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58766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docx

大学生就业难调研报告

调研方案

(一)调研题目: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研报告

(二)调查目的:

为了更真实的掌握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了解未来几年大学生的就业趋势;为了更真实的掌握企业招聘大学生现状,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为了更真实的掌握现当今在校大学生自身的素质,能力和就业期望,了解他们对就业形势的看法,从而能为大学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也让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的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避免“毕业就失业”的悲剧!

(三)调查对象:

不同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网民和社会群众

(四)调查地点:

重庆市大学城和网络

(五)调查时间:

2014年4月---2014年5月

(六)调查形式:

1.文献调查,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和视屏

2.调查问卷法(共11道题,6道单选,4道多选,一道开放性问答)

3.走访调查,跟一些附近学校的在校大学生讨论关于就业难的问题

正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一.就业难问题的现状

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而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北京毕业生签约率总体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

面对一降再降的就业率,大学生就业究竟路在何方?

二.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1.毕业生人数骤增

2003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人;

2004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80万人;

2005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人;

2006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13万人;

2007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495万人;

2008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

2009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1万人;

2010年:

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

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数近年迅猛增长,其直接结果就是目前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

近几年,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导致大学生供给量绝对值增加。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劳动力的社会实际需求增加缓慢,与过多的新增毕业生的数目相抵消后,形成相对供需失衡,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困难。

2.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

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

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3.就业市场不完善

虽然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

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

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

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

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4.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某些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5.大学生自身能力欠缺

我国大学生的适应期长。

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并且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工作经验,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

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知识的转化率低,不会活学活用。

思维模式固化,缺乏创新。

6.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现在大多数大学生:

1.没有创业精神

2.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

3.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

4.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

5.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7.就业定位不清,缺乏目的性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毕业生人数的急速增加,大学毕业生身份由“精英”走向“大众”。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三.对广大在校大学生的建议

就像“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一样,就业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为了避免“一毕业就失业”这样的悲剧发生,我们需要在大学期间不断地积累,提升,创新。

1.大学生必须放好心态,学会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学好专业,使自己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

毕竟,现在的社会还是以实力说话的。

2.在当今这个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仅需要学好专业知识,还需要会英语和计算机,为自己加加分。

当然,

简单的PS,漂亮的PPT,Word,Excel,也是必不可缺的。

3.也许现在我们的适应能力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但是,勤能补拙,相信通过在校四年的锻炼,我们对工作岗位的适应也一定可以

在2—3个月。

所以,在大学期间,在校大学生需要多参加一些活动,加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4.在我们的一生中,会碰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和磨难。

当然,在未来的工作中也避不可免,所以,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找不到工作,而灰心丧气,随时保持最积极的状态去应聘和工作。

5.人是群居动物,所以为了更好地施展自己,我们需要拥有强大的沟通和交流能力。

6.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为了不被社会淘汰,我们需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商业思维,增强核心竞争力。

7.最后一点,转变就业观念,虽然北上广深,国企,外资,公务员......是一线城市,铁饭碗......,但是西部地区,民营企业也不坏。

英雄不论出处,只要你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到哪里都会开创属于自己的宏伟蓝天。

参考文献

[1]1995年,陈昌贵在《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非经济学思考》中提出: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将会造成大量的教育性失业”。

[2]瞿振元和谢维和在《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类:

①结构性失业;②摩擦性失业;③体制性失业。

其中摩擦性失业就是由于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体制性失业是由于制度的不合理造成的,而结构性失业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轨引起的。

[3]菲利普.库姆斯著《世界教育危机》,赵宝恒,李环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他指出,“知识青年大量涌向本以饱和、又被严重的经济衰退进一步削弱的就业市场,从而引起职业队文凭等级的要求突然急速提高,造成了普遍的个人痛苦和不祥的政治动荡”。

[4]在20世纪初的英国,Beveridge(1909)首先提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之后又有许多人对之进行完善,特别是Hoyt(1978)提出了“可转移的”技能在就业能力中的重要性,它这种技能可使得被雇佣者在寻找下一份工作时变得容易。

从1980年起,就业能力成为工作者的元特征,它融合了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

毕业生就业能力的下降是其失业问题的一个原因。

而萨茹拉认为大学生除了应具备的就业能力除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外,还要具备:

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动手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经营能力等

[5]徐献红,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经济师,

[6]赖新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茂名学院学报,

[7]杜生民,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附录一: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问卷

 

您好!

我们是重师13级学生,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调查。

希望邀借用您几分钟时间来帮忙完成这份问卷。

本问卷实行匿名制,所有数据只用于统计分析,请您放心填写。

选项无对错之分,请您按自己观点在()内写上相应的选项。

(带*的可以多选)

谢谢您的帮助!

1.您的性别?

()

A.男B.女

2.对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您的看法是()

A.乐观B.一般

C.不乐观

3.你会选择一个与自己的专业无关的工作吗?

()

A.是B.否

4.毕业后,你会选择()

A.马上就业B.考研

C.自主创业D.出国

E.暂不就业

*5.你认为影响就业的因素是()

A.实践和工作经验B.沟通表达能力

C.社会关系D.外表形象

E.专业知识

6.你期望的月薪是()

以下

以上

*7.你选择工作方向的主要原因是()

A.兴趣B.高收入

C.专业对口D.创业机会大

*8.您喜欢去哪里就业()

A.沿海经济发达地区B.中北部大中城市

C.山区D.城镇农村

E.西部大中城市

9.对于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您能否接受()

A.乐于接受

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

C.坚决不接受

*10.你喜欢哪种工作单位()

A.国有企业,政府机关B.外资企业

C.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D.其它

11.请谈谈你对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看法,提一些相关的建议。

 

 

再次谢谢您的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