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7999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docx

毒理学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

第十章神经性与失能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是以神经系统中毒为主的全身性毒剂,其主要特征是抑制神经系统功能,产生相应的中毒体征和症状,严重时可危机生命。

而失能剂是一类使人暂时丧失战斗能力的全身性毒剂,主要通过损伤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功能,引起精神活动异常和躯体功能障碍,一般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或死亡。

二者在中毒机理和诊治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在中毒症状上有一定差别。

第一节神经性毒剂概述

神经性毒剂是从民用有机磷农药杀虫剂发展而来,1935年德国学者成功地研制出速效有机磷农药杀虫剂--塔崩。

由于意外事故,研究者中毒而出现一系列胆碱能危象,这才意识到塔崩对人体有巨大的毒性,此时化学战正处于盛行时期,塔崩很快被用于军事战争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原本为农药杀虫剂在战争中使用后的便成为军用毒剂。

由于塔崩在军事上特殊用途,研究人员开始深入地研究塔崩的结构,在塔崩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相继合成了一系列神经性毒剂,最具代表性的四个神经性毒剂是塔崩(tabun)、沙林(sarin)、梭曼(soman)和维埃克斯(VX)。

这类毒剂对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使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功能严重紊乱。

因其毒性强、作用快,能通过皮肤、呼吸道、粘膜、胃肠道及眼等吸收引起全身中毒,加之性质稳定、生产容易、使用性能良好,因此成为外军装备的主要化学战剂。

神经性毒剂与常见的有机磷农药属同一类化合物,其中毒原理、临床表现、防治原则和急救方法基本相似。

一、结构与分类 

神经性毒剂属有机磷化合物(organophosphoruscompounds)或有机膦酸酯类化合物(organophosphates),通式和分子结构见表10-1。

美军将含有P-CN健和P-F健,即毒剂X取代基为卤素或拟卤素的前三者称为G类毒剂,代号分别为GA、GB和GD;将含有P-SCH2CH2N(R)2键的化合物称为V类毒剂,如VX、VE、VG、VS及VR等,美军装备的V类毒剂是VX。

表10-1神经性毒剂主要代表及其分子结构

 

毒剂

代号

化学名称

R

X

活性基团(X)

塔崩

GA

二甲胺氰膦酸乙酯

(CH3)2N

C2H5

CN

沙林

GB

甲氟膦酸异丙酯

CH3

(CH3)2CH

F

梭曼

GD

甲氟膦酸特已酯

CH3

(CH3)3C-H-CH3

F

 

维埃克斯

 

VX

S-(2-异丙胺乙基)-

甲基硫赶膦酸乙酯

 

CH3

 

C2H5

 

S-CH2CH2N(iC3H7)2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G类毒剂的纯品为无色水样液体,工业品呈淡黄或黄棕色,有水果香味;VX为无色、无味、油状液体,工业品呈微黄至棕黄色,有硫醇味。

有关物理参数见表10-2。

 

表10-2神经性毒剂主要物理性质

毒剂

沸点(℃)

凝固点(℃)

蒸气比重*

挥发度(mg/L,20℃)

脂溶性

水溶性

塔崩

220

-48

5.63

0.321

约10%(15℃)

沙林

151.5

-54

4.83

13.2

较强

与水及多种溶剂互溶

梭曼

167.7

-70

6.33

2.647

较强

约1%(0℃)

VX

300以上分解

-39

9.20

0.01

很强

1%~5%(25℃)

*以空气比重为1,表中各值为与空气比重的比值

 

  四种毒剂蒸气分别比空气重约5~9倍;其中挥发度以沙林最大,VX最小。

前者很易形成战斗浓度,后者在野战条件下靠自然蒸发不易达到伤害浓度。

四种毒剂凝固点均较低,冬季施放不会影响使用效果。

除沙林可与水任意互溶外,其余三种的比重>1,水溶性差。

施放后落入水中多沉入水底,能长期染毒水源。

(二)化学性质

毒剂纯品在常温下均较稳定,工业品因含杂质,稳定性受到影响,塔崩、沙林和梭曼在150℃以上会明显分解(沙林弹在爆炸时瞬间分解可达30%)。

1、水解反应G或V类毒剂在水中均可缓慢水解,水解产物无毒。

如沙林的水解产物则为甲膦酸异丙酯和HF,VX的水解产物是甲膦酸乙酯和二异丙胺乙硫醇。

反应如下:

