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7030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1.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docx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模拟新题分类汇编课标版doc

6、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和诗歌鉴赏—2010模拟新题分类汇编

1、(2010·天津一中五月月考)根据要求默写名句。

(1)香菱笑道:

“我看他(王摩诘)《使至塞上》一首,那一联云:

‘,

’想来烟如何直?

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红楼梦》)

(2)陶潜的诗不仅有“,”的闲适,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激烈;苏轼的词不仅有“,,”的豪放,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

(3)北朝庾信的《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有一句: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在我国唐代诗文里也有类似的一句诗文,它的作者是,诗句是,。

【答案】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其他豪放派诗句)(3)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解析】文学常识与名局联合考查,并且是在运用比较中考查,新颖独特。

考生要熟背古诗文,并能灵活运用。

2、(2010·泰安二模)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

(1)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房宫赋》)

(2)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3),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君子生非异也,。

(苏轼《赤壁赋》)

(4),吾未见明也。

(韩愈《师说》)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答案】

(1)哀民生之多艰/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气吞万里如虎/百步九折萦岩峦(3)纵一苇之所如/善假于物也(4)小学而大遗/夙兴夜夜寐

【解析】考查了诗词赋和散文,重点关注字的写法,不要出现错别字。

3、(2010·西工大附中第八次训练)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子曰:

其恕乎!

               ,             。

(《论语》十则)

(2)角声满天秋色里,。

(《雁门太守行》)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

(欧阳修《醉翁亭记》)

(4)“诗以言志”,请写出李白在《行路难》中反映他自信豪放、坚定执着个性的两句诗:

               ,                。

(2分) 

(5),夜吟应觉月光寒。

( 李商隐《无题》)

【答案】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塞上燕脂凝夜紫(3)云归而岩穴暝(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5)晓镜但愁云鬓改

【解析】课内课外综合考查,所选篇目形式多样,所选句子有易错的汉字。

4、(2010·沈阳教学质量检测)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三句)

(1),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苏轼《赤壁赋》)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曹操《观沧海》)

(4)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答案】(I)沧海月明珠有泪/只是当时已惘然

(2)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物与我皆无尽也(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解析】更强调整段整句的考查,涉及初中高中内容,文体多样。

5、(2010·安庆一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上太行①

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答案】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的境界,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

诗人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立马太行,雄视千里,全诗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涉及到景物描写对形象塑造的作用,诗人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最后给这个形象一个恰当的定位。

6、(2010·甘肃部分高中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最高楼·咏梅

陈亮①

春乍透,香早暗偷传。

深院落,斗清妍。

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②。

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

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

衣带水,隔风烟。

铅华不御③凌波处,蛾眉淡扫④至尊前。

管如今,浑似了,更堪怜。

【注】①陈亮,南宋爱国词人,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

光宗绍熙四年策进士,擢为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未到任而卒。

②钿(diàn):

古代一种嵌金花的首饰。

③“铅华不御”这里指以美丽闻名于世的宓(fú)妃,后被天帝封为洛神。

④“蛾眉淡扫”这里指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姐姐,此人有才貌,因杨玉环受宠,被唐玄宗封为虢国夫人。

词的上阕用了哪些手法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

 

【答案】①手法:

拟人、比喻、对偶。

②梅花的特点:

开花时间早,颜色形态美好,清高绝俗。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

“香早暗偷传”“斗清妍”“笑当年”用的是拟人;“紫檀枝似流苏带,黄金须胜辟寒钿”用的是比喻、对偶的手法。

作者运用拟人表现出梅花开得早,花朵美丽斗艳争芳;用比喻写出清高脱俗的品质。

7、(2010·海口调研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②,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真珠:

即珍珠。

②敧:

yǐ,斜靠着。

③都来:

算来。

名家认为,下片写“愁”,神形毕肖,请分析作者写出了“愁”的哪些神态?

