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42895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x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MicrosoftWord文档

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气候灾难,世界正在承受

①据相关专家分析,岁末年初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的雨雪天气作为极端气候的表现之一是在全球变暖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极端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更加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

  ②去年7月,互联网上流行着一个戏谑的“段子”:

“重庆处处都是海景房,遍地都是游泳池。

”那时重庆已被大雨“浇透”,降水量突破了1892年以来日降雨量极值。

同样在7月,泉城济南也遭到了突发暴雨的袭击,市区1小时最大降雨量达151毫米,为1958年以来历史最大值,整个“泉城”汪洋一片。

  ③除此之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2007年也有一个洪水滔天的“记忆”。

年初,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安哥拉、亚洲的巴基斯坦等地遭遇突如其来的洪水袭击。

在西南印度洋的留尼汪岛上,还产生了3天连续降水3929毫米新的全球降水纪录。

夏季的欧洲,在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两个地区,降水量打破了1789年以来的同期降水纪录。

7月,非洲迎来雨季,东非和西非多国遭遇暴雨袭击并引发洪灾,大批难民失去家园、流离失所。

而南亚一些地区更是被30年来最严重的洪水所浸泡,沦为汪洋泽国。

 ④一边是大雨倾盆,一边却是烈日炎炎。

去年,美国共追平打破了263项温度纪录。

持续高温干燥的天气不仅使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年水位创下历史新低,更助长了去年发生在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州有史以来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山林大火,22人不幸罹难,100多万人无家可归。

 ⑤美国发生的灾难只是去年热浪肆虐全球的缩影。

6月初,高温袭击了南亚一些地区,巴基斯坦南部甚至出现了51.6℃的极端天气。

7月,东、南欧的罗马尼亚等国气温一直高居40℃以上。

8月,日本遭受高温热浪袭击,极端最高温度达40.9℃,创下了日本最高气温纪录。

  ⑥相关分析指出,全球变暖还是引发飓风的“添加剂”。

过去一年中,“古努”、“锡德”、“罗莎”、“利奇马”等系列台风陆续登场,台风所到之处一片狼藉:

海面上的渔船被打得七零八落,路边的大树被连根拔起,急驶而过的火车都被掀翻在地。

2月28日,我国新疆吐鲁番地区遭遇最大风力14级的大风,致使乌鲁木齐驶往阿克苏一列旅客列车车窗被飞沙打碎,车厢被吹翻,4人不幸罹难。

1、这是一篇()说明文。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请简要概括本文所要说明的核心内容。

答:

3、第⑤段的说明内容是:

;第⑥段的说明内容是:

4、第三段中首句中的“此”指什么内容?

答:

5、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有怎样的作用?

答:

4、句子“过去一年中,“古努”、“锡德”、“罗莎”、“利奇马”等系列台风陆续登场”中“陆续”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二)元青花之谜

在青花瓷的家族里,元青花的名字一听就如雷贯耳。

然而,元代青花瓷从诞生之日起,就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第一个谜就是它的纹饰为什么是蓝色的。

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

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十分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西亚、中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

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他们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蓝色是西域波斯文化的主色调,今天去中东我们依然可以看见到处都是以蓝色为主色调的建筑。

第二个谜就是它的发展没有初创期,没有萌芽期, 它是突然成熟的。

过去任何一个瓷窑,其发展脉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元青花则不然,你看见的时候,它就不是襁褓中的婴儿,而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这有多种解释:

有的说元青花不是元代早期出现的,而是元代中晚期出现的,那个时候,波斯人带来了现成的原材料和成熟的工艺,元青花直接受波斯文化的影响。

另外一种说法是元代以后有大量北方工匠南迁,他们绘画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来到南方的景德镇驻扎下来,在景德镇漂亮的瓷胎上重新开始作画,就跟一个画家到另外一个地方画画似的,只不过是换了纸,换了颜料而已,技艺上没有什么区别。

元青花的这种突然成熟,从学术角度讲,至今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研究。

第三个谜是元青花纹饰为什么题材众多。

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题材表现不一样,它的题材尤其多。

元青花早期的题材大都是花卉、鸟兽、龙凤,后期才出现了人物题材。

后期画人物的第一个原因是元青花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注意展现情节。

第二个原因是在元朝后期,朱元璋没有拿下江山之前,曾长时间驻扎在景德镇。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第四个谜是元青花造型硕大,大件瓷器特别多,如大盘、大罐、大瓶。

土耳其的托布卡比宫里有元青花大件瓷器几十件,都是中国当时出口的。

元青花大器特别多有一个原因,就是跟蒙古人的性格有关。

蒙古人性格粗犷,不拘小节。

比如江西高安出土的元青花当中有一个“把杯”,所谓“把杯”,就是高足杯,下面的足可以用手攥着。

为什么做成这样的呢?

