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828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图片中,能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①炭化稻谷种子

②人面鱼纹彩陶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房子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2.古今中外的政治家们都注重各项社会制度的顶层设计。

秦汉时期设置的官职中主要负责监察的是

①御史大夫

②司隶校尉

③刺史

④太尉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东周开始。

在时间的表述方法上还可以写作

A.公元前7世纪早期

B.公元前7世纪末期

C.公元前8世纪早期

D.公元前8世纪末期

4.东晋王羲之的书法独创一家,行书、草书流畅潇洒,“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被尊为“书圣”。

以下书法作品中,他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

B.

C.

D.

5.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到高级往前发展的,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有几位同学将我国境内出现的几类原始人进行了先后排列。

哪一位同学的排列符合这一规律()

A.小明:

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B.小芯:

北京人、元谋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C.小华:

北京人、元谋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D.小丽:

元谋人、北京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

6.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八王之乱

D.淝水之战

7.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

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牧野大战B.晋楚争霸C.吴越争霸D.楚汉之争

8.汉武帝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所起到的作用有()

①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②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③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④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9.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是(  )

A.带回了西域各国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B.了解到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

C.解除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

D.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10.试比较“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引自《史记》)和“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引自南朝《宋书》)。

从“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出发,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B.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超过北方

C.南朝·宋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D.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农业迅速发展

11.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

“(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  )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该穿汉服D.学说汉语

12.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而告结束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明确地、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

”引发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主要原因是

A.各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B.都江堰的修建

C.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并进一步推广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4.《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

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

A.源于东汉朝政腐败B.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

C.取得了最终的胜利D.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

15.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掀起了历史空前的反腐运动,一批“大老虎”纷纷落马,人民拍手称快。

其实我国历来都很重视对官员的监督。

秦朝时,具有监察职能的官职是()

A.丞相B.司隶校尉C.御史大夫D.太尉

16.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D.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17.为汉末曹操统一北方奠定经济基础的是(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打败袁绍

C.三顾茅庐D.实行屯田

18.东汉名士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下列说法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

①招贤纳士,实行屯田

②官渡之战后,统一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建立魏,定都洛阳

④赤壁之战,打败孙权、刘备联军

A.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19.“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反映出两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分封制

20.挥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与以下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城濮之战B.巨鹿之战C.淝水之战D.赤壁之战

21.《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是()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明朝科学技术的特征是()

A.开放性B.概括性C.前瞻性D.总结性

23.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

A.西周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4.道光年间逐渐形成的新的剧种“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

A.京剧

B.昆剧

C.越剧

D.豫剧

25.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

二、材料综合题

26.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影响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

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

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使用大量人力去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依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

L材料二:

下图:

两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三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

材料三:

丝绸之路示意图

(3)上图中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丝绸之路是双向交流,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宗教是什么?

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一朝代什么官职的设置?

材料四:

2017年5月14-15日中国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4)据材料四,说明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价值。

27.阅读下列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探究活动。

(2)上述示意图体现的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有哪些?

28.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或多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民族之间差别逐渐缩小,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多种,探究下列民族融合的方式,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地区与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XX百科民族融合

材料二: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

材料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趋向

材料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诸侯国”和西周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关?

依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方式是什么?

(2)材料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

请说明该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是在什么时期?

(4)材料四中北魏政府的改革促进民族融合。

请问北魏政府改革的领导人是谁?

他的改革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5)综合以上问题的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概括出促进民族融合的方式有哪些?

(举出一例即可)

29.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

中国历来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领先世界,创造了辉煌的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对比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指出我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材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种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

(2)根据图三示意图信息,判定这著名水利工程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四中的人物是谁?

他与图三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请用他当时的身份来说明该水利工程属于秦国。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水利工程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图五图六两种农业生产工具的名称及其用途。

材料四(汉景帝)诏曰:

“农,天下之本也。

黄全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令(下令)郡国(各地)务劝农桑。

——《史记•景帝本纪》

(5)材料四反映了汉景帝的什么思想?

历史上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局面称之为什么?

材料五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

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齐名要术•种谷》

(6)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该著作的作者和该书在中国的历史地位。

材料五强调发展农业生产需要哪些因素?

30.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传》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八十七《晋纪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可以推论春秋时期农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的生产方式?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君治秦”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西晋末年怎样的历史现象?

