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47773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 月考分类汇编 古诗词鉴赏.docx

浙江省届高三语文月考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

浙江省2020届各地高三月考古诗词鉴赏专题集训

(一)、(杭高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1-2题。

(7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3分)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4分)

 

(二)、(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3-4题。

(7分)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注】

此时诗人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任四会县(今属广东)县令。

蕲:

求。

古语有“三折肱,知为良医”的说法,此处的典故说明黄几复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

3.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简要概括黄几复的形象特点。

(3分)

                                       

4.请赏析“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主要表现手法及思想情感。

(4分)

                                       

(三)、(慈溪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5-6题。

(7分)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

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5.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

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

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6.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分)

(四)、(东阳市南马高中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7分)

送友人出塞

【吴伟业】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7.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试分析“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蕴含怎样的“情语”。

(3分)

8.试对诗歌最后两句做简要赏析。

(4分)

(五)、(富阳场口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7分)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②寒食草青青。

[注]①寒食:

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

②杜陵:

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9.《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

请作简要赏析。

(3分)

10.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六)、(杭高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完成11-12题。

(7分)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②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

①1094年,蔡京、章惇之流执政,元祐旧臣苏轼成了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才遇赦北还。

这首诗,就是1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

②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时值夜深。

11.这首诗颈联中所说的“鲁叟”是指,而“乘桴”说的是。

(2分)

12.纪昀评此诗说:

“前半纯是比体。

如此措辞,自无痕迹。

”“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的手法的?

(5分)

 

(七)、(西湖高级中学8月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7分)

题西溪无相院①(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①无相院:

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

镜子。

13、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3分)

14、诗句“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写景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八)、(杭州外国语9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7分)

春日唐•韦庄

忽觉东风景渐迟,野梅山杏暗芳菲。

落星楼上吹残角,偃月营中挂夕晖。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

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

15.“红尘遮断长安陌”中“遮断”一作“望断”,你觉得哪一种版本好,简要陈述理由。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清代陈廷焯云:

“韦端己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最为词中胜境。

”其实非词如此,诗亦如此。

请简要分析本诗中“似直而纡,似达而郁”的情感表达方式。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湖州三县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7—18题。

(7分)

行香子(宋)苏轼

携手江村,梅雪飘裙,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郊游。

17.本词多用忆旧和写今的穿插对比,且勾勒自然。

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今昔转换的过渡句。

(2分)

上阕:

下阕:

18.结合全词,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5分)

(十)、(考试院测试卷)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9—20题。

(7分)

东阳路旁蚕妇

(宋)翁卷

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

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

田家三咏(其三)

(宋)叶绍翁

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19.这两首诗都以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的态度。

(2分)

20.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

(十一)、(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7分)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

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

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

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21.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甚情绪灯前”中的“甚”字在曲中的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

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联谊学校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23——24问题。

(7分)

春夕[唐]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

【注】①五湖:

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归隐之处。

这里诗人指他的家乡浙江桐庐一代的大好山水。

23.简析首联中“送”字在诗中的作用。

(3分)

24.尾联中“自是不归归便得”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十三)、(宁波四中期始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

宫殿名。

25、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

答:

26、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十四)、(宁波万里国际学校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27-28题。

(6分)

塞上听吹笛高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回乐峰③前沙似雪,受降城④外月如霜。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不知何处吹芦管⑤,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梅花何处落:

笛曲有《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

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

②关山:

这里泛指关隘山岭。

③回乐峰:

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即当地山峰。

④受降城:

回乐县的别称。

⑤芦管:

笛子。

27.诗歌按题材分有山水诗、怀古诗等,这两首是,表达了主题。

(2分)

28.这两首诗的尾句中都有“诗眼”,请你分别指出:

、。

(1分)然后任选一个诗眼,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该诗眼的妙处。

(3分)

(十五)、(绍兴一中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9—30题。

(6分)

燕子矶

施闰章

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

向夕未知还。

[注]:

燕子矶:

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29.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具体说明。

(3分)

30.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钓者的形象及其寄予的思想感情。

(3分)

