrorucMusic)”属于俄勒冈大学的一大课题领域。

多媒体音乐科技中心为课题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证。

多媒体音乐科技中心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了声音设计与制作、音乐形式的创新、新媒体表演形式、作曲与新媒体艺术创作中计算机技术与现代科技应用革新。

研究与教学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学生在学习创作中取得的实验成果就可成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得到资金支持。

多媒体音乐科技中心为实验和教学建立了5个工作室。

主工作室以录音棚标准装修,配备立体声和Tannoy八声道实验环境,还配备了SonyDMX-R100大型调音台等硬件设备。

主工作室作为授课场所,也可以作为演出、实验场所,能够承担视频、声音交互电子音乐实验。

其余的4个工作室为教师授课、学生个别实验场所。

该中心的5个实验室都配备了苹果电脑、ProTools系统、Kyma声音设计系统、Max/MSP/Jitter软件环境、音频软件Peakdigitalaudio等软硬件环境。

从这些配置的硬件系统可以看出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在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中的重点方向。

结合学生的个别专业课看,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在声音设计、MIDI控制实现交互式电子音乐、音视频结合的多媒体音乐方面较为集中。

此外,利用自制硬件、其它控制方式实现交互式音乐的课题也有。

学生、教师自行开发软件系统、自制硬件设备则是该学科体现“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交互式电子音乐、声音设计课题的研究和教育是俄勒冈大学多媒体音乐科技中心的一个重要支撑。

研究中心对从事此项研究的学生具备的知识和基础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例如,通过“音乐理论I期”的学习,学生必须掌握基本乐理知识等。

对于电子音乐基础入门的学习,该学院认为,“教学实践过程证明,实际上没有一本书可以真正作为统一的、入门的教材。

”有各种电子音乐的教材从各种角度引导新学,比如以某个软件平台为基础讲解电子音乐制作技巧的,也有从数学、计算机程序的角度切入的。

该学院则认为,对于电子音乐、计算机音乐这样的学科,应该结合生源特点和教学目标自制教材。

教学大纲中制定,学习电子音乐的学生与作曲专业的学生需要接受同样方式的前期音乐理论教育。

因为电子音乐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领域,其概念、技术都在创作中得以发展。

从事交互式电子音乐方向研究的学生在学习初期应该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录制、播放的原理、方法,了解实现交互的各种方式。

对于此类实验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指导教授并不会给出确切的规定,即学生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本身就促进形式与内容革新,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理念。

从每个学生在小组课中对自己作品/工程设计的题目,以及作品实现的方式可以看到,这种开放式学习理念激发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发掘了潜能。

与之相比.国内在交互式电子音乐教育中,学生往往缺少创新,创作作品或完成一个设计往往需要教师给定一个题目或拟定好一个实现目标。

完成的过程仅仅是实现了一个既定目标,美方的教育模式恰恰强调,学生设计作品的结果、目标不能加以约束,教育过程中通过分析优秀的范例、作品,讲解技术方法,同时理解作品的内涵。

作品从设计到演出,这个过程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国内的学生无法自行拟定创作目标,一方面与技术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与本身的文化底蕴不够、艺术审美缺失有关。

而俄勒冈大学的教育模式中同样强调了对学生在艺术审美、音乐文化方面的培养,他们认为作品创作的人文基础与技术培养具有同等重要性。

创作作品中运用的所有技术手段,包括声音合成方法、对采样声音的处理、变形、材料选取、电子音乐系统的设计、实现方法等与作曲者本身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和审美标准相关。

很多情况下,交互式电子音乐的创作者和演出者是同一个人,这对于创作者的表演能力也有一定要求。

俄勒冈大学“多媒体音乐科技”研究生专业也吸纳了乐器、舞蹈表演专业的本科生,而本专业的学生则鼓励选修表演课程。

由此可见,该研究中心对学生的培养是全方位的。

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忽视的。

结语

中国的电子音乐教育正在走向与多媒体结合的艺术发展方向。

实验音乐的研究在中国已经开始发展。

例如,上海音乐学院开办的“音乐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就是音乐与视觉、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研究型、复合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视听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面向音乐、美术、艺术理论等专业的学生。

作为美国西部重要的音乐院校,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改进我们的教学大纲,更新理念。

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传统文化,在高校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电子音乐专业教育体系,我们教育工作者还任重而道远。

责任编辑:

马林

参考文献:

[1]彭志敏.新音乐分析教程之《序》[H].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2]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

[3]《StochasticCompositionandStochasticTimbre:

GENDY3ByIannisXenakis》Marie-Hdl@neSeraPerspectivesofNewMusicp.239.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