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6.docx
《单元检测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检测6.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检测6
第六单元知识与能力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沿溯(shuó) 郦道元(lì) 僦赁(lìn)
B.绝巘(yǎn) 亦未寝(qǐn) 雷霆(tíng)
C.涧肃(jiàn) 夕日欲颓(tuí) 一舸(gě)
D.素湍(tuān) 藻荇(xìng) 罗绮(qǐ)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
断绝)
B.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回:
回旋)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欣赏)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既望:
农历十六)
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与其他句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句是( )
A.盖筒桃核修狭者为之。
B.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C.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C.饮食百物皆倍穹时。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康乐/公/以来/,未复能/与其/奇者
B.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6.下列相关的文学常识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
A.《三峡》——《水经注》——郦道元——南朝魏
B.《答谢中书书》——《陶庵梦忆》——张岱——明末清初
C.《观潮》——《武林旧事》——周密——宋代
D.《使至塞上》——五言律诗——王维——唐代
7.默写。
①《归园田居》中具体描写劳动情景的诗句是:
, 。
②《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
, 。
③《使至塞上》流传最广的诗句是:
, 。
④征蓬出汉塞, 。
(王维《使至塞上》)
⑤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二、诗词理解与赏析
8.对下面这首北朝民歌赏析欠妥的一项是( )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A.这首北朝民歌,歌颂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B.“穹庐”是游牧民族的活动居室,用穹庐比喻草原天空,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
C.民歌写川、山、天、四野、牛羊,由上而下,再到四野,又由近而远,有层次,有立体感。
D.一个“风”字令人欣赏,清风吹过,草浪起伏,牛羊闪现,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
三、阅读理解
(一)①到于夏水襄陵,沿sù( )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yǎ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shù( )其间,清荣jùn( )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zhǔ( )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zhān( )裳。
”
9.根据拼音,在文中的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襄:
②虽:
③奔:
④疾:
⑤湍:
⑥良:
11.第①与第②都是写江水特点的,试比较这两段所写之水的特点有何不同?
12.第③段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试用文中一个字来概括。
答:
特点:
感受:
13.选文共写了三峡的哪些景物?
其特点怎样(用文中一个词作答)?
答:
所写景物有:
;其特点:
。
14.选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15.试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16.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2分)
④念无与为乐者 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但少闲人
20.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2分)
译:
21.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
(事),这是事之雅者;
(景),这是景之美者; (情),这是情之深者。
(3分)
22.文中“闲人”指谁,该如何理解?
(2分)
答:
23.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答
(二)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
“怪哉!
雨雪三日而不寒。
”晏子对曰:
“天不寒乎?
”公笑。
晏子曰:
“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
“怪哉!
寡人闻命矣。
”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今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
“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
17、解释句中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霁____________
(2)立有间。
间___________
(3)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被_____________
18.翻译: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19.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
”?
(三)荷花之迷
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
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
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
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
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褒鲜艳色彩。
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
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
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
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
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
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莲子辜苍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
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死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效应:
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20.文中说到“荷花效应”。
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21.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
“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22.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
请一一概括回答。
2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A.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花瓣表面尽是疙瘩,十分毛糙。
B.因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粒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C.文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就是指能修理细胞本身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
四、写作
24.题目:
启迪
生活中,老师、朋友的几句良言,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自然界中的某一景致……都会感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切地感悟生活,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以记叙为主,也要有适当的抒情、议论。
2.不少于600字。
第六单元知识与能力测试题参考答案
1.A2.A 3.B4.C5.C6.B
7.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④归雁人胡天⑤山随平野尽
8.C
9.溯嗽漱峻属沾
10.①漫上②即使③快马④快⑤急流的水⑥确实
11.第①突出水势,急快;第②突出水色,清绿
12.寂静凄寒充满哀愁
13.山、水、树清荣峻茂
14.按照时间顺序
15.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
16.略
17.
(1)雨后初晴.
(2)一会儿.(3)通"披",穿.
