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45971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docx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

论文格式范文参考

中文摘要

“对于”是一个很常见的介词。

本文从语法和语义上对“对于”的一系列实例进行研究,论述了有关“对于”的一些功能。

并且重点从句式语法的角度来审视“对于”句的句式义,从配价语法的角度论述了“对于……的”的修饰限定功能。

本文首先概述了前人的研究状况,然后针对学术界对“对于”的分析一般着重于其语法上的引导受事的功能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力图更全面的介绍“对于”的功能,提出“对于”除了引导一些受事的宾语之外,其介绍的成分还可以是谓语的对象,是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判断有关的非受事的人或事物。

本文的主要章节论述了“对于”句的句式义,文章从认知语法的观点出发,承认句子的组成成分对句式整体意义有巨大贡献的同时,更重视句子的整体意义。

文章认为句式意义大于组成它的词语意义的总和,试图利用句子的句式义对句子的组成进行解释。

本文按照谓语动词的特点抽象出句子的句式义,认为“对于”句的句式义含有相对静态的语义特征,同时也强调了这一句式义对谓语动词的限制性。

在其后的部分根据配价理论对“对于……的”所能修饰的成分进行了考察,从动词配价和名词配价两个角度对“对于……的”能修饰的成分进行了分类,多方面的解释和分析了有关这一介词的现象。

关键词:

“对于”句句式义相对静态特征“对于……的”

 

ABSTRACT

“Duiyu”isafamiliarpreposition.Afterthestudyofaseriesofinstancesabout“duiyu”,thepaperdissertatesthegrammaticalfunctionof“duiyu”.Theemphasesofthispaperistosurveytheconstructionmeaningofthe“duiyu”constructionincognitivegrammarterms,andtodiscussthefunctionof“duiyu……de”.

Inthefirstpartofthispaper,itgivessomeanalysistothefunctionof“duiyu”.Traditionalopinionsaysthatthedirectobjectof“duiyu”isapatientofpredicate.Basedontheconclusionoftheformerresearchers,thispaperfigureoutthat“duiyu”alsocanbeusedtointroducesomebodyorsomethingconnectedwithpredicate,whichisnotapatient.

Inthemainpartofthispaper,wediscussedtheconstructionmeaningofthe“duiyu”construction.Itpaysmoreattentiontotheconstructionmeaningofasentencethanonepartofthe“duiyu”construction.Theconstructionmeaningofthe“duiyu”constructionimplicatesacomparativestaticstate,thenitrestrictstheverbsofthewholesentence.Besidesthispart,thepaperclassifiestheverbandnounconfinedby“duiyu……de”accordingtoChineseValenceGrammar.Thepaperaimstoillustratethefunctionandusageofthepreposition“duiyu”.

KEYWORDS:

The“duiyu”construction,Constructionmeaning,Comparativestaticstate,“Duiyu……de”

 

料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句的句式义含有相对静态特征,即句中的动作常表示对“对于”引出的介词宾语的一种相对静态的描述,句子整体多体现出性质状态类的特征。

之后我们又分析了“对于”句常见的两种句型,从句式语义角度分析其同异之处。

第三,我们从配价语法的角度对“对于……的”作定语的用法进行探讨,初步解决“对于……的”能修饰哪些名词和动词以及“对于”的宾语和所修饰的名词或者动词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

通过这些可以探讨“对于……的”格式产生歧义的条件,以便于我们进一步掌握介词“对于”的用法。

本文所选语料大多出自现当代作家的作品,还有一些是网络上经常使用的句子。

1.2研究综述

1.2.1传统方法对“对于”的研究

“对于”作为一个介词,功能丰富复杂,使用广泛灵活,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中一直都不会少了这个词。

以往许多语法论著都涉及这个问题,有的也展开细致的分析,对“对于”把受事提前的功能更是详细说明,其他研究还有从话语功能角度、与主宾句转换角度进行的。

这些研究虽然详略不同、看法有别,但是就研究方法而言却是一脉相承的。

下面是《现代汉语八百词》里关于“对于”功能用法的一段文字,从中反映的研究方法比较有代表性:

这里主要是从“对于”所接成分的类别来进行描写。

其他研究还有从虚词所接成分简单还是复杂这个角度来说,由“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做状语时,一般要求中心语是个复杂形式,与其形成对比的是由“对”组成的介词结构作状语时就没有这种要求。

例如用“对”时,我们可以说“对他要好好帮助”“对他能不能批评”,也可以说“对他帮助”“对他批评”;可是用“对于”时,我们可以说“对于他我们要好好帮助”“对于他能不能批评”,但是不能说“对于他帮助”“对于他批评”。

