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6161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docx

习题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测试题

第3课宋代前后市的变迁

1.“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

A.是全国最大的城市B.夜市繁华

C.商人云集D.是全国的政治中心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明月夜”说明是夜晚的情况,“天下三分,二分在扬州”反映出扬州的繁华,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分析出扬州夜市的繁华。

故答案选B。

2.陕西民谣:

“我有一只小毛驴儿,……我骑着去赶集儿。

”这个“集儿”在宋代应属于()

A.城市B.都市C.草市D.夜市

解析:

C。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能力。

宋朝坊市制被打破,出现专门性的集市,如草市等。

3.据研究发现,《清明上河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这反映出北宋()

①商业活动空间限制打破

②商业活动时间限制打破

③城市经济经营手段先进

④城市经济活动较为繁盛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①是北宋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但题干材料未显示此类信息,因此排除①,故选D。

4.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C项材料中的“不禁街”,“夜归”反映了坊市制的时间开始打破。

5.(2016·浙江学业水平)唐诗云:

“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

……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

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

”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解析:

A.据材料“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可知,唐朝草市中有夜市,故A项正确;江南市镇在明清时期兴起,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到村寨出现草市,草市在南北朝出现,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专业市场在宋朝出现的,故D项错误。

6.“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解析:

D。

草市到六朝时出现,而且在农村,材料中有“郑人”可看出是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应当是农产品,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B项错误;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故C项错误;宋以前,市场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材料体现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

7.(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

B。

由长安商业店铺主要集中于东西两市,说明存在坊市制,而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可知南宋时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

8.(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有一处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错误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D。

①宋朝时期商业打破了时间界限,出现了夜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②开封府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③瓦子是宋朝出现的娱乐场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④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商帮之一,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材料中的“市”(  )

A.体现了草市的特点B.主要商品是农产品

C.与坊的界限被打破D.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解析:

D。

草市到六朝时出现,而且在农村,材料中有“郑人”可看出是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市场中主要的商品不应当是农产品,主要是人们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手工业产品,故B项错误;宋朝时,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故C项错误;宋以前,市场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材料体现了这一点,故D项正确。

10.(2018·河南平顶山高一下学期期中)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

B。

由长安商业店铺主要集中于东西两市,说明存在坊市制,而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可知南宋时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

11.(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下图为北宋末年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有一处不符合史实。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图中错误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D。

①宋朝时期商业打破了时间界限,出现了夜市,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②开封府是北宋京都官吏行政、司法的衙署,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③瓦子是宋朝出现的娱乐场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④徽商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商帮之一,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12.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

这一生活景象表明(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解析:

A。

无论是夜市,还是瓦子,都是商业经营的场所。

“通晓不绝”“终日居此”表明,北宋时期,市的经营已没有时间限制,这是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突破。

13.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解析:

D。

宋代都城很多地方都有出售凉食和出租铺席宅舍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宋代城市的商业功能进一步增强,突破了坊市的界限。

故选D项。

14.《隋都城图》题记:

“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

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

”由此可见,隋都城设计重在(  )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

C。

由材料可知,隋都在坊(居民区)周边建墙,是为了达到使“逋亡奸伪无所容足”的目的;“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也是为了便于管理。

这些都体现出便于官府控制的设计思路。

15.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分工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

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

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其政治功能

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

解析:

C。

根据图中文字信息,可知以城市为中心,形成了辐射周围的城乡分工,这说明秦汉至唐初的城市仍以政治功能为主,商业功能从属于政治功能,故选C项。

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于长安及五都(即下面所说的五个重要的城市)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司市称师。

市之地五都异之。

置交承五人,钱府丞一人。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以令狐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到任)禁游食,抑工商。

民有向街开门者,杜(杜绝)之。

——《隋书·令狐熙传》

材料三 两京诸市:

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

——《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四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材料五 (宋代的记录)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客贩往来……曾无虚日。

——《梦粱录》

请回答:

(1)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隋唐时期是如何进行商业管理的?

