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453620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5.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docx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8位普通劳动者的故事

唱响劳动者之歌。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把视线投到从2006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脱颖而出的“状元”们以及几位被授予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的普通劳动者。

他们有的是工人,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茶艺师,还有的是营业员……尽管行业不相同,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在8位劳动者身上都能看到奋斗不懈、努力不辍的珍贵品质,他们的故事也许能给大家最好的启示——劳动光荣!

  潘勇强有股永不服输的干劲

  2006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数控铣工比赛第二名

20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潘勇强于2000年7月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5701工厂航空零配件制造中心加工中心当上了一名操作工。

“他是数控办里最年轻的一个小伙子,但他有股永不服输的干劲”。

据他的同事介绍,潘勇强最大的特点就是热爱学习。

潘勇强也认为,正因为自己年轻,经验不足,所以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

“从事数控加工以来,潘勇强进步很大”,遇到加工困难的零件从不推托,而是把此当成是锻炼自己的机会。

“一次做好,次次做好,越做越好”成为他的工作信念。

在2006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潘勇强获得数控铣工第二名,而他的同事吴传华则夺得了第一名。

在接受采访时,潘勇强说,今后,将继续努力学习数控铣工的技术,细心钻研,向做得好的同事们学习,争取在今年的“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杨国发“既然干了,就要干好”

2006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锻造工比赛第一名

杨国发是成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锻造工。

他的工作环境里没有冬天——1000多℃的高温,让在这里工作的他即使是在下雪天穿一件衬衣,也热得直冒汗。

尽管如此,杨国发一干就是18年,在2006年的“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他获得锻造工比赛第一名,被市总工会评为“成都市技术能手”。

  “在很多人眼中,我的工作环境可能确实不好。

但是我觉得,既然干了这份工作,就应该把它干好。

”这是杨国发对自己工作最为质朴的看法。

为了学好技术,杨国发在1988年进入公司后,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学习,很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

此外,杨国发还热心参加锻铸公司组织的技师带徒活动,给同事们耐心细致讲解每项锻件的图纸,手把手地传授每道工序的操作方法,提高大家的技术水平。

杨国发说:

“毫无保留地把技术传授给年轻工人,让他们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大幅提高,才能更好地完成公司任务,加快公司的发展。

  

 周晓芳把“茶”作为事业来干

2006年“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茶艺师比赛第一名

作为成都榜上有名川菜文化传播中心茶艺师,全省惟一一个高级茶艺师。

周晓芳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记者有幸现场观看了她的茶艺表演——茶楼内,只见身着汉代服饰的她灵巧地展示茶具、温杯、投茶、闻香、洗杯……两名少女以眼神配合其手势伴舞作陪。

耳边响起悠扬的佛乐,茶香扑鼻而来,现场观看的人们已沉醉其中。

为了泡出好茶,周晓芳从学茶艺开始就进行大量练习,常常不停地泡茶、品茶。

泡茶时,茶艺师要用手拿起茶杯翻动,滚烫的茶水难免要溅到手上,她的手常常被开水烫得发红。

不过,热爱茶艺的周晓芳不以为意,仍然苦练,如今无论遇到哪种茶,她都能把它最好的味道泡出来。

在2006年的“成都百万职工技能大赛”茶艺师比赛中,周晓芳技压群芳,获得第一名。

如今,周晓芳依然终日与茶为伍,不同的是,她的“茶艺事业”已经开始向国际拓展——不久前,周晓芳飞赴新西兰,传播茶文化。

说起出国表演,周晓芳说:

“能够走出国门展示我们中华文化中最为优美动人的一门艺术,让国际友人了解茶、爱上茶,这是我努力追求的事业。

  

赵浦当老师先当“孩子王”

2006年成都市万名农村教师5项技能大赛第一名

2006年,成都市万名农村教师5项技能大赛吸引了45364名教师参赛,85名选手进入决赛。

双流县华阳小学教师赵浦在这嘲万人大战”中一举夺魁。

参加决赛的选手要经过计算机课件制作、师德撰文、教学板书、简笔画、普通话5项技能比赛,最终按照综合得分决出胜负。

为什么这位只有6年多教龄的青年教师能够在比赛中获胜?