这也是虚词用法研究的一个方面。

从位置上来说,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与“对于”引导的成分同现时,“对于”这个介词结构只能在它们的前面出现。

比如“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会妥善解决的”、“他们对于这件事都有意见”。

“对于”引导的介词结构在主语前后都可以,只是有意义上的不同。

我们认为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两大缺陷:

(1)缺乏严密的推导分析,凭主观理解罗列结论。

(2)注重“对于”的功能的分类描写,忽视其功能分化的前提条件。

由于上述缺陷所致,传统的对“对于”的分析,一方面不够严谨、科学;另一方面人为地割裂了“对于”与其所介宾语之外的其他主要句法成分之间固有的语义联系。

1.2.2“对于”引导受事说法评析

1.2.2.1从语义角度的研究述评

对“对于”用法的研究,人们主要是把兴趣放在了其所介宾语是不是受事上,大部分人都不会否认,“对于”在使用中有一项比较明显的功能,即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搭配后跟谓语发生关系,表示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或与它相关联的事物。

最早研究“对于”的学者们也往往注意到这点,因此常得出“对于”引导受事等说法。

在《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丁声树先生也指出“对于”后面的宾语,有时候在意义上是动词的受事。

这类例子有:

上面的例子中,例

(1)“新制度”在意义上是“接受”的受事。

(2)“看轻”的受事也是介词“对于”的宾语“头发”。

例(3)“车”在意义上是“爱惜”的受事。

例(4)“老的思想”是“对于”的后接成分,在意义上是“碰”的受事。

例(5)中,“宝滟的世界”是动词“妒忌”的受事成分,例(6)动词“恨”的受事是“他的母亲”,也就是介词“对于”的宾语。

例(7)动词“提倡”的受事是“对于”的宾语“加速”。

例(8)中动词“表示怀疑”的受事就是“‘优胜劣汰’的系统的优越性”。

他们具有共同的特点。

形式上,介词“对于”的宾语可以移到句子的谓语动词后充当句子的宾语;意义上,“对于”的宾语是句子谓语动词的受事成分。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有很多“对于”的实例都是这种类型的,因为“对于”的这种用法的存在确实很普遍,所以有些人就会认为,“对于”的语法作用就是引进动词的受事,而对“对于”其他的功能或忽略了事,或语焉不详。

事实上我们研究发现有很多“对于”的引导成分不是受事的情况,所以是不能用引导“受事”对“对于”的功能一言以蔽之的。

在实际语料的考察分析中我们发现了“对于”所介宾语不是动词受事的例子占有很大比例。

介词“对于”引导对象。

介词“对于”引导的成分语义上来说可以是谓语成分所指的对象。

我们用的以上我们之所以列举大量的例子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地说明介词“对于”引导的成分不是用“受事”这一概念就可以轻易的概括得了的。

仔细考察大部分“对于”句的事实用例,我们可以说,“对于”除了引导一些受事的介词宾语之外,其介绍的宾语还可以是和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判断有关而非受事的人或事物,其中包括对象、与事和处所等。

其实,上面这些关系我们也都可以用“范围”来概括,所谓“范围”,就是指“对于”能指示某个言语单位表达的语义内容适用的范围。

这个范围通常是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物、特定的行为。

某个言语单位表达的内容只是相对于特定的人、特定的事物、特定的行为来说是真实的,否则不一定是真实的。

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对于”所介的宾语不一定是谓语的受事成分。

1.2.2.2从语法角度的研究述评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也知道,“对于”所介的成分为受事是从语义上来说的。

从语法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这一点说成“对于”介绍动作支配的事物。

那么,我们也知道,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对于”还可以介绍与动作、状态或判断有关的事物,也可以介绍动作的发出者。

前者的例子比如:

“对于广州的年宵花市,我常常有这种感受。

(秦牧)”这里“对于”介绍的就是与动作“感觉”有关的对象“广州的年宵花市”。

后者的例子有:

“对于我们党和每一个党员同志,即使到了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延安精神还是要保持。

(柳青)”此句中“对于”介绍动作“保持”的发出者“我们党和每一个党员同志”。

如果单纯的说“对于”的功能只是引出受事、表示强调等等,确实是不对的。

因为“对于”所介宾语大多数意义上是动词的受事,所以在这个基础上很多人还探讨了“对于”句和主谓宾句的转换条件。

傅雨贤在中山大学学报上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对于”句与“主谓宾”句的转换及其条件》的文章,文章立论的根据就是介词“对于”常常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为一种介词结构,跟谓语发生关系,表示谓语动作支配的对象或与它相关联的事物。

