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42770 上传时间:2022-12-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0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docx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

NewlycompiledonNovember23,2020

 

永城市城市经济与发展

永城市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发展战略研究

Rainbow

一永城市人口、城镇化

1.永城市人口、城镇化现状

永城市人文地理概况

永城处在东经115°58′~116°39′,北纬33°42′~34°18′之间,是河南省最东部的城市,处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处,被称为河南省的东大门,素有“豫东门户”“豫东明珠”之称。

交通十分便捷,东距离徐州观音机场不到50公里,北依,东傍,西临,永青铁路纵贯市境。

与东西贯穿全境,自北到南与连霍高速、永登高速成“工”字型相交,311国道和郑永省道横穿东西,永砀、永宿公路纵贯其间,在永城芒山镇设。

沱浍河复航工程期间已经开工,即将通航。

此外,永城市也是河南省东引西进战略的桥头堡城市、河南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河南重点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河南省直管市、中国百强县(市)。

永城市又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自然资源。

永城市地下矿藏丰富,优质煤储存面积达621平方公里,精查储量达31亿吨,年开采能力已达1200万吨,是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

并有磁铁矿、高岭土、大理石等17种储量大,易开采,待开发的矿产资源。

地上物产充足,盛产80多种农业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棉花产量最为集中,是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面粉生产能力居全国县市第一,被授予“中国面粉城”称号。

从图1中可以看出,商丘市处于河南省的最东方,永城市又处于商丘市的最东方,直接与江苏省和安徽省比邻。

图1永城市区位图

河南省为全国的人口大省之一,作为河南县级市的永城,永城市国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下辖23镇6乡,744个,3706个。

截至到2012年底,相比较2011年底人口增加约万人,出生率为‰,死亡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永城市目前达到总人口151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23万人,非农业人口约44万人,农业人口82万人。

表1永城市历年人口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户籍人口

134

常住人口

135

外来人口

图2永城市历年人口发展趋势图

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永城市人口发展速度较为平缓,且户籍人口的增加幅度小于外来人口的增加幅度,从侧面反映了近几年永城市的整体发展的壮大。

永城市城镇化概况

永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现在的西城区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建国至1952年,永城县属河南省商丘专区;1959年1月至1960年底隶属河南省开封专区;1961年至1996年,隶属商丘专区。

1996年12月,永城撤县置市,永城市属商丘市代管。

2004年成为河南省重点扩权市,2011年6月,永城市成为河南省直管县级市。

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44万,城镇化率42%,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6个多亿,新修道路36条,形成了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城市道路网络;建成了豫东综合垃圾处理厂,第四污水处理厂已经开工建设,城市功能趋于完善。

投资亿兴建了美术馆、群艺馆、图书馆、科技馆“四馆二中心”,投资亿元在东、西城区结合部建设了体育馆,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城市品位。

建成了沱滨风景带、雪枫河风景带以及体育公园,启动了生态景区为目标的东西城区间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相继获得了“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荣誉称号,目前,正朝着省级文明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冲刺。

城市化发展理论如表1所示,根据该理论能够定位出目前永城市城镇化进程所处的位置,为预测以后的城镇化率与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表2城市化发展理论

发展次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发展阶段

初步城市化

低速增长期

高速增长期

稳步发展期

城镇化水平

30%

30—50%

50—90%

90%以上

城市特征

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人口劳动力过剩。

工业基础比较深厚,影响力明显增强,工业产业快速扩大,工业接受大量农业人口。

工业产业成为城市的绝对经济支柱,城市经济的乘数效应迅速刺激第三产业发展,城市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城市经济高度发达,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已经不大,城市发展表现为内部人口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按照城市发展理论,永城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低速增长期,5年以后有望进入高速增长期。

表3永城市城镇化率状况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城镇化率

%

23%

%

26%

27%

%

%

%

%

%

%

%

图3永城市城镇化率发展趋势图

2000年以来,永城市的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发展到2011年的40%,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永城市面临着较好的城镇化发展条件,而且农业人口非农转移的潜力和压力都很大,且2007年至现在城镇化率也以每年近2个百分点的增速发展。

永城市城市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

原的东面,又建起了东城区,被当地人称为“新城”,东城区已初具规模,并且还正在扩展中,高高的塔吊和脚手架随处可见,永城的东城区面积目前已有47平方公里。

整个东城区建设里程已达60余公里,形成了“六纵六横”的大格局。

永煤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的总部也设在这里。

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8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22%,绿地率%,平方米。

