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215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docx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

   

院系:

旅游管理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完成日期:

2012/12/27

中国绘画赏析论文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上学习与课后的资料搜集,我对中国画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升级。

在我未上这个课之时,我认为中国画应该就是有特色的水墨画-最代表了中国的文化。

到现在,我详尽地知道了水墨画的分类,还有,一些有上色彩的画卷。

如黄老师给我们展示的诸多画卷,虽然记不起名字了,但是画面依然清晰地映在我的脑中。

才知道,我的知识面太狭隘了,比如展示的水墨画—鹰。

就是当代作家的作品。

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画的传承,到现在也是延续的,所以我对中国画的定义,就是:

有中国古典韵味的作品的发扬和继承。

  画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我就先浅谈它的分类:

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

中国画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那追根溯源,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又是如何呢?

经过我在图书馆的资料查阅,可以大致按时间作如下的分类:

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纸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隋唐时期社会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以上海为张大千等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画家群,如齐白石,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画家群,如黄君璧等人。

  经过如此漫长时间的演化,但国画的一些基本的特性没有改变。

艺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包括审美主、客体两方面的因素所谓审美主体,指的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能与艺术品发生审美关系的人审美客体,指的是在欣赏过程中,审美主体与艺术品之间重新建构的审美一艺术欣赏对象而中国画欣赏,就是专指观者与中国画之间的一种审美活动,欣赏造型艺术,能够从可视的“外衣”中,直接地感觉到形象的魅力,因此这类艺术的欣赏就具有直观性中国画属于造型艺术绘画门类中的一个大画种,同样要从直观性来把握住它的基本特征中国画欣赏的直观性十分强调感性的作用,以直觉的方式,对作品迅速作出审美判断但是,和其它艺术欣赏一样,中国画欣赏中的审美判断还包容着理性因素看齐白石的《虾》,固然可以一眼就感觉到其外在形象的真实与否,生动与否,却不能将其淋漓尽致的笔墨、古朴淡雅的色彩、灵活多变的章法等形式要素综合所构成的形象,与作者的经历、思想感情以及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意趣融会起来,去感受形象、理解形象,那么,严格地说,这还没有进人真正的欣赏,更不用说感受艺术的全部趣味。

因此,中国画欣赏的直观性这一基本特征,是包含着感性与理性的双向作用的。

一、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

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

          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

  敦煌石窟艺术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它的规模之大、历时之长、内容之丰富、技术之精湛、保存之完好都是举世罕见的。

由于它产生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丝绸之路中段的关键地区敦煌,因而具有特殊的地理文化性质。

这个地区曾经居住过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汉武帝建立河西四郡之后,在境内设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为中西使者、商贾、僧侣东来西去必经之地,因而敦煌自古便是“华戎所交”的都会,也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区,石窟艺术传自印度,途经中亚、西域,从内容到形式,必然具有多种因素和风格的特点。

但所有特色都包融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艺术体系之中而呈现出新的风彩。

下面略述十大特色。

(一)石窟建筑的中国特色

佛教石窟始兴自印度,辗转传到西域。

每传一地形制都有所变化,原来印度的毗诃罗(僧房)和支提(塔庙)都出现了新形式。

传到敦煌,则离印度更远。

敦煌最早的禅窟,其窄小的甬道与印度的廊柱大殿不能相比;两侧仅容一人结跏趺坐的小禅室,亦与印度起居室式大禅房相异,并完全模仿了库车苏巴什的禅窟形制,而且规模更小。

北魏的中心柱窟与廊柱佛塔式大厅更不一样,它是阿富汗巴米扬大佛隧道窟在西域克孜尔逐渐演化而成的,北魏晚期发展成为中国多层楼阁式塔,绕塔观像的作用与支提略同,但后室有平綦顶、前厅是人字形、硬山顶,南北壁有汉式阙形龛。

早期的石窟形制上便已增添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特色。

隋唐以后的倒斗顶殿堂,正壁开龛,顶悬华盖(藻井),有的窟中设佛坛,前有踏步,后有背屏,四面围栏,佛坛四面画壶门及伎乐、动物装饰,四壁画联屏。

佛窟在世俗化过程中进一步模仿宫殿形式,中国特色更为浓厚。

(二)从印度飞天到中国飞仙

世界各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飞神形象,希腊有安琪儿——臂长翅膀的儿童或少女;中国有羽人,臂长羽毛,奔腾于空,世称飞仙;印度有头顶圆光、身托云彩的飞天,也有双翼天使。

