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3205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docx

整理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

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基础

(二)

11.1碰撞理论

11.1.1速率理论的共同点

与热力学的经典理论相比,动力学理论发展较迟。

先后形成的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都是20世纪后建立起来的,尚有明显不足之处。

理论的共同点是:

首先选定一个微观模型,用气体分子运动论(碰撞理论)或量子力学(过渡态理论)的方法,并经过统计平均,导出宏观动力学中速率系数的计算公式。

由于所采用模型的局限性,使计算值与实验值不能完全吻合,还必须引入一些校正因子,使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1.1.2两个分子的一次碰撞过程

两个分子在相互的作用力下,先是互相接近,接近到一定距离,分子间的斥力随着距离的减小而很快增大,分子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相互远离,完成了一次碰撞过程。

粒子在质心体系中的碰撞轨线可用示意图表示为:

有效碰撞直径和碰撞截面

运动着的A分子和B分子,两者质心的投影落在直径为dAB的圆截面之内,都有可能发生碰撞。

dAB称为有效碰撞直径,数值上等于A分子和B分子的半径之和。

虚线圆的面积称为碰撞截面(collisioncrosssection)。

数值上等于。

A与B分子互碰频率

将A和B分子看作硬球,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它们以一定角度相碰。

相对速度为:

互碰频率为:

 

两个A分子的互碰频率

当体系中只有一种A分子,两个A分子互碰的相对速度为:

每次碰撞需要两个A分子,为防止重复计算,在碰撞频率中除以2,所以两个A分子互碰频率为:

硬球碰撞模型

设A和B为没有结构的硬球分子,质量分别为和,折合质量为,运动速度分别为和,总的动能为

将总的动能表示为质心整体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相对运动的动能,

两个分子在空间整体运动的动能对化学反应没有贡献,而相对动能可以衡量两个分子相互趋近时能量的大小,有可能发生化学反应。

碰撞参数(impactparameter)

碰撞参数用来描述粒子碰撞激烈的程度,通常用字母b表示。

在硬球碰撞示意图上,A和B两个球的连心线等于两个球的半径之和,它与相对速度之间的夹角为。

通过A球质心,画平行于的平行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碰撞参数b。

数值上:

有效碰撞分数

分子互碰并不是每次都发生反应,只有相对平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大于阈能的碰撞才是有效的,所以绝大部分的碰撞是无效的。

要在碰撞频率项上乘以有效碰撞分数q。

反应截面(crosssectionofreaction)

反应截面的定义式为:

式中br是碰撞参数临界值,只有碰撞参数小于br的碰撞才是有效的。

为反应阈能,从图上可以看出,反应截面是相对平动能的函数,相对平动能至少大于阈能,才有反应的可能性,相对平动能越大,反应截面也越大。

反应阈能(thresholdenergyofreaction)

反应阈能又称为反应临界能。

两个分子相撞,相对动能在连心线上的分量必须大于一个临界值Ec,这种碰撞才有可能引发化学反应,这临界值Ec称为反应阈能。

Ec值与温度无关,实验尚无法测定,而是从实验活化能Ea计算。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

11.1.3碰撞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

 

(1)

(2)式完全等效,

(1)式以分子计,

(2)式以1mol计算。

11.1.4反应阈能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碰撞理论计算速率系数的公式:

将与T无关的物理量总称为B:

实验活化能的定义:

比较得

总结:

阈能Ec与温度无关,但无法测定,要从实验活化能Ea计算。

在温度不太高时,Ea≈Ec

11.1.5概率因子(probabilityfactor)

由于简单碰撞理论所采用的模型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分子的结构与性质,所以用概率因子来校正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偏差。

P=k(实验)/k(理论)

概率因子又称为空间因子或方位因子。

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发生偏差的原因主要有:

(1)从理论计算认为分子已被活化,但由于有的分子只有在某一方向相撞才有效;

(2)有的分子从相撞到反应中间有一个能量传递过程,若这时又与另外的分子相撞而失去能量,则反应仍不会发生;

(3)有的分子在能引发反应的化学键附近有较大的原子团,由于位阻效应,减少了这个键与其它分子相撞的机会等等。

碰撞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碰撞理论为我们描述了一幅虽然粗糙但十分明确的反应图像,在反应速率理论的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

