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6753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docx

公共政策学自考复习资料doc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1、“政策分析”作为学术用语最早由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林德布洛姆提出。

2、作为一门学科,公共政策学发端于1915年拉斯韦尔和勒纳两位美国政治学家合编的《政策科学:

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

3、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研究方法。

4、公共政策的研究对象:

⑴公共政策:

具体的个别政策:

政策群和政策链:

政策群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在某一较长实践内指定和实施的内容各异但理念同源、导向相近的政策的聚合体。

政策链指国家、政府和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中的执政党为解决统一政策问题而先后指定的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态和功能上具有差别性的一系列政策。

政策一般:

从某项具体的个别政策和众多的政策群、政策链中,抽象出所有的政策共同的本质和属性。

⑵政策系统:

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⑶政策过程:

5、公共政策的概念体系分三个层次:

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次级概念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丛书概念。

边际概念是指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

6、古代中国政策研究十分发达的原因:

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7、古代中国重视政策研究的原因:

中国古代王朝赓续相传,但在政权更迭中宗教不能为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提供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又强烈地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重视人才的征聘并在读书人做官的入口处注重考核他们的对策和施政能力;我国先秦时期就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形成的科举制度又让学业优良者踏上了“读书做官”的人生历程。

8、古代中国没有形成独立的公共政策学的原因:

古代中国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国家权力的公共性和政府政策的公共性都还没有显露出来,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太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只管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的解释往往是从权威和哲学的原则出发。

9、20世界前半期学科孕育的历史条件:

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

特点:

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基本方法:

系统方法、信息方法、反馈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

②决策科学的而形成:

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正度政策领域的扩大:

第二章公共政策与政策工具

1、公共政策含义: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2、公共政策产生的初始条件:

公共问题的形成;公共决策机关的产生;公共强制机构的出现。

3、公共政策发展的原因:

在公共问题形成过程中,公民参与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国家和政府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主权在民;现代国家和政府,自罗斯福“新政”、北欧国家实行“福利国家”政策、特别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越来越注重于执行社会管理的职能,而其目的不仅是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而且是推动经济和社会自身的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让世界主要国家和人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取决于政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4、政策类型(从内容特征上划分):

①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战略、策略、战术。

元政策:

又叫总政策(总路线、总方针),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基本功用在于保障其他各项政策遵循同一套政策理念、谋求实现统一的政策目标。

基本政策:

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衍生自元政策。

部门政策:

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由元政策和基本政策所决定。

②战略、策略、战术。

战略:

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索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作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

又称“大政策”、“宏观决策”,

策略:

政策主体对某一特定形式制定的具体的行动路线。

战术:

为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

③依政策内容的社会领域的不同进行的分类:

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教育、科技、文化政策。

5、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

管制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

6、公共政策的本质:

①认识论本质:

政策的本质被界定为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兼具理论与实践的二重特征。

(理论是政策的理念依据,政策是理论的具体化。

政策市实践经验的原则化并在实践中得以完善和发展,实践须以政策为出发点并贯穿其整个过程。

②社会本质:

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公共权力机关在处理公共性事务时,将自身的阶级性或自利性带入到政策目标的实现当中,从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7、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①政治性、权威性与强制性;

②公共性与偏好性的对立统一;

③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④回应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8、政策工具的含义:

指的是被设定为旨在实现一定政策目标的各种措施、策略、方法、技术、机制、行动、作为以及配置的人力、资金、设备、资源等手段。

 

第三章政策系统与公共决策体制

1、政策系统包含三大子系统:

主体系统、支持系统、反馈系统。

2、公共政策的主体:

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控的行为者。

3、公共政策主体分类:

直接主体:

代议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其他直接主体。

间接主体:

3、公共政策主体系统:

由各类政策主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系统。

包含三个子系统:

政策制定系统、政策执行系统、间接主体系统。

4、公共政策客体:

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公共问题、目标人群)

5、政策支持系统有:

信息传播系统、政策咨询系统、政策监控系统、政策评估系统四个子系统。

6、政策环境分为两种:

政策系统的一般环境:

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国际环境。

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指政策系统在制定和实施某项公共政策的过程中直接地对政策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的政策环境。

7、政策反馈系统:

是将政策的主体系统与客体系统、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连接起来的一个特殊子系统。