敦煌飞天来自印度。

当其进入龟兹石窟后变为圆脸、秀眼、身体短壮、姿态笨拙的形象,加上印度裸俗、波斯大巾、不乘云彩,形成了西域特殊风格。

进入敦煌后,遂渐与羽人相结合,五世纪末转化为飞仙,条丰脸型、长眉细眼、头顶圆髻、上身半裸、肩披大巾、头无圆光、风姿潇洒、云气流动,这就是敦煌式中国飞天。

隋代帝王宠爱飞天,暗造机关令木制飞天上下飞舞为帝王卷帘启户,天上的仙人下降凡间。

因而隋代飞天发展到了顶峰,千姿百态,成群结队,形成了自由自在的飞天群。

特别是天宫,阁中的伎乐天也腾空而起,化为绕窟一周的伎乐飞天。

唐代飞天,不长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条长巾,展卷飞舞,便轻盈飘渺地翱翔太空。

正象我国诗人李白咏飞仙诗所说: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

”这就是中国飞仙(即飞天)典型的艺术形象。

(三)菩萨的女性化

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在印度石窟中人体比例、姿态动作、面部表情都比较写实而又合于理想;在男女性别上,特征分明,圣众中男女生理特征非常明显。

男者面相丰圆、唇有胡须、肩宽腰壮、强健有力;女者脸圆、眼尖、眉长、唇厚、丰乳、细腰、大臀、跣足,有的男根女阴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

  龟兹石窟继承了这一传统,但裸体像已大为减少。

进入高昌地区,菩萨圣众性别大多不明,佛陀身后的天龙八部也多为同一形象,没有男女长幼之分,裸体形象已不存在。

敦煌早期洞窟多半如此。

一方面符合佛经的说法:

佛国世界的圣众“非男非女”,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认为赤身裸体有伤风化,不文明不道德,故有意不表现男女生理特征。

隋代以后,明显地出现了女性菩萨,面相丰润而妩媚,唇上虽然有绿须,胸前亦无乳房,但温静娴雅、姿态婀娜。

故唐初高僧道宣说,造菩萨象:

“宋齐间皆唇厚鼻隆目长颐丰,挺然丈夫之像。

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伎女之貌,故今人夸宫娃如菩萨也。

”画家赵公佑形容菩萨像“妍柔姣好,奇衣宝眼,一如妇人”,感叹失掉了造菩萨像的目的。

敦煌画师与中原一样,为了“取悦于众目”,菩萨像也女性化,世俗化了。

(四)供养人画像是中国特有的肖像画

在印度佛教石窟艺术中,还没有发现有纪年题记的供养人画像。

在西域的龟兹石窟中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但少有题铭。

敦煌则不然,在最早的一组十六国晚期洞窟里便出现有供养人画像群或通壁画像行列,并有榜题,这与儒家的祖先崇拜有关。

汉代已有为祖先画像之风,佛教功德主画像便与此结合成为最初的施主列像。

西魏已形成一家一族的画像,唐代则发展为家庙,如贞观十六年的220窟,题名“翟家窟”,从道公翟思远到九世孙五代翟奉达“检家谱”共连续了280多年,翟奉达又画了他一家三代之像,十几代人一脉相承,岂非家庙?

五代98窟为曹议金功德窟,共画供养人169身,从曹氏家族内亲张议潮、索勋、外戚女婿于阗国王李圣天、回鹘公主等,还有节度使衙门大小官员及曹氏姻亲、曹氏家族祖宗三代、儿女、子婿等,按辈份依次排列,而且有一批等身大像,超身巨像,比佛、菩萨画更为显赫,而且依次排列绕窟一周,画像场面宏伟,似乎不是在供佛,而是供人,供奉曹氏家族,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中中国封建宗法社会的特点。

(五)大乘经变的王国

大乘教在中国普遍流行,并形成了许多宗派。

因而如《法华经》、《华严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弥勒经》等大乘主要经典都有经变。