对阿仑尼乌斯公式中的指数项、指前因子和阈能都提出了较明确的物理意义,认为指数项相当于有效碰撞分数,指前因子A相当于碰撞频率。

它解释了一部分实验事实,理论所计算的速率系数k值与较简单的反应的实验值相符。

缺点:

但模型过于简单,所以要引入概率因子,且概率因子的值很难具体计算。

阈能还必须从实验活化能求得,所以碰撞理论还是半经验的。

11.2过渡态理论

11.2.1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statetheory)

过渡态理论是1935年由艾林(Eyring)和波兰尼(Polany)等人在统计热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他们认为由反应物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中间一定要经过一个过渡态,而形成这个过渡态必须吸取一定的活化能,这个过渡态就称为活化络合物,所以又称为活化络合物理论。

用该理论,只要知道分子的振动频率、质量、核间距等基本物性,就能计算反应的速率系数,所以又称为绝对反应速率理论(absoluteratetheory)。

11.2.2双原子分子的莫尔斯势能曲线

该理论认为反应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是分子间相对位置的函数。

莫尔斯(Morse)公式是对双原子分子最常用的计算势能Ep的经验公式:

式中r0是分子中双原子分子间的平衡核间距,De是势能曲线的井深,a为与分子结构有关的常数.

AB双原子分子根据该公式画出的势能曲线如图所示。

当r>r0时,有引力,即化学键力。

当r

时的能级为振动基态能级,E0为零点能。

D0为把基态分子离解为孤立原子所需的能量,它的值可从光谱数据得到。

11.2.3三原子分子的核间距

以三原子反应为例:

当A原子与双原子分子BC反应时首先形成三原子分子的活化络合物,该络合物的势能是3个内坐标的函数:

这要用四维图表示,现在令∠ABC=180°,即A与BC发生共线碰撞,活化络合物为线型分子,则EP=EP(rAB,rBC),就可用三维图表示。

11.2.4势能面

对于反应:

令∠ABC=180o,EP=EP(rAB,rBC)。

随着核间距rAB和rBC的变化,势能也随之改变。

这些不同点在空间构成高低不平的曲面,称为势能面,如图所示。

图中R点是反应物BC分子的基态,随着A原子的靠近,势能沿着RT线升高,到达T点形成活化络合物。

随着C原子的离去,势能沿着TP线下降,到P点是生成物AB分子的稳态。

D点是完全离解为A,B,C原子时的势能;OEP一侧,是原子间的相斥能,也很高。

势能面的类型

目前常见的势能面有两种:

一种是Eyring和Polanyi利用London对三原子体系的量子力学势能近似式画出的势能面称为London-Eyring-Polanyi势能面,简称LEP势能面。

另一种是Sato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修正,使势垒顶端不合理的势阱消失,这样得到的势能面称为London-Eyring-Polanyi-Sato势能面,简称LEPS势能面。

反应坐标(reactioncoordinate)

反应坐标是一个连续变化的参数,其每一个值都对应于沿反应体系中各原子的相对位置。

如在势能面上,反应沿着RT→TP的虚线进行,反应进程不同,各原子间相对位置也不同,体系的能量也不同。

如以势能为纵坐标,反应坐标为横坐标,画出的图可以表示反应过程中体系势能的变化,这是一条能量最低的途径。

马鞍点(saddlepoint)

在势能面上,活化络合物所处的位置T点称为马鞍点。

该点的势能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处的稳定态能量R点和P点相比是最高点,但与坐标原点一侧和D点的势能相比又是最低点。

如把势能面比作马鞍的话,则马鞍点处在马鞍的中心。

从反应物到生成物必须越过一个能垒。

势能面投影图

将三维势能面投影到平面上,就得到势能面的投影图。

图中曲线是相同势能的投影,称为等势能线,线上数字表示等势能线的相对值。

等势能线的密集度表示势能变化的陡度。

靠坐标原点(O点)一方,随着原子核间距变小,势能急剧升高,是一个陡峭的势能峰。

在D点方向,随着rAB和rBC的增大,势能逐渐升高,这平缓上升的能量高原的顶端是三个孤立原子的势能,即D点。

反应物R经过马鞍点T到生成物P,走的是一条能量最低通道。

势能面剖面图

沿势能面上R-T-P虚线切剖面图,把R-T-P曲线作横坐标,这就是反应坐标。

以势能作纵坐标,标出反应进程中每一点的势能,就得到势能面的剖面图。

从剖面图可以看出:

从反应物A+BC到生成物走的是能量最低通道,但必须越过势能垒Eb。

Eb是活化络合物与反应物最低势能之差,E0是两者零点能之间的差值。

这个势能垒的存在说明了实验活化能的实质。

三原子体系振动方式

线性三原子体系有三个平动和两个转动自由度,所以有四个振动自由度:

(a)为对称伸缩振动,rAB与rBC相等;

(b)为不对称伸缩振动,rAB与rBC不等;

(c)和(d)为弯曲振动,分别发生在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但能量相同。

对于稳定分子,这四种振动方式都不会使分子破坏。

但对于过渡态分子,不对称伸缩振动没有回收力,会导致它越过势垒分解为产物分子。

所以这种不对称伸缩振动每振一次,就使过渡态分子分解,这个振动频率就是过渡态的分解速率系数。

统计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系数

过渡态理论假设:

1.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能按达成热力学平衡的方式处理;

2.活化络合物向产物的转化是反应的决速步。

以三原子反应为例,设n≠是导致络合物分解的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频率,其数值很小(可假定hn≠<

根据用统计热力学求平衡常数的公式:

(分离出零点能)

从f≠中分出不对称伸缩振动的配分函数

 

热力学方法计算速率系数

是反应物与活化络合物达成平衡时的平衡常数。

 

 

活化焓与实验活化能的关系

 

 

对凝聚相反应:

对气相反应:

(设n为气相反应物分子数)

过渡态理论的优缺点

优点:

1.形象地描绘了基元反应进展的过程;

2.原则上可以从原子结构的光谱数据和势能面计算宏观反应的速率常数;

3.对阿仑尼乌斯的指前因子作了理论说明,认为它与反应的活化熵有关;

4.形象地说明了反应为什么需要活化能以及反应遵循的能量最低原理。

缺点:

引进的平衡假设和速决步假设并不能符合所有的实验事实;对复杂的多原子反应,绘制势能面有困难,使理论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11.3单分子反应理论(自学)

11.4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自学)

11.5在溶液中进行反应

笼效应(cageeffect)

在溶液反应中,溶剂是大量的,溶剂分子环绕在反应物分子周围,好像一个笼把反应物围在中间,使同一笼中的反应物分子进行多次碰撞,其碰撞频率并不低于气相反应中的碰撞频率,因而发生反应的机会也较多,这种现象称为笼效应。

对有效碰撞分数较小的反应,笼效应对其反应影响不大;对自由基等活化能很小的反应,一次碰撞就有可能反应,则笼效应会使这种反应速率变慢,分子的扩散速度起了速决步的作用。

一次遭遇(oneencounter)

反应物分子处在某一个溶剂笼中,发生连续重复的碰撞,称为一次遭遇,直至反应物分子挤出溶剂笼,扩散到另一个溶剂笼中。

在一次遭遇中,反应物分子有可能发生反应,也有可能不发生反应。

每次遭遇在笼中停留的时间约为10-12~10-11s,进行约100~1000次碰撞,频率与气相反应近似。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溶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有:

(1)溶剂介电常数的影响:

介电常数大的溶剂会降低离子间的引力,不利于离子间的化合反应。

(2)溶剂极性的影响:

如果生成物的极性比反应物大,极性溶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反之亦然。

(3)溶剂化的影响:

反应物分子与溶剂分子形成的化合物较稳定,会降低反应速率;若溶剂能使活化络合物的能量降低,从而降低了活化能,能使反应加快。

(4)离子强度的影响:

离子强度会影响有离子参加的反应速率,会使速率变大或变小,这就是原盐效应。

原盐效应

稀溶液中,离子强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称为原盐效应。

例如有反应:

和分别为无电解质和有电解质时的速率系数。

(1)>0,离子强度增大,k增大,正原盐效应。

(2)<0,离子强度增大,k下降,负原盐效应。

(3)=0,离子强度不影响k值,无原盐效应。

11.6快速反应的测试(自学)

