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起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912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学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佛学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佛学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佛学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佛学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学起源.docx

《佛学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学起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学起源.docx

佛学起源

佛学起源

佛学以精微广大闻于世。

其成立因缘,自汉迄宋,累有译本,事迹互有出入,要节尚称符契。

译文详略不一,类涉奥衍,未便初学。

爰荟萃精意,表以显易之词。

智者或有取焉。

民国三十一年释尊诞日著者志

第一节发端

“佛”为梵语Buddha之译音。

本作“佛陀”,避繁趋简,每略“陀”字。

论其意义,深奥难详;举要言之,则为“既证大觉之人”。

“佛学”者,参究大觉真理,依法求其实证之学也。

[注]古代梵语,近由西洋学者悉心考究,有专着行世(英、法、德文俱有之)。

其字体本别具一格,为便于印刷故,每以罗马字表之。

上举佛陀音,即依此例。

以下仿此。

佛学历古有之,或兴或替,系乎时机。

三千年前固尝中断,仅存名目于“外道”书中。

其后,印度有悉达太子出,乃重复发明之,故论起源当自此始。

[注]外道者,不合正理之学说或宗教也。

印度当时此辈甚众,而最占势力者为婆罗门派。

“悉达”二字亦简略之称。

在梵语,原为SarvarthaSadha。

具译之,应作“萨嚩他悉达”;乃“一切义利成就”之意。

太子生于印度迦毗罗国,父王名白净,母后名摩耶,本释迦族。

生时祥瑞甚多,爰名悉达。

距今盖二千九百六十九年也。

白净王爱太子过于任何国宝,所有给养穷极珍贵。

而太子之容貌、德性、智力确实出类拔萃,世未有能及之者。

年十二,于世间学问、技艺既悉通晓,从此优游终日,悦目赏心,未尝亲遇伤感事。

一日,随王郊外游观。

烈日之下,见有驱牛垦田者,赤体羸瘦,气喘汗流。

牛行若迟,辄受鞭挞;轭加于项,皮损见血。

人畜两惫,饥渴不堪。

犁锋所过,伤虫随现;飞鸟疾来,啄而食之。

太子不胜其悯,云:

“众生苦恼,向闻其语耳,乌知若是其甚乎?

亦有解救之道否?

”遂避入阎浮树下,端坐思维。

是为探究佛学之动机。

其卒能发挥光大者,则在丁年后种种感触促成之也。

[注]众生互相残杀以及种种劳苦,吾人自幼见惯,故不觉其事可悯。

太子于学识既具之后乃始见之,宜恻隐心之特露也。

第二节业感

白净王当太子初生时,尝集善相者观之,皆云:

“是儿福智无比。

若绍位柄政,定作转轮王,统辖四海;若出家学道,定成大觉王,普度众生。

”王大喜,然满望自为太上转轮王,绝不愿儿之学道。

及郊外游归,察太子有道味,心颇悒。

乃为广造殿宇,巧设园囿;其中点缀装饰,极人间之至美。

衣服之丽,饮食之精,僮仆之众,奉侍之周,自不待论。

年十七,即为纳妃。

正妃耶输陀罗,第二妃摩奴陀罗,第三妃瞿多尼,分居三宫,各领婇女无数,日歌夕舞,争妍取怜,务令太子目迷于色,耳惑于声,无暇思维众生苦恼事。

一日,诸婇女忽歌云:

城外园林,景致宜人,游之耳目一新。

太子闻歌,即动游兴。

初出东门,见一人手扶竹杖,匍匐而行。

细察之:

背曲头低,皮皱肤黧,牙齿多缺,须发皆白,肉消骨露,息喘有声,手足频抖,痰涕交作。

太子既讶其丑,更悯其困,问从者云:

“此何人,衰朽若是?

”从者答云:

“此老人也,随处有之。

殿下贵处宫中,未尝见耳。

”太子云:

“老境因何而致?

”答云:

“凡人之生,由婴而童而壮而老。

此必然之势,无可避者。

”太子瞿然云:

“不久,吾亦将若是困苦颠连也!