8、政策系统运行的步骤:

利益输入、利益综合、政策形成、政策发布、政策执行、政策反馈。

9、政府权力、政府职能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政权权力、政府职能的二重性决定了公共政策的二重性;政府权力、政府职能决定政策的性质、类型与数量。

10、国家结构与公共政策:

①单一制与公共政策:

在单一制政权中,决策权力和权威合法地集中于中央机构,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的领导和监督下,在先锋阿和法律规定的全县范围内行使其决策权,因而其决策权的范围和效力较为有限。

从法理上将,单一制政权的一切公共决策权属于中央,地方政府决策权是由种养殖政府授予的,而且可以被撤销。

②联邦制与公共政策:

是决策权限不同的中央之间的关系。

法理上讲,各联邦单位拥有的决策权不是联邦政府授予的,二是联邦宪法赋予的;中央与各联邦单位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最高决策权,可以并直接行使于公民,相互之间不得干涉。

因此,联邦决策权力在总体上是分散的、多元的。

11、政府能力:

从政策学的角度出发,“政府能力”界定为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地制定并有效地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从现代治理的角度出发,政府能力就是“治理能力”,指政府在一个以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12、公共决策权:

在决策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目的,将个人一致施加于他人意志智商,通过各种途径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

从政策主题系统讲,公共政策权的挤出既来自正式的职务权力、法定权利,也来自于非正式的人格权威、技术权力,而更多的则是一者的结合。

13、公共政策权的配置:

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集权制与分权制。

14、公共决策的规则:

全体一致性;多数规则(简单多数规则、绝对多数规则)

15、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半议会制;超级总统制;委员会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军人独裁制度。

16、公共利益:

最大多数公民的利益。

17、作为政策客体的公民:

公民的真正意愿很难确定;公民的意见多属短视;公民参与成本过高,效率低下;公民参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18、作为政策主体的公民:

被视为公共政策的基石。

原因:

①整个政策运行过程都以公民为基础;②能有效增加自觉配合政策运行的自觉性,提高政策的效力;③能使公共政策更符合社会需要、最能为公众所接受。

19、社会团体、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政策信息沟通;影响并制约公共政策;稳定公共政策秩序;角色替代。

20、大众传播对公共政策的作用:

①提出公共问题并推动问题认定:

检测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提出公共问题;促进信心交流、释放社会多元诉求;制造“焦点效应”,催生热点公共问题。

②有效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

推动公众议程尽快转化为政策议程;价值去向和利益导向的引领者;构建“第二现实”。

③影响公共政策的抉择:

21、大众传播对政策执行的作用:

为政策执行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监督和控制政策执行过程。

21、大众传播对政策评估的作用:

及时收集和反馈公众对政策的意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政策评估;推动公共政策的及时调整

22、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非政府决策行为者基本上利益相关和,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影响决策利益相关者;非政府政策行为者影响决策的行为,有利益直接决策真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获取政策相关信息,但其行为本身既可能推动直接决策者制定体现和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共政策,也可能完全相反;由非政府政策行为者与直接决策者形成的政策社群和政策网络,既可能有助于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也可能造成少数精英和强势群体垄断公共据侧、漠视公共利益。

 

第三章政策过程及其理论模型

1、理性主义模型(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

决策者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做大的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使用最佳、最适当的手段,达到最大值的政策结果。

2、渐进主义模型(林德布洛姆);把公共政策看成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的局部的、边际性的调试;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

3、规范最适模型与混合扫描模型(德洛尔、埃齐奥尼);

4、政治系统模型(戴维·伊斯顿):

把决策主体假定为政治系统,它由一个社会中那些可以识别同时又是相互关联的机构和活动组成。

5、机构——制度模型;

6、集团模型(戴维·杜鲁门);

7、精英模型(马斯·戴伊、哈蒙·齐格勒)

8、“上下来去”政策过程模型:

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榆次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与政策客体的关系上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

9、决策过程的理性化:

即公共政策的制定必须以科学的精神,经由合法的公共权力机关,经由合法的程序,获得其合法性和强制力。

10、决策过程科学化:

决策者及其他决策参与者尊重客观规律,采用合理的决策程序,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方法,对政策问题及其产生的客观环境,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未来做出预测、判断和抉择。

11、决策过程的民主化:

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