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337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docx

惠女服饰与刺绣九

惠东服饰纹样的寻根求源

惠东地区的特殊服饰主要分布在崇武城郊及小乍、净峰、山霞一带,共三个半乡。

现在流行的这种奇特服饰并不是有史以来就定型的,而是一百多年来,经过三四代人的不断演变的结果。

从有关的资料来看,惠东服饰较具体的记载为清末以后。

但从服饰纹样中,却能看到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这也许是惠东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之所在,也许是我们找回失落文化的证据吧,但不管怎样,都为惠东纹样的渊源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

惠东服饰纹样产生的过程

悠久的历史渊源原始巫术图腾纹样——惠安城东十余里的前黄村,留有阴阳独石的性具,这是古代生殖崇拜的遗迹,征示着惠安在东亚式巨石文化特质范围中。

另一处,惠安城内下井街南仔桥脚有一洞,一泓清水,涓涓而流。

相传是蝴蝶峒所在地父老常说,这里的峒民,宋代被视为一野蛮的民族,后经朱熹开导而同化于中原文化。

宋代杨文广平闽南十八峒,蝴蝶峒是其中之一,或为未被平的另一峒,有待考证。

"峒"是以类聚族而居的社会,有其代表性的族徽,这种徽号,一般社会学者称为图腾。

蝴蝶峒民是巨石时代的遗民,蝴蝶发式是当时的族徽或图腾。

上世纪初,净峰妇女大典日子的发式,状如蝴蝶,妇女平日的发式,犹如展翅的蝴蝶,是蝴蝶峒的遗俗?

是新石器时代的残遗?

还是古越人的遗留,都有待具体证实。

器物装饰与身体装饰形成早期完整的图案纹样——纹身是人类的一种早期艺术,商周之前的中华大地广泛盛行着纹身的习俗。

在惠东,特别在小乍、山霞、净峰、崇武的滨海地区,都有纹身习俗的遗风。

惠东女一般只纹左手,在左手臂靠近手腕的内侧或虎口处。

纹样由几组直线纵横构成菱形,线条末端是花瓣似的小圆圈,或"∷""∴"样式的刺青。

据说是在少女初潮前后刺上的,这种刺青在60岁以上老年妇女中有很高的出现率。

另是在左上唇鼻翼旁侧部刺青一小圆点,人工造成一颗"黑痣"。

除这两处外,别处不刺。

许多纹身的老人已说不出她们为什么要刺青,只知是小时候大人给刺的。

在原始氏族社会,纹身作为图腾符号、血缘标记、祛病除灾及巫术等意义存在。

当它作为一种习俗传承下来后,它的本来意义就逐渐消失了,而装饰意义日渐明显。

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学会手工纺织和缝制衣服后,发现衣服虽然保暖耐久,但却遮盖了纹身的花纹。

于是,衣服被当成了纹饰的对象,纹衣便成为纹身的合理延续。

惠女服饰纹样丰富灿烂,似乎与原始纹身习俗有着某些相关的联系。

宗教礼仪与节日喜庆活动的需要

在崇武地区,特别信仰马祖娘娘,奉祀夫人妈、七娘妈等封建迷信及宗教祭祀活动,年轻的妈妈们为了表示虔诚,绣织了各式童帽、披肩和其它装饰品,把自已和孩子乔装打扮起来,参加"游境"和其它各种活动享受节日的欢乐。

这些都促进了刺绣纹样的发展与继承。

自我审美意识的发展

惠东女奇特服饰可谓是汉民族最具特色最有个性的服饰了。

但现代的惠女服饰并不是有史以来就是这样的,而是一百多年来经过了三、四代人的不断演变,在上世纪50年代后才逐渐形成的。

这种醒目诱人服饰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并受当地特定的文化背景保护着。

清末至上世纪20年代的惠女服饰,我们称之为"大衭衫"、"接袖衫"的是惠东妇女服饰记载中最早的款式,从头到脚一身黑衣黑裤,配上特殊的头饰,更显出它的古色古香瑰丽多采的气质。

其头饰上的头花、头簪等的纹样丰富,色彩鲜艳,令人眼花缭乱,赞叹不已。

而一双精心缝制的绣花"踏轿鞋",更显丰姿。

为了方便劳作,惠女们平时一般不穿鞋,据说这双只有结婚时才穿的"踏轿鞋"一直要珍藏到她们走完一生。

这样的古老服饰与现代服饰虽然在风格上迥然不同,但其特有的服饰美感却一脉相承,延绵不断。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独到的审美气质,精湛的美术工艺和对现代惠女服饰美感风格的影响。

由于惠东地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妇女受教育的较少,服饰风格几乎没有受外界的影响。

