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笔记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3588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笔记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毛概笔记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毛概笔记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毛概笔记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毛概笔记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笔记1.docx

《毛概笔记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笔记1.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毛概笔记1.docx

毛概笔记1

2017.09.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

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

2017.9.26

2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条件

1)物质基础和经济条件: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现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处于领导地位。

2)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的建立。

3)国际因素:

苏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支援。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迁都北平。

做出六条规定。

两个务必: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要运用学过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思想、原理来分析中国和世界

2017.9.28

4.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必然性

“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

专题三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业,走互助合作道路。

推荐小说:

周立波《山乡巨变》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

名称

劳动(经营)方式

土地及生产资料归属

公有财产占有量

分配方式

性质

实施的时间

互助组

集体劳动,共同使用一些牲畜和农具

私有

少量

社会主义萌芽

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土地入股,统一经营

土地、牲畜、大农具私有

较多

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

半社会主义

1953年至1955年上半年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统一经营,集体劳动

集体所有(农民的大牲畜、大农具折价归集体)

绝大部分

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

1955年夏季后至1956年底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推荐阅读:

《中国共产党90年》

第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3丰富的历史经验

专题三(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社会主义改造带来的深刻变化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3)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4)在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

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制度条件。

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2017.10.1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度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

——十八大报告

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道路:

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新民主主义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为什么社会主义要坚持公有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资本家榨取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价值,雇佣条件下实现,根本前提是所有制)、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工资:

维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

剩余价值:

活劳动的价值减去人的劳动力价值

1从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到社会主义社会过度的理论认识

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党的任务是在十年至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的改造”

所谓社会主义改造的部分: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企业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循序渐进的步骤

2)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农业)

3)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方法(手工业)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迅速完成的原因:

朝鲜战争

推荐阅读:

《彭德怀自述》

(2)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将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探讨:

1)对于将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认识:

“社会主义成分是可以逐年增长的,资产阶级的基本部分是可教育的。

2)对于将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

“在过渡时期,我们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必须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控制下的资本主义而非国家进行资本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企业税收归国家所有,招收的工人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为国家解决了就业问题),国家可从法律等角度进行制约。

(3)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主要特点: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空前的。

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剥夺剥夺者,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2)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问题

“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

”——列宁

1956年至1976年,毛泽东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历史时期,大致经历了探索取得积极成果、探索的成功与失误并存及探索遇到严重挫折三个阶段。

反思:

(1)摸着石头过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上,毛泽东基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基本现状,带领党和人民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等问题,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极大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还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还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邓小平

✧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是必要的,成功的,但是有些急于求成。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定要站在今天的高度;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中。

10.17

(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五位一体

总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

现实依据:

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的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我国的*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性和阶段性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2017.10.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纲领:

你要干什么,你要怎么做,宣示于众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现改为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文明指精神文明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制度、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三者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容不得丝毫动摇

文革时期党的基本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

主要矛盾决定主要任务

中共八大的路线没有坚持下去的原因:

1956年反斯大林浪潮(1956.02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批判斯大林的报道,把斯大林拉下神坛,冷战(意识形态战争)背景下西方国家利用它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的狂潮)和匈牙利事件(匈牙利爆发激烈的阶级斗争,苏联派兵武力镇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五位一体,分别对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

1提出背景:

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

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现已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十九大:

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2025,2050)新征程(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即党的建设,推进伟大事业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奋斗目标: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基本途径/核心内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根本任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政治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发展动力:

坚持改革开放

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走*的邪路。

2017.10.24

寒假分组讨论调研做ppt,一组一个半小时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017.11.07

王衡hengwa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前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依据理论、社会主义本质和总任务理论、改革开放理论、总布局理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领导核心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政治建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由来和演进?

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什么?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

如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重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且放到重要位置、世界各国都把民主放到重要位置(美国民主党、美国式民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基督教民主联盟,日本自由民主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印度自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

推荐文章:

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

一方面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赞誉、渴求民主,另一方面,人们关于民主的定义本身却充满着争议与分歧(流行性与模糊性)

历程、特点、优势、前景

一历程

(一)民主世界历程

民主的起源与演化:

叙事版本A

1没有古希腊,没有民主(罗伯特•达尔、萨托利)

2没有资产阶级(中产阶级),没有民主(巴林顿•摩尔、亨廷顿)

民主的起源与演化:

叙事版本B

1民主的源头在原始社会

“政治的萌芽必须从蒙昧社会状态中的氏族组织中寻找,然后顺着政治制度的各种演进形态,下推到政治社会的建立”(摩尔根,1997;5)