占地20万平方米的坐落在市区的中心。

图4永城市各城镇功能分区图

2.人口、城镇化特征

人口特征

“十二五”期间,永城市人口发展既有一些“延续性”的平稳变化,又呈现出一些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表42000-2011年全国、河南省、永城市历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份

全国

河南省

永城市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2

6

2003

6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5

2010

2011

图5全国、河南省、永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图

从上述比较来看,永城市的人口增长率近几年均比较平稳,在4‰-5‰之间变化,在2009年之前均低于全国每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2010、2011这两年出现较大幅度大于全国水平。

此外,永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2年到2006年均处于递减状态,自2007年之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增加,2008年、2009年、201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几乎处于平稳状态。

此外受人口惯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永城市目前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严峻。

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

(1)人口规模过大并持续增长

受人口惯性增长态势的影响,我市在过去20年当中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低增长率与高增长量将在我市长期并存,绝对增长量仍很可观。

我市人口总量最高峰值在2020年达到万人后才开始逐渐回落,这样的人口发展态势,势必对我市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2020年左右,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严重阻碍着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结果表明,我市育龄妇女不断增长的趋势截至到2011年左右,在2011年达到峰值41万人,20--29岁的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也在此期间逐年上升,在2012年达到万人后才逐渐下降。

庞大的育龄妇女人群以及处在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不断增加,使我市今后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在2004--2012年生育高峰期的到来,最高峰值在2012年出生率达到‰,之后,出生人数和出生率才逐年下降,但绝对量仍然不低。

在此期间,正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3)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日益突出

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从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来看,前者会带来抚养、医疗、保健、娱乐等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基金会投入到老年服务中。

老龄化问题会带来抚养比、积累率等发展方面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我市长期保持低生育水平的必然结果,所以必须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它福利性制度,以适应我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

(4)劳动就业压力增大

结果表明,我市劳动人口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有几次小的波动,但是我市劳动人口基数大、劳动人口多,虽然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是劳动就业压力也相应增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将会增多,供大于求的矛盾将在我市长期存在,同时,也会带来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

(5)人口素质偏低是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市人均受教育程度不高。

2000年“五普”时,每万人中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114人;平均每万人中具有高中人数为672人。

此外,人口素质城乡差异较大。

农村人口的身体和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人口。

我市农村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在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为%,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高达14%。

(6)流动人口的无序迁移给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我市流动人口迁移量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还会有更多的流动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

随着煤炭基地的建设和煤炭产业的迅速发展,来永城市务工的外来人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2000年的外来人口万人,到2012年的近14万人的外来人口。

由于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给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带来巨大冲击。

流动人口的就业、计划生育、子女上学、就医看病、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

流动的无序性又造成了城乡和部分区域劳动力分布不平衡。

一些流出劳动力严重失衡,加强农业生产和基层建设的措施难以落实。

一些地方滞留着大量盲目流入的流动人口,一时找不到工作,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不安因素。

图6流动人口情况图

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市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解决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决不能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

各级各部门必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用发展的理念、创新的机制、务实的精神和得力的措施,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特征

自1960-1970年代,永城因老城区处于煤陷区内开始逐步进行新城区的建设。

至1980年代以后,新城区的建设步伐加快,至今已形成功能完善、生活舒适、充满活力的新城区。

由于受东西两侧煤田开采用地的制约,新城建设逐步向南向北发展。

向南发展以煤化工的产业用地为主,向北发展以城市的主体功能即行政、文化、商业、居住等,同时容纳了大量的村庄改造人口。

于此同时,借助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趋势,处于永城北部的芒山镇因其独有的人文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逐步成为市域发展的一颗新星。

并随着与新城区交通条件的改善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一部分。

永城市未来的城市发展将形成“四区、一带、两湖”的空间格局。

四区:

历史古城——永城老城区、工矿新城——永城东区、产业新区——沱南工业区、人文古镇——芒山镇区。

一带:

沱河生态联系廊带。

两湖:

新老城之间的生态新湖、芒山镇王引河上游的水寨湖。

按照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定位,率先在全省启动了生态市建设,编制了“四位一体”的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和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合作,加强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相继建成了沱河风景带、雪枫河风景带、东方广场、和谐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城区绿化面积806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38%。

