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43829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1.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docx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

02-10-13量表维度确定报告

大学生适应量表结构维度的编制

 

1文献综述

目前,适应问题是我国大学生当中存在较为突出的一类心理问题,大学生适应的好坏不仅影响其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还会影响其成人后的工作和生活。

所谓适应,目前心理学领域里较多的观点认为,适应是个体对环境变化做出的反映,既包括对物理环境变化的反映如光、电现象,也包括对人际环境变化的反映,如人与人之间关系等。

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适应性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鉴于大学生适应问题的重要性,一直以来对大学生适应的研究是心理学工作者较为关注的领域。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单从评价大学适应的角度来看,国外研究者已经发展出较为成型的评价工具和量表,如ThecollegeAdjustmentScales(CAS)(1992),MMPI-2

深入的观点为我们给适应的内涵作出界定开拓了思路。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特点的研究多是为了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水平,因此,研究者多从健康的对立面,即心理疾病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学生的心理适应特点,采用的量表编制维度也多以心理疾病的症状为出发点。

如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从精神病症状学的内容出发,以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等几个维度来评价个体心理健康的状态水平;SDS——自评抑郁量表和SAS——自评焦虑量表也都是从抑郁病人和焦虑病人出发,它们有四个维度:

(1)精神性——情感症状

(2)躯体性障碍(3)精神运动性障碍(4)心理障碍。

这些量表在临床诊断上效果很好,但用于对正常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就有很多不适合的地方。

李虹等(1998)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编制了“大学生心理问题量表”,该量表的考查维度分为:

(1)社会适应与情绪障碍;

(2)学习问题;(3)恋爱和性问题;(4)神经精神障碍。

此量表编制的出发点是最常见的心理问题,社会适应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维度,可是从广义的适应来说,适应的表现形式应该包括情绪、学习、恋爱等方面的内容,而不应该与这些内容相并列。

贾晓波(2001)对心理适应的本质与机制做出论述,认为心理适应的概念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不同的角度做出解释,心理适应的机制是由认知调节、态度转变和行为选择等环节构成的动态过程。

随着对心理适应本质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内涵的深入认识。

国内研究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始以健康人群为基础编制了的新的适应量表,这些量表把编制的出发点放在健康人群的心理特征上,而不是一味考虑心理疾病群体的特点。

如陶沙(2000)针对大学新生编制的适应量表,她把维度分为

(1)个体对学习活动转变的适应

(2)个体对人际关系变化的适应(3)对日常生活自理要求的适应(4)对新环境的总认同(5)个体在转折过程中的身心感受等方面。

孙天宜(2001)则从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两方面对大学生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其中的积极适应包括自主性、社会责任感、坚持性和生活满意度,而消极适应则包括问题行为和消极情绪。

另外与心理适应相关的研究是对大学生应对能力的研究,应对能力的强弱被认为是衡量适应水平高低的最直接指标。

韦有华等(1997)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应对方式主要有四种:

(1)针对问题积极主动应对;

(2)寻求社会支持;(3)逃避;(4)听之任之。

张卫东(2001)修订了C.S.Carver等编制的应对量表(COPE),归纳了8种主要的应对方式:

(1)寻求社会支持;

(2)主动控制与筹划;(3)求助宗教;(4)失助反应;(5)心理资源积聚;(6)情绪专注与宣泄;(7)否认与心理摆脱;(8)正面认识。

国内这些对大学生的适应评定量表虽然是从我国学生的特点出发,但从研究的年龄阶段来看,主要集中于大学新生阶段,而大学适应问题是一个连续的问题;从研究的范围看,国内的研究都是局部地区的大学生适应研究,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常模。

因此界定符合我国大学生实际的适应概念,编制适应评定量表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综合国内外对适应的研究,我们认为心理适应指的是个体不论在何种境遇条件下,无论自身条件的优劣,都能从客观上加以认识,并且在行动上给以积极反应的能力,它既是一种调适的过程,也是一种调适的结果。

根据这个定义,我们首先确定了初步的量表结构维度,分别是一级维度为:

情绪适应、社会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和职业适应。

二级子维度是情绪适应包括情绪稳定性、情绪性向和主观幸福感;社会适应包括人际状况及其发展、人际交往技能和大学物理环境适应;自我适应包括自我评价及其发展、自我调节和自我接纳;学习适应包括学习满意度、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调节和成败归因;职业适应包括职业目标认知、职业目标调整和职业目标发展。

(初步的维度见下图)。

 

结构维度图1:

根据文献总结的初步结构维度。

 

2访谈和座谈结果综述

为了保证本量表的结构维度确实符合我国大学生的适应实际,我们进一步采用访谈和座谈两种调查方法从大学生心理咨询员、辅导员和在校大学生中收集有关适应的信息,以改进和完善量表的结构维度。