然后把可以由“对于”句转为“主谓宾”句的句子根据动词的特点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把能够由“主谓宾”句直接转为“对于”句的句子根据其谓语动词的特点进行分类,抽象出谓语动词的特点。

这样就事论事虽然不能说是没有用处,因为至少他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材料,让我们可以充分观察“对于”这一介词使用的现象。

但是毕竟没有上升到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也就谈不上什么规律,至于一些句子内部出现了不能转换的问题时就只好归结为“句子结构的内部矛盾关系所决定的”这样的理由。

单纯的现象归纳不是我们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我们要的是对现象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1.2.3对“对于”和“关于”的比较生发的语义考虑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对“对于”的语义分析在某些文章中有所涉及,但是大都谈得较为粗略。

有人曾经把“关于”和“对于”的区别从三个平面理论角度分析过。

在实际语用中,“关于”和“对于”具有某些相同的语义特征和功能。

比如二者可以组成介词词组放在句首。

做状语时,“关于”只能用在主语前,又可用在主语后,谓语前。

但当二者做定语时,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般观点认为,“对于”主要表明动作行为明确的针对性,目的性;有强烈的选择意向,有排他性。

而“关于”及其后接成分指出与中心词相关的方面,不强调施事者。

从语义指向角度来分析,这种情况下,“关于”和“对于”虽然都是做定语,但是“关于”联系的是体词性成分,“对于”联系的是谓词性成分。

如:

“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则指向谓词性成分“团结、争取”。

虽然“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语义上可以理解为“团结、争取”的宾语,但是句式的变换应该只是前后话题或表达重心有所不同,变换后要和原句的语义一致,并且都能成立,只能变换为“我们对于犯错误的同志要团结、争取”,而

(1)中可以说“我们以后再讨论关于明年的计划”。

1.2.4对“对于”研究的其他方面

从以前的研究来看,对“对于……的”作定语的情况按照配价语法的观点分析得比较详细,通过配价的观点来考察“对于……的”所修饰的中心语的条件,论述缜密。

至于含有“对于”句式整体的意义的研究,“对于”在句式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点则不曾有人问津。

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里,句式语法的理论已经引入,按照句式语法理论的观点,语言研究要重视对一个个具体句式的研究,而且要从具体句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来考察分析句式内部词语之间的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

而具体的句式不能只限于跟基本论元结构式相关的那些句式,应该包括所谓的“变式”,包括可能由于语用因素所造成的句式。

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句式语法理论出发,尝试解决“对于”句这一句式赋予句子成分以什么样的角色,具体的句子成分又是怎样影响句式意义的这一问题,并通过具体的研究来推导“对于”的语法意义。

 

第二章“对于”句的句式义

2.1有关句式义的观点

以往关于现代汉语介词“对于”的研究,多是着眼于“对于”的功能是否是引出动作的受事,特别是通过与其他句式的变换来考察“对于”的语法功能。

在这方面的一些典型的成果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有:

当强调“主谓宾”句的宾语的时候,“对于”可以把宾语提前。

但是对谓语有一些限制,比如表示发展、变化、存在以及“像、姓、是”等的动词谓语虽然可以带宾语,但是名词宾语和“对于”组合后却不能移到谓语前面去。

还有其他一些“对于”及其所带宾语不能移到谓语后去的情况也都做了细致的说明,解释了不能互换的原因。

转换以后的句子,从结构主义的角度来说,语义基本相同,只是形式有所改变而已;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形式上的改变,都是由于语义的改变引起的。

所以我们有必要检讨我们的变换观。

从句式语法理论的角度看来,变换的方法是不成立的,因为变换观的一个基本的假设就是变换前后的句子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始终维持不变。

而从“句式语法”(ConstructionGrammar,Goldberg1995)的观点来看,句式的语义不是完全能从句子的组成成分及已有句式的意义自然推导出来的,变换的观点往往引导我们忽略句式本身的一些重要特点。

我们先看一个可以和一般“主谓宾”句自由变换的例子:

右侧的例子明显是对“对于”所带宾语的一种处置方式,动词上表现为一种静态的行为,而不是动作,或者可以这样说,右侧的句子是对某事的一种态度、意见或所处状态的一种陈述。