城市建成区47平方公里,人口45余万,城镇化率达40%。

表52000-2011年全国、河南省、永城市历年的城镇化水平

年份

全国

河南省

永城市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

2000

2001

23

2002

2003

26

2004

27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图7全国、河南省、永城市城镇化率

从上述比较来看,河南省与永城市的城镇化率远远低于全国城镇化率的水平,但这种差距随着年份的增加而递减。

此外永城市作为河南省的直接管辖县级市,且是我国的百强县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几乎与河南省的城镇化水平持平,且每年的城镇化增幅在近几年均保持每年2个百分点的增幅,尽管永城市城镇化水平尽管保持高速持续增长,但离全国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永城市把中心城市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龙头”,充分发挥了在城镇化中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城镇化进程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做大中心城市,城镇集聚发展。

①壮筋骨、提功能。

近几年来,投资13亿元,实施城市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成了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十大场馆”,率先在省内启动公共自行车运行项目,建成了全国目前第一家县(市)级科技乐园。

加快城市道路、公厕、垃圾中转站、供水、供暖、供气等相关市政设施建设,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市区道路网络,城区规模不断扩张,功能日趋完善,建设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城市的品味、档次不断提升,集聚带动的能力日益显现。

②搞创建、严管理。

围绕城市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目标,按照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园林绿化提档升级、行政执法严格高效、城市品位明显提升的要求,从城市规划、市容和环境卫生、公用事业管理、市政设施管理、园林绿化、城市交通等10个方面,严格实施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了多类城市主题创建活动,相继荣获全国最佳生态宜居市、国家园林城市、河南省文明城市等称号,连续两年城市管理考评全省第一,蝉联“全省城市精细化管理优秀市”称号。

③高站位、强支撑。

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市)目标,加快推进“六城联创”,进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建设管理水平,重点加快以东、西城区为中心,中心镇为骨干,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点的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步伐。

城市建成区面积4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5万。

22个乡实现乡改镇,占乡镇总数的76%。

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连续六年以每年平均两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2年达%。

目前,正按照城区规模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左右、具有区域性影响力大城市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

(2)实行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①突出重点。

突出采煤沉陷区居民安置地、工矿企业所在地、旅游景点所在地、乡镇政府驻地、一般村庄整合成中心村“五大重点”,将全市732个行政村3671个自然村规划整合调整为100个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以后,农民的居住坏境不但会大大改善,而且将会整治出40万亩左右的耕地,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提供发展空间。

②创新机制。

建立政府主导、村民理事、工农共建、城乡联动、政策激励“五大机制”,进行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建设,吸引、促进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转移。

四年来,市本级财政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奖补资金亿元,吸纳带动涉农项目及社会投资亿元,已开工建设社区78个,69个已经形成规模,完成社区住宅建设面积1270万平方米,吸纳居民22万余人,拆迁复垦节约用地万亩。

入住居民自豪地说:

“新型社区是我家,农村不比城市差。

③破解瓶颈。

多措并举,积极破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资金、产权、就业、管理“五大瓶颈”,探索社区党建及物业、户籍等管理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

王铁副省长去年9月30日专此批示:

“永城市新型农村社区的做法起点高、规模大、措施好。

望认真组织好实施,力求创造一些经验,供其他直管县借鉴。

④讲求实效。

一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

我市已初步形成以东、西城区为主体,以中心镇为骨架,以其它新型农村社区为支撑的新型城镇化体系。

通过配套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设施,推动形成了衔接城乡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和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一体化发展格局,推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

(3)以城镇化为支撑,拓宽了产业发展空间。

把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局性举措和紧迫任务来抓,围绕打造经济强镇、区域重镇、文化名镇,以县城为中心,以中心集镇为支撑,以其它乡镇所在地为节点,全力抓好产业布局、抓好基础设施改造、抓好文化注入,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镇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是以四城联创为载体,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增强城市承载聚集能力。

按照建设集聚带动作用强的中心城市的定位,围绕文明生态市建设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经营、高水平管理,走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一轴两带三区四镇”的城市发展和建设格局。

二是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突出工矿所在地、采煤沉陷区安置地、旅游景点所在地、乡镇政府驻地和一般中心村“五大重点”,将全市732个行政村3671个自然村庄规划整合为140个新农村社区。

