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595454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docx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

第四章认识、实践与真理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概述)

一、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了解)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是根本对立的。

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外部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唯物主义主张认识的产生、发展是从客观事物到主观感觉和思维的过程。

唯心主义则认为,认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是从主观思维到感觉到客观事物,否认反映论,主张先验论。

36、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2010多)

A不可知论B奉行从思想到物质的认识路线C把认识先验化D把主体能动性抽象化

(不可知论也是一种认识论。

它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可完全认识。

中国的庄子,近代欧洲的休谟、康德。

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效的武器)

历年考题

39、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做出过不同的回答。

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2008年模材料解析)10分

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成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决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

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

(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

(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参考答案

(1)材料1的观点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材料2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材料3的观点是可知论。

(2)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

(3)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而不是把两者分割开来的屏障,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器官,我们的直觉就能达到与直觉到的事物的本质相符合。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分辨感性直觉中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的。

二、实践(理解)

实践(有的书放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是人们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活动。

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孤立的、个人的、日常的生活活动,忽略了实践的社会性和能动性。

(《鲁滨逊漂流记》,当时的时代提倡冒险、航海、征服。

鲁滨逊还有人类在船上留下的枪支弹药及其它生活用品,还有一个星期五)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精神的活动,否定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归入唯物论,实践唯物主义)

一、实践的本质(理解)

实践是指人们有目的地(其它动物没有目的性,是一种本能)、能动地改造(其它动物被动适应)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包括改造自然的活动,也包括改造社会的活动,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本质的这一规定,有两层含义: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实践是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

(直接现实性)

二、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活动(了解)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构成实践诸要素如:

主体(人)、客体(被改造的对象)、手段(工具、设备等)、结果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具有物质性。

实践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理解)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的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能动地改造世界;二是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能动性(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是实践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理解)

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关系也是生产力)进行的,实践的对象、范围、规模和方式,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实践又是由低级到高级历史地发展的,人们的实践水平受其所处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早已经超过了马克思,因为马克思没有用过电脑)。

所以说,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的形式(理解)

实践的形式归结起来基本有三种:

1、物质生产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在人类历史上是最先出现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可以引出历史唯物主义)。

生产活动为人们创造出必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决定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生产活动是从事政治、科学、教育、艺术等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并使政治、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得到进一步发展。

历年考题

1、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A生产活动的实践;B阶级斗争的实践;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科学实验的实践。

(2001年单选)

33、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F)(2005年判断)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生产实践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人们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生产着自己的社会关系。

由于社会关系并不总是与物质生产相适应,因而,要保证生产实践顺利进行,就必须维持和巩固那些适合于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调整或根本改变那些不适合于生产发展的社会关系(改革)。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为生产实践所决定,又反作用于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以社会关系的研究、设计、控制和改革为基本内容,又表现为经济的、政治的、法律的、伦理的、军事的等具体形式。

这种实践以社会关系为对象,把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作为其要解决的基本矛盾。

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

只有彻底消灭了阶级对立之后,阶级斗争才会逐步消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才会失去阶级斗争的性质。

3、科学实验(叫精神文化实践比较好)

科学实验既包括自然科学领域的观测和实验,又包括社会科学领域的调查和实验。

科学实验作为一种独立的实践形式同近代科学的产生(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有关系)相联系,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特点。

科学实验以认识世界为直接目的,对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的作用,是为成功地改造世界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可以为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提供科学根据和准备,从而为变革自然、发展生产服务。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实验的作用日益明显。

第三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1、认识的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不是机械的)反映论,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6、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2010单)

A能动的反映B自由选择C科学评价D主观创造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了解)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主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的反映。

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

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不论认识采取什么样的主观形式,它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历年考题

2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F)(2006年判断)

12、认识的客体是:

A生产方式;B观念本身;C人类意识的创造物;D主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009年模单选)

(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征(理解)

认识的创造性特征,表现在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直接的摹写,而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

首先,能动和创造性表现为,在反映过程中头脑通过观念加工和改造对象,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其次,还表现在主体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改造世界的蓝图、计划、方案等等,以指导自己的实践,达到自己的目的。

(3)在人的认识中,反映和创造是不可分的(了解)

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不是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创造(创造本身也是反映,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对事物未来发展趋势的反映)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而是反映过程的创造。

二者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

主体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接触客体,反映才可能发生;而创造性正是实践活动的需要,也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由认识事物的现象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可能加工出抽象的概念、理论体系。

历年考题

5、人的认识过程是:

A直观反映过程;B主观感觉过程;C反映和创造性统一的过程;D单纯推理过程。

(2006年单选)

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关系;D相互作用关系;E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2003年多选)

27、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F)(2007年判断)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金不怕火炼)。

历年考题

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认识中的“源”与“流”的关系;C认识中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

(2003年单选)

1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004年单选)

13、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2010单)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历年考题

1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矛盾是观点;B联系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2009模单选)

4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

(T)(2009年模判断)

二、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理解)

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感觉、直觉、表象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直觉和表象是感性认识比较高级的认识形式)。

(2)理性认识(理解)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所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

概念是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一般特征。

概念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判断是反映事物之间联系的思维形式,它对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断定。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合乎规律地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

历年考题

7、理性认识的特点: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活动;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2004年单选)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理解)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实践的基础上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发展而来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它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通过感性认识而达到理性认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各有其片面的真理)、经验主义(大学的教材,中学的教法,幼儿园式的管理)和教条主义(有人压根就没有教条,因为不读书)的错误。