(十六)、(绍兴一中分校10月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31、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分析这两句为人们所赞叹传诵的原因。

(4分)

 

32、请用“缘景明情”的方法,鉴赏这首诗歌。

(6分)

 

(十七)、(台州中学第一次统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3-34题。

(6分)

行香子(宋)苏轼Ks@5u

携手江村。

梅雪飘裙。

情何限、处处消魂。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

向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

寻常行处,题诗千首,绣罗衫、与拂红尘。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

【注】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与好友知府陈襄同去郊游。

33.本词多用忆旧和写今的穿插对比,且勾勒自然。

请从上下阕中分别找出今昔转换的过渡句。

(2分)

上阕:

下阕:

34.结合全词,简析“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

(4分)

(十八)、(温州八校期初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5-36题。

(7分)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

家在江南黄叶村。

35.诗歌中哪几个意象点明李世南所画为秋景?

(3分)

36.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

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

(4分)

(十九)、(温州中学10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37-38题。

(7分)

小  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①寒花:

菊花。

37.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分)

38.这首诗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4分)

(二十)、(温州中学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9-40题。

(7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①,孤飞自可疑。

注①:

矰:

短箭;缴:

系箭的丝绳。

39.杜诗“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析。

(3分)

40.有人认为崔诗的三、四句是全篇警策,语简而言深,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5分)

 

(二十一)、(萧山九中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41-42题。

(7分)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4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

(4分)

 

4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分)

(二十二)、(萧山中学10月阶段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43-44题。

(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绿蚁:

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43.请赏析“玉人浴出新妆洗”一句的妙处。

(4分)

 

44.作者上片写梅与下片写梅,手法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4分)

 

(二十三)、(余姚五中(金兰合作组织)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淇上送赵仙舟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45.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4分)

46.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

为什么?

(3分)

(二十四)、(余姚中学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47-48题。

(7分)

【注】①卮:

酒杯。

②水沉:

沉香木。

③酴醵(túmí):

花名。

47.这两首诗共同表现了水仙花的哪两个特征?

(2分)

48.简要分析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5分)

(二十五)、(诸暨中学期中)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完成49-51题。

(10分)

归至武阳渡作①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②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注释]①此诗写的是诗人抵家时的一个情景。

②楝:

音lian,落叶乔木。

49.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2分)

50.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析诗的前两句“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4分)

51.有读者认为“篷底归人要认家”写为“篷底归人已认家”更好,你怎么看?

(4分)

参考答案

1.“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2.勾勒出了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志。

3.黄几复为官清廉、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却不得志、好学不倦。

(作为县令,却家徒四壁,见其清廉;“三折肱”说明他有杰出的政治才能,却屈居蛮荒之地,见其不得志;“读书头已白”见其好学不倦。

每点1分。

4.运用对比(1分):

上句追忆好友相聚之乐,“桃李”芳华、“春风”和暖,对酒畅饮;下句抒写别后的艰辛孤寂,朋友各自流转漂泊,“夜雨”之下、孤“灯”之旁,尽显凄凉(1分)。

抒写了自己的寂寞凄凉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分)(或:

名词意象的组合、烘托等手法,能结合诗句分析亦可。

5.(3分)颔联主要运用比喻(或“通感”)修辞,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

6.(4分)“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

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7.在黯然神伤的诗人眼前,猛然展出长虹古亭的外面荒草连接远处的天际的景象,以送

别之地的满目荒草寄寓友人流放之地的遥远和荒凉。

这无涯的荒草在萧瑟的秋风中伤心失色,凄凄含凄,也正如诗人一样,伤心无限。

8.答:

不知道西风吹拂,雪浪汹汹的“黑水”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

在“黑水”的对比中,透露着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的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的深切的牵念

和忧惧。

9-10、

11、(2分)鲁叟指的是孔子,“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

12.(5分)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13.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14.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

15.遮断好,故国遥远,关山迢迢阻断了回乡之路,(1分)甚至于眺望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表达作者羁留异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2分)

“望断“好,望断即望穿,(1分)刻画了一个羁留异乡极度盼望、期待、思念故国的游子形象。

(2分)