赵浦认为,自己善于总结是原因之一,在教书生涯中,每做一件事,赵浦都会进行总结,以积累经验。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才能指导课堂上的行为。

”说起自己的教学理念,赵浦说:

“我觉得要当好一个老师,首先要当好‘孩子王’。

”在他看来,老师要有“童心、童真、童趣”,理解学生的想法,用心与孩子交流。

对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应该有足够的耐心,教他们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

对于未来,赵浦说:

“我会继续当好‘孩子王’努力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兰书田勤奋还会动脑筋的人

设备工装组长、钳工技师,被授予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

55岁的兰书田是四川银鑫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设备工装组长、钳工技师。

“8年多来,从未迟到早退,除因公被蜂蜇伤住院3天外,他一天也没有缺勤。

即使妻子被车碰伤右肩骨折住院6天中,他也是委托亲戚照顾,自己却在公司照常上班……”同事们对他的故事记忆犹新。

除了勤奋,兰书田还善于开动脑筋,先后自行设计、制作了汽车淋雨实验装置、汽车美容循环水装置,用国产配件改制修复德国进口洗车机等。

他为每个班组制作工位器具,确保了油水、工具、零件“三不落地”,提高了车间文明生产水平;一次,公司购进钢材4吨左右,下料时留下了很多边角余料,他全部拼接起来加以利用,“至少节约了半吨钢材”。

他的同事告诉记者,兰书田不仅是钳工技师,还是一个多面手。

“部门的锁坏了,柜子打不开了,水管漏水了……他都会去做”。

说起技术比武,兰书田说:

“要学好技术,必须吃得苦中苦”。

4月29日,兰书田被授予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

  

刘永昭一个抢着扫垃圾的人

固废处置场清扫班班长,被授予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

和兰书田一样,刘永昭也获得了今年的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

1993年,成都市固体废弃物卫生处置场建场初期,刘永昭被特殊安置到了该常“考虑她的特殊情况,想给她安排一个较轻松的岗位,但她拒绝了。

”刘永昭要求去道路清扫班,以确保道路的干净、整洁和畅通。

由于垃圾车在入场时沿途撒漏和溢流污水,整个入场道路经常是很脏、很臭,“她总是抢着脏活、累活干”。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她一干就是12年。

因为刘永昭的突出表现,她被任命为清扫班班长。

为确保出入场垃圾库区5.2公里环线及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她克服残疾造成的不便,默默无闻地带领全班职工冬日迎着凛冽的寒风,夏日顶着高温酷暑,不顾恶臭、噪音、粉尘的危害,任劳任怨地干好本职工作。

  

  陈玲顾客都喜欢和她打交道

“陈玲珠宝专柜”营业员,被授予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

进入成都百货大楼当上一名营业员,陈玲一干就是20年。

“她热情周到,顾客都喜欢和她打交道。

1999年,陈玲所在的相机柜组被命名为“陈玲明星专柜”,她任柜长。

消费者纷纷反映,在“陈玲明星专柜”购物,“感到的是一种真心、放心和开心”。

2000年,陈玲荣获“成都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2003年她荣获全国百货行业“明星售货员”称号;2004年被评选为“成都市劳动模范”;2005年,她成为“成都市优质服务标兵”。

金子不管放在什么地方都要闪光。

2005年,陈玲离开了辛勤耕耘了18年的相机柜,到了刚成立的“陈玲(爱迪尔)珠宝专柜”当营业员,直到后来当上了营业组长。

她用“热心”“耐心”“真心”的服务理念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2005—2006年,她所在专柜完成销售近500万元,创商品部销售最高,并连续两年被有关方面授予“诚信服务柜组”。

今年4月29日,陈玲也被授予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

  

王辉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卷烟制造部组长,被授予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