11.7光化学反应

光的波长与能量

e=hn=hc/lu=Lhn

一摩尔光量子能量称为一个“Einstein”。

波长越短,能量越高。

紫外、可见光能引发化学反应。

由于吸收光量子而引起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基本定律

1.光化学第一定律:

只有被分子吸收的光才能引发光化学反应。

该定律在1818年由Grotthus和Draper提出,故又称为Grotthus-Draper定律。

2.光化学第二定律:

在初级过程中,一个被吸收的光子只活化一个分子。

该定律在1908~1912年由Einstein和Stark提出,故又称为Einstein-Stark定律。

3.Beer-Lambert定律:

平行的单色光通过浓度为c,长度为d的均匀介质时,未被吸收的透射光强度It与入射光强度I0之间的关系为(e为摩尔消光系数)

量子效率(quantumefficiency)

当Φ′>1,是由于初级过程活化了一个分子,而次级过程中又使若干反应物发生反应。

如:

H2+Cl2→2HCl的反应,1个光子引发了一个链反应,量子效率可达106。

当Φ′<1,是由于初级过程被光子活化的分子,尚未来得及反应便发生了分子内或分子间的传能过程而失去活性。

量子产率(quantumyield)

由于受化学反应式中计量系数的影响,量子效率与量子产率的值有可能不等。

例如,下列反应的量子效率为2,量子产率却为1。

2HBr+hn→H2+Br2

在光化反应动力学中,用下式定义量子产率更合适:

 

式中r为反应速率,用实验测量,Ia为吸收光速率,用露光计测量。

分子的重度(multiplicityofmolecule)

分子重度M的定义为:

M=2S+1

式中S为电子的总自旋量子数,M则表示分子中电子的总自旋角动量在Z轴方向的可能值。

M=1为单重态或单线态;

M=3为三重态或三线态。

单重态(singletstate)

如果分子中一对电子为自旋反平行,则S=0,M=1,这种态被称为单重态或单线态,用S表示。

大多数化合物分子处于基态时电子自旋总是成对的,所以是单线态,用S0表示。

在吸收光子后,被激发到空轨道上的电子,如果仍保持自旋反平行状态,则重度未变,按其能量高低可相应表示为S1态S2态……。

三重态(tripletstate)

处于S0态的一对电子吸收光子受激后,产生了在两个轨道中自旋方向平行的电子,这时S=1,M=3,这种状态称为三重态或三线态。

因为在磁场中,电子的总自旋角动量在磁场方向可以有三个不同值的分量,是三度简并的状态,用T表示。

按能量高低可表示为T1,T2……激发态。

单重态与三重态的能级比较

在三重态中,处于不同轨道的两个电子自旋平行,两个电子轨道在空间的交盖较少,电子的平均间距变长,因而相互排斥的作用减低,所以T态的能量总是低于相同激发态的S态能量。

激发到S1和T1态的概率

电子由S0态激发到S1态或T1态的概率是很不相同的。

从光谱带的强弱看,从S0态激发到S1态是自旋允许的,因而谱带很宽;而从S0态激发到T1态是自旋禁阻的,一般很难发生,它的概率是10-5数量级。

但对于顺磁物质,激发到T1态的概率将明显增加。

雅布伦斯基(Jablonski)图

分子吸收光子后各种光物理过程可用Jablonski图表示。

当分子得到能量后,可能激发到各种S和T态,到S态的电子多于到T态的电子。

激发态电子能量衰减有多种方式:

1.振动弛豫(vibrationrelaxation)

在同一电子能级中,处于较高振动能级的电子将能量变为平动能或快速传递给介质,自己迅速降到能量较低的振动能级,这过程只需几次分子碰撞即可完成,称为振动弛豫。

如图中垂直向下虚线箭头所示。

2.内部转变(internalconversion)

在相同的重态中,电子从某一能级的低能态按水平方向窜到下一能级的高能级,这过程中能态未变,如图中水平虚线箭头所示。

3.系间窜跃(intersystemcrossing)

电子从某一重态等能地窜到另一重态,如从S1态窜到T1态,这过程重态改变了,而能态未变,如水平箭头所示。

4.荧光(fluorescence)

当激发态分子从激发单重态S1态的某个能级跃迁到S0态并发射出一定波长的辐射,这称之为荧光。

荧光寿命很短,约10-9-10-6s,入射光停止,荧光也立即停止。

5.磷光(phosphorescence)