或有脱免之方乎?

吾且归而思之!

”遂返驾。

王闻此事,恐太子之真学道也,更增妓乐以娱之。

未几,复出游观。

过南门,途遇一人,其状如下:

骨瘦如柴,腹肿如釜。

面色痿黄,喘气微弱。

身频战栗,口勉哀呼。

困莫能起,悲不自胜。

太子睹状,大惊,询从者以故。

从者云:

“此病苦也。

饮食不能慎,嗜欲不能制,起居无时,调摄无方:

此皆致病之道也。

加以风雨交侵、饥寒相遇以及种种意外之患,人之病态益多。

病之来,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亦不能倩人庖代。

此势之无可如何者也。

”太子云:

“噫,设吾不幸而遭此,其何以堪?

”即驱车还宫,深思免病之道。

叠次罢游,王益忧念:

太子之抱悲观,非徒增妓乐所能娱也。

则择婆罗门之聪秀子弟名优陀夷者随伴其侧。

是人饶有辩才,事事图宽太子意;且教诸妓以诱惑之法,使缠缚之。

既而太子复外游。

出其西门,露于目前者,则有一生平未见之事:

一人挺卧床上,着以彩衣,堆以香花,四人舁之而行。

大众围绕相送,有散发者,有捶胸者,皆哭泣悲哀,泪下如雨。

太子伤其状,而莫明其由。

问从者云:

“卧者何人,送众酸楚乃尔?

”答云:

“所谓死尸是也。

人寿既尽,神识他去,遗骸虽存,一无所知。

平时相处之眷属,任尔如何恩爱,到此不能不割舍;一生所积之财产,任尔如何珍惜,到此不能不放弃:

此相送者之所以悲也。

”太子云:

“凡人必死乎?

抑有不死者乎?

”答云:

“无不死者。

”太子喟然有间,云:

“吾颤怖矣,不如归。

”意以光阴迅速,不久且死,而漫游取乐,与鱼游釜中无异也。

既归,反复思维,以为众生之有老病死,缘于有生。

生从何来?

此事大须研究。

若得彻底明了,诸苦自有避免之法。

终日端坐,视一切娱乐蔑如也。

诸妃感太子益怀忧戚,密白其事于王。

王大惧,遣使络绎诱劝。

复念东、西、南门行人复杂,每令太子失意,计城北地较幽静,特重治园林,倍使华丽,以备太子之游;且敕兵卫预净驰道,人之或老或病或死暨一切能败游兴者,皆禁逼近。

厥后,太子策马出,抵园而息,仍于树下端坐思维。

忽见一人,身披法服,手持法器,右锡杖而左钵盂,安详而来。

太子问:

“来者何人?

”答云:

“我比丘也。

”问:

“何谓比丘?

”答云:

“求解脱生老病死者。

”问:

“其法若何?

”答云:

“固须参究,更要实习。

在家诸多缠缚,恐难见效耳。

”因为广说出家利益。

太子欣然赞叹,顶礼者三,亟索马还宫。

宫女窃观豫悦之容,方自庆幸,不知太子既决出家实习之志也。

[注]太子既淹通群籍,平日岂不知世间有生老病死之事?

此有二义:

一者,纸上空谈,激刺未深,须有待于目击;二者,平等心地,感怀之起,须诸缘具足。

前义浅,后义深。

第三节实习

出家,为长离家室避居山林之总名。

有消极、积极之分:

消极者,深恶人事纷扰,惟求自身安适也,是谓厌世派;积极者,藉环境之清净,图实习之专一,学成则转化群众也,是谓救世派。

悉达太子以十九岁二月初七中夜,潜离繁华热闹之王宫,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纯出于救世大志,本最可喜之事也。