(2)与材料一比较,隋唐时期的商业管理与汉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材料四和材料五中反映两宋时期城市商业活动与隋唐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

解析:

(1)问从材料二可看出,隋朝的商业受到政府的限制,同时还禁止百姓沿街开设店铺;从材料三可看出,有市令等专门的官员管理市场,同时还有“日中”“日入前”的时间限制。

(2)问首先要依据材料一归纳汉朝对商业的管理,然后找出相似的地方。

从材料一看,汉朝对商业有如下管理:

设置专门的官员管理市,如“市令”“市长”,据此再和隋唐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第(3)问从材料四中“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可知此时已无时间限制;从材料五中“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可知店铺可随处开设。

答案:

(1)禁止沿街开设店铺,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有专门的政府官员进行管理;市的交易活动有时间限制。

(2)市中有官员进行管理。

(3)打破时间的限制,出现夜市;打破商业活动的地区限制,可以沿街开设店铺。

 

以下为赠送文件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

测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济南高二调研)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技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

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A )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

[解析] 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是在1964年,这一事件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影响,故A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指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故B项错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C项错误;成功研制出银河系列计算机是在1983年,故D项错误。

2.1958年,中国科学院把卫星研制列为全院第一项重大任务。

最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在( A )

A.12年后B.22年后

C.32年后D.42年后

[解析]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距1958年已经过去了12年,故A项正确。

3.“‘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

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会战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参加,为原子弹的制造和试验研制出10万多种专用仪器,设备和原材料。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A )

A.开发“两弹一星”,最主要是为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B.“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国家综合科技能力提高的体现

C.“两弹一星”同时带动了各类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D.“两弹一星”的研制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自强不息,协同合作的精神

[解析] 开发“两弹一星”是为了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客观上所起的作用,故选A项。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B、C、D三项都正确。

4.按照国务院签发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800万千瓦。

据悉,目前中国运行核电机组21台,装机容量1902万千瓦,在建的核电机组有27台,装机容量2953万千瓦,在全世界在建机组数排第一位。

下列有关我国发展原子能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1956年,我国把原子能列入全国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B.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84年,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开工建设

D.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座核电站

[解析] 秦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

故选D项。

5.2004年,我国首个“飞天广场雕塑”在辽西最大的转盘广场——葫芦岛市新区飞天广场落成,由雕塑《飞》、某航天英雄塑像和中外航天史浮雕组成。

与此事件关系最为密切的科技事件应是( C )

A.第一颗氢弹爆破成功三十周年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和返航D.巨型计算机“银河-I号”研制成功

[解析] 关键信息是“2004年”“飞天”“航天”。

由“航天”可排除A、D两项;由“某航天英雄”“2004年”可排除B项。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和返航,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此雕塑即为庆祝此事件而设立。

答案为C项。

6.1965年9月,中国学者首先在世界上成功地实现了人工合成具有天然生物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关于这项成果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有利于人类揭示生命的奥秘

B.有利于促进生命科学的发展

C.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D.有利于改良动植物品种和药物的研究

[解析] D项所说属于基因工程技术的意义,并非结晶牛胰岛素的意义,故选D项。

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用于奖励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公民,此后每年评审一次,次年年初公布结果并颁奖。

人们曾这样形容首届获奖者之一:

“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

”请问他是( D )

A.钱学森B.邓稼先

C.李四光D.袁隆平

[解析] 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

故说袁隆平“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D项正确,A、B、C三项与之不符。

8.(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实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是( D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C.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D.“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解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B项错误;杂交水稻“南优2号”选育成功是在1973年,故C项错误;“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是在2003年,是在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取得的成就,故D项正确。

9.(2019·焦作高二期末)“双百”方针一经提出,立即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使学术文化事业出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景象。

这主要在于“双百”方针( A )

A.为知识分子创造了宽松环境B.有助于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

C.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

[解析] “双百”方针是指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为知识分子发挥才能提供宽松的环境,促进学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故A项正确;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不是“双百”方针推动学术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双百”方针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但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项错误;“双百”方针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没有认真贯彻,被确立为长期性的国家方针与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10.(2019·海南八校高二联考)1957年,王蒙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因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

1962年,毛泽东对此说:

“反对王蒙的人提出北京没有这样的官僚主义,中央还出过王明、出过陈独秀,北京怎么就不能出官僚主义?

