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5535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PPT 页数:312 大小:2.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2页
资本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2页
资本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2页
资本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2页
资本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资本论.ppt

《资本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论.ppt(3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资本论.ppt

资本论,马克思的理论至今也没有过时,这里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资本论中的深刻论述。

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它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

恩格斯曾经说过,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贬低以至否定资本论的思潮,认为资本论已经“过时”了。

这是毫无根据的。

资本论三卷长达2465页,近180万字,在校期间读完,特别是用目前这么少的课时讲完,十分困难,因此,我们用的是资本的节选本。

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A、教学课时2课时B、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序言和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C教学重点和难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D内容介绍,第一版序言,第一版序言写于1867年,共14段,说明了五个问题:

1、指出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关系。

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曾指出计划出6本书:

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

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出版了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撰写资本论。

2、指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必须用抽象法。

所谓抽象法,就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第一版序言,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对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对马克思的这句话,人们存在着不同理解:

指生产关系;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指劳动的组合方式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

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4、资本论研究的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

马克思认为,这是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加对马克思的这一段话的理解)5、预告资本论分卷出版计划及其内容,第二版跋,第二版跋写于1873年,讲了四个问题:

1、指出第二版的修改情况。

2、资本论的创作不是偶然的,它的产生具有客观必然性。

中心说明,资本论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丧钟就敲响了。

因为这时随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就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理论了,无产阶级也要求有代表自己利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应运而生,资本论就是为此目的而创作的。

第二版跋,3、驳斥德国资产阶级代言人对资本论的恶意攻击。

4、资本论运用的方法是辩证法。

在这里,马克思引了考夫曼的一段话来印证马克思的方法是辩证法。

这段话包括6层意思:

马克思认为,经济科学的研究,在于发现被研究对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马克思要证明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必然性;社会运动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的研究方法是唯物主义基础。

因为他研究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这些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马克思认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规律。

马克思是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去阐明社会形态的更替的。

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的主要内容,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的主要内容主要为四点,见教材P1314这里重点掌握马克思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观点。

思考题:

原文理解:

P10第五段。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卷于1867年出版。

1、体系结构和内容这一卷共七篇25章。

从体系结构来说,共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篇,原文三章,都作了节选),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在分析商品、货币理论的过程中,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这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篇,原文共17章,这里节选了7章的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通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考察,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这是本卷的核心和主体部分。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三部分(第七篇,原文共五章,这里节选了其中4章的部分内容),这部分考察资本的积累过程,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揭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2、方法本卷着重运用了矛盾分析的方法:

分析商品的内在矛盾;分析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商品和货币的对立发展为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3、第一卷在整个资本论中的重要地位是资本的流通过程和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基础;第一卷所揭示的m起源和本质,构成资本论的核心。

没有m生产,就不会有m的实现和分配。

第一卷所揭示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趋势,是全部资本论的主题。

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A、教学课时6课时B、研究的对象:

商品和货币。

对商品和货币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

商品和货币先于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起点;只有从商品分析开始,剖析劳动产如何取得商品形式,商品形式如何采取价值形式,价值形式又如何取得货币形式,才能进一步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

本篇科学地阐明了劳动价值理论,它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C、体系结构(本篇三章,全部作了节选)。

第一章着重分析商品价值的质和量及其表现形式,说明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值。

第二章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必然结果,揭示货币的本质。

第三章,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

D、研究方法:

矛盾分析法;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到综合的方法。

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E、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篇学习,使学生了解商品的内在矛盾、价值的本质,掌握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掌握货币和起源和本质;掌握货币的职能。

F、本篇教学重点价值的质和量;价值形式的发展;货币流通规律。

第一部分(第一篇)商品和货币,G、本篇教学难点商品拜物教;简单价值形式。

H、内容介绍,第1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剖析研究资本主义为什么要从分析商品开始(三点理由,教材P72)。

2、商品的使用价值。

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分析:

含义;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以一定量为前提。

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3、商品的价值。

这里要强调:

对价值的分析,是从商品交换出发的,说明决定这种交换背后的本质的东西。

一定要准确理解“价值”本身的含义,不能把价值与使用价值、效用混淆起来。

价值量的分析是一个难点,特别是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理论界有争论。

4、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只有建立起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解决价值的源泉问题,也才能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2、具体劳动及其特点:

含义;特点:

a生产不同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不同的;b、各种具体劳动的质的区别,形成社会分工;c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的条件,反映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3、抽象劳动作为价值,是同种劳动的产物;一般人类劳动,以简单平均劳动计量;价值量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4、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具体劳动是质的区别;抽象劳动是量的区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本节就是要研究货币的起源。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价值表现的两极: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关系:

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拆。

价值形式两极的确定:

完全取决于它们在价值表现中的地位。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2)相对价值形式(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首先应把价值表现两极的商品看成是同质的物;但是,两个同质的物(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个的价值得到了表现,另一个成为表现价值的材料。

商品的价值性质通过商品关系而显露出来。

(P)难点,重点解释。

商品价值本身通过商品的价值关系而表现出来。

(P)难点。

两种商品相交换时,就把商品价值分析的问题说出来了。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相对价值形式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

相对价值量变化的规律(与前面的分析相对应)。

(3)等价形式含义(P16)。

三个特点。

重点解释第三个特点(P18)(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简单价值形式的实质:

一个商品的价值通过它而得到独立的表现。

简单价值形式是商品内在矛盾的简单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矛盾通过两个商品的外部关系表现出来。

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同时又是劳动产品的简单商品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件上衣=10磅茶叶20码麻布=40磅咖啡=1夸特小麦=1/2盎斯金=其他商品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从质上看,这个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从量上看,消除了不同商品相交换的价值量上的偶然性。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2)特殊的等价形式每一种其他商品都成为一个特殊等价形式;种种具体劳动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3)总和的特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P21);扩大的等价形式的缺点(P2122);扩大价值形式要向一般形式过渡。

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C、一般价值形式。

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20码麻布1/2盎斯金=其他商品=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相对价值形式的变化:

说明相对价值形式的变化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相联系的。

等价形式的变化,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相对价值形式决定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对立发展。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D、货币形式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1/2盎斯金20码麻布=其他商品=前两种形式的变化都是本质的变化,而货币形式的出现,只是因为金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作为货币的金,原来就是商品。

价格形式。

货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心是阐明价值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社会关系。

1、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的神秘性质既不是来自使用价值,也不是来自价值规定的内容。

商品的神秘性质来自商品形式本身。

重点解释P页第二、三段。

在这里,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性质。

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商品拜物教的性质(P29)。

商品拜物教的根源: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离开商品生产的社会,商品拜物教就不存在了。

在这里,马克思对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的劳动作了预测(P32)。

第2章交换过程,这一章的内容与第一章第三节相同,都是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但考察的重点不同。

第一章第三节是通过对商品价值形式发展过程的考察,着重考察货币形式是价值表现的完成形式,说明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侧重于抽象的逻辑分析。

本章则分析交换过程的历史发展,进一步说明金银为什么会成为货币以及货币的本质,侧重于历史分析的方法。

第2章交换过程,1、商品交换的条件和交换的必然性私有制是商品交换的一个基本条件这里,马克思分析了所有制的问题。

商品的交换决定于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商品对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而对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

这一矛盾要通过交换解决。

2、商品交换的矛盾和货币的出现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想卖掉自己的产品,同时又都想使自己的商品成为一般等价物,矛盾产生了。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

(P34最后一段)即通过推出一种商品成为价值表现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商品就成为货币。

第2章交换过程,3、货币的历史形成过程和货币的本质中心说明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

交换由产品的偶然交换到商品交换开始时用于交换的是产品,因为它们不是为交换目的而生产;但随着交换过程的反复进行,交换成为经常的事情,这时,商品交换产生了。

商品交换中出现了一般等价物。

这是为解决交换矛盾的需要。

贵金属充当一般等价物,便形成了货币。

货币的本质(P37第3、4段)4、批判在货币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重点是批判货币金属论。

第3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价值尺度商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