因为元人是马上民族,他骑在马上,一只手腾出来就可以攥住这个杯子。

“欲饮琵琶马上催”就是这个感觉。

高安出土的这个“把杯”,上面写着两句诗,非常有意思:

“人生百年常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

”我能够活一百年,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喝醉一场,也无非三万六千场,人生苦短啊!

元青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迅速繁荣起来。

后来的明清两代,瓷器都以青花为主。

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

正是因为其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和蕴藏的民族文化内涵,千百年来,它以扑朔迷离的光泽闪烁在历史的记忆中。

1、这是一篇()说明文。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根据文本内容填空。

作者从色调、()、()、()四个方面介绍了元代青花瓷的四大谜团。

3、文中画线句子中“襁褓中的婴儿”、“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分别指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元青花是汉族文化、西域波斯文化、蒙古文化的结晶”?

请整合文本信息回答。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他对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应该有过影响,由于他对战争故事的关注,以人物为纹饰题材的作品开始逐渐增多。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冷冻疗法挽救生命

①登山或潜水运动员都深知寒冷给身体带来的危害。

然而,作为一种医学治疗手段,降低体温可以减少心脏病患者在接受使用体外循环机进行的手术时造成脑部后遗症的风险。

②伴随心脏问题产生的是由于缺氧而造成的大脑损伤。

缺氧5分钟就会给大脑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10分钟即可造成神经死亡。

美国心脏学会建议,在手术中有控制地降低体温以减少脑部损伤。

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地把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

因为体温每降1摄氏度,氧气的消耗量就会降低5%—8%。

西班牙马德里心脏外科主任恩里克•罗德里格斯指出:

“在所有使用体外循环机的外科手术中,我们都会用到适中的降低体温的做法,也就是说,降至28摄氏度至31摄氏度之间,以避免在出现危险时给大脑造成损伤。

③此外,冷冻疗法可以延长手术的安全时间。

例如在成人主动脉切断或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中,需要完全中断血液循环。

为此需要把患者的身体冷冻起来,使接近冬眠状态。

当体温降至16摄氏度时,安全时间为40分钟至60分钟。

心脏外科助理医师卡洛斯•莫拉莱斯指出:

“体温降得越低,我们进行安全手术的时间就越充裕,成功的几率也更大。

④但是,控制体沮的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

冷冻疗法最困难的一个环节是手术后如何使体温回升。

按照一般规则,如果身体被冷冻30分钟,那么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就将增加一倍。

负责将血液重新灌注到血管当中的医师需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地使患者体温回升。

如果体温在28摄氏度以下,那么产生心室纤维性颤动的风险就会很高。

恩里克•罗德里格斯说:

“尽管这些威胁依然存在,但是目前医学界使用冷冻疗法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可能出现的大脑水肿和血凝紊乱,因为低温破坏了血液蛋白。

”重症监护室中的最大难题通常是通常是痉挛和寒热增加的氧气消耗,以及患者免疫系统的改变。

因此专家建议给接受了冷冻疗法的患者实施镇静辅助治疗,使用抗生素,特别是在冷冻时间长达几天的情况下。

1、这是一篇()说明文。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请简要概括本文所要说明的核心内容。

答:

3、文章第②段的说明内容是:

;第③段的说明内容是:

4、文章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冷冻疗法的用途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是否可以将第④段调整到②③两段之前?

为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有怎样的作用?

答:

7、句中“这种疗法的关键在于循序渐进地把体温降至35摄氏度以下。

”加点词“关键”有

何表达作用?

答:

(四)

①“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

②许多诗人写诗在运用色彩上往往追求复色搭配之美。

用色时,或组合,或对比,方法多样。

③诗人通过多种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

“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

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④诗人爱用鲜明的色彩对比,来增加感情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荚: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采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风韵: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使情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⑤诗人还善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荚。

杜甫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都是先用大块黑色,用暗色调作底色,又用亮光点染,色调明暗差别很大,构成一幅色调分明的画面。

⑥诗人用色有时还不局限于一句一联,所写诗词全篇用色,色彩更加丰富,诗的境界更为开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开始使出人意料地用洁白的梨花比喻落在树上的积雪,生动地勾画出塞外八月飞雪的奇景。

接着又以空旷荒凉的塞外、乌云沉沉的天空、纷纷扬扬的白雪构成了送别的背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在一片银白的世界中,诗人特别描绘了那面鲜艳的红旗。

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映衬上,在色彩的调配上,是那么美丽而又和谐,真是“独树一帜”。

全诗展现出一幅色彩鲜明、奇异壮伟的边塞图景。

⑦有时诗人不用复色搭配,而是追求单一色调深浅浓淡的变化之美。

这样也能浸润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淡黄深黄相互对衬,蝴蝶和花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

⑧还有的诗不用直接表示色彩的词语,各种景物巧妙组合,形成色调之荚。

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苍天、草原、牛羊,这些具有不同色彩的形象构成了一幅苍茫的画面。

⑨诗歌中的色彩饱蘸着感情,在诗人笔下可以产生神奇的魅力。

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

从色彩美的角度来欣赏诗歌,我们对诗歌美的便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1、这是一篇()说明文。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文中哪一句话对全文内容具有总领作用?