目前已开工建设103个,其中,工矿企业所在地11个,采煤沉陷区安置地11个,旅游景点所在地4个,一般中心村48个,29个乡镇政府驻地竞相发展。

两年多来,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亿元,新建社区房屋830万平方米,建成一批村级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和文化大院,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抓好土地综合整治利用,扎实推进对农村空心村、废弃地的整治,鼓励土地复垦,提高土地产出,通过土地的有效流转,整理复垦出4万亩用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制约瓶颈问题。

三是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注重实施“大交通”战略,统筹城乡交通发展,着力打造“一小时交通圈”。

两年多来,共投资8000余万元,大中修国省干道公里;投资4亿元,改建县乡道路300公里,桥梁390延米,通村公路150公里,创“文明样板路”300公里。

目前,永登高速已建成通车,济祁高速永城段、邢商永铁路、郑徐高铁永城段及沱浍河复航工程等项目稳步推进,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省干线为连接,以县乡村道为支脉,以铁路、航运为补充的现代化交通立体网络正在逐步形成、四是以产业发展为支撑,提升城镇化水平。

构建生态高效的现代城镇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项目带动的作用,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来推进城镇化,使城镇日渐成为投资成本的“洼地”、项目聚集的“高地”和企业发展的“福地”,在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使小城镇担当起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中心的角色,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同步发展。

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鼓励支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切实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户籍、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问题,使农民变市民。

图8一轴两带三区四镇空间格局图

3、人口、城镇化预测

人口预测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上的人口数据,统计出永城从2001年到2011年的总人口,如表2、6所示:

表6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图8永城市历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图

①人口指数增长法

Pn=P0(1+K)n

其中,Pn:

预测年人口数;P0:

基准年人数;K:

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

n:

预测年限

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值为‰,则2020、2030年预测人口为:

P2020=×(1+‰)9=万人

P2030=×(1+‰)19=万人

②综合增长法

Pn=P0[1+(K+m))n

其中,m:

年平均机械增长率

一年内城市人口因迁入和迁出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绝对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根据总人口和常住人口,计算出年平均机械增长率为‰。

则2020、2030年的预测人口为:

P2020=×(1+‰+‰)9=万人

P2030=×(1+‰+‰)19=万人

③劳动需求法

Pn=P0

其中,El:

劳动贡献率();

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Y:

经济增长率;K0:

基准年劳动力系数;Kn:

规划期末劳动力系数

近期Y取3%,远期Y取2%;近期K0/kn取,远期K0/kn取。

则2020、2030年预测人口为:

P2020=×(1+1%)9×=万人

P2030=×(1+%)19×=万人

人口预测按、、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结果为:

P2020=×+×+×=万人

P2030=×+×+×=万人

城镇化预测

根据永城市政府发布的报告,摘取出每年的城镇化率,并对缺少的个别年份城镇化率进行预测。

具体城镇化率如表7所示:

表7永城市城镇化进程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城镇化率

%

%

%

%

%

%

%

%

据2013年5月份的最新报告,永城市城镇化率现在已经达到%。

①趋势外推法

运用SPSS的分析→回归→曲线估计,建立年份X与城镇化率Y的函数关系。

运行结果如表7所示:

表8线性拟合结果

模型汇总

R

R方

调整R方

估计值的标准误

.999

.999

.998

.196

自变量为年份。

根据曲线拟合结果显示,年份与城镇化率呈线性关系,且Sig均小于,相关度达到,相关性极好。

则二者建立的函数关系式为:

Y=()/100

2020、2030年的城镇化率预测数值为:

Y2020=×/100=%

Y2030=×/100=%

②联合国法

联合国法联合国用来定期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时常用的方法。

它的关键是根据已知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假设城乡人口增长率差在预测期保持不变,则外推可求得预测期末的城镇人口比重。

城乡人口增长率差的计算公式为:

URGD=(Ln[

])/n

其中,PU

(1):

前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比重;PU

(2):

后一次人口普查时城镇人口比重;n:

两次普查的时间间隔。

表8所示为永城市两年的城乡人口数。

表9城乡人口数

地理位置

2010

2011

城镇人口

42

44

农村人口

79

82

常住人口

124

123

则根据数据计算出URGD为。

城镇化人口比重计算式为:

则2020、2030年的城镇人口比重预测值为:

PU(2020)=%

PU(2030)=%

③类比分析法

类比分析法是根据周边省市及上级行政区域规划所确定的发展速度,进行类比推导的方法。

本预测选用河南省、商丘市的城镇化水平作为类比对象来预测永城市2020、2030年的城镇化率。

表10类比分析法预测结果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