历年考题

38、一则寓言,说的是驴子背盐渡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在水里,那盐融化了。

驴子站起来时,感到身体轻松了许多。

驴子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

后来有一回,它背了棉花,以为再跌倒,可以和上次一样,于是走到河边的时候,便故意跌在水中。

可是棉花吸收了水,驴子非但不能再站起来,而且一直往下沉,直到淹死。

(10分)(2008年材料分析题)

(1)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驴子为何死于非命。

(2)运用真理和谬误关系原理,说明驴子的错误。

(3)试举日常生活中一例,说明人类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参考答案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二者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根本不同,但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的。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在日常生活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知识分子)片面夸大理性认识,排斥感性认识;经验主义(劳动人民)片面夸大感性认识,排斥理性认识。

驴子凭过去的经验行事,机械地套用了经验,因而失去了性命。

(5分)

(2)见真理与谬误的关系部分。

16页

(3)2分,用计划经济的做法来实施宏观调控;用“阶级斗争为纲”的眼光看待新的社会阶层;把中学的学习经验照搬到大学的学习中等等。

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及转化条件

认识的辩证运动表现为两次能动的飞跃,即由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11、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2010单)

A概念---判断---推理B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C实践---认识---实践D认识----实践----认识

(1)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解)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即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需要做到:

一要在实践中积累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搜集材料);二要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分析和改造(整理材料),对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从表象中概括、揭露出本质的东西(海市蜃楼、空谷回音)。

(2)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理解)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即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

理论向实践的转化需要做到:

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二要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这是因为:

(1)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才能证明其是否可靠,认识向实践转化的过程,也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本身也需要实践的检验)。

(2)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即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如果不回到实践中去,理性认识就没有意义了。

历年考题

4、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2003年填空)

6、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A比第一次飞跃意义小;B比第一次飞跃意义大;C同第一次飞跃意义相当;D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有时大有时小。

(2008年单选)

36、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

A积极能动的过程;B消极被动的过程;C自发实现的过程;D质的飞跃的过程。

(2009年模多选)

(3)认识运动的无限性(理解)

⑴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复杂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认识的主体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往往要反复调查研究、补充修正。

(比如对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么搞,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等人都探索过)

⑵认识过程的无限发展是指,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4)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其现实意义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要求我们的主观认识要和认识对象的具体情况相一致,主观认识要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践相适应,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⑴背离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当某一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还不具备转移到下一过程时,主观认识强制转移,把将来才能做到的事情拿到现在来做,超越历史阶段,这是左倾错误的认识根源(革命问题上的毕其功于一役,1956年以后建立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体系)。

当前“左”的错误的表现之一,就是停留在改革开放前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和政策上(回到毛主席那里去)。

如果客观过程已经向前发展了,思想认识还停留在原来的历史阶段,不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是“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表现为怀疑和否定四项基本原则,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奔向蔚蓝色的大海)。

无论是“左”还是“右”,都会给党造成巨大的危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⑵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建国以来经过反复实践,直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及其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形成,标志着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实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新的飞跃。

但这一过程并未结束,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

(1)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因此,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关系。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

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没有理论作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空谈游泳的理论而不下水去实践,不行)。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理论的发展;要有创新精神,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出新贡献。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掌握)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它是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和认识的辩证运动完全一致的。

1、人民群众既是实践的主体,又是认识的主体。

群众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2、从群众中来的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的过程。

4、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在实际工作中走群众路线,目的是为了保证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科学性,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我们的一切决策都必须以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做到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在决策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群众路线,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复比较、鉴别和论证,同时要遵守民主程序,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

决策形成后,还要回到群众中去,在实践中经受检验,得到修正、补充和发展。

如果脱离群众,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给工作造成损失。

第四节真理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

1、真理(理解)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理解)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在真理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还表现在检验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历年考题

8、“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这是:

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二元论的观点。

(2004年单选)

4、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C真理中包含者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标准;E真理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客观化精神。

(2003年多选)

3、主观真理论的表现形式——实用主义(理解)

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美国的杜威,中国的胡适,有效,有解释力),是一种主观真理论,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它的错误在于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标准。

把对个人有用当作真理的标准,把真理变成了纯主观、因人而异的东西。

历年考题

28、“有用即是真理”这是:

A主观真理论的一种表现;B唯心主义真理观;C实用主义真理观;D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

(2004年多选)

49、有用就是真理。

(F)(2009年模判断)

三、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1)绝对真理(理解)

绝对真理或称真理的绝对性,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44、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近似的认识(2010判)

第二,人类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理解)

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所认识的真理是有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表现为:

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广度)、某一过程的正确反映,因而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任何真理都是对特定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深度)的近似正确的反映,因而是相对的。

历年考题

23、“只要迈进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进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这一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真理具有相对性;C在一定的条件下真理会向谬误转化;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005年多选)

5、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007年单选)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1)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理解)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理解)

真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发展过程,每一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绝对真理是相对真理的极大值)

3、真理和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相联系(理解)

人类的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但是,每一代人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只能达到对物质世界的一定限度的认识,这是人的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

这个矛盾要在人类认识的无限发展中去解决。

既然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作为认识结果的真理,也只能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了。

4、坚持辩证真理观,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了解)

绝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不承认真理是发展的,绝对真理总是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的,结果使认识僵化,把理论变成僵化的教条。

相对主义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认为真理只是相对不同的人而言的,结果否定了真理的客观存在,陷入了怀疑主义(诡辩论)的错误。

四、真理与谬误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理解)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前者主观和客观相统一,后者主观和客观不一致。

7、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实际上是说(2010单)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谬误C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有确定的界限

2、真理与谬误是统一的(理解)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真理应用到它适用的范围之外,就会转化为谬误(小学时在自然数范围内讨论,最小的数是0;中学时在实数范围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