46岁的王辉卿是四川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厂卷烟制造部组长。

“他不放松丝毫学习,先后获得了《职业资格二级技师技能证书》等多项资格证书”。

今年4月29日,王辉卿被授予四川拾五一”劳动奖章。

面对“十五”技改后的科技提升,王辉卿进一步学习了电气自动化、机械自动化和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工厂实施“十五”技改的整体搬迁中,“他带领专业团队冲锋在前,为工厂在搬迁过渡时期确保设备正常运行作出了突出贡献”。

据悉,根据个人多年的实践经验,王辉卿提出了成立过程监控组、建立部门内部信息平台的建议,并带领整个团队通过各种努力,使设备单机作业率由85%迅速提高到89%,解决了提高设备有效作业率、减少职工加班延时的重要课题。

从基层的电气维修人员到电气维修工程师,再到过程监控组组长,“王辉卿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为企业、为社会作贡献上,永远追求技术上的提高。

”他的同事这样评价道。

  本报记者陈兆平

  (成都日报)

劳动者的故事——在平凡岗位谱写美丽的人生

劳动光荣,对劳动的热爱体现了一种生活趣味,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

节假日里仍守在岗位上的劳动者令人感动和尊敬,他们是欢乐“五一”的一道美丽风景。

近日,记者用光与影记录了这些劳动者劳动时最美丽的瞬间,分享他们的劳动故事,体验他们的劳动心情,感受劳动带来的朴实无华的美丽,和温暖在心的力量。

  也许,他们在“五一”仍然做着最普通的工作或者干着自己分内的事,但是正是这些不起眼的劳动和辛勤耕耘的劳动者构筑了我们美丽和谐的社会。

让我们在“五一”到来时,向所有光荣的劳动者致敬!

  让病人带着微笑离开

  “能让前来就诊的病人带着微笑离开,是医护人员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仍埋首在为病人写医疗记录的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周文,在停笔的间隙匆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没办法,节假日期间是工作最繁忙的时候。

  早上8点到下午5点,周文说还未离开过医院半步,从急诊室出来后,就一直待在医院住院部的11楼,忙着查房,为行动不便的病人做医疗检查。

“节假日里的工作量要比平时多一半左右,除了正常的医生值班安排外,我们还配备了医生、护士副班,以应付突发状况。

”他表示,假日里人们心情放松了,在饮食、交通安全等方面放松了警惕,意外事故容易多发。

“急诊室是全医院医患矛盾、言语冲突最激烈的部门,也是责任感最重的部门,我们在节假日里平均每天至少要接待急诊病人150人次,医生们神经紧绷,丝毫不敢懈怠。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个情况,每个医护人员除了白大褂外,无一例外地穿上了平底鞋。

“那是为了跑得快。

”护士胡小姐微笑着透露,医护人员除了工作快节奏,紧张外,对到岗的速度要求也颇为严格,必须准时无误。

  深夜,外面万籁俱寂,但是急诊室的医护人员们却在为病人们的生死做攻坚战。

他们说,踏上医生岗位,就知道自己选择了哪条路,能让病人痊愈出院,健康快乐地活着,个人的辛苦算不了什么。

  在工地上度过“第一个”劳动节

  28日上午,通往楠溪江景区的道路上,随处能看到装潢一新的酒店以及游乐设施,偶尔还能看到“打头阵”的游客,充满大节将至的味道。

但诸永高速公路枫林段的建设工地上,还是机声隆隆,电焊火光闪烁。

  今年刚满20岁的云南小伙子丁远红早早来到工地,忙碌起手头的工作,他将在工地上度过成为“劳动者”后的第一个“劳动节”。

“过年才回家呢,还是挺想家的,见见年迈的父母,还有自己的朋友,但工地上一个钉子一个眼,在这个节骨眼上,说啥也离不开啊!

  记者在施工现场丝毫没有感受到节日前的气氛,工人们挥汗如雨,正在修筑高架桥的横梁,他们或搅拌、或拖运,或测量、或清扫,或装水泥、或挑沙石……呈现出一派繁忙的工作景象。

据工地有关负责人曾先生介绍:

“不管是什么节日,绝对不能影响工程进度,我们每天都出动上百人在工地上劳作,一日24小时不间断施工,加班加点,甚至冒雨施工。

 

  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顾名思义是劳动者的节日。

但在节日期间,我县很多普通劳动者特别是重点工程的工人们,秉承劳动光荣的信念,用默默无闻的辛勤工作、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欢庆属于自己的节日。

  “三抢”确保游客尽兴

 

  “今天水急,大家漂流的时候注意安全,男士请多照顾女士!