”由此可见当时( A )

A.中央对“左”倾思想曾予以纠正

B.“双百”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

C.党的工作重心是反对官僚主义

D.文艺领域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

[解析] A项与材料中“因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

1962年,毛泽东对此说”的表态相符,故A项正确;“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全面落实与材料中“因批评官僚主义而被划为‘右派’”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不能得出反对官僚主义是党的工作重心,故C项错误;彻底清算了“左”倾路线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1.建国后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科学文化事业生机勃勃,表现在( A )

①出现大批文学作品 ②拍摄了一些文艺影片 ③学术界探讨问题的风气浓厚 ④学校教育有新的发展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①②④

[解析] 建国后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科学、文艺等蓬勃发展,出现了大量文学作品、文艺影片,学术交流活跃,基础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故选A项。

12.197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以20世纪60年代初开发建设大庆油田为背景,以艰苦创业精神为主题的故事影片《创业》。

但这样一部影片却被诬为“毒草”,不许公演。

究其原因,合理的一项是( B )

A.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落伍B.与“左”倾文艺路线不相符

C.与“百花齐放”方针脱节D.“大跃进”已淡出历史舞台

[解析]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政治斗争、阶级斗争为主流的“左”倾路线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展现20世纪60年代艰苦创业精神的影片《创业》被诬为“毒草”,B项正确。

A项表述不准确,没有联系当时的历史环境;70年代“双百”方针基本停止,而且《创业》并不与“百花齐放”方针脱节,C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13.新时期以来,邓小平强调:

“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是三中全会决定了的,现在重申一遍,不允许有丝毫动摇”。

据此我们可以判断( C )

①“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②新时期文化事业又走上了健康的轨道 ③“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④文化事业成为我党的工作重心

A.①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 我党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故选C项。

14.“文革”结束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下列文艺作品属于“文革”后的是( B )

①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②电影《建国大业》

③京剧《智取威虎山》 ④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⑤寓言诗《蝉的歌》

A.①②③B.②④

C.④⑤D.③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建国以来我国文艺作品的识记。

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寓言诗《蝉的歌》都是“文革”前的作品;京剧《智取威虎山》是“文革”期间的作品;电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以爱情为题材,显然属于“文革”后的作品;电影《建国大业》拍摄于建国60周年之际,亦属于“文革”后的作品。

故选B项。

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近几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反网络低俗化活动,这一活动与我国确立的“双百”方针( C )

A.互相矛盾B.没有任何联系

C.并不矛盾D.针锋相对

[解析] “百花齐放”并不是允许所有的“花”开放,而只允许“健康的、有益的、符合人民利益的花”开放,故反网络低俗化活动与“百花齐放”政策并不矛盾。

故选C项。

16.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C )

A.全面教育 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

[解析] 注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向广大工农开门”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知当时教育方针为人民教育,故C项正确。

全面教育的内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要求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三者在材料中均无体现。

17.1977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让高中学生参加高考,不再搞群众推荐,从此拉开了恢复高考的序幕。

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 C )

A.否定了群众推荐制度B.实现了“学而优则仕”

C.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D.为下乡知识青年提供出路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其最重要的现实意义”,A项是对题干的重复;B项说法错误;D项是恢复高考的意义但却不是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故此题应选C项。

18.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A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的发展需要有前瞻性

[解析] “面向现代化”强调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面向世界”强调与世界接轨,“面向未来”强调教育要具有前瞻性。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C、D两项说法不全面,B项说法没有体现。

19.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C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可以判断此决定的核心主张是“科教兴国”,C项正确。

20.邓小平说: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D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注意时间限制“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而非“改革开放以来”,②错误;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是1983年,①正确;颁布《义务教育法》是1986年,③正确;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是1995年,④正确。

故选D项。

21.王军同学在整理父亲书房时,偶然发现书中夹着一份大学招生宣传册,其中介绍有某学校本科生在校人数,并设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等。

这份宣传册最早可能印制于( C )

A.20世纪60年代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建立了学位制度,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

故选C项。

22.下表为新中国历年高等院校招生数统计表(注:

1949年为当年高校毕业人数)。

年份

1940

1952

1965

1966~

1970

1977

1979

1984

1992

1998

2008

人数

(万人)

1.2

6.6

16.4

0

27

28.4

48

75

160

599

下列各项对此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B )

A.《共同纲领》的颁布促进了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B.三大改造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

C.政治动荡导致了“文革”期间高等教育瘫痪

D.“科教兴国”战略促使高等教育迅猛发展

[解析] 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结束于1956年。

由图表中的数据推断不出它的完成推动了同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故符合题意的答案为B项。

23.“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者被监护人按时入学……”这是我国哪部法律的规定( B )

A.《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解析] 由“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