答:

3、④、⑤两小节都是介绍运用色彩的对比表现画意美,能否调换它们的顺序?

为什么?

答:

4、说说④小节中“着色的情感”的含义。

答:

5、结合本文,请你也从色彩美的角度,对下面的诗句作一点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答:

6、本文运用主要的说明方法是:

()、()。

7、文章③-⑧段的说明内容是:

8、文章第⑦段开头一句话有何作用?

答:

(五)遗传的快乐和不幸的中年

①50%的快乐基因是天生的。

快乐也会受年龄影响,45岁的人感觉最不幸福。

②最无奈的莫过于有些事情无论怎么努力都没办法彻底改变,比如快不快乐。

③爱丁伯格大学的研究者认为:

基因变异决定着一个人50%的快乐水平,快乐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一个人的个性品质。

善于交际、活泼、踏实、勤奋、有责任心的人会更快乐。

④发表于2008年3月《心理科学》的快乐研究样本取自973对成年双胞胎。

这些双胞胎接受了人格和情商问卷测试。

正如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分享的基因不同一样,他们对快乐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当被问及是否快乐时,同卵双胞胎回答的相似度要远远高于异卵双胞胎。

这就证明快乐和个性特征都具有非常强的基因遗传特征,而且正是天生的个性决定了一个人快不快乐。

那些在个性特征(外向、冷静、负责)上得分相同的人,在快乐得分上也相同。

⑤爱丁伯格大学心理学教授摩西•贝茨和他的同事对快乐的研究长达20年,最终发现“结果导向型”的人会最快乐。

“当他们开始为目标而努力时,他们的快乐会加分”,这是贝茨对于行为决定幸福的最初观察。

最出乎人们意料的快乐研究结果是,快乐虽然受环境的影响,但环境并不会长期决定一个人的快乐水平。

因为研究者在对样本分析中发现,有钱的人不一定比穷人快乐,即使有残疾的人也可能会非常快乐。

用贝茨的话说,那就是“即使谦卑地活着,但如果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也会感到快乐”。

⑥另外一项关于快乐的研究是发表在2008年3月《社会科学和医学》上的快乐曲线:

人在童年和老年的时候都比较快乐,45岁左右,快乐指数跌到最低点。

这项研究的主持者英国华威大学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德在一定程度上同意贝茨的研究结果。

他说收入、教育和婚姻状况都与快乐无关。

他之所以敢这么自信,是因为他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大卫•布莱克弗劳尔,在过去30年中一直从事快乐与年龄关系的研究。

事实上,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也用25年的研究证实了年轻时人们会更乐观,而当人进入50岁时会慢慢地不太在乎外界对自己的评论,也越来越会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在解释中年人为什么不快乐时,奥斯瓦德说是因为“中年人会突然发现青春不再,而自己梦想的事情还没有完成,这样的沮丧感会持续将近10年”。

⑦得到快乐基因遗传的人就算是经历了最大的打击,也会很快恢复过来。

如果不幸没有得到快乐基因的人,那就改变自己的后天习惯。

比如不要拖沓,有计划地完成任务,每一个小任务的完成都会带来小快乐。

而快乐是可以积累的,毕竟,还有50%的快乐指数与遗传无关。

1、这是一篇()说明文。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文章第④段举973对成年双胞胎研究样本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3、本文作者要说明的主要观点有:

4、为什么人到中年,快乐指数会跌到最低点?

答:

5、文中说“有钱的人不一定比穷人快乐,即使残疾的人也可能非常快乐”。

这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6、文章最后说,“快乐是可以积累的,毕竟,还有50%的快乐指数与遗传无关”。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怎样积累快乐?