”29日9时,在枫林镇二桥漂流地,记者见到了年轻的导游张敏敏,她正带着市区某电力公司的旅行团畅游楠溪江,导游旗、扩音器、导游证一样也不少。

  “4月2号到现在我没有休息过一天,我对旅行车来得比家还熟悉。

现代意义的导游已经从单一为游客讲解名胜古迹,安排食宿上转变了,他们不仅是各景点的讲解员,是旅游线路的指向标,更是照顾游客生活起居的‘保姆’,野外遇危的急救医生和聊天倾诉的最佳对象。

”年仅22岁的张敏敏是楠溪江金潮旅行社的金牌导游,虽然从业仅2年,但是她对自己的行业已有独到的见解。

  “五一出游,对导游的身心都有极大的挑战性,我们得做好‘三抢’,游客才会玩得尽心。

何谓‘三抢’,在景点帮游客们抢最佳观赏点,在酒店停车场帮忙抢停车位,在餐厅帮游客抢食物。

”敏敏解释,旅行社一般都会帮团游订好酒店房间,但是餐厅用餐时间却是随到随吃的,很难保证固定的位置,黄金周的旅游潮实在太恐怖了,到处是人。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乱拍照,回家什么都不知道。

”游客们虽如此自嘲,但对出游仍乐此不疲。

  1-2号横店,3-4号杭州,5-9号北京,张敏敏给记者看了五一期间出团的情况,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是个能学到很多知识的行业,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需要随时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以不被这个行业淘汰。

”张敏敏说,自己仍对这个行业保持着绝对的热忱。

  跑在路上也是一种幸福

  “五一”出游,游客们最头痛的就是舟车劳顿,短短的7天,有大半的时间耗在路上,对计程车司机而言,跑在路上却是一种幸福。

  “你今天出了几趟车?

  “4趟了,全在楠溪江风景区。

  两个刚照面的计程车司机,兴奋地交流出车“战况”,多出一趟车,就意味着多一份收入。

“现在自备车多了,短途营运的奥拓车也多了,计程车生意已经大不如前,全靠五一、十一、春节等节假日了,那是我们赚钱的大日子。

”已经有5年开计程车经验的老陈告诉记者,妻子提早几天就炖了补品让其补身子,为这7天“征途”做好了准备。

  在景区很少见到计程车,但是在县城上塘永建路大田园超市附近却停着不少的计程车,司机们表示,这几天是热身赛,大家都在调整身心,接几趟短途车,赚点小钱,这个地段行人多,容易招徕客人。

  “‘五一’期间,每天我们少说能赚个500-600百元,多则就能赚上上千元,平日里所赚的钱还不够交车租、养路费、耗油费呢,真希望多几个节假日。

”老实巴交的潘先生笑着说。

采访中计程车司机都婉拒了记者为其拍照,“我们是很平凡的人,既为了大家出行方便,也为了贴补家用,没什么特别的。

  “轧”在路面上的交警

  每逢节假日,路面上除了车多外,就属交巡警多,标准的站姿,威严的神态,醒目的警服,在每个重要路段,和繁忙的交通构成别致的一景,告诉我们,节假日真的来临了。

  和往年一样,今年我县交巡警五一不放假,为保证旅客出行线路的安全畅通,县公安系统全体交警节日坚守岗位。

除了要加强路面巡逻力度外,还要加强对省道特别是旅游线路的巡逻管控和交通疏导。

根据黄金周期间出游者多、易发生严重交通堵塞事故等现象,上塘交巡警中队将留守的民警分成三组,进行路面巡逻、定点指挥及对交通违规现象进行监察,以确保节假日期间的交通安全。