该现象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半坡人,是我国最早进入农耕时代的居民代表,过着定居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内,他们会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会饲养猪、狗等家畜,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会烧制彩陶。

因此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半坡聚落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②④。

①炭化稻谷种子③干栏式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特征。

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为了适应统一的需要,加强封建统治,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

①正确;汉武帝时,为强化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

②④正确。

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合题意;秦朝设立机构太尉是分管军事。

④错误,D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秦汉时期”“负责监察”是解题的关键。

据所学秦朝在中央设立机构御史大夫分管监察;西汉时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察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在地方设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

由此得出:

御史大夫、司隶校尉、刺史负责监察。

3.C

【解析】

根据公元纪年法,100年一个世纪,每个世纪分成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70年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早期。

ABD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东晋的王羲之,集中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D符合题意;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创立了雄浑敦厚的新书体,人称“颜体”,A是颜真卿的作品,不合题意;B是怀素的《自叙帖》,不合题意;C是唐朝书法家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可知,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元谋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原始人,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原始人,河姆渡居民生活在七千年前的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的黄河流域,由此可知,排列顺序正确的是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是不正确的,排除;故选A。

6.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晋武帝死后,继承者晋惠帝没有执政能力,西晋中央立即爆发了争夺实际控制权力的斗争,八名王族先后开始争夺权力相互攻杀,“八王之乱”先后进行了16年,破坏了社会经济,西晋统治力量大为削弱,加剧了民族矛盾和西晋的。

北方人民为了躲避北方战乱,开始大规模的向相对安定的南南方迁移,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

【解析】

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

故选D。

点睛:

解题时需抓住图片中的文字,结合课本补充知识做出判断,直选答案即可,此题不宜采用排除法。

8.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经济上统一铸币权和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

汉武帝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实现了思想上的统一。

故选A。

9.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汉朝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也是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但不是最重要的贡献;C项与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无关,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C

【解析】

材料的意识是:

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南朝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故选C。

11.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说汉语,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故选D。

12.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①表述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②表述正确;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③表述错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④表述正确。

由此分析②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3.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生产力的变化,以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随着技术的进步,土地买卖禁令失效,逐渐转为私有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全面繁荣,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的局面。

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4.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

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所以B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而司隶校尉是汉至魏晋监督京师和地方的监察官。

故选C。

16.C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C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的奖励军功不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A;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支持,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自身就是最高统治者,排除B;无论当时怎么变法,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排除D。

故选C。

点睛:

抓住信息“均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解题的关键,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17.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汉末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是有: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经济上:

实行屯田制,奖励农耕;军事上:

战略战术得当,官渡之战打败袁绍,D项符合题意;A项属于政治方面的措施,不合题意;B项属于军事方面措施,不合题意;C项与刘备有关,与曹操无关,不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抓住关键词“奠定经济基础”是解题的关键,需熟练掌握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有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而实行屯田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经济基础。

18.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唯才是举,重视农耕,大兴屯田;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曹军以少胜多,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诸葛亮建议刘备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在赤壁打败曹军;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

所以可以证明曹操是“能臣”的有①②,D项符合题意。

③④项排除,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19.D

【解析】根据题干“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西周实行分封制,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治理诸侯国,保卫国家。

材料反映的就是西周的分封制,所以答案选D。

20.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有关的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城濮之战与成语“退避三舍”有关;巨鹿之战与成语“破釜沉舟”有关,与赤壁之战有关的成语有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

故选C。

21.D

【解析】

【详解】

依据《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分析可知,当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有①自然条件优越,②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③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因此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发展。

所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2.D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明朝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学技术的研究、试验和总结,写出来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写了一部《天工开物》,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明朝农学家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个性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3.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主要是指当时竹简为重要书写材料,十分笨重;“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结合课本所学,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作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造价低廉,使读书人外出游学不用再带竹简。

D项符合题意。

西周和秦朝还未出现造纸术,西汉发明造纸术,但成本太高,故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由原来的书写工具的落后,携带竹简不方便,到后来不用带竹简了。

说明了读书人的书写工具的改进,结合课本所学,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的出现,书写方便,携带方便。

24.A

【解析】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1790年,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为乾隆帝祝寿献艺。

徽调吸收其他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

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被称为“京剧”。

京剧的四大行当是生、旦、净、末,被称为国粹。

A项符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25.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方人为了远离战火而开始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移,,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材料综合题

26.

(1)防御匈奴(或“阻止匈奴南下”))牺牲了大量人民群众的生命。

(2)匈奴、鲜卑、羯、氐、羌。

(答出任何3个即可得

(3)起点长安,终点是大秦(欧洲),佛教,西汉,西域都护。

(4)有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解析】

【详解】

(1)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方匈奴的不断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

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用来抵御长城;依据材料一“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

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

”表达了作者认为修筑长城,牺牲了大量人民群众的生命。

(2)依据题干“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