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3137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docx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

基础医学生理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

《重点部分》

一、名词解释重点(老师给的)

1.阈值:

阈值是指外加刺激(固定了作用时间和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

2.稳态: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易化扩散:

有些物质虽不溶于脂质或溶解度甚小,但在膜结构中某些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转运形式称为易化扩散。

4.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指细胞膜依靠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

5.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指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并有扩布性的电位变化。

6.兴奋-收缩耦联:

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收缩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就是兴奋-收缩耦联。

包括三个步骤:

电兴奋由横管系统传入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中钙的释放和再聚积。

7.心指数:

把在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

成年人,心指数约为3.0L/(min·m2)~3.5L/(min·m2)。

8.有效滤过压:

组织液由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9.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的压力称胸膜腔内压,测量表明胸膜腔内压比大气压低,为负压。

10.生理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指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容量。

肺泡无效腔是未发生气体交换的肺泡容量。

生理无效腔等于解剖无效腔与肺泡无效腔的总和。

11.肺牵张反射:

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为肺牵张反射或黑-伯反射。

12.基本电节律:

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可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自发性去极化和复极化的节律性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称为慢波电位,又称基本电节律。

13.容受性舒张:

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14.蒸发散热: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热的形式。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

15.基础代谢率:

基础状态指人体在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25oC时的状态。

基础代谢率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16.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GFR)。

肾小球滤过率约为125ml/min左右。

17.滤过分数:

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其值约为19%。

18.肾小球有效滤过压:

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

即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不同部位的有效滤过压不同,从入球小动脉端到出球小动脉逐渐减小。

有效滤过压=0时,滤过平衡,滤过停止。

19.营养性作用:

神经末梢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调整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

若其作用减弱或消失,将引起所支配的组织萎缩。

20.牵涉痛:

某些内脏疾病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

通常以会聚学说和易化学说来解释牵涉痛。

例如,心肌缺血——心前区、左肩、左上臂疼痛;胆囊病变——右肩区疼痛;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区疼痛。

21.运动单位:

一个α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少有利精细运动,多有利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发布有利肌肉产生均匀的肌张力。

22.牵张反射:

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23.α波阻断:

α波是成年人安静时的主要脑电波,在枕叶皮层最显著。

α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α波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β波)的现象称为α波阻断。

24.激素的允许作用:

有些激素不能直接对某些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它的存在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例如,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胺类激素有明显的允许作用,只有前者存在时后者才能充分发挥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作用。

25.应激反应:

机体遇到有害刺激时(如创伤、感染、中毒、疼痛、缺氧、手术、寒冷、恐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糖皮质激素分泌急剧增多,多种激素协同(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及生长素、催乳素和胰高血糖素等),使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增强的非特异性反应。

 

二、问答题重点(老师给的,答案可以找10营养要,他们有纸质版的答案)

1.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它们如何进行体内的自动控制?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方式有几种?

它们进行跨膜转运的特点是什么?

3.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和产生机制?

4.骨髓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机制和特点是什么?

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是什么?

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6.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动作电位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7.一次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过程。

 

8.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和各因素的特点

9.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组成和生理意义。

10.正常人从卧位转为立位时,动脉血压如何变化?

这是如何调节的?

11.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和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肺换气的?

12.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形态和各段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13.试述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下降和酸度升高对呼吸有何影响?

机制如何?

14.胃液有哪些主要的成份,各成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5.胃排空的概念和控制胃排空的机制。

16.胰液有哪些主要成份,各成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17.简述滤过膜的组成及特性。

18.试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

19.肾髓质渗透压梯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该渗透压梯度又是通过什么方式维持的?

20.什么是水利尿和渗透性利尿?

两者形成的机制分别是什么?

21.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22.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异同。

23.什么是去大脑僵直,机理为何?