在访谈前,我们对量表的结构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见下图2),在第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行访谈、座谈。

 

结构维度图2:

访谈使用的维度结构

这个结构维度是在第一次的结构维度上进行讨论后得出的第二个结构维度。

它与第一次结构维度的主要区别就是把应对维度分散到了各个维度进行讨论。

因为大学生要对适应问题进行应对,必然是反映在具体的学习和生活中,所以把应对维度单独抽出似乎不妥当,我们将应对维度拆分到各个维度中,用调节这个子维度来考查大学生的应对能力。

这个维度也是我们进行访谈所依据的维度。

访谈内容除了让受访者从总体上探讨他(她)对大学生适应的看法外,还依据这个维度就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评述。

然后,根据访谈和座谈的结果,我们对初步的量表结构维度进行了修改,具体如下。

2.1总体的访谈结果

本次访谈的对象包括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两组,同时又将两组做出专业和非专业的划分。

其中教师18人,9人为专业人员,9人为非专业。

学生共20人,10人专业,10人为非专业。

通过本次访谈,我们了解到以下基本情况:

首先关于总体的适应维度问题,对于我们提出的五个维度大部分的老师和学生还是比较认同的,并且没有表现出专业和非专业的差异。

下表就是我们对教师人员的一个简单的数字统计。

教师访谈针对维度的意见结果表

维度

人次

百分比(%)

生活适应

6(专业人员)

66.7

4(辅导员)

44.4

学习适应

9(专业人员)

100

5(辅导员)

55.5

人际适应

8(专业人员)

88.9

3(辅导员)

33.3

情绪适应

7(专业人员)

77.8

1(辅导员)

11.1

环境适应

5(专业人员)

55.5

4(辅导员)

44.4

自我适应

5(专业人员)

55.5

3(辅导员)

33.3

社会适应

4(专业人员)

44.4

5(辅导员)

55.5

在这个表中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可归到社会适应中,所以总体上看和我们原始的设想还是较为一致的。

当然除上述几个维度,也有部分老师提出目标适应、行为适应等方面,由于学生访谈的过程中,大多是只涉及某一个方面,很少有交叉,所以没有列表显示,所谈的内容和教师也是基本一致的。

对于这几个维度的划分,最有疑义的地方就是职业适应和社会适应,在访谈的所有教师和学生中共有6人提出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对大学生而言谈职业适应太早了,似乎专业适应更符合大学生的情况。

关于社会适应有6名教师认为这个维度太宽泛了,可能会涵盖其他的维度。

还有就是关于情绪维度,认为情绪不稳定,用其来衡量较稳定的适应能力是不合适的,它和另外几个维度有交叉。

第二,具体的关于情绪适应。

在这方面谈的主要就是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集中在物质生活条件、人际交往空间、学习问题、自卑、情绪控制能力等。

第三,关于社会适应。

主要是环境和人际关系两方面。

环境谈的比较多的是客观的物质条件如饮食、气候、住宿、学校设施等和人文条件,人文条件比较复杂,如对学校的整体氛围不适应,或不了解社会,对社会不满,恐惧将来进入社会。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适应的一个主要问题,在本次访谈中,有近90%的人都涉及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同学交往技巧很缺乏,觉得很多人不好接触,进而不愿意和人交往。

另一方面就是恋爱的问题,对学生的大学生活影响很大。

第四,自我适应。

相对其他的几个维度,这方面谈的不算太多,可能是对这个维度的把握比较模糊,涉及最多的就是自我评价问题,共有9位教师和3位同学说到这个问题。

第五,学习适应。

主要考察的是学习不适的表现,包括:

不熟悉大学的教学方法,特别是教材的不确定、教学的进度比较快;学习目的不明确,不知为何而学,或者不知学的知识将来干什么用;在学习时功利心比较强,只为将来的工作而学;专业认同感比较低,从而影响学习的心态和学习的动机,出现厌学现象。

学习方面的不适应也是本次访谈结果中较集中的问题。

第六,职业适应。

结果反应的大多是是求职和专业方面的问题。

具体有:

职业要求较高;难以经受招聘失败的打击,自觉英雄无用武之地;对自己的能力不了解,不知道将来自己要干什么;根本不关心这些,职业努力程度很低。

2.2对情绪适应维度的调整

有被访谈者和部分座谈者认为,情绪适应体现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应渗透至其他维度当中。

但也有另一部分的被访谈者和座谈者认为,情绪适应在大学生的适应中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应独立出来。

再进一步结合现有的一些文献资料,我们发现,情绪问题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密切,直接反映学生的适应状态,因此,在修订的结构维度中我们仍然将情绪适应作为一个独立的维度,这个维度是从更为整体的角度测查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它不同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等维度(从具体的方面反映学生的适应情况),从总体上考虑的情绪适应维度通过学生的主观感受来反应。