 

【答案】作者写出了酌酒垂泪的愁姿,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

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枕头斜倚,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更加形象,更加生动。

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这愁,在内为愁肠愁心,在外为愁眉愁脸。

【解析】根据下片内容,以“愁”为线索,筛选表现愁绪的细节,特别是神态,主要是外表和内心,无论做什么事,都脱不开愁绪。

8、(2010·南昌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村

梅尧臣

淮阔洲多忽有村,棘篱疏败漫为门。

寒鸡得食自呼伴,老叟无衣犹抱孙。

野艇鸟翘唯断缆,枯桑水啮只危根。

嗟哉生计一如此,谬入王民版籍论[注]。

[注]王民:

臣民。

版籍:

交租税的户籍。

论:

看待。

诗歌表现了小村怎样的景象?

造成这种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人烟稀少、破败荒凉的景象/水灾/统治者对村民的冷漠和盘剥。

【解析】从大水所及的范围,从家禽、老百姓的寒酸生活,从船只小鸟、桑树的无人光临,完全可以推知荒凉破败的精象特征。

开篇就是大水,最后一句写统治阶级对百姓的盘剥,可以推知原因。

9、(2010·武昌区五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北宋〗魏野

爪利嘴还刚,残阳啄更忙。

千林蠹如尽,一腹馁何妨。

形小过槐陌,声高近草堂。

岂同闲燕雀,唯解占雕梁。

(1)请以一种动物的名称作为这首诗的标题,并简要分析这种动物的主要特点。

(2)这首诗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诗人在本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

(1)啄木鸟;爪利嘴刚,勤啄林蠹。

(2)托物言志(或:

象对比);作者以啄木鸟自况,表达了自己不计个人得失、扫除贪官污吏的志向,讽刺了贪慕名利的庸官。

【解析】从小鸟的外在形态,啄食动作、声音可以推知是啄木鸟。

以物为题,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抒情。

诗言志,作者借啄木鸟驱除害虫的生活习性表明自己的铲除贪官污吏的志向。

10、(2010·北京西城区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①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①活计:

生计,谋生的手段。

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摇首出红尘”,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

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

【解析】作者通过很多细节,特别是动作细节来表现人物品质,分析是要具体解释,每一个细节总结一点性格品质特征,最后归总起来,给人物形象定位。

11、(2010·威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山枕:

枕头。

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

②斗草:

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

一名斗百草。

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

【解析】这道题属于“炼字型”题目,一般要先翻译一下,然后分析“湿”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物特征,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对表情达意有什么样的作用,并具体说明情感。

12、(2010·绵阳二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不见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

①郁金,一种香料。

②流黄,杂色绢丝。

赏析“九月寒砧催木叶”的表达效果。

 

【答案】本句描写思妇听见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声的感受。

诗人从听觉入手,以寒砧不止、落叶纷飞营造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意境。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一个“催”字,将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催动着(勾起了)闺中少妇的相思。

【解析】这句诗是写景句,先翻译一下大概的意思,在分析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写景,如果有表现手法必须写出。

然后分析这种景物具有什么样的意境特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有什么样的效果。

13、(2010·浦东新区高考预测)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易安体①

辛弃疾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②。

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易安体:

易安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时人称之“易安体”。

②旧盟:

指“鸥盟”,与鸥鸟为友。

(1)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风景怎生图画”写出了词人对雨后山中清新明丽景色的由衷赞美。

B.上片“只消”两句,透露出词人摒除尘世烦扰、惟求闲散安宁的心境。

C.“午醉”承“青旗卖酒”照应上片,于洒脱中流露出孤独寂寞的无奈。

D.结尾作者假托与白鸥对话,诙谐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归隐山间的意愿。

(2)请联系作品内容,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对本词作简要赏析。

 

【答案】

(1)C

(2)这首词多用俗语白话,自然平易,全无雕琢藻绘的痕迹,于平淡中显出清新之美(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李清照的风格)。

下片的诙谐幽默,则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联系作品内容举例。

【解析】

(1)没有孤独寂寞的情感,牵强附会。

(2)鉴赏诗歌的语言,必须紧紧抓住文本,了解文本的主要语言特征。

相对于作者其他大多数词来说,这一首更接近平实自然,风格很不同。

首先说明语言特点,再找出例子来证明即可。

14、(2010·衡水中学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

就中之意,日月明白。

恨尚存,人何在?