而左侧的句子是一种动态的陈述,按照一般的叙述方式产生的话语,当然不像右侧的句子一样,让人从直观上感觉有强调的意味。

因为从信息传达的角度来说,感知物和基本感知模式不相同时,会刺激人的注意力,对事物的感应更强烈一些。

“对于”句在这里和一般的“主谓宾”句相比而言,就是属于给人强烈感觉的句式。

一般的陈述句(上面左侧句子)动作性强,是事件主体自身的一种活动。

“对于”句则动作性相对较弱。

句式之间的差异不仅仅是语用意义上的变化,句式本身有着重要的内容,如果仅仅着眼于可变换的动宾语义关系就会忽视句式的重要内容,这就使我们要进一步追求对“对于”句的根本性的解释。

沈家煊指出,“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Gestalt),……只有把握句式的整体意义,才能解释许多分小类未能解释的语法现象,才能对许多对应的语法现象作出相应的概括。

”我们相信,以往学者对“对于”句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考察的结果如“对于”的“受事”说、“对象”说,认为“对于”的功能是关涉、情况、范围、条件、方面等等,都不是互无关联的个别特征,而是和介词“对于”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句式语法认为,句式的意义既不是其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加合,也不是能从其他结构推导出来的。

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就不应该简单的认为“对于”只是有引出“受事”、“对象”等等功能,而应该研究句式赋予了那些成分以什么意义,在当中“对于”又是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一方面着眼于“对于”及其共现成分的句式语义,不做简单的分解式的分析,另外一方面还要从句子的本体出发进行研究,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佐证。

2.2“对于”句的句式义

2.2.1分析“对于”句的句式义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

句式的整体意义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句式对进入其中的动词的选择限制条件是什么?

一种词类的序列是不可能自己产生句式意义的,那么一种最有可能的答案就是,句式的意义是由动词的论元结构提供的,动词的论元结构中各论元角色之间的语义关系的抽象化为有关句式提供了最初的意义。

2.2.1.1从“对于”句中的动词来考察句式义

探讨“对于”句的句式意义,需要考察“对于”句的成分,我们先来看句子的谓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V的语义性质是我们要格外重视的,它的语义特征对整个结构的表义类别影响是直接的、决定性的,它规定了整个结构要表达的核心意义。

我们的工作就是从分析V的语义类别入手,详细具体地描述“对于”句地几种表义功能。

核心动词为心理感受类。

首先请看下面的例句:

这类句子中,介词“对于”的宾语在语义上不是“进行”等形式动词的受事,而是形式动词所接的名动词的受事。

这类句子如果按照常规变换为一般动宾句的话,“进行”类形式动词就要“消失”,而名动词变为动词谓语。

2.2.1.2“对于”句的句式义——表相对静态特征

综观上面的动词,它们在表面上看来是各各不同,有心理感受类、判断类、评价类等等,似乎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

但是我们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无论是“感受到”和“觉得”,“是”和“不是”,“有”或“没有”,还是“给予”和“进行”等形式类动词,他们都共同体现了一种特征,那就是一种静态的特征。

我们这里所讲的静态的特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含义,比如说静止的一种状态,一点儿不包含动态,诸如形容词之类的,只是一种状态;而是说在句子里面动词的意义只是一种评价、判断、叙说,而不涉及剧烈的动态的变化。

我们讨论的“对于”句这一句式包含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离散”和“连续”是一对相反的语义特征。

“离散”指的是具有明确边界、可分离的一个个单位,“连续”指的是没有明确边界、连绵不断的现象。

还有“精确”和“模糊”表达的也是类似概念,凡是离散的东西都可以精确计算,反之凡是连续的则只能模糊计算。

我们借用这一概念认为动作行为可以分为绝对静态、静态(也可称为相对静态)、动态(相对动态)和绝对动态。

“对于”的作用就是引出动作行为的事物或者说范围,那么动词对这个事物或者说是范围在性质动态等等方面的一个描述。

属于相对静态的范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于”句的句式具有的意义。

2.2.2对“对于”句的表现形式的研究

2.2.2.1对“对于”句的两种基本句型介绍

“主语·对于+O·谓语”和“对于+O·主语·谓语”这两种汉语“对于”句的表现形式,也可以称为两种基本小句型。

在这里,我们的“O”仅指介词“对于”所介的宾语。

前者的例子有:

2.2.2.2对“对于”句两种基本句型的比较及其结论

对“对于”的研究,我们不能只是凭借语感和直觉来判定,而是要给予科学的解释。

按照布拉格学派的创建者马泰休斯(V.Mathesius)的实义切分法,可以把一个句子切分为“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