  水解速度依次为GA>GB>GD>VX。

例如温度为20℃时,GA水溶液(2.2g/L),经24~25小时则完全水解;GB(0.1g/L)72小时水解39.2%;GD(0.1g/L)温度16-18℃时完全水解需76天。

VX最慢,25℃水解速度仅及GB的1/5000。

  加热或加碱可加速毒剂水解。

如单纯用煮沸法即可消除G类毒剂,加热V类毒剂虽可使水解加速,但不完全。

对VX染毒的服装或其它物品采用煮沸法消毒时,加碱可促使VX水解作用完全。

酸也加速G类毒剂水解,VX为碱性物质,加酸成盐后水解则更难。

2、与碱反应G类毒剂与碱作用生成无毒产物,反应迅速(足量NaOH,一般3~5分钟反应即可完成)。

因此,可用NaOH和氨水等对G类毒剂进行消毒。

如空气中的G类毒剂可用氨水进行喷洒消毒。

碱也可以破坏V类毒剂,但作用较慢,常温下需数小时,消毒效果不佳。

实际工作中常用加碱、水洗法消除神经性毒剂的污染,有些物品遭V类毒剂污染,若耐热也可加

 

碱煮热法消毒,然后水洗。

3、与氧化氯化剂反应VX能被二氯胺、次氯酸盐、三合二、二氯三聚异氰酸钠等氧化氯化剂氧化,生成无毒的甲膦酸乙酯和二异丙胺基乙磺酸,可用于消毒。

三、生物活性

化学结构直接决定毒物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

神经性毒剂与Ach(Ach)的结构相似,均有一个亲电中心,Ach的亲电中心为乙酰基中的羰基正碳原子(Cδ+),而神经性毒剂的亲电中心为膦酰基中的正磷原子(Pδ+);而V类神经性毒剂与Ach的结构中均有一个相似的阳离子端。

由于二者结构的相似性,决定它们具有相似的生物活性,如与AchE、AchE受体(AchR)的作用。

由上述可知,神经性毒剂分子中含有亲电子的Pδ+,它与Ach分子中的正碳原子Cδ+同样具有亲电子性质,但神经性毒剂的亲电子能力比Ach强。

因为,在毒剂分子中,P=O和P-F键上的O、F原子相对电负性(吸电子性)比P原子大得多(相对电负性P=2.1,O=3.5,F=4.0,C&S=2.5)。

因此,相对电负性大的O、F原子吸引电子成为负极,使P成为低电子密度的正极,使P原子带有较多的正电荷和更强的亲电子能力。

所以神经性毒剂对AchE有更大的亲和力和抑制力,除与AchE、AchR的作用外,还可以与非胆碱能神经系统作用。

同时神经性毒剂除P-X键这个主活性位外,还有R'-O键次活性位。

神经性毒剂的化学结构含有多活性中心决定其有广泛生物活性。

第二节神经性毒剂的毒理

神经性毒剂对机体的毒理作用主要为有三个方面:

一是选择性抑制AchE活性,使Ach在体内蓄积,引起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神经性毒剂中毒的主要作用机理,此神经性毒剂对胆硷能受体的作用是通过AchE对受体的间接作用。

二是毒剂直接作用于胆碱能受体。

Ach受体分两类,即毒蕈碱样Ach受体(M-AchR,简称M受体)和烟碱样Ach受体(N-AchR,简称N受体)。

实验证明,阻断50%的胆碱能受体不会影响生理功能,阻断70%时,功能才会受到明显影响。

三是毒剂对非胆碱能神经系统的作用。

接近LD50剂量时,神经性毒剂能影响中枢非胆碱能系统的活动。

如神经性毒剂中毒引起的中枢性惊厥和小脑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的迅速升高,阿托品对之无效,而安定则可使惊厥消失以及cGMP浓度下降。

r-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与抑制惊厥发生有关的重要物质,对中枢神经元有普遍的效应。