然别离之苦,人情难堪。

宫中当时凄恻情况,据经典所载,几令人不忍卒读。

本篇未暇叙述及此。

所当论者,则以后名称问题也。

“太子”二字,为封建制度下一种阶级之名。

既告出家,此名应同时消灭。

成道后,世固尊之曰佛;然未成道之前,既不合遽谓之佛,又不合仍称太子,则名之曰菩萨焉。

“菩萨”二字,梵语为Bodhisattva,具译之应作“菩提萨埵”。

菩提之义为大觉,萨埵之义为众生,合之则为“愿成大觉之众生”也。

[注]凡真正发心勇猛精进愿成大觉者,皆可谓之菩萨。

世俗对一切神像有统称菩萨者,此误解兼误用也,不可不辨。

婆罗门外道,当时多有出家实习者,其用功勤苦稍见神异者,世往往以仙人目之。

菩萨既入深山,行抵跋伽仙人之所。

跋伽钦其仪容,率众迎入林中,殷殷招待。

菩萨小住,观察彼等行法:

其衣,或以草,或以树皮,或以树叶;其食,或以花,或以果,或以草木,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食;其卧,或不厌尘土,或不避荆棘;其所礼拜,或事水火,或事日月。

乃问跋伽云:

“汝等如此苦行,究何所求?

”跋伽答云:

“求生天上。

”菩萨云:

“天上虽比人间为乐,然福尽则穷,终沦苦境。

且生天殊非徒事捱苦所能得,如其能之,则贫人之苦于衣食住者,来生将一律升天矣,有是理耶?

”因念彼等盲修瞎练甚可怜悯,遂告别。

众送云:

“仁者志愿广大,非此间所能留。

由此北行,有大仙名阿罗逻,其道甚高,可访问之。

[注]世间有六道:

一曰天,二曰人,三曰阿修罗,四曰鬼,五曰畜生,六曰地狱。

佛未兴以前,世人颇能知之,因间有流露之处也。

近人趋重科学,电气日益发达,将来播音、传影等法更有进步,或能与诸天、鬼神通讯。

尔时,六道之说,始成人所共知之常识耳。

菩萨如言而往,阿罗逻亦率众欢迎。

慰劳已,深赞菩萨以储君资格毅然出家,极为难能可贵,并问:

“色、声、香、味、触五欲甚足迷人,少年尤甚,仁者何所恶而逃之?

又割弃眷属事最酸辛,仁者何忍出此?

”菩萨略云:

“人自趋慕五欲,乃觉其为乐而被迷;吾心只求解救众生,五欲之来确若幻梦,不见可乐,亦不见可恶。

人生不免于死,眷属终须相舍,酸辛必有一度,不如早日出家。

”既而论及解脱生老病死之法,阿罗逻云:

众生本体,常住不变,以未能固守,趋于流动,乃有生灭无常之身,受生老病死之苦,轮转不息。

欲避此苦,自应制止流动,以回复常住本体。

其法:

先离烦扰之地,隐居山林,修持戒行,诸恶莫作,谦下忍辱,修习禅定。

定力既成,五欲不能诱惑,是名初禅。

然尚有寻求、伺察之心,仍与外间言说相通。

渐入渐深,寻、伺不行,是名第二禅。

然尚有欢喜之心,不无浮动之迹,则更收敛之,归于恬静,是名第三禅。

然尚有悦乐之心,不无享受之念,则又遣散之,归于清净,是名第四禅。

能护此清净之念,则生于最高之处,大千世界一一明见,心常自在,不随诸世界变迁,或以为既回复本体真相矣。

以余实验,仍未为得,因形色尚存,未免有所蔽也。

应进修空观,使大千色相皆等于虚空,是名“空处”定。

然虚空之见仍能为蔽。

究其实,觉此无边虚空相状者识耳。

专注于识,则空相自亡,是名“识处”定。

然心中遍满识量,显非纯寂。

再扫除此识,则名“无所有处”定。

功夫至此,即与本体相契,寿量无尽,不虞忽死忽生。

生死既无,老病何有?