24.简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次要重点(按照大纲和老师上课划重点的部分整理)》

一、名词解释补充(绪论、细胞基本功能、血液循环)

1·反射:

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

反射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3·远距分泌:

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远距分泌。

4·旁分泌:

有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旁分泌。

5·神经分泌:

一些神经元能将其合成的某些化学物质释放入血,然后经血液运行至远处,作用于靶细胞,这些化学物质被称为神经激素,神经激素分泌的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6·前馈: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前馈。

7·第二信使:

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

通常是由效应器酶作用于胞内底物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可通过进一步激活蛋白激酶或离子通道等方式产生以靶蛋白构象变化为基础的级联反应和细胞功能改变。

比较重要的第二信使:

cAMP、IP3、DG、cGMP

8·阈值(阈强度)、阈刺激、阈电位

9·兴奋:

动作电位的同义语或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或电可兴奋细胞。

10·兴奋性:

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1·完全强直收缩:

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新的收缩过程可与上次尚未结束的收缩过程发生总和,称为强直收缩。

如果刺激的频率较低,总和过程发生于前一次收缩过程的舒张期,则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提高刺激频率,是总和过程发生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就会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通常所说的强制收缩是指完全强直收缩

12·心动周期:

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都可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

13·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简称搏出量。

搏出量=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约70ml。

14·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15·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心率×搏出量,一般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为4.5~6.0L/min,女性低10%

16·异长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能力改变的调节。

主要作用:

对搏出量进行精细的调节,使搏出量和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使前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17·等长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的心脏泵血功能调节,能够影响心输出量。

18·期前兴奋、期前收缩:

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心室收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19·代偿性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然后再恢复窦性心律。

20·自动节律性:

简称自律性,是指心肌组织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自律性的高低是指心肌细胞自动兴奋频率的高低。

21·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是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22·潜在起搏点: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其他部位的自律组织仅起兴奋传导作用,而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律性,故称为潜在起搏点。

23·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平均动脉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升高,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此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舒张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脉搏压,简称脉压。

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

24·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

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心静脉压,其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则称为外周静脉压。

25·跨壁压:

血管内血液对管壁的压力和血管外组织对管壁的压力之差。

一定的跨壁压是保持血管充盈膨胀的必要条件。

26:

心交感紧张、心迷走紧张:

神经或肌肉等组织维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活动,称紧张。

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平时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动发放,分别称为心交感紧张和心迷走紧张,两者可交互抑制。

27、交感缩血管紧张:

在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发放约1~3次/s的低频冲动,称为~,这种紧张性活动可使血管平滑肌保持一定程度的收缩状态。

28·动脉压力感受器:

在整个心血管系统,包括心房、心室、动脉和静脉的壁内存在许多传入神经末梢。

当管壁被动扩张时,这些神经末梢能感受机械牵张刺激而引起心血管反射。

位于动脉管壁内的神经末梢起见识动脉侧压的作用,称为~。

其中最重要的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

 

二、简答题、选择题知识点补充(绪论、细胞基本功能、血液循环)

1·生理学研究的不同水平

①器官和系统水平(器官生理学)②细胞和分子水平(细胞生理学)③整体水平

2·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①神经调节:

迅速、精确、短暂②体液调节:

缓慢、持久、弥散③自身调节:

幅度、范围都较小

3·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①绝对不应期②相对不应期③超常期④低常期

4·几种主要的信息转导方式

①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②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③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5·局部兴奋的特征

①不具有“全或无”特性②电紧张扩步逐渐衰减③无不应期,有时间总和、空间总和

6·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①前负荷→肌肉初长度②后负荷→收缩张力和缩短速度③肌肉收缩能力④收缩的总和

7·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P92~93)

①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②阈电位水平③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8·心肌收缩的特点(P96~97)

①同步收缩②不发生强直收缩③对细胞外钙离子的依赖性

9·心脏的泵血过程(以心室为例)与泵血功能的储备

①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

②心室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

在心室舒张期的最后0.1s,心房开始收缩,即进入心房收缩期。

*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①搏出量储备②心率储备

10·心肌的生理特性

①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②机械特性:

收缩性

11·心肌细胞的分类(P85)

①根据组织学和电生理学特点可分为: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自律细胞(窦房结、浦肯野)

②根据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去极化速度快慢和机制:

快反应细胞、慢反应细胞

12·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因素(P94~95)

①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之间的差距②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率

13·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产生及特点。

①第一心音:

发生在心室收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

特点:

音调较低,持续时间较长。

②第二心音:

发生在心室舒张期,标志着心室舒张期的开始。

特点:

音调较高,持续时间较短。

14·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P107~108)

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②心脏收缩力量③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④呼吸运动⑤体位改变

15·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P113~115)

心脏:

 

 

 

 

 

     ②

 

 

 

 

 

血管:

 

 

 

 

 

16·延髓心血管中枢的四个部位

①缩血管区②舒血管区③传入神经接替站④心抑制区

17·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P121)

 

 

 

 

三、名词解释补充(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

1·外呼吸:

肺毛细血管血液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外呼吸。

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肺换气。

2·内呼吸:

即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也称组织换气。

3·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以膈肌舒缩活动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以肋间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4·弹性阻力、顺应性:

物体对抗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变形的力称为弹性阻力。

顺应性是指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难易程度。

弹性阻力的大小可用顺应性的高低来度量,顺应性和弹性阻力成反比。

在空腔器官,顺应性=器官容积变化/跨壁压变化来表示,即C=ΔV/ΔP,单位是L/cmH2O。

5·惯性阻力、粘滞阻力、气道阻力:

惯性阻力是气流在发动、变速、换向时因气流和组织的惯性所产生的组织肺通气的力。

粘滞阻力来自呼吸时组织相对位移所发生的摩擦。

气道阻力来自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之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

6·肺容量:

肺容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体量称为肺容量,包括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和肺总量。

7·功能余气量:

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

8·用力肺活量:

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肺活量。

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称为用力肺活量。

用力肺活量略小于肺活量。

9·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通气量,肺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

10·Hb氧容量、Hb氧含量、Hb氧饱和度:

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氧容量,而Hb实际结合的O2量称Hb氧含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Hb氧容量。

因为血液中溶解的O2很少,所以上述三个量可分别视为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11·氧利用系数:

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O2容积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

安静时,心输出量约5L,每分钟耗氧量约为250ml,因此氧利用系数为25%左右。

12·化学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器:

化学因素(O2、CO2、H+)对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一种反射性活动,称化学感受性反射。

化学感受器是指其适宜刺激是O2、CO2、H+等化学物质的感受器,可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

13·胃肠激素:

由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激素。

这类激素都属于肽类,又称胃肠肽,包括胃泌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

14·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发生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包括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和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15·热价:

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该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热价可分为生物热价和物理热价,分别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和体外燃烧时释放的能量。

16·氧热价:

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氧热价。

17·呼吸商:

营养物质在细胞内氧化功能的过程中,需要消耗O2,并产生CO2。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18·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

辐射散热指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较冷物质的散热方式。

传导散热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指通过气体流动进行热量交换的一种散热方式。

19·自主性体温调节:

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或寒战等生理调节反应,维持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

20·行为性体温调节:

有意识的调节体热平衡的活动,即通过在不同环境中采取的姿势和发生的行为来调节体热的平衡。

如,人增减衣服。

 

四、简答题、选择题知识点补充(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

1·呼吸的概念和全过程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

过程:

①外呼吸:

肺通气+肺换气②气体运输:

依赖血液③内呼吸:

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代谢

2·肺通气基本原理

取决于气体流动的动力和组织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①动力:

a.原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的胸廓扩大(吸气运动)和缩小(呼气运动)。

       b.直接动力:

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②阻力:

a.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胸廓的弹性阻力

       b.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惯性阻力+粘滞阻力

3·气道阻力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P139~140)

产生:

来自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之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

影响因素:

受气流速度、气流形式和气道管径大小(主要)的影响。

        *气道管径主要受以下四方面因素的影响:

①跨壁压②肺实质对气道壁的牵引③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④化学因素的影响

4·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及其生理意义

主要作用:

①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②减小肺泡回缩力

生理意义:

消除上述表面张力对肺通气的不利影响。

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5·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①PH和Pco2的影响:

PH低或Pco2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波尔效应)

②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

③2,3-DPG:

2,3-DPG浓度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曲线右移

④其他因素:

如CO可以增加Hb对O2的亲和力,使机体缺氧

6·CO2的运输形式及过程

形式:

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

过程:

CO2+H2O←→碳酸←→HCO3-+H+  HbNH2O2+H+CO2←→HHbNHCOOH+O2

7·产生节律性呼吸中枢的部位:

脑桥和延髓

8·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

①舒缩迟缓②富有伸展性③具有紧张性④节律性收缩⑤对电刺激不敏感

(二)电生理特性(P165)

静息电位、慢波、动作电位

*慢波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基础,动作电位的频率和平滑肌收缩幅度成正比。

9·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内在神经系统

(二)外来神经系统:

①交感神经:

抑制作用②副交感神经(迷走):

兴奋作用

10·胃液分泌的调节和胰液分泌的调节。

(P175~183)

胃液:

 

 

 

 

 

 

 

胰液:

 

 

 

 

 

 

 

 

 

11·胃运动的形式、小肠运动的形式

胃运动:

①容受性舒张②紧张性收缩③蠕动

小肠运动:

①紧张性收缩②分节运动③蠕动

1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成分:

胆盐、胆固醇、胆色素

作用:

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消化分解②促进脂肪的吸收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④其他作用

13·从小肠腺分泌入肠腔的消化酶可能只有肠激酶一种,它能激活胰蛋白酶原。

14·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①肌肉活动②精神活动③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④环境温度

15·体温的生理波动(幅度不超过1℃)

①昼夜变化②性别影响③年龄影响④肌肉活动影响

16·主要的产热器官:

肝和骨骼肌

17·各散热方式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①辐射散热:

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

散热多少取决于皮肤和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度差。

②传导散热:

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

散热多少取决于皮肤温度和接触物体之间的温度差、接触面积,以及与皮肤接触的物体的导热性能。

③对流散热:

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

散热多少取决于皮肤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温度差和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以及风速。

18·体温调节:

中枢部位、调节、负反馈

 

 

 

五、名词解释补充(尿的生成和排出、神经系统的功能、内分泌)

1·肾单位:

由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组成,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

2·球旁器:

又称球旁复合体,由球旁细胞、球外系膜细胞、致密斑组成。

具有合成分泌肾素的作用。

3·肾小球滤过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这是尿生成的第一步。

4·滤过平衡:

有效滤过压为0的状态。

5·溶剂拖曳:

当水分子通过渗透被重吸收时有些溶质可随水分子一起被转运,这一转运方式称为~。

6·跨细胞转运途径、细胞旁途径:

肾小管和集合管中物质转运的途径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跨细胞转运途径重吸收,即小管液中的溶质通过管腔膜进入小管上皮细胞内,进入细胞内的物质通过一定的方式跨过基底侧膜进入组织间隙液;另一途径为细胞旁途径重吸收,例如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和溶剂拖曳。

7·肾糖阈:

当血糖浓度达1.8g/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Glc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Glc,此时的血浆Glc浓度称为肾糖阈。

8·球-管平衡:

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可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的现象。

9·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

存在于皮肤、黏膜和内脏中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游离神经末梢称外周温度感受器。

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称中枢温度感受器。

10·轴浆运输:

轴突内的轴浆是经常在流动的,轴浆的流动具有物质运输的作用,称为轴浆运输。

11·曲张体:

肺定向突触传递 串珠状膨大 冲动到达时释放递质扩散到达平滑肌细胞

12·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点位的信息传递物质。

13·递质共存:

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共存于同一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