2.2对社会适应维度的调整

我们最初对社会适应维度内涵的界定主要是大学的物理环境和学生的人际关系,访谈和座谈的结果表明,用“社会适应”这个词统括物理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合适,容易造成概念的误解;同时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是很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也不是很多,因此用“社会适应”一词不是很合适。

因此,在修改的结构维度中,我们将“社会适应维度”的名称改为“人际适应维度”,这样就直接反映了我们要测查的内容。

访谈和座谈的结果也表明,大学物理环境的适应也是目前我国大学生适应问题中反映较多的一类问题,由此,在修改的结构维度中,我们将“物理环境适应”单独作为一个维度,反映一些客观物理环境对大学生适应情况的影响。

2.3对自我适应维度的调整

访谈和座谈的结果表明,自我适应维度是大学生适应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访谈和座谈的结果中教师和大学生大多数都反映了有关自我适应的具体方面。

因此,在修改的结果维度中,我们对自我适应这个维度的修改不大。

2.4对学习适应维度的调整

访谈和座谈的结果表明,学习适应维度也是大学生适应问题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可以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方法的调节等方面反映适应问题,这一点与我们最初的设想基本一致。

关于成败归因这个二级子维度,由于归因方式与学习目标确定、学习调节、学习满意度等其他二级子维度不能构成整体上的并列关系,同时它也不直接反应学生的适应状况,因此在修改的结构维度中,我们删除了成败归因子维度,其他二级子维度变化不大。

2.5对职业适应维度的调整

访谈和座谈的结果表明,用“职业适应”这个词来表示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预期不是很合适,量表想测查的仅仅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一种适应情况,并没有包括从业的适应情况,因此将“职业适应”改为“择业适应”更能符合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修改的量表结构维度中,我们采用“择业适应”这一说法。

2.6对二级子维度的调整

在整理后的结果中,有丰富的关于大学生适应的具体信息,结合我们对“适应”概念的界定(适应是一种现状的静态反映,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调适过程),在修改结构维度时,我们制定二级子维度通过一条思路统一起来——即“现状-变化-调节”。

首先考查学生适应的现实状况,再次考查学生目前的适应状态与前段时间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最后考查学生在适应的过程是如何调节,达到适应状态。

依照这条思路,我们得出了修改后的量表的二级子维度。

另外,在每个一级维度下,我们适当增加了反应这个维度总体适应情况的测查题,也作为二级子维度,例如在情绪适应维度下,增加主观幸福感二级子维度;在人际适应维度下增加人际关系满意度;在学习适应维度增加学习满意度等(详见结构维度)。

在访谈和座谈的结果中,丰富的有关调节方法的信息为我们后面制定初步的量表提供了依据。

例如,人际交往中主动与人交流的技能,换位思考的技能;自我评价中反省的技能;学习方法适应中制定合理学习目标的方法;择业适应中换专业或考研的方法;物理环境适应中饮食条件、住宿条件、学习场所等方面的不适应情况,等等。

这些丰富的信息都成为了我们编制量表的最好依据,也都在我们的量表中有所体现(详见下图3)

 

结构维度图3:

综合访谈后得到的最后维度(出题依据)

在访谈以后,我们综合访谈的结果对维度又进行了一次修订。

具体改变的内容有:

1、人际适应维度代替社会适应维度。

许多受访者表示社会适应维度过大,而在社会适应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社会适应上主要存在人际适应和环境适应的问题。

其中,人际和主观环境(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人际关系)可以考虑单独抽出成为一个维度来代替原来的社会适应,我们将其命名为人际适应。

2、物理环境适应维度的增加。

原来,物理环境适应包括在社会适应当中。

我们当初考虑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共同包括在社会的范畴中,但正如访谈中得到的信息一样,多数受访者认为物理环境包括在社会中是不恰当的,但这又是大学生适应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所以单独抽出成为一维度。

3、职业适应到择业适应的转变。

这是原来维度结构中用词的一个误导,用择业适应更能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将来从事职业的观念上的不适应这种情况。

此外这个维度结构最重要的逻辑是每个维度都是按照“现状-变化-调节”三步骤进行设计的,这三个子维度可以全面考查大学生的适应情况。

同时,在照顾全面的情况下又突出重点,主要维度还包括这个维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例如情绪中的“主观幸福感”子维度。

3量表的结构维度

经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以及访谈和座谈结果的分析,我们编制了如下适应量表的结构维度。

一级维度为:

情绪适应、人际适应、自我适应、学习适应、择业适应、大学物理环境适应和生理适应。

二级子维度为:

情绪适应

情绪性向:

指情绪的积极性或消极性。

情绪稳定性:

指最近两个星期内(情绪周期)情绪的一致性和平衡性。

情绪变化:

指两个情绪周期之间情绪的变化。

情绪调节:

指是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及较为普遍的具体方法。

主观幸福感:

描述个体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这里主要从情绪体验的角度反映大学生对他生活的总体感受。

人际适应

人际关系的现状:

反映大学生目前的人际关系的好坏状态。

人际关系的变化:

指学生目前的人际关系的状况与一段时间之前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人际交往的技能:

关于大学生是否能在人际交往中恰当使用一些交往技巧,从而适应大学生活。

人际关系满意度:

指的是大学生对自己目前人际关系的状况在主观体验上是否满意。

自我适应

自我评价:

指大学生是否能客观、准确的评价自己,给自己合理定位。

自我评价的变化:

考察大学生过去的自我评价和现在的自我评价之间的是否有变化,如何变化。

自我调节:

考察学生面对问题或面对变化了的环境所采用的自我调节方法,使得对自己的评价与环境相适应。

自我接纳:

指大学生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是否能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总体上是否对自己感到满意。

学习适应

学习目标确定:

指大学生是否具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状况的变化:

指对目前学习状况的适应与一段时间以前的适应状况相比是否发生了变化,如何变化

学习调节方法:

考察大学生在面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时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调节应对。

学习满意度:

指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学习情况的满意程度。

择业适应

择业目标确定:

考察大学生有无明确的择业目标和对自己未来的规划。

择业目标的变化:

指大学生在对择业目标的认识过程中是否不断改变自己的择业目标。

择业准备的调整:

指大学生在为实现职业目标的而做准备的过程中能否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

大学物理环境适应:

指大学生对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和气候条件的适应情况。

4参考文献

1、汪向东等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

2、陶沙,从生命的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理),2000,第二期。

3、褚澄,关于高校新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调查,健康心理学,2000,第五期。

4、孙天宜,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硕士论文,2001。

5、李虹,梅锦荣,测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GHQ-20的结构及其信度和效度,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

6、黄敏儿,郭德俊,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发展趋势,应用心理学,2001,第二期。

7、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心理学报,1997,第一期。

8、马建青,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10年研究得失探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第一期。

9、张卫东,应对量表(COPE)测评维度结构研究,心理学报,2001,第一期。

10、李虹,陈会昌,大学生心理量表的初步编制及试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第二期。

11、张卫东,黄伟清,叶斌,应对的多测评维度的鉴别分析,心理科学,1998,第一期。

12、刘贤臣,刘连启等,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第一期。

13、邓麟,加强学生应对方式的指导,四川心理科学,2000,第四期。

14、AnEvaluationoftheClinicalUtilityoftheCollegeAdjustmentScales,collegestudentjournal,1997,vol.31,issue4.

15、Amirkhan,J.H.Afactoranalyticallyderivedmeasureofcoping:

Thecopingstrategyindicator,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0,59:

1066-1074.

16、Carver,C.S.,Scheier,M.F.,&Weintraub,J.K.,Assesingcopingstrategies:

Atheoreticallybasedapproach,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89,56:

267-283.

17、Clark,A.A.,&Hovanitz,C.A.Dimensionofcopingthatcontributetopsychopathology,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1989,45:

28-36.

18、Coyne,J.C.&Racioppo,M.W.,Neverthetwainshallmeet?

AmericanPsychologist,2000,Vol.55,No.6,655-664.

19、Cramer,P.,Defensemechanismsinpsychologytoday,AmericanPsychologist,2000,Vol.55,No.6,637-646.

20、Endler,N.S.,&Parker,J.D.,Amultidimensionalassessmentofcoping:

Acriticalevaluation,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0,58:

844-854.

21、Folkman,S.&Moskowitz,J.T.,Positiveaffectandtheothersideofcoping,AmericanPsychologist,2000,Vol.55,No.6,647-654.

22、Howard,G.S.,Adaptinghumanlifestylesforthe21stcentu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0,Vol.55,No.5,509-515.

23、InventoryofCollegeAdjustmentScales,measurement&evaluationincounseling&development,1992,vol.25,issue1.

24、Lazarus,R.S.,Towardbetterresearchonstressandcoping,AmericanPsychologist,2000,Vol.55,No.6,665-673.

25、Somerfield,M.R.&McCrae,R.R.,Stressandcopingresearch:

methodologicalchallenges,theoreticaladvances,andclinicalapplications,AmericanPsychologist,2000,Vol.55,No.6,620-625.

26、Tennen,H.Affleck,G,Armeli,S.,&Carney,M.A.,Adailyprocessapproachtocoping,AmericanPsychologist,2000,Vol.55,No.6,626-636.

27、ValidityoftheMMPI-2CollegeMaladjustmentScale,journalofcollegecounseling,2001,vol.4,issue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