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

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概括。

 

【答案】

(1)语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而且还杂用了诸如“快活”“胡来”等口语词汇,很适合民间传唱。

【解析】“谁能解”“日月明白”“湘江鱼虾蟹”“是胡来”等词语大多来自口语,显得通俗易通。

而且,作者并不是板着面孔,轻松些来,别是一番畅快淋漓。

确定好语言风格后,再找例子来说明。

15、(2010·八闽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

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

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

③琼瑶:

美玉。

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答案】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解析】先说明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再举例来验证。

16、(2010·珠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赠可行弟

许有壬(元)

花香满院,花阴满地,夜静月明风细。

南坡一室小如舟,都敛尽,山林清致。

竹帘半卷,柴门不闭,好个暮春天气。

长安多少晓鸡声,管不到、江南春睡。

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是如何描写南坡小室生活环境的?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

 

【答案】这首词的上片前三句分别从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四个方面来描写小室生活环境。

“花香满院”是从嗅觉方面写的,“花阴满地”、“月明”是从视觉角度写的,“夜静”是从听觉方面写的,“风细”是从触觉方面写的。

【解析】前三句很明显用人体不同的感觉来写,“香”“阴”“月明”“静”可为验证。

这是前三局的突出特征,先说出特点,再逐个分析。

17、(2010·温州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数日

[宋]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赵师秀和翁卷都是当时有名的苦吟诗人,两首诗的末两句均令人拍案叫绝,请结合诗句内容分别赏析其妙处。

 

【答案】赵诗末两句写由于树林稀疏使远山呈现出它的雄姿,却又被云遮去了一半。

一“放”一“出”,神采飞扬,显现出淡远的画镜,山却“一半无”,不禁让人懊丧,写得起伏跌宕。

(或者结合诗句写出拟人手法及其好处)翁诗末两句写的是诗人登山为了看水,却在水里看见了青山的影子;“闲”字(或者抓住“忽”字赏析)可以想见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与“野水”“青山”等清空悠远景色正相契合;(或:

写出了一种审美境界,山掩水,水映山,从山看水,从水看山,从一事物身上看出另一事物的影子,语虽质朴,但理趣盎然)

【解析】先分析这两首诗最后两句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分别表达了二人什么样的情趣。

显然,两首都是写景,但景物特征自是不同,这表明二人的风格写法和情趣的不同。

18、(2010·大连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由喜悦到日暮须归的无奈、惆怅之情。

诗人先写湖边堤岸上依依的杨柳,柳丝低垂,像是要热情地挽留住湖边的游客;再写枝头上的小鸟,以悦耳的歌声呼唤游人莫要归去。

但湖景虽好,却已暮色笼罩,不能不归,给人一种无奈的遗憾之情。

【解析】答题思路和要点是:

先翻译,再说明手法,最后归纳出情感变化。

最后一句是情感的转折点。

19、(2010·北京崇文区练习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山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①陈与义,北宋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

金兵攻占汴京后,作者辗转逃亡到当时南宋朝廷临时所在地的浙江绍兴。

一个夜晚他登上小阁楼,有感而发,填写了这首词。

②长沟:

大河。

陈与义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都表现了北宋灭亡,逃亡江南的人生经历,请比较鉴赏两首词在抒写沦亡之苦时手法的不同。

(200字左右)

 

【答案】陈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

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

而李词则善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国破家亡的伤感。

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南飞,只因为是从北而来,就觉得是老朋友,刻画了独在异乡的忧伤,“梧桐’’树下点点滴漓的“细雨”,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解析】这道题既考查诗歌鉴赏也考查背诵默写,还考查对学过诗歌的理解,自觉地与考试诗歌作比较。

在手法上,这首诗显然以乐景写哀情,也叫反衬或对比;李清照的词主要是写借景抒情,景物凄凉,感情悲戚。

回答时,先答出手法的不同,在具体说明怎么运用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以及作者的情感。

20、(2010·东北四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②,不学荆州利木奴③。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

①柑为橘树一种。

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

②皇树,即橘树。

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

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

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

(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

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

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解析】可以赞成可以反对,先表明态度,再结合诗歌找到证据,一一证明,充分证明即可。