  上塘交巡警中队的民警金健力,将在五一节当天在自己的值班岗位上度过了第一个长假日。

“这是我成为一个交通警察以来,第一次参与长假值班。

黄金周期间出游的市民特别多,大战在即,我现在坐在值班室一听到电话铃声就紧张,毕竟这么重大的节日,可不能出任何差错。

”一旁值班的老交警们也不无感慨地说:

“别人放松休假的时间,更应是我们交通警察加班加点的时候。

”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溢于言表。

一个清洁工的故事

我情愿做一个清洁工

  让我的扫帚挥动在整个世界

  在行人之后

  

  现在一切都在还很静

  我执帚在街口

  久久伫立

  瞧--

  他们远远地来了

  

  他们似乎在争抢着什么

  追赶着什么城内

  一片嘈杂 他们

  不停地奔跑

  为谁 就像一群疯狗 

  

  随后是一群清洁工

  不 是一列环保队

  挥动着扫帚

  在行人之后 似乎

  在抚摸着大地

  

  随着扫帚的动

  这满地的东西

  还有这残余的污秽

  被赶落于地球的一角

  不让它玷污了和平的清晨

变废为宝日赚“黑”钱5000元

湖北省枝江市董市镇的张世太,烟可以少抽,酒可以少喝,可是有一样东西万万不能少,而且这东西在本地还没有。

  村民张世太:

“我们本地哪有呢,到处弄,就人托人,保托保,从长阳县五峰县,每年给我搞点来,那是必须要的,特别是我们家里。

  2003年,张世太千交待、万嘱咐,请人从山里购得两纸箱,回家里里外外一看,差点没晕过去。

   村民张世太:

“弄回来结果一看,看商标是附近产的,我才问附近还产这东西,顺着包装上的线索一查,原来花大价钱从近百公里外山区买回的宝贝就产在附近,论远近1公里还不到。

  环保炭厂厂长李开兵:

“嗡嗡声,敲得响,敲得响,钢筋一样的声音,嗡嗡声,千家万户用了后,都是呱呱叫。

  这种黑得发亮的东西,李开兵每天生产两吨多,能卖五千多元。

  员工:

“出窑的时候,要守在这里才买得到。

  

村民:

“我今年准备早点买,我准备过热天就买。

村民:

“一次拉了11箱,50元一箱,拉了11箱,550元。

枝江市地处江汉平原,冬季阴冷潮湿,人们一直有用木炭烤火取暖的习惯,烧开水、吃火锅,逢年过节更是家家离不了,在使用旺季,炭很难购买,所以一般是冬天用的夏天买,明年用的今年买。

村委会主任望运华:

“每年过年时,少不了腊月三十一盆火,正月十五一盏灯,所以说,我们每户烧100斤炭的话,我们村里800户就要8万斤。

董市镇党委书记徐廷华:

“远看像砖瓦厂,近看就像养猪场,走近一看是个烧炭的,炭厂就是烧炭的。

自从有了李开兵的这种人工炭,人们每年再也不用到山区远道购买了,不过来迟了就可能买不着。

而李开兵找到这个生财之道,这得归功于2000年的一次长阳之行。

李开兵原在一家镇办企业跑业务,走南闯北应酬较多,一位荆州的客户托他买木炭,等他兴冲冲赶到长阳县山区的时候,却得到一个冷漠的回绝。

李开兵:

“木炭你不要想了,我们这里封山育林,严禁烧炭,严禁砍伐,那木炭想不到办法,你自己去想办法。

平常一想到买炭,就只知道往山里跑。

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后,禁止砍伐烧炭,致使整个长阳县一炭难求,李开兵败兴而归。

而同村的一些人因为买不到木炭,开始转向使用煤球等替代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村委会主任望运华:

“原来没木炭烧煤炭,煤炭容易中毒,我们村里发生了三起,有一家两口子中毒,抢救得快,花了500元。

这几起煤炭中毒事故,勾起了李开兵一个久远的记忆。

李开兵:

“这个炭现在都买不到了,能不能用别的什么代替,我以前听说过,在湖南好像传说过,有这样一个印象。

李开兵早听说过有人用锯末做过炭,不知什么原因市场上一直不见锯末炭。

他隐约感觉到一个机会来了,当年的10月,他一声不响、独自下了一趟湖南。

李开兵:

“他说我们这个设备还在这里,你要的话送给你,那你不要搞,我们亏了二三十万在里面了,看你有多少钱亏在里面。

李开兵不信这个邪,他仗着自己有点电路、机械方面的底子,一狠心花一万多元,买回一台近乎废铁的制棒机。

在家里捣鼓3个月,一调试安装,转是能转了,是锯末放进去,却好比在水壶里煮饺子。

他最终发现,和别人一样做不成功的原因并不在机器,而是锯末的干燥难题没解决,造成挤压的时候要么排不出,要么不成型。

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通过太阳晒。

李开兵:

“您说晒的时候,那脑袋疼,那时早晨七八个人把它打开,中午一下暴雨,一二十人一抢。

抢得汗流浃背跟几千米长跑一样上气不接下气

李开兵的妻子:

“这么多工人吃饭,我天天弄饭,又帮忙晒锯末,实在是搞烦了。

南方的天气阴晴无常,即使晒干后一回潮还是没效果。

要想形成批量化生产,必须进行人工干燥。

李开兵首先想到了炒茶叶,通过旋转铁桶,用柴火烘烤。

用炒茶叶的原理炒锯末,称得上李开兵的一大创举,可是炒一吨锯末光柴火就要烧几吨,亏得大了。

 2003年,李开兵琢磨出一套循环烘烤、保温抽湿的干燥设备,用起来,1小时可以干燥锯末1到2吨,成本大幅下降。

李开兵:

“这目前算一个技术含量吧,好不好,反正能把它弄干吧,我只能这么说,说蛮多了不好。

解决了干燥难题,锯末的成型自然是水到渠成。

李开兵:

“搞出来了,要好长有好长,成型了,那个像扁担,一条一条的,不会断,我说行了心里蛮高兴。

有了炭的雏形,李开兵仿造山里烧木炭的方式挖窑烧他的锯末炭,结果始终控制不了火候,不是夹生炭,就是烧过了,成本、质量无从谈起,按照山里挖窑烧木炭的做法依然行不通。

李开兵:

“我们就分析呢,它们的区别在于,那种木质含有水分,我们这种,它成型的时候没有一点水分。

紧接着,他又仿照砖瓦厂烧砖的模式,把窑由地下改为修在地上,设计引火通风系统,与烧砖一样又不一样,15天之后,理想中的锯末炭终于出炉。

为达到每天能出炭、能装窑,形成循环式的生产流程,他把炭窑迅速复制到20个,一个家庭作坊式的工厂就这样形成了。

在形成批量的生产能力后,尽管本地对炭的需求巨大,但他并没有在本地大张声势,而是默默地去了一趟长阳县,不过,他这次长阳之行的目的不是去买炭,而是去卖炭。

李开兵:

“长阳县的人呢,传统观念比较强,一年大概有五六个月时间,是要烤火的,一个是个产炭的地方,二个是一个大的销炭,消费的地方,所以我就选择在长阳,推销我的这种产品,打开销路,第一步。

长阳县出炭,名声在外。

封山育林后,木炭的产销链条被一刀砍断,本地人对炭的依赖和源源而来的外地求购者无法得到满足,出现一个巨大的交易真空。

李开兵找到了一个以前的木炭批发商。

长阳县经销商胡兴明:

“他问我这种生意,做不做得起来,我说这个生意肯定做得起来,你有经验,我们通过蛮多年的生意,我们生意做了十几年了。

两个人都没想到,烧惯了木炭的长阳人对这种炭有着本能的警惕。

退休工人:

“怀疑是化工原料搞的,对人体怕有副作用,开始出来的时候,我还不那么相信,因为我没有试验过,我烤那个木炭还是相信些。

员工:

“一个烟盒可以点,我试几回了。

李开兵:

“用这么点报纸一点燃,有两三分钟,一发燃,放着不管它。

村民:

“发燃了竖起了,洞洞里多大