这里的经变是指一部经绘一幅画,本生故事,则一个故事一幅画,也可叫经变,但一幅大型经变却包含许多故事。

这种经变,在佛教国家隋唐以前的佛教遗址中尚未发现过,中亚也没有,这是中国画师以佛经为依据独创的。

据现存的画迹来看,北魏晚期在麦积山石窟里已出现巨型中国式西方净土变和维摩变。

从敦煌说,一般晚于中原,始于隋,盛于唐,在敦煌石窟中保存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弥勒变》、《维摩变》、《报恩经变》、《密严经变》……等二十几种,计1102幅,如加上本生故事,约有1350幅,堪称当今世界大乘经变之王国。

特别是吐蕃时期以后,集各宗各派经变系于一窟,同时并存,各展风彩。

这些经变是抽象佛经的具像化,在具像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中国式楼台亭阁、金碧辉煌的皇家宫苑和色调幽远的自然景色,在经变的艺术境界中,还蕴含着多层次的意境:

宗教境界、政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等,充分体现了释、道、儒三家思想融合在一起的中国特色。

(六)敦煌壁画是一座音乐舞蹈宝库

敦煌壁画中反映的舞与乐是联在一起的整体,舞是乐之形,乐是舞之声,它融合了各民族和各国舞乐的因素,它的多元性是很明显的。

主要可分为三类:

中原汉民族的舞乐,如清商乐、燕乐等;西域兄弟民族的舞乐,如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等;外国舞乐,如天竺乐及中亚波斯等国的舞乐。

在河西走廊主要流行以龟兹乐与中原舞乐结合的《西凉乐》,其中包括敦煌乐。

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佛教艺术在敦煌的发展,天竺乐在西域和敦煌舞乐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壁画中的舞乐,分为两大类:

即仙乐与俗乐。

所谓仙乐即以佛国世界天人形象出现的舞乐,如早期洞窟里绕窟一周的天宫伎乐;唐代金碧辉煌的极乐世界里的大型舞乐场面,如220窟的胡旋舞、胡腾舞,217窟的柘技舞等。

俗舞是现实生活中的乐舞,如张议潮出行图中的营伎;宋国夫人图中的清商伎和百戏;嫁娶图中的六公舞等。

仙乐中天人、菩萨的手式和姿态,都蕴含着印度舞蹈的流风余韵。

但这一切都纳入唐代吸收融合、不断创新的民族精神中,形成了中国舞乐的庞大体系和优秀传统。

(七)敦煌石窟艺术与信仰思想

敦煌石窟艺术直接接受了西域佛教艺术的内容、技法和风格,主要颂扬佛陀生平事迹和前生善行,宣传累世修行积累功德,因而萨王子饲虎、尸毗王割肉喂鹰、月光王施头千遍、须堵提割肉奉亲等悲剧性题材大为流行,宣扬舍己为众生的牺牲精神,最后才能成佛。

隋唐时代,全国统一,政治经济大发展,大乘经变一时蔚然兴起,《弥勒净土变》、《东方药师净土变》、《阿弥陀净土变》、《法华经变》等一反早期悲惨气氛,而呈现出楼台亭阁、金碧辉煌、歌舞升平的欢乐景象。

当世死后即能成佛、念佛七日即可往生净土的思想代潜了漫长的累世修行才能成佛的旧观念,善男信女对佛的信仰思想发生了变化。

大体有三种:

一、超度亡灵。

希望先亡父母、三世父母、七世父母神游净土永离三途;二、为活着的人祝愿。

如“现在居誊位太安吉”、“见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降”、“府主大王曹公保安”等。

三、愿成佛者多笼统祝愿。

“愿亡者神生净土”、“法界众生,同登正觉”、“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特别是对现存者的祝愿。

法华经普门品,观音经变及千手千眼观音变中,大量表现了口念观音名号,立刻解脱现实苦难的画面,而不是死后成佛。

因而极乐世界图往往是人们作为对佛陀的供养,以求得解脱现实苦难的目的,进入极乐世界,成佛的希望是有的,但三等九级的等级制是很严格的,得之不易。

千年佛教信仰思想的变化,是受到儒家入世思想和现实思想影响的,是儒、佛思想结合的产物。

(八)中印壁画技法上的交流

敦煌壁画表现技法有两个来源:

一是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敦煌汉晋墓画便是基础;一是西域传来的表现技法。

壁画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造型、线描、构图、赋彩、传神等表现技法,各具民族特色,这里不多谈,主要谈谈完全不同的两种立体感表现法。

从西域传来的天竺凹凸法,即以明暗晕染表现主体感。

这种方法从阿旃陀传到敦煌,已经有许多变化,但以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鼻翼和面部四周,使明暗分明,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表现高明部分。