答:

7、根据文中内容,说说哪种人是最快乐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

(六)太空“清洁工”

①浩瀚的太空,有许多人造航天器绕着地球运行。

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着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着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

另外,太空望远镜、空间轨道站日夜探索着宇宙的奥秘,进行着科学实验。

②这些航天器从设计、制造到发射上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中哪怕出一点小问题也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可是偏有一些“捣蛋鬼”不时地威胁着它们的运行安全。

这些“捣蛋鬼”就是讨厌的太空垃圾。

③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

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预期寿命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的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

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

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太空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可能绕地球飞行好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④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

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

它装有四台摄像机,能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

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重力的作用下降低高度。

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与空气剧烈摩擦,温度骤然升高,它们将一同被烧掉。

从地面上看,就像天空坠落的流星一样。

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层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坠落时间,让它的残骸落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再威胁太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⑤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太空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

但现在的做法还是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高,但是清除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划算。

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们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太空垃圾,多完成一些清理工作。

1、这是一篇()说明文。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答:

3、结合选文第⑧段内容,说明什么是“太空垃圾”。

答:

4、选文第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

5、选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答:

6、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有怎样的作用?

答:

7、文章第②段中的“捣蛋鬼”指。

8、第⑤段中“同归于尽”的具体做法是:

(七)

①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

较之其他新能源,风电优势更加明显:

它蕴藏量大,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理论上仅1%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在江苏沿海,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

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7-8米,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这一带可建超过10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堪称“海上三峡”,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

而1个三峡的投资,可以建2-3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

而且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虽然前景如此诱人,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

因为有两个世界性的“拦路虎”:

一是,风电之于火电,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会危害常规电网;二是,风力机结构复杂,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电网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垃圾电”。

⑤有专家经过10年研究发现,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如能直接非并网利用,会像黄金一样宝贵。

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网的危害,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电解铝生产来说,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1.5万千瓦时,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巨大的电能就被“置换”出去,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

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有很强的挑战性,如果能够成功,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目前,非并网技术已经基本攻克,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

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这是一篇()说明文。

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2、通读全文后,请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3、第②段中,为什么说“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

答:

4、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使“垃圾电”变成“黄金电”。

答:

②一旦试点成功,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答:

5、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风电产业?

请分条陈述。

答:

6、文章画线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将()比喻(),其原因是:

(八)汉语遭遇“喀斯特”

①我对汉语中与洞有关的词汇很感兴趣。

②“水滴石穿”这个成语无人不晓。

人们一般以为水滴石穿是一个机械的过程:

水从高处落下的力量,对石头不断地造成侵蚀,日积月累,就把石头给滴穿了。

如果水滴落在非石灰岩的岩石上,这种理解是对的,但如果水滴到了石灰岩上,这种理解就不对了。

③石灰岩在地表上分布很广。

在我国,裸露石灰岩的分布面积占地表的四分之一,因此水滴到石灰岩上是很普遍的一种现象。

水吸收和溶解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石灰岩反应,生成了新的可溶于水的物质。

水滴不断地滴下来,不断地溶蚀石灰岩,并把溶蚀的物质冲走,这个过程称之为喀斯特作用。

④水滴石穿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化学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的过程。

化学反应的进行速度比机械的磨蚀要快得多。

长江三峡地区就是一个石灰岩地区,仅靠水流的机械冲刷和磨蚀作用,四川盆地现在恐怕还是泽国。

一定是发生了喀斯特作用,才把三峡切穿了,让四川盆地的众多水系有了一个出口,夺路而出。

⑤对于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洞穴,汉语言有着精妙的解说。

古人举着火把进入洞穴,感到眼前的事物越来越清晰,就有了“洞明”“洞察”;洞给人深不可测的感觉,因此引申出思想和见解的深刻、深邃,这就是“洞见”“洞晓”。

然而“洞开”“洞庭”中“洞”的意思却完全不同。

“洞开”是大开、大敞之意,如“门户洞开”;“洞庭”中的“洞”字有宽敞、开阔之意,洞庭湖就是广阔的湖的意思。

⑥为什么“洞”字可以表达大开大敞的意思?

读一下古人游记中对洞穴的描写,似乎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大多有“先经过一个狭小的口子,接着见到一个豁然开朗的大厅”的细节。

洞穴中多大厅,有的大得不可思议。

比如广西乐业的一个洞中大厅——红玫瑰大厅长300米,宽200米,最高处达260米,这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但高度要高多了。

如此大的洞庭,当然可以说“洞开”啦。

⑦洞中的大厅是怎样形成的?

原来洞穴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岩层中有夹层,岩性不一样,或岩层有各种节理和裂隙,再加上有倾斜的角度,这样洞穴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重力作用,洞顶的岩石会发生塌陷。

随着塌陷愈演愈烈,地下河又不断地运走塌下的物质,洞中的厅堂就越来越大,大厅就形成了。

洞中的厅堂继续发展,洞顶越来越薄,最后彻底塌陷,大厅露出地表,这时大厅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的所谓“天坑”。

⑧说起天坑,我又想起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我猜想武陵渔人进入的“桃花源”应该就是一处天坑吧。

1、

2、

3、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