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3707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docx

四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教材研究与教法建议(以校本研修的形式完成)

 

单元

内容

5《古诗两首》26《爬山虎的脚》1

7《蟋蟀的住宅》2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

语文园地二3

计划

课时

9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观景的所见,还写了从观察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世界地图引起的发现》生动讲述了科学家无意中发现到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

另外,“阅读链接”、“数据袋”、语文园地、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语文素养很有利。

 

1、会认22个字,会写28个字。

正确读写本组词语。

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在朗读中感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法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有观察自然界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养成积累习惯。

5、能将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写下来。

 

重点:

A、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事物的特点。

B、仔细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C、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难点:

1、体会作者写作方法。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能将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写下来。

解决措施:

本单元教学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5古诗两首

 

作者

张君

学科

语文

使用年级

四年级

内容

5、古诗两首

内容范围

创建时间

2011-09-15

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电子邮箱地址

简要说明:

这篇文章是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临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选择这篇课文、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科组评价等级

修改意见:

建议人签名:

《5、古诗两首》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学到的观察方法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并认真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的诗句。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查找有关资料或工具书,了解苏轼、陆游的生平及作品2—3首。

  2.尝试自读,理解两首诗。

二、根据理解朗诵两首古诗

  1.学生试读,注意把诗的节奏和对诗的理解读出来,师生评价。

  2.采用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等方式读古诗。

三、读后理解、学生质疑

  1.读完后再说一说自己最新的理解,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整理。

有的问题师生即时解决;有的可在学习中解决。

四、欣赏诗句、体会意境、品味情感

 1.看图想象,这两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把想象到的景色用自己的话简单的说一说。

  3.师生共同评价,看学生是不是把诗中的景象、作者的感受说了出来。

五、朗读古诗、体验情感

六、默诵古诗、谈读后的感受

   说对诗句内容的独到见解和感悟。

七、相互交流、介绍自己查阅的诗

  1.小组交流苏轼和陆游的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摘抄其他同学找到的好诗。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一) 设问置疑、思考哲理

  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

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

小组交流汇报。

 

(二)变换角色、交流认识

  1.扮演苏轼,可问其他同学“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受?

  2.做一次采访者,可问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诗?

  3.老师引导: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同学和身边的事物呢?

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三、学习《游山西村》

 

(一)朗读古诗、升华情感

  1.陆游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是通过那个字感受到农人田家的盛情的?

由此你想象到了什么情景?

 

(二)用优美的语言具体描绘想象到的情景

  1.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陆游眼中的景色。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举例子说一说。

四、配乐朗诵《题西林壁》、《游山西村》以及课外写景的诗。

  1.老师范读、指名试读,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再设计

作业设计

1.自己出一期手抄报。

要求:

选取学过的两首写景古诗,为其配上合适的图画,同时还要把自己想象到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手抄报上。

 2.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1)实地观察爬山虎。

(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多媒体课件:

(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

(字形重点:

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检查练习3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再次美读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再设计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7蟋蟀的住宅

 

作者

张君

学科

语文

使用年级

四年级

内容

7、蟋蟀的住宅

内容范围

创建时间

2011-09-15

参考资料

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电子邮箱地址

简要说明: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

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

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

学科组评价等级

修改意见:

建议人签名:

 

《7、蟋蟀的住宅》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3、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领悟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体会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顺学而导品词句。

  1、默读课文,进一步的了解蟋蟀的住宅。

边读边做批注。

  2、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

  3、全班交流。

 (学生谈学习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理解,读中感悟)

  ●学习第二自然段,品味蟋蟀的不肯随遇而安。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比研读,指导朗读,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个性特点。

  ●学习住宅特点部分,感受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认识课文表达的一些方法,指导朗读。

  ●了解蟋蟀修建住宅的过程。

  (引导自读自悟,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修建的,体会蟋蟀吃苦耐劳的特点,感受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四、总结谈话,读写结合。

  1、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2、下节课下节课,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字、新词。

二、积累好词佳句。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课文中的许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再把它们抄写下来。

三、领悟写法,练笔运用。

  1、交流学习收获,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仔细观察,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四、拓展阅读。

   1、交流阅读《昆虫记》的感受。

   2、推荐阅读《两只蟋蟀》《蟋蟀》《放蟋蟀回家》。

再设计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特点   

     23、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修建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段,记录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六、交流地理知识

再设计

作业设计

 

 

《语文园地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课前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2、准备“爬山虎”图片。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

  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

  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

  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

  ⑴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

  ⑵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

  ⑶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

  ⑷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

  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

  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

  7、拓展:

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

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

 第二课时

◆读读写写

  1、检查读音,交流识记方法。

  2、取长补短,再次识记。

  3、按组听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

◆读读记记

  1、读中正音。

  ⑴指名读词,随时正音。

⑵按顺序齐读。

  ⑶同桌互读,一人随机、快速地指点,另一人读。

  2、解释说话。

  ⑴提出不懂词语,共同交流解疑。

  ⑵自由选择几个词说一段话。

◆我的发现

  ⑴出示“爬山虎”的图片,自主观察,交流发现。

  ⑵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⑶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思考交流。

  ⑷读“小林”“小东”的话。

第三课时

◆成语故事

  1、写故事需要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长期的观察,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2、读故事。

了解故事内容,懂得成语含义。

  3、故事中的哪些语言给你特别深刻的印象?

  ⑴从“生动传神”及第三自然段的例子,感受画的形象逼真。

  ⑵文中第二自然段几地四自然段文与可所说的“秘诀”,道出“观察”与其取得成绩的必然联系。

  4、说故事。

◆日积月累

  1、是呀,有人对每月具有代表性的花也做了细致的观察,编了一首歌。

先听老师唱唱。

(在原有歌曲中选择合适的曲调)

  2、读句正音。

  3、仔细读读,你发现这段话有哪些特色?

哪些词句用得特别精妙。

(“红似火,满枝黄,雪里藏”等词精炼地概括出花的特点,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而这一切无不缘于细致、长期的观察)

  2、熟读成诵,吟唱成诵。

再设计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