主位往往是句子的第一个成分,是叙述的出发点、对象或基础;述位则是对主位的叙述、描写或说明,是叙述的核心内容。

从信息结构上来看,主位传达的是交际双方已知的信息,述位传达的是未知信息或新信息。

当述位传达的新信息集中在句中某一个较小的语法成分上,就构成了所谓的“焦点信息”(focusedinformation)。

请看下面两个对比的例子:

关于主位化功能的本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郑良伟先生曾经做过精辟的论述。

他认为,只有非焦点成分才能主位化,“非焦点成分的主位化就是一种焦点结构(focuseddevice)。

因为被主位化的成分越多,述位被留下的成分就越少,其中包含焦点成分。

如果这个焦点存在的话,就更容易被识别了。

”郑先生的观点在这里可以归结为两点:

一,只有非焦点成分才能主位化;二,主位化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焦点信息,便于受话人识别。

“对于”的主位化功能确实如此。

按照这种观点,例

(1)和

(2)中B句的主位都是非焦点信息,也就是说,至少在交际双方来说,被“对于”主位化的这些成分都是已知信息,发话人所想要传达的焦点信息是主位化后留下的述位成分。

发话人的目的显然是通过“对于”把上两例A句中的述位的非焦点信息主位化,以此来突出述位的焦点信息。

主位化后,B句的述位结构要比A句简洁得多,受话人也极容易识别发话人所要强调的重要信息。

显然,我们上面讨论的是“对于”在主语之前的情况,也就是说“对于+O·主语·谓语”这种句型。

可以知道,这里“对于”主要的功能就是使非焦点结构主位化。

那么在句子“主语·对于+O·谓语”中“对于”的功能又是什么呢?

我们认为,当“对于”及其所接成分在主语后面的时候,也就是说“对于”直接做句子中谓语动词的状语的时候,“对于”更多的是一种限定的功能,限制动作行为的对象范围等。

2.2.2.3研究中的例外

研究中我们发现还有一种和上述所举情况不符的句子,例如:

这种主语隐现自由,位置在介词“对于”前或后自由的句子,应该是含有上述两种句型的通性。

两种句型的特点在这种句子中兼而有之。

那么让我们给其加上主语后进行研究。

下面让我们来看主语加在例

(1)后的结果:

很明显,

(1)A句中,“对于”的功能主要是限制“加大打击力度”的范围,以前的研究中曾经提到过“对于”的一些用法,其中经常提到的是“对于”介绍动作所支配的事物。

比如:

“这就是以想见无论在怎样困苦中,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强烈憧憬。

(秦牧)”句中“对于”介绍“憧憬”的意念宾语;介绍与动作、状态或判断有关的事物。

比如:

“李自成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他对于明室的待遇也非常宽大。

(郭沫若)”介词“对于”介绍与状态“宽大”有关的对象——明室的待遇,介词“对于”的宾语“明室的待遇”仍是动词“宽大”意念上的宾语;介绍动作的发出者,比如:

“因为这种语言,对于不识字的群众,也还是听不懂的。

(鲁迅)”在这里,“对于”这个介词介绍的就是与动作“听”的发出者“一般不识字的群众”。

介词的宾语“一般不识字的群众”是动词“听”的意念上的宾语。

在句子类型和例

(1)A句相同的句子中,介词“对于”都发挥了类似的作用。

那么例

(1)B句中,我们根据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句子的“主位”是“对于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句子的“述位”是“执法人员要加大打击力度”,“对于”起到了使句子的非焦点成分主位化的作用。

2.3“对于”句的句式与“对于……来说”句的句式比较

“对于……来说”也可以作为一种句式单独考虑。

有比较,句式义便于掌握。

“对于……”与“对于……来说”据考察是一对脱胎于“于”字母体的孪生姐妹。

“对于……”是介词词组,“对于……来说”是介词复合词组,白话介词“对于”来自文言介词“于”。

而且我们也知道汉语中大部分介词都是由动词通过一系列的衍生机制转化而来的,但是“于”是例外的一个。

“于”字义项繁多,后用“对于”专表对待和相对关系,是一种进步,再后来为了区别对待关系和相对关系,又出现了“对于……来说”。

一般用“对于……”表对待关系,“对于……来说”表相对关系,但是“对于……”本身带有两种基因,只是为了增强句式明晰度才会附上“来说”,所以也不能仅凭“来说”识别对待关系和相对关系。

“来说”可不可以省,要依据句义,句义明显无对待关系,只是表相对关系,可省。

如果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