阿罗逻缕缕谈此,自谓实证此境,非臆想可比,劝菩萨仿而行之。

菩萨如言修习,未几一一证明。

告阿罗逻云:

“无所有定,虽有其境,然不过制识不行,如石压草,将来制力渐衰,机缘凑合,势复摇动,谓之寿长则可,谓寿无量则不可。

本体自在,不当如是。

”乃辞别他去。

闻有优陀罗者,乃大导师罗摩之子,袭乃父“非想非非想处”定,其道绝高,遂访问焉。

优陀罗云:

凡取于相及非相者,此是大患。

偏于有识之想,犹患大疮;偏于无所有之想,犹患大痈:

皆非能得道者。

余之非想非非想定,乃于有无之中微细参究而得者。

证得此境,三世寂然,所谓不生不灭之本体即此也。

菩萨依法修习,不久便得。

以为仍非究竟解脱,不免轮回,未得谓之不生不灭。

盖细搜其立脚点所在,实建于我执之上。

不从根本断除我执,虽鼓勇入长期大定,烦恼一若永伏,然于勇气渐竭时,则又随机出扰也。

仍别去。

光阴迅速,出家忽阅数载,菩萨以穷参极究之功,亦既探骊得珠,直达大道根源矣。

然虽证明其理,而夙生结习未经刻苦研磨,神通妙用不能大显,于是择地于尼连禅河之侧,昼夜勤修,饮食每废。

凡六年,结习垂尽。

然以养料太缺,身体奇羸,气力不充,未能彻底深观,乃如常饮食,交调形神。

最后结草于菩提树下,端坐草上,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此大雄猛精神惊动十方,有魔王起与为难,于是继以降魔之事。

第四节降魔

魔王波旬居欲界最高之处,福报丰厚,快乐自在;然邪见甚深,耽嗜五欲,提倡恋爱主义;世之喜其放肆,愿附党羽之列者,实繁有徒,故有魔王之称。

菩萨正义,天人无不钦仰。

今誓愿如此坚强,不久决定成佛。

其道一行,波旬党羽将被其感化,一律改邪归正,尔时势且孤立。

心中忿气不过,亟欲预加破坏,以杜后患,乃召集魔众会议,共商对付之策。

魔子不直乃父所为,谏云:

“我党主义,以纵欲相号召,不过利用众生弱点耳。

菩萨道行真正,神通广大,岂能与抗?

徒取辱焉。

”波旬怒云:

“汝何知吾神通不及彼耶?

”然虽不纳忠谏,亦未便遽行兴师,且先伪造家书,遣使致菩萨前。

略云:

迦毗罗国急促告汝:

汝族弟提婆达多既篡白净王之位,汝之诸妃尽为所掠,可速归靖难。

菩萨洞烛其奸,深悯魔王之愚,置不顾。

伪使乘间逸。

[注]魔乃梵语Mara之略称,具译应作魔罗。

凡执众生病态为真乐所在以及故抗善法者皆属之。

世间众生分三类:

(一)欲界凡于情欲、饮食、睡眠三事未能舍离者属之。

其中又分六道(见第三节附注)。

(二)色界初禅至四禅诸天众生属之。

(三)无色界空处至非想非非想处诸天众生属之。

波旬见计不售,则大戚,召三女而语之云:

“汝等素擅诱惑术,亦能乱彼沙门之心乎?

”三女,长名悦彼,二名喜心,季名多媚,皆绝色,举欲界莫能及。

闻父言,各逞妖冶,献媚于菩萨之前。

菩萨寂然自若,固无瞬目之嫌,亦无闭目之失。

三女乃逗以偈,词甚长,其要如下:

青春难久留行乐宜及时姊妹擅殊色尘世无此姿

快来共嬉游莫失此良机胡为同木石冥冥靡所知

菩萨从容答以偈云:

汝曹一何痴色身妄自喜着相便不净凡夫斯受媚

我住菩提座超然脱生死竭尽诱惑术终难撼正智

三女技穷,懊丧而退,启波旬云:

“女等色艺对任何男子恒能操纵之,从未失败如今日者。

彼沙门,真大圣人,必定成佛无疑,请父王勿与结怨。

[注]沙门即出家绝欲、持戒清净之人。

若身虽出家,而未能克除嗜好,严持戒行,非真沙门也。

波旬惊怒交集,转计以甜言餂菩萨云:

“若能离此菩提座,吾将举财宝无量、快乐无上之王宫让汝享受。

”菩萨哂之。

波旬不复能忍,遂召兵甲以图一逞。

所属邪魔、天龙、恶鬼、猛兽等众以亿计,一时排山倒海,集于尼连禅河之旁,狰狞万状,凶暴莫名。

有挟弩者,有怀石者,有轰雷者,有闪电者,有吐火焰者,有喷毒气者,有弄刀剑者,有使戈矛者,有张牙舞爪者,有兴妖作怪者;鼓声冬冬,金声锵锵,人声呼呼,鬼声需需鬼,兽声嗥嗥。

一切惊耳怵目之事,此未足述其万一也。

尔时,菩萨即入大慈三昧以摄持之。

眉间放白毫光明,照耀十方世界。

光之所及,可以止恶除害。

魔众汹汹而来,气吞日月,讵一见菩萨,手若折,声若竭,气若厥,诸术皆不能施。

于是纷纷顶礼忏悔,皈依沙门。

波旬党羽顿失泰半,乃率残余逃归魔宫。

[注]烦恼之生,由于结习。

结习之甚,首推恋色贪财。

波旬未尝不知因人弱点而攻之,无如菩萨道行既越不可诱惑之地也。

第五节成道

菩萨降魔已,无复障碍。

坐菩提树下四十八日,心觉一道清净,妙合真如法界。

时在三十岁二月初七日也。

真实而如如之法界,为万法究竟本体。

由此本体开为众生身,其间境界可略分五级:

第一级,法界本体;

第二级,众生心之枢纽;

第三级,众生心之相状;

第四级,众生身之枢纽;

第五级,众生身之相状。

寻常凡夫只知第五级境界。

技艺如何精巧,学说如何幽玄,皆依本级而建立。

其能发明第四级境界勤而行之者,下可以延年,中可以成仙,上可以生天。

发明第三级境界能见诸实证者,消极可破除烦恼,积极可广明心相。

发明第二级境界者,穷生灭之顶点。

发明第一级境界者,显寂灭之妙性。

[注]常人返照自心,觉攀缘驰逐不已,此乃意识作用也;第三级之众生心,须净伏意识而后见。

不可混视。

由第五级逆流而上,一一观察入微;由第一级顺流而下,一一觉照无著,自然正智现前,神通具足。

菩萨于此中勘验分明,得大自在。

是日从初夜起,就众生身实验六通,就众生心实证三明,知众生本来皆具佛性,惟昏迷不觉,以致沉溺生死海中,深生悲悯。

六通者何?

一曰身如意通,二曰宿命通,三曰天耳通,四曰天眼通,五曰他心通,六曰漏尽通。

三明者何?

一曰宿命明,二曰天眼明,三曰漏尽明。

何谓身如意通?

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出没自在,山壁无碍;一身能化多身,布虚空;小身能作大身,高至梵天。

何谓宿命通?

过去生中世世所现之身,所作之事,皆忆念分明,乃至六道一切众生宿命亦能了知。

何谓天耳通?

六道众生所有歌咏声、哭泣声、欢喜声、悲哀声、嘻笑声、怒骂声、谄媚声、傲慢声、庄重声、猥亵声乃至一切器物之声,咸能听闻清晰。

何谓天眼通?

地狱受罪苦、畜生被噬苦、饿鬼饥渴苦、修罗斗争苦、人类争权夺利苦、诸天乐极悲来苦、六道生死轮回大苦以及种种幻色、种种假乐,莫不了如指掌。

何谓他心通?

众生身中所起清净心、欢喜心、慈悲心、忠孝心、礼义心、廉耻心、贪财心、贪食心、贪色心、贪赌心、利己心、害人心、瞋恚心、嫉妒心、骄慢心、谄媚心、欺诈心、愚痴心以及一切善恶之心,皆洞悉无遗。

何谓漏尽通?