年久色变,肌肉变为灰黑,而白鼻梁,小字脸更为突出,这种晕染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

中国传统的色晕法,方法简单,与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两颊及上眼睑渲染一团红色,既表现红润色泽,又有一定的立体感。

这种方法起自战国,西汉已很成熟。

五世纪末进入敦煌壁画,与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至六世纪末的隋代,才融合中西为一体,以色晕为主,又有明暗渲染,至七世纪初的唐代才形成崭新的中国立体感表现法。

(九)释道儒三家思想大融合

敦煌艺术的开始时期,主要表现佛陀说法、释迦生平事迹——佛传故事、佛陀前生舍己救众生的善行——本生故事、佛陀渡化众生的事迹——因缘故事、还有静坐参禅的千佛。

主要表现修持六度以成佛道的悲剧性静穆境界。

北魏晚期,壁画中出现了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方士、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羽人、乌获等道家神仙的形象,出现了云气天花流动旋转,出现了动的境界,还出现了传自南朝的“秀骨清像”的菩萨以及身着大袍、脚登高头履的士大夫形象,这正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神仙思想相结合的反映。

隋唐以后,出现了许多伪经,实际上是中国人自撰的佛经,《报父母恩重经》是根据《孝经》杜撰的。

唐代洞窟里有此经变,中部为佛陀与圣众,四周描写十月怀胎、分娩成长、长大成人、忤逆、不孝等情节。

这不是宣传佛教,而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

在许多净土变的深层境界中,多蕴含着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政治境界。

南北朝时一位学者说得好:

“释迦生中国,立教如周孔;周孔生西方,立教如释迦。

”一语揭示了文化交流中的规律。

(十)中西石窟艺术交流的交汇点

公元前三世纪中,阿育王弘宣佛教,佛教艺术自印度兴起。

公元一世纪时,希腊式佛教艺术出现于犍陀罗,并向各国传播。

二世纪时从阿富汗传入新疆于阗,在南路的民丰汉墓中发现有汉代希腊式菩萨像和中国的龙图案,诺羌的寺院遗址中发现有须大本生故事画,与此同时在以龟兹为中心的北路,克孜尔石窟里出现了巴米扬石窟一派艺术,当它与龟兹风土人情相结合后,就形成了龟兹特有的菱格故事画。

但龟兹艺术中仍然包含着印度艺术成分、阿富汗特色和波斯影响,而更重要的是汉画因素,因而形成了多元型的西域风格。

高昌自晋以来一直是汉人政权,汉文化根深蒂固,西方传来的裸体艺术受到儒家思想的抵制,裸体人物、菩萨的性别特征被冲淡了,佛陀和圣众多变成了无性天人。

绘画形式与中原汉画有更多关系,因而真正中西艺术交流的第一站是在这里。

传入敦煌后,一开始就赋予了更多的汉文化因素,如阙形龛、人字形窟顶、组画形式、笔意豪放等,但基本上仍然保持西域风格。

北魏时期,人物形象汉化,连环画形式发展,虽然在风格上仍然保持着印度、波斯成分,但由于中原佛教艺术,特别是南朝艺术的西传,从题材内容、人物造型、线描、赋彩、立体晕染到意境创造,都出现了明显的中原风格,把敦煌石窟艺术中国化的进程推向高潮。

同时形成了西域风格、中原风格交汇敦煌、同时并存的新局面。

太和以后,中原风格的画幅还随着宋云、惠生传入西域,反馈于中亚和印度。

事实证明敦煌石窟是中印、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

二、中国著名的画家

最著名的是东晋顾恺之,被称为“画圣”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

唐代韩滉的《文苑图》,

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

南宋李唐的《采薇图》、

梁楷的《李白行吟图》,

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

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

曾鲸的《侯峒嶒像》,

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袁耀--《阿房宫图》

虚谷--《虚谷和尚诗录》

关仝--《石渠宝笈续编》

顾恺之--《论画》

展子虔--《仙山楼阁图》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吴道玄--《五圣图》

李思训--《山届四皓》

张萱--《捣练图》

袁江--《汉宫秋月图》

高其佩--《饱虎图》

弘仁--《松石图》

郎士宁--《香妃像》

马远--《四景图》

刘松年--《西湖图》

赵伯驹--《春山图》

李唐--《雪景》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米友仁--《云山深意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钟繇