18.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
19.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讽刺了景公养尊处优,不知百姓之饥寒,令景公感到惭愧。
启示:
在安逸的生活方式下要学会换位思考,知道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不能一己私利,只追求自身的满足。
20.荷花效应:
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不受污染。
21.第一问:
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后一问:
表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2.三个特点:
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23.AD
24.略
第六单元综合测试题
1.A2.D3.A4.D5.B6.C7.C8.C9.B10.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②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⑤归雁人胡天⑥山随平野尽⑦疑无路,柳暗花明⑧清流见底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晓雾将歇沉鳞竞跃11.溯嗽漱峻属沾12.①漫上②即使③快马④快⑤急流的水⑥确实13.第①突出水势,急快;第②突出水色,清绿14.寂静凄寒充满哀愁15.山、水、树清荣峻茂16.按照时间顺序17.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18.略19.①想到②睡③一起④只,只是20.略21.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22.指作者与张怀民,能超脱尘俗以豁达的胸怀应对事物。
23.略24.荷花效应:
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不受污染。
25.第一问:
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
后一问:
表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26.三个特点:
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27.AD28.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1)
(本卷120分,完卷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4分)
急湍()飞漱()竹柏()青荇()
.京yīn()百ɡě().hén迹()荒huì()
2、解释加点的词。
(5分)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四时俱备()
步于中庭()随波而逝()溯迎而上()
余拿一小船()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但使愿无违()
拄杖无时夜扣门()
3.根据要求填空(6分)
(1)《归园田居》表明作者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以传神之笔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3)《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江上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4)《登岳阳楼》中概括诗人流离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
(5)《记承天寺夜游》中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6)《黄鹤楼》中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
4.读写结合。
(5分)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谈起王维的《使至塞上》时,曾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为几何教学内容进行了非常大胆的构想。
他认为这句诗中不仅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几何图形,而且各种图形之间还形成了非常奇妙的几何关系。
现在请你大胆想象,用平实的语言,为这句诗中所隐含的几何图形及图形之间可能存在的几何关系写一个300字左右的文字说明。
要求;①条理清楚,语言简明。
2可以图文配合,相互印证。
5.下面是一份分别对400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
请根据这个情况调查表,回答后面的问题。
(6分)
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调查表
类别
主动回答
被动回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小学生
354
88.5%
26
6.5%
初中生
306
76.5%
72
18%
高中生
228
57%
118
29.5%
(1)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什么问题?
(3分)
(2)针对这一问题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3分)
6.比较探究。
(3分)
《答谢中书书》与《记承天寺夜游》都是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
试加以分析。
二、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
完成7——26题。
(一)古诗鉴赏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
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7.解释下面的词句。
(2分)
①太清:
②端居耻圣明: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分)
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
C.“欲济无舟楫”写涛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
9.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
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 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
(二)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
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
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
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
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0.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
11.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1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
15.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
(2分)
(三)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
己亥之二月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是日,更定矣
(3)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4)而此地适与余近
17、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2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9、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
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
(2分)
20、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
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分)
(四)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2分)
素湍绿潭湍:
林寒涧肃肃:
哀转久绝转:
虽乘奔御风奔
22.判断正误。
(2分)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从侧面描写三峡的险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从正面写出三峡的险恶。
()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俯视所见;“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写仰视所见。
()
③选段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有静有动,例如“湍”和“潭”、“回流”和“倒影”、“绝巘”和“飞瀑”即是。
()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是动词用作名词。
()
23.翻译下列句子。
(5分)
①重岩叠蟑,隐天蔽日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③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4.选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2分)
25.按要求填写相关的语句。
(附加题,不计分)
①表现群山高峻的语句:
②表现水流急速的两个四字短语:
③表现山河秀丽的两个四字短语:
④表现秋境的凄清的两个四字短语:
13.文章的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什么?
(2分)
三、写作(50分)
日历是生活忠实的记录,我们的每一天都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日历具有生命感,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已将难忘的昨日珍藏于你的生命史?
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明白鲜活的今日需要你去填补?
当你翻过一页时,你是否意识到美好的明日等待着你去创造?
让我们伴随“日历”,将人生岁月谱写成永存的诗篇。
请以“日历”为话题,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tuānshùbǎixìng尹舸痕秽
2.驾驭快四季到去、往逆流迎着潮头撑、划罢了只随时
3.
(1)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5)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提示:
在这两句诗中,有这样几种已知图形:
大漠、落日——面(平面与圆),孤烟、长河——线(直线与曲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就这样由面(大漠、落日)、线(孤烟、长河)等基本元素,构成了面与线(也是线与面)之间的相交、相切与相离等等关系。
5.1、(6分)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
内容符合主题要求计2分;语言得体计1分,有感染力和富有文采计3分;字数不够酌情扣分。
2、(6分)
(1)(3分)参考答案:
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少,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越来越多[或:
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而高中生被动回答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小学生。
或:
小学生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高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被动回答问题的人数(或比例)大大低于初中生和高中生](语意相近即可;从两个方面回答的计3分,只答一个方面的计2分;不够准确的酌情扣分)
(2)(3分)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学生回答只要能扣住题干要求,所提建议是针对结论而提且语言表达通畅即可计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