由于繁重的劳动,上辈延续的繁杂头饰和甚长的"接袖衫"等装束,在劳作中开始显得累赘而笨重。

因此,废除上辈人一些不实用的装饰品,从实用出发,按自己的意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服饰改革,是惠东妇女服饰变革的根本,这种变革并不失其审美需求。

其后出现的服饰圆领刺绣图案和局部色布的装饰,使惠女服饰的色彩和纹样都鲜活起来。

在繁杂的工艺中求美观,是这代人服饰特色之所在。

惠女现代服饰,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节约衫、浪费裤"的衣饰,是在1951年土改后,在原有"缀做衫"的基础上改装的,上衣缩短至腰以上的部位,露出美丽的腰饰,胸围和袖管缩紧,方便劳作,为了美观和方便,衣袖变成了可更换的袖套,且绣上美丽的图案。

下身是宽裤管黑绸裤,依然保留着清末至建国初的体式。

但七八十年代,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有年轻妇女穿着时髦的"喇叭裤"与"牌仔裤",更使传统服饰增添了现代的气息。

她们头上带的黄斗笠是1958年修筑惠女水库时才出现的,后因它既实用美观又可挡风雨,防日晒,还可替代旧式的头饰,才被保留下来。

试想一下,在海风的吹拂下,一顶鲜黄的斗笠,几朵鲜艳的塑料花和一条漂亮的绣花斗笠带,再配上花头巾蓝上衣黑绸裤和银腰链,是多么美丽的一道风景线啊!

外来文化的影响

黄河流域汉文化的传播--史书记载,汉武帝统一闽越之前,闽越族社会尚处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

母系制过渡到父系制以后不久,中原人民不断南迁,中原地区汉族的政治、经济及民间文化渐入闽境。

尤其是汉武帝时期,迁闽越于江淮,大量汉族人口涌入福建。

汉武帝统一闽越之后,汉王朝并没有直接在福建设置郡县统治,而是在闽北设立军事城堡。

因此,汉文化的传播只能是由北而南,由城堡到乡村及边远的地区扩展。

惠安设县立郡较迟,又处在闽南偏僻地区,所以,接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晚。

汉人大批迁入惠东是在明代,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劳动技术。

定居此地后,又受当地风俗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闽越族人在和汉人混居时也逐渐同化于汉族。

汉文化在当地占统治地位,当地的习俗中部分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水平的,被汉化了的闽越人保留、吸引和继承。

于是,出现了两种文化的交融。

从惠东现有的服饰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具有明显的汉文化的特征,同时又体现了当地人的文化风情。

与海南黎族、贵州苗族纹样的相似之处——惠东妇女特殊衣饰的习俗,有人认为是少数民族的习俗,但它们却是汉人的一部分。

对于其特殊服饰的根源,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现存的种种说法多为推测。

从惠东现有的纹样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地文化习俗与汉文化的交流。

在1957-1977年间,惠安崇武镇以东五里的崇武大乍村、大乍山东坡,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地面上零星遗存陶片上的纹样有绳纹、斜线纹、云雷纹及附加堆纹等。

考古推测远在四千年前,这里曾是一支以采集渔猎经济为主的氏族部落。

从中反映了在远古时代,崇武大乍村有古代闽越族或其他先民活动着。

区域史研究认为,汉代以前,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聚居着的少数民族称百越族,福建的土著是百越的一支即闽越族。

西汉武帝时,闽越遭平国迁众,包括"闽越"在内的"百越"及其各族称渐渐消失于历代文献记载中。

实际上,闽越虽经迁徙江淮,但仍有大量后裔"山越"存在,他们保留着部分百越族的习俗。

在《惠安女族源初探》中说到:

"惠东南服饰与越南京族、黎族,广西、云南、贵州之苗族、瑶族较为相同,特别是与海南黎族一模一样。

"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从其现有服饰纹样中也可看出其中的相似之处。

以苗族服饰来说,贵州苗族妇女穿用植物汁叶染成乌蓝色的衣服,在领围、衣袖、胸前都有刺绣,戴头饰。

贵州苗绣材料为自已染色的丝线,色相多为红、绿、蓝,纹样中常见蝴蝶纹。

惠东服饰刺绣材料也为自已染色的丝线,色相也多为红、绿、蓝,纹样中也常见蝴蝶纹。

也许由于"惠东服饰与海南黎族一模一样"的原故,于是出现了以南宋惠东小乍人李文会从海南强行抓来黎人贵族康小姐纳为妻室的传说,以此来解释惠东特殊服饰的渊源,并例举了一定的证据来证实其真实之处。

传说往往是人们对无法解释的事实的一种说法,以此证实了惠东妇女服饰与海南黎人服饰之间的相似共通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