摩尔根对北美、古希腊和古罗马地区的原始社会的组织制度和政治观念进行详尽的考察认为,从氏族成员共同推举或罢免氏族首领、酋帅,到通过部落会议做出集体决定,都表明原始的民主形态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存在。

2雅典是城邦直接民主的滥觞

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开始分工,土地私有化、贫富差距奴隶制度逐渐形成,以经济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逐渐瓦解。

当雅典人建立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城邦时,民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雅典的城邦民主肇始于公元前6世纪初的梭伦改革,经由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臻于成熟,并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进入鼎盛时期,民主的概念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在希腊语中,民主一词由demos(人民)和kratia(统治、权威)构成,其基本意义就是“人民的统治”

当然,这里的人民并不是指城邦的全体成员,而是排除了奴隶(35万)、外邦人(5万)的男性公民(自由人)。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凡是年满20周岁的雅典男性公民均享有定期参加公民大会、并通过直接讨论和投票表决来做出政治决定的权利。

理论:

“1/10”效应,公民大会3-6万人、雅典总人口30-50万人

实际:

“1%”效应,参会规模6000+

地点:

考古发现普尼克斯(2期,400BC)会场能容纳6500—14800人

周期:

每年不低于40次(不到10天即开一次公民大会),每次5小时左右

议程:

战争、条约、外交、财政、法律、流放……

常设机构:

500人议事会

10个部落,每个部落50人,30岁以上男性公民自愿者,抽签决定

思考:

民主“言必称希腊”,但“民”是什么样的“民”?

“主”是怎么样地“主”呢?

“民”的范围:

少数人

“主”的方式:

投票+抽签+直接参与决策

希腊城邦政治消亡后,民主传统中断。

罗马:

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执政官、平民会议)

3从古希腊到19世纪民主一直是个贬义词

古罗马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对雅典民主滥权、道德堕落、风气败坏、法治缺失的描述

《历史》:

“民主是建立在不讲原则的平等和自由之上“

《论共和国》:

正是民主带来的无序与混乱,才使雅典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与繁荣。

理想的政体是融“君主对臣民的父爱,贵族议政的智慧和人民对自由的渴望”于一体的混合政体。

中世纪

“不义的政治可以由许多人行施,那就叫做民主政治;当平民利用他们人数上的优势来压迫富人时,这种政治就是保民政治。

在这样的情况下,整个下等社会变成一种暴君。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但民主没有激发思想家们的太多兴趣。

最典型的当属现代政治学奠基人马基雅维利,他的最高理想是罗马式共和政体,在他看来希腊的民主政体、波斯的君主政体都不如罗马的共和政体。

《李维史论》

启蒙运动

启蒙思想家们批判专制、提倡自由、财产权,但熟悉古希腊历史的他们对民主也不感冒。

卢梭当属几乎唯一的例外,《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民主权理论,主张直接民主制。

但同时认为人民主权的政体只适用于人口规模很小而且民风淳朴。

道德高尚的国家。

当波兰人请他设计一份民主的宪法时,他劝告波兰人选择世袭君主制。

法国大革命

伯克:

“纯粹的民主制就是世界上最无耻的东西”

贡斯当:

“《社会契约论》那种狡猾的形而上学,在今天只能用来为各种各样的暴政——个人的、几个人的或所有人的暴政——提供武器和借口,使之以合法形式或通过大众暴力实施压迫。

托克维尔:

“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普遍盛行的民主制度具有致命缺陷:

无限权力”

美国革命与制宪

1786年“谢司起义”:

有产者“迫不及待地以法律和正义之名熄灭民主之光。

1787费城制宪:

“国父“们对民主的声讨会+对联邦共和国的赞美会

麦迪逊:

“完全排除以整体身份存在的人民,以免它染指政府事物。

”《联邦党人文集》

比尔德:

“这种制度(三权分立)的经济意义在于,有产精英阶层得以凭借其资源和知识的优势,在必要时获得有利的立法,而不受国内多数的控制。

”《美国宪法的经济观》

阿尔顿:

“美国宪法不是民主革命和反对英国体制的产物,而是民主强烈反作用的结果,并且倾向于母国的传统。

”“都铎式政体”

4在“先哲”和有产者把民主视为洪水猛兽的同时,人民大众对民主的呼声却日益高涨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48欧洲革命:

意大利西西里-法国“二月革命”-德意志、奥地利、匈牙利、丹麦、比利时、爱尔兰……

托克维尔:

“到处都在促进民主”

约翰•密尔:

“尽管知识阶层中没人喜欢它,民主还是不期而至。

民主潮流的兴起并不是思想家们鼓吹的结果,而是由于几大股社会群体已变得势不可挡。

5面对势不可挡的民主潮流,西方政治开始进行自我调整以容纳来自大众的民主诉求。

英国

从1215《大宪章》到1688“光荣革命”,选举是富人的游戏。

《权利法案》规定郡议员当选资格每年的收入600英镑以上,市镇议员300英镑。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