众生不知肉身发源于第三级以上,惘然随波逐流,靡所底止。

能于空中观彻破裂之点而密补之,则永不漏入生死漩涡中。

[注]功行达于第四级以上者,不论正道邪道,皆有证得前五通之可能性,惟漏尽通必永断烦恼而后能。

此六神通,若明其原理,毫不足奇,然须知与世俗幻术异。

何谓宿命明?

证第一级境界后,纵观第三级众生心,从纤细相状,于宿世身分、地位、姓名、寿量、福报、父母、眷属、同群以及种种隐微之事,皆能随念了知。

何谓天眼明?

于众生心纤细相状,能随念开为形色而观之。

我及众生历劫生死之前因后果,洞见明晰。

何谓漏尽明?

众生之得漏尽通者,虽能不受肉身生死轮转,而心相变迁不已,未得寂灭之乐。

若以第一级功力迳断其变迁之根本,则成究竟无漏也。

[注]身如意、天耳、他心三通,皆对肉身而建立。

内心不涉肉身,故只论宿命、天眼、漏尽三明。

六通三明遍发,正智如如,安住无迹。

忽然十方诸佛普集空中,其密无间,同声赞叹,示以“唵”(om)字法门。

菩萨心中顿现月轮境界,洁白无比。

刹那间,五智及诸差别智一一开发。

东方将晓,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释迦牟尼佛。

[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之译音,义为无上正等正觉。

释迦,梵语为Sakya,即佛之族姓,义为能仁。

牟尼,梵语为Muni,乃佛之特号,义为默寂。

佛既成道,本平素大愿,积极超度众生。

从菩提座起,四出演化。

视众生之程度,分别施以相当教法,经四十九年未尝休息。

最后观察机缘既尽,此如幻如梦之肉身不必复留,遂以漏尽通之自在力而灭其相,归于涅盘(义为寂灭)之境。

时当七十九岁也。

第六节垂教

释尊四十九年中所说教法不可悉数,依世间流传,都为五乘:

(一)人天乘

此乘极力发挥因果法则,以止恶修善为实行标准。

其中有人天之别:

讲究人道者曰人乘,重五戒;讲究天道者曰天乘,重十善。

五戒者: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人人若是,天下自然太平,无有扰乱者。

[注]儒家以五常为经世之大本:

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习杀生,则失仁;类偷盗,则失义;涉邪淫,则失礼;喜妄语,则失信;好饮酒,则失智(酒能乱性,故失正智)。

是故佛门五戒,即贯彻儒家五常之正行。

广举因果事实以资证明,务期守戒者益知奋勉也。

十善者: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瞋,不痴也(不饮酒摄在不痴之内)。

行之有恒,能与欲界诸天相感通;兼习四禅者,能与色界诸天相感通;兼习四空定者,能与无色界诸天相感通。

[注]道家正当修为,能与忉利天感通——即欲界中之地居天也。

其所习之定属欲界定,与色界、无色界之禅定不同。

(二)声闻乘

闻佛法音,依之而修解脱之行者,属声闻乘。

此乘教法,在讲究苦、集、灭、道四谛。

深悉三界六道种种苦恼,曰苦谛;知苦恼之因由于贪、瞋、痴等所集成,曰集谛;深悉解脱真理归于寂灭,曰灭谛;知寂灭之因由于戒、定、慧等之道行,曰道谛。

苦恼类别有三:

一曰苦苦,感八苦交煎之苦也;二曰坏苦,感物境破坏之苦也;三曰行苦,感事情变迁之苦也。

[注]八苦者:

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怨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五蕴盛苦。

众生有十大根本烦恼,名为十使:

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取,六贪,七瞋,八痴,九慢,十疑。

名之曰“使”者,能驱使众生流转六道不已也。

前五名五利使,后五名五钝使(易断曰利,难断曰钝)。

深契烦恼皆归于空,即得寂灭之乐。

此中阶次,有四果位:

一须陀洹果,灭五利使,兼能去疑;二斯陀含果,能伏欲界贪、瞋、痴;三阿那含果,进灭欲界贪、瞋、痴;四阿罗汉果,灭尽诸使无余。

戒所以治贪,定所以治瞋,慧所以治痴:

此言大略也。

细析之,则有三十七助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

文繁不引。

(三)缘觉乘

研究人生观,觉悟此身由来,端在自心不明烦恼本空而起应付之行为;由行为经验而起微细之业识,由业识开为六尘则起名色之见;由类别名色而起相当六根,六根对六尘则起接触之感;接触之于身心,能起种种受用,受用适悦者斯起爱心;爱之至深起取着,取着不舍则成积习;积习之强有力者,能致此心现身于相当环境;此身既生,则不免老病而至于灭亡。

由“不明烦恼本空”而至“灭亡”,中间凡说十一段缘起(内含十二名相),佛经中名为十二因缘。

其文曰: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

有色相可感觉者曰色。

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名。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有”。

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

证果时,名辟支佛。

[注]声闻乘名小乘;缘觉乘名中乘,或附于小乘内。

经教中每称二乘,即统举声闻、缘觉言之。

(四)菩萨乘

人天乘能积福,而不能解脱;声闻、缘觉二乘能解脱,而不能普度众生。

菩萨乘则包举以上诸乘之所长,而行愿则极广大。

其四弘愿曰: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圆满此四弘愿,则以六波罗蜜多为主要功夫。

六者何?

(一)布施,

(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

[注]梵文Paramita,译音为波罗蜜多(古译略去“多”字),义为“度”,即度到彼岸之意。

世间曰“此岸”,出世间曰“彼岸”。

由世间而达到出世间之道,即为度到彼岸(简称曰度)。

布施内分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人天乘未尝无此行,然以着相故,不能脱离世间系缚,故属此岸。

菩萨乘则不住于相而行布施,故名布施波罗蜜多。

以下五者准此名之。

持戒以十善为主,迹同天乘。

安忍者,心能隐忍一切难忍之事也,或译忍辱,取显著者言之耳。

精进通于一切行愿。

禅定则静中考虑妙相也。

般若则照见一切皆空也。

[注]梵文Pranja,译音般若,义如智慧。

然世间智慧依识而生,此般若波罗蜜多则离识之智慧。

依此乘修行,经三大无央数劫,乃成等觉菩萨。

从此更须百劫修相好,次入金刚心而后成佛。

[注]以上诸乘教法,只举大意。

欲求较详,可取拙著《佛法要论》参观之。

(五)佛乘

菩萨乘亦名大乘,并前二乘,统称三乘。

此大乘虽为成佛之因,而未能顿证,上根利器之人容有所歉。

于是,释尊又说唯一佛乘,简称一乘(亦称最上乘)。

一乘教法,能令众生以现世肉身顿成如来法身。

密藏中谈此旨者甚多。

今节录《妙吉祥秘密观门经》一段文字为证。

经云:

世尊在舍卫国华林园中跏趺而坐。

时有弥勒菩萨等白言:

“世尊,我等虽闻三乘甚深妙法,然尚有怀疑之处。

敢问世尊,此法门外更有法否?

”佛言:

“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兴问及此!

我有摩诃三昧耶秘密内法,依之修行,能令大乘行者速疾成佛。

吾自成佛以来,未曾宣说。

此经所以超出三乘教之上,在特具“秘密内法”。

此法以三摩地中所感六大缘起妙境为基本,非真正当机不堪信受,其中秘要不合辄传。

是故释尊又云:

我此三昧耶秘密法门,难信难解。

汝等乃能如是问,是真大丈夫,是真大智慧!

等先受五瓶灌顶,当为汝说秘要法门。

是法既须灌顶然后能宣,吾书至此遂止。

[注]禅宗有“立地成佛”之理,唯约般若门言之,只见无相法身;密宗有“即身成佛”之事,更约三摩地门言之,兼见有相法身。

此其别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