21、(2010·佛山第二次检测)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吟笼莺

清纳兰性德①

何处金衣客②,栖栖③翠幕中。

有心惊晓梦,无计啭春风。

漫逐梁间燕,谁巢井上桐。

空将云路翼,缄恨在雕笼。

【注】①纳兰性德,清王室贵族。

②金衣:

黄莺别名金衣公子。

③栖栖(xīxī):

忙碌不停,亦解为孤寂零落。

(1)简要分析,本诗前两联是怎样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

 

(2)简要分析,本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本诗前两联从三个方面照应诗题中的“笼”字的:

从动作方面描写黄莺被迫在笼中栖息、从心理方面写黄莺在笼中焦躁不安、从声音方面写黄莺在笼中感受不到春的温馨而悲啼的情状。

所以,虽未提一“笼”字,也写出了“笼”这个特殊环境对莺的影响。

(2)作者借黄莺表达了虽处在金衣翠幕之中,却受到雕笼的束缚,追求自由而不得的不满,怀才不遇(或“白白浪费青春年华”)的怨恨。

【解析】

(1)笼中之鸟是常见的事物,但诗人别具慧眼,善于抓住鸟的细节特征来表现笼子对小鸟的束缚。

所以,要先分析从那几个方面来写小鸟,这实际上也是有关鸟笼的侧面描写。

(2)这首诗的主题并没有什么两样,都世界小鸟表达对限制自由、怀才不遇的情绪,回答时只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22、(2010·厦门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苏幕遮·曲栏干

(清)吴藻

曲栏干,深院宇,依旧春来,依旧春又去;一片残红无著处,绿遍天涯,绿遍天涯树。

柳絮飞,萍叶聚,梅子黄时,梅子黄时雨;小令翻香词太絮,句句愁人,句句愁人处。

这首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情绪?

请简要分析。

 

【答案】通过描写飘零的残红、清幽的原野、飞舞的柳絮、漂转的萍叶、苍茫的梅雨等暮春凄冷之景,流露了幽居深院的作者孤寂落寞、惆怅迷茫的愁绪。

【解析】鉴赏情感的一般答题思路是:

通过描写(记叙)具有……特点的……,用……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要点要齐全,分析要全面。

23、(2010·海南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

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②龙泉剑:

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颔联寓情于景。

“河桥不相送”:

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江树远含情”:

想象送别情景:

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

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解析】先翻译一下,具体说明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什么特点,塑造了什么样的分五,作者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情与景之间什么关系。

24、(2010·深圳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自励(其二)①

梁启超

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

誓起民权移旧俗,更研哲理牖②新知。

十年以后当思我,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

注:

①本诗作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光绪27年(1901年),时梁启超已亡命他国三载,方自印度入澳洲返回日本。

②牖(yǒu):

通“诱”,引导。

(1)这首诗从哪些方面体现梁启超的“狂者”精神?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抒情方式与前三联有何不同?

 

【答案】

(1)一方面作者说自己愿为改良(国家)事业献身(万死不辞),一方面想学问上成为后世师表(从立功、立言角度切入,答出相关意思即可)。

以诗答诗的答案更有品位:

如“我以我血荐轩辕”、“且开风气且为师”等。

(2)第一问:

尾联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惆怅、失意、怅惘等)的情感。

第二问:

前三联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尾联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有人借用梁启超自己的文学评论术语说,这首诗用的是一泻无遗式的“奔迸表情法”。

【解析】

(1)这道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所以不过是翻译出来,只要是属于“狂者精神”的就行。

(2)主要是抒情方式上的变化,从内容就可以辨析出来。

25、(2010·宝鸡检测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后面的问题。

食笋

曾几①

花事阑珊竹事初,一番风味殿春蔬。

龙蛇戢戢②风雷后,虎豹斑斑雾雨余。

但使此君常有子,不忧每食叹无鱼。

丁宁下番③须留取,障日遮风却要渠。

【注】①曾几:

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学识渊博,勤于政事。

②戢戢(jíjí):

牛羊角的样子。

③下番:

下一轮。

最后两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最后两联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