30万-67万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

135万-225万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

250万-450万

1918(1928):

30(21)岁以上妇女获选举权

1948年:

普选制

法国

“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

“三级议会”初级-二级-省议会-国民议会

1795年选民600万,二级选民不足3万,0.5%

1814年7.2万

1845年24.1万

1871年男性获得普选权

1944年妇女获得选举权

1974年投票年龄限制21-18

6与此同时,思想家开始对民主进行理论改造

改造策略一:

“概念延展”

民主开始与其它价值进行“捆绑”,其内涵与外延均超出了其原始原初的指代范畴。

对此,邓恩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当其穿越时空的时候,民主这个词从来不会孤身上路。

随着最近的两个世纪过去,它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良朋佳友,除了‘自由’、‘人权’之外,现在也许甚至还有了‘物质繁荣’与其相伴——至少它如此自诩”(邓恩,2010:

5)

人们既然难以否认自由、人权、物质繁荣的美好价值,那么民主作为这些价值的“良朋佳友”,其“合法性”也不言自明了。

内涵扩大化使得民主得以逐渐摆脱狼籍的声名,最终竟然变成了“充满普世性魅惑的终极政治赞誉”

改造策略二:

“驯化民主”

限制民主的适用范围:

自由和宪政(贡斯当、托克维尔)

限制民众直接参与决策的机会:

代议制(潘恩、边沁、约翰•密尔)

收窄民主的判断标准:

竞争性选举(熊彼特)

在194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中,熊彼特把民主定义为“一些个人通过竞争人民选票来获得(公共)决策权的制度安排”。

他毫不讳言地宣称,“民主不是、也不能意味着任何明显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民主仅仅意味着人民有机会接受或拒绝将统治他们的人,但由于人民也可以用完全不民主的方式来决定谁坐领导人,我们必须再加上另一个标准以收窄我们对民主的定义,即候选人自由竞争人民的选票”。

自由主义理论家对民主概念的改造策略

扩大民主的内涵(民主价值输出,自由世界—民主样板)

收窄民主的标准(民主制度的输出,选举民主—党争民主)

小结:

民主的社会主义之维

作为“多数人政治”+“直接参与”的政治组织形式,民主萌芽于原始氏族社会,成熟于雅典为代表的古希腊城邦,随后消失中断。

在漫长的古代,世界各文明都没有采取过原初意义上的民主制度,民主一词也充满着贬义色彩。

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民主才开始在政治中复活、在理论上正名。

然而,在西方重生的现代民主已经与古典民主大相径庭,它在政治上被改造(宪政、代议制),在理论上被嵌入自由主义的价值体系(自由、法治)。

民主的历史是一部徘徊探索的历史,“民”的范围和标准在变化,“主”的方式在变化。

民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断言民主来源于斗争而不是统治阶级的良心发现。

没有无产阶级,没有民主!

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民主!

(二)民主中国历程

古代

2017.11.16

1主观优势

当代中国公众的民主观念的内容呈现出多维面向,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介于“程序与实质之间“的复合型民主观念。

(只有27%左右的受访者的民主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实质型特征,而55%以上是复合型。

并不存在纯粹的程序型民主观念,公众对政治程序、自由权利等程序维度的民主诉求仍然处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状态,通过与社会平等、治理绩效等实质取向的民主观念复合的方式呈现。

“偏实质复合型“民主观念的比例高于”偏程序复合型“民主观念的比例,说明以社会平等、治理绩效为主要内容的实质型民主观念在转型期中国公众中仍然存在较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顺应民意

中国未来的民主政治建设应该立足民意,协调推进民主的“程序”

2017.11.2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建设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二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三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五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毛泽东思想核心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判断(建设中特社义的总依据),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总布局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四、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

你认为社会主义能在一个国家建立起来吗?

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

1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构成的,反映了社会基本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经济资源,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集团,实际上占有着对生产的控制权和对经济剩余的支配权,从而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本规则,并由此而成为这个社会政治上的统治者和意识形态上的主导者。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不仅是一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基本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基础。

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则是指一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和具体规则,如经济决策权的分配规则、经济信息的传递规则、经济主体的行为规则、经济活动的协调规则,等等

基本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变化反映了基本制度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不仅取决于基本制度,还受社会生产力状况、政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与经济制度体系中的两个层次相对应,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过程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在给定的基本制度的框架内,寻求实现基本制度的适当形式。

这个意义上的制度变迁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它只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