当激发态分子从三重态T1跃迁到S0态时所放出的辐射称为磷光,这种跃迁重度发生了改变。

磷光寿命稍长,约10-4-10-2秒。

由于从S0到T1态的激发是禁阻的,所以,处于T1态的激发分子较少,磷光较弱。

 

荧光与磷光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都是电子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放出的辐射,波长一般都不同于入射光的

波长。

2.温度均低于白灼光,一般在800K以下,故称为化学冷光。

(2)不同点:

1.跃迁时重度不同。

荧光:

S1→S0重度未变。

磷光:

T1→S0重度改变。

2.辐射强度不同。

荧光:

强度较大,因从S0→S1是自旋允许的,处于S1,S2态电子多,因而荧光亦强。

磷光:

很弱,因为S0→T1是自旋禁阻的,处于T1态电子少。

3.寿命不同。

荧光:

10-9~10-6s,寿命短。

磷光:

10-4~10-2s,寿命稍长。

光化学反应动力学

总包反应:

反应机理:

 

反应

(1)中,速率只与有关,与反应物浓度无关。

动力学方程:

 

 

光化学反应的特点

1.等温等压条件下,能进行DrG>0的反应。

2.反应温度系数很小,有时升高温度,反应速

率反而下降。

3.光化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光强度有关。

光敏剂(sensitizer)

有些物质对光不敏感,不能直接吸收某种波长的光而进行光化学反应。

如果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另外一种物质,它能吸收这样的辐射,然后将光能传递给反应物,使反应物发生作用,而该物质本身在反应前后并未发生变化,这种物质就称为光敏剂,又称感光剂。

例如:

H2+hn→2HHg为光敏剂

CO2+H2O→O2+(C6H12O6)n

叶绿素为光敏剂。

化学发光(chemiluminescence)

化学发光可以看作是光化反应的反面过程。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激发态的分子,当这些分子回到基态时放出的辐射,称为化学发光。

这种辐射的温度较低,故又称化学冷光。

不同反应放出的辐射的波长不同。

有的在可见光区,也有的在红外光区,后者称为红外化学发光,研究这种辐射,可以了解初生态产物中的能量分配情况。

11.8酶催化反应

酶催化反应历程

Michaelis-Menten,Briggs,Haldane,Henry等人研究了酶催化反应动力学,提出的反应历程如下:

他们认为酶(E)与底物(S)先形成中间化合物ES,中间化合物再进一步分解为产物(P),并释放出酶(E),整个反应的速控步是第二步。

用稳态近似法处理

 

 

酶催化反应的级数

令酶的原始浓度为[E]0,反应达稳态后,一部分变为中间化合物[ES],余下的浓度为[E]

 

以r为纵坐标,以[S]为横坐标作图,从图上可以看出酶催化反应一般为零级,有时为一级。

酶催化的反应速率曲线

 

(2)综合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内容。

1.当底物浓度很大时,[S]>>KM,r=k2[E]0,反应只与酶的浓度有关,而与底物浓度无关,对[S]呈零级。

2.当[S]<

3.当[S]→∞时,r=rm=k2[E]0。

专项规划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有关的专项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米氏常数KM

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是用于估算环境变化造成的健康损失成本的主要方法,或者说是通过评价反映在人体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

为了纪念Michaelis-Menten对酶催化反应的贡献,将KM=(k-1+k2)/k1称为米氏常数,将KM=[E][S]/[ES]称为米氏公式。

A.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影响环境的范围,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当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rm的一半时,KM=[S]。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下面的数学处理可以求出KM和rm

 

2)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IUV)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

 

(2)综合规划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内容。

重排得:

大纲要求

1)直接使用价值。

直接使用价值(DUV)是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

以作图,从斜率和截距求出KM和rm

酶催化反应特点

酶催化反应与生命现象有密切关系,它的主要特点有:

1.高选择性:

它的选择性超过了任何人造催化剂,例如脲酶它只能将尿素迅速转化成氨和二氧化碳,而对其他反应没有任何活性。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2.高效率:

它比人造催化剂的效率高出109至1015倍。

例如一个过氧化氢分解酶分子,在1秒钟内可以分解十万个过氧化氢分子。

3.反应条件温和:

一般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4.反应历程复杂:

受pH、温度、离子强度影响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