实验表明梭曼引起的惊厥,原因是它能干扰GABA能受体对GABA的亲和力和利用率,而安定等苯并二氮杂艹卓类化合物则能增强受体对GABA的亲和力和利用率,故有抗惊作用。

此外,还观察到塔崩、沙林和梭曼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导致脑内环磷酸腺苷(cAMP)和cGMP含量的改变。

一、中毒机理

(一)AchE的正常生理功能

1、分类与分布

胆碱酯酶(ChE)根据其水解基质的专一性和速度不同分真性AchE和假性AchE,前者又称AchE,后者包括丁酰胆碱酯酶(BuchE)和丙酰胆碱酯酶(PrchE)。

真性AchE与胆碱能神经的生理功能极为密切,它主要存在于神经细胞突触、神经肌肉接头、红细胞等部位。

AchE在细胞膜上的分布可区分为细胞浆内酶(膜内酶)和细胞膜外表面酶(膜外酶),只有位于细胞(突触)膜外表面的AchE才能接触神经末梢释放的Ach和又接近Ach作用的受体,故这些部位的AchE也称功能性AchE。

而位于细胞浆内的AchE是合成后尚未运送到膜外面的膜内酶,故也称为贮存AchE。

假性AchE主要分布在神经胶质细胞、血浆、肝、肺和心肌等部位,其生理作用至今尚不清楚。

2、AchE的活性中性

AchE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为23-26万道尔顿。

它的活性部位(活性中心)包括相距0.5nm的两个部位,即负性部位(阴离子部位)和酯解部位。

活性部位只占酶蛋白分子的一部分。

负性部位可能是天门冬氨酸或谷氨酸侧链的羧基阴离子(COO-),并被一个疏水区包围着;酯解部位以丝氨酸的羟基为中性,附近还有一个碱基和一个酸基,分别是组氨酸的咪唑基和酪氨酸的羟基。

在负性部位和酯解部位附近还各有疏水区,疏水区是由氨基酸的碳氢侧链构成,它具有亲脂性,排斥亲水性基团(如图10-1,10-2)。

Ach(Ach)V类神经性毒剂

图10-1V类神经性毒剂和Ach(Ach)与AchE作用示意图

3、AchE催化作用原理

AchE的生理功能是,当神经冲动到达胆碱能神经末梢时,突触小泡内的Ach外排至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胆碱能受体,引起下一级神经元或效应器的激发。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Ach完成传递冲动作用后,随即被突触后膜的AchE在数毫秒内水解,生成乙酸和胆碱。

其水解过程分两步进行:

当Ach靠近AchE的活性表面时,Ach的三甲铵阳离子(带正电)与AchE的负性部位(带负电)靠静电引力形成离子键而结合,使Ach固定在最有利与酯解部位水解Ach的位置,使之与Ach反应机率提高;AchE对Ach水解的催化过程主要在酯解部位进行,在酯解部位酸基和碱基协助下,Ach的乙酰基上的碳原子与AchE丝氨酸的氧原子形成共价键结合,同时酯键断裂,乙酰基与AchE结合形成乙酰酶。

然后乙酰酶脱乙酰基,使酶恢复原有活性。

乙酰AchE的活性状态是维持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重要条件,当AchE活性受到抑制时,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功能紊乱(如图10-1)。

(二)毒剂对AchE的抑制作用

由于神经性毒剂与Ach结构相似,所以其与AchE的作用原理和Ach与AchE的结合方式基本相似。

当神经性毒剂靠近AchE的活性表面时,依靠亲脂性(疏水性)吸附或静电引力与AchE的疏水区或负性部位结合,使神经性毒剂固定在最有利与酯解部位发生作用的位置。

同样,在酯解部位的酸基和碱基协助下,神经性毒剂的膦酰基上的磷原子与AchE丝氨酸的氧原子形成共价键结合,同时酯键断裂,膦酰基与AchE结合形成稳定的膦酰酶(phosphorylatedenzyme),这一过程称酶的膦酰化(phosphorylation)。

如图10-1、10-2所示。

G类毒剂的离开基团是短链的酸性基团F或CN,无胆碱类似结构。

因此,G类毒剂与AchE的结合不涉及负性部位,主要靠疏水性固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