  三国魏河南长葛人,字元常,官至大傅,故世称钟大傅。

陈思《书小史》称其善书,师曹喜、刘德升、蔡邕。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传说钟繇在当时书家韦诞住所,见蔡邕真迹,苦求不得,心急槌胸,因而呕血。

太祖曹操拿五灵丹救活了他。

韦诞死后,钟繇密使人盗发其冢,终获蔡邕手迹,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始得其笔法精髓。

顾恺之

  东晋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

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

东晋画家。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擅长诗赋、书法,尤其精通绘画。

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他曾被当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顾恺之的绘画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声誉。

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在顾恺之的著作言论中,我们见到他反复强调描写人的神情和精神状态。

顾恺之和陆探微、张僧繇是南北朝时期三个最重要的画家,代表了汉代美术得到迅速发展和成熟的人物画艺术

展子虔

  展子虔(约550-604)北周末隋初画家杰出画家,汉族,渤海(今山东阳信县温店镇郭家楼村)人。

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展子虔,约活动于6世纪后半叶,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

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于山水。

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创作了许多壁画。

所绘物象,生动而富情趣,颇受时人重视,与当时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

董源

  董源?

-962五代·南唐源又作无,字叔达,江南钟陵(今江西进贤)人,有“山水鲁班”之称。

董源不仅以画山水见长,也能画牛、虎、龙及人物。

作为山水画家,董源也是不专一体的。

宋人称许其大设色山水景物富丽,宛有李思训风格。

但其最有独创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

他运用披麻皴和点苔法来表现江南一带的自然面貌,神妙地传写出峰峦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烟霏的江南景色。

还有很多很多的画家也不能一一列举其中:

南宋四大家”:

夏圭刘松年马远李唐约

元“四大家”:

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明代:

沈周唐寅徐渭

清四王:

王时敏王鉴王翚髡残沈周

沈周(1427~1509)明代杰出书画家。

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

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三岁。

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在绘画方法上,沈周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

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

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

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

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唐寅

明代的著名画家,历来均推崇唐寅、仇英、沈周、文征明,世称“吴门四家”。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一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次年赴京汇考,“功名富贵”指日可待.与他同路赶考的江阴大地主徐经,暗中贿赂了主考官的家僮,事先得到试题。

事情败露,唐寅也受牵连下狱,遭受刑拷凌辱。

自此才高自负的唐寅对官场的“逆道”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性格行为流于放浪不羁。

唐寅与同乡“狂生”张灵交友,纵酒不视诸生业,后在好友祝允明规劝下,才发奋读书,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后远游祝融、匡庐、天台、武夷诸名山,并荡舟于洞庭湖、彭蠢,然后郁郁回到苏州。

晚年信奉佛教,自号六一居土。

曾作诗自责,说大丈夫虽不名,也应慨当以慷,又何必效楚囚的样子呢,遂自刻了“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印章。

被南昌宁王宸濠聘用后,发现宁王有反意,于是装疯回到苏州,从此放荡不羁,思想比较颓废。

        唐寅性格狂放不羁,在绘画中则独树一帜,自成一路。

他行笔秀润缜密,具潇洒清逸的韵度。

他的山水画大多表现雄伟险峻的重山复岭,楼阁溪桥,四时朝暮的江山胜景,有的描写亭榭园林,文人逸士优闲的生活。

山水人物画,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题材面貌丰富多样。

人物画多描写古今仕女生活和历史故事。

他画《秋风纨扇图》,笔墨富于变化,含蓄有思致,并自题一首绝句:

“秋来纨扇合当收,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家谁不逐炎凉。

”所画名山,都是江南山川名胜,很现实具体,令人有可游可居之感。

其所画《山路松声图》,松泉相映,似可闻声,极尽清妙。

    唐寅在诗词中有其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岸傲不平之气。

如《把酒对月歌》中: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枝桃花月满天。

”又如诗云:

“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需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

生事事生何时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反映出消极宿命论的情绪。

    唐寅书法出自赵孟俯一体,俊迈轶群,很有功力。

除诗文外,也能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

由于唐寅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并具有高度的描绘客观事物的能力及熟练的表达主观思想情感的技巧,作品雅俗共赏,声名远播

徐渭

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书画家、文学家。

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道人,田水月等。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

自幼聪慧,文思敏捷。

且胸有大志。

参加过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