16.(4分)

首联东风拂面,野梅山杏芳菲,一副以春光明媚画面,(2分)但“迟”“暗”字突现,却有愁绪扑面而来。

(2分)

颔联所写之景“落星、偃月“极妩媚之态,温婉雅致,有怡然之情,(2分)却结以残角、夕晖,怅然若失之情自然流露。

(2分)

颈联借用“庄周梦蝶”一典,表达诗人羁留异乡的痛苦,“旅梦”旅居客乡之游子的思乡梦,但好梦难圆,纵风景独好,也徒增伤怀。

渐至主客难辨,物我皆失。

借“望帝化杜鹃”一典,营造凄凉悲伤的氛围,表达作者思乡之情。

(典故2分,表达情感2分)

清新的画面中别生一段愁绪,是古今骚客常作之叹,无关风月。

(总结句酌情给分)(评分标准:

紧扣评论“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在这首诗中的表达,举例2分,分析2分)

17.上阕: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下阕: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2分)

18.“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句巧妙地回答了“别来相忆,知是何人”的诘问,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1分)用拟人手法,(1分)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1分)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2分)

19.(2分)

农妇同情

每空1分。

意思相近即可。

20.(5分)

第一首通过蚕妇两鬓风尘的肖像描写与采桑露沾身的细节描写,表现她们劳作的艰辛;又借蚕妇之口道出“抽丝还人”的无奈与不平,突出劳动者内心的哀怨,似议非议,发人深思。

第二首选取“抱儿”、“送饭”两件最能表现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

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感染力。

第一首答出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第二首答出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给1分,分析合理给1分。

语言流畅给1分。

21.“甚”字,领起“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句,由景及情,表达了客子(游子)的愁苦情怀。

(2分)(评分:

写出“领起”或“由景及情”,1分;情感,1分)

22.(共5分)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2分)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

(1分)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

(2分)

23.①首联中的“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

②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诗人把春光(“东风”)拟人化了,依依为其送别。

③诗人面对着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的暮春景色,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触景伤怀,更加思念故乡。

(每点1分)

24.①“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语,深刻地传达出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做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

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悲愁痛苦之情。

③此外,从暗用五湖典故看,“归”字,除了归乡之意,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一语双关。

(①②1分③2分)

25、“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漏:

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26、运用了反衬手法。

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27-28、

29.颔联运用了

(1)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

(2)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鲜明对照,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

(3)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30.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悠闲垂钓的隐士形象:

他孤身独坐燕子矶头,仿佛已经许久了;夕阳落山,暮霭渐渐笼罩,他却浑然不知。

诗人借钓者形象,抒发了对朝代更替、世事浮沉的沧桑之感,表达了对恬淡宁静、清高自守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31.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

32.诗的前六句诗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富有诗意的秋日山村晚晴图:

菊花初黄,诗人骑马在山间小路穿行,神态悠然,任马随意行走。

夕阳西下,秋声回荡在山谷里,红似胭脂的棠梨落叶与洁白如雪的荞麦花将山村原野点缀得色彩斑斓。

诗的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

诗人在吟诗之后不知为什么忽感闷闷不乐,原来是蓦然发现村桥原野上的树像他故乡的景物而产生了思乡之情。

这样写,就使上文的景物描写有了着落,传神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悠然至怅然的变化,拓深了诗意。

(结合景与情的关系,景2分,情2分,总述作用1分,语言表达1分)

33.上阕:

故人不见,旧曲重闻;下阕:

别来相忆,知是何人。

(2分)

34.“有湖中月,江边柳,陇头云”句巧妙地回答了“别来相忆,知是何人”的诘问,将人对他的思念转化为自然物对他的思念,(1分)用拟人手法,(1分)将无情的自然景物赋予有情的生命,(1分)含蓄而有诗意地表达出词人对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的绵绵情思。

(1分)

35.(3分)落涨痕、疏林、黄叶(一个意象1分)

36.(4分)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

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

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

(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37.“窥”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想一睹其真容,生动地突出了小园景物的美丽动人,富有魅力。

(分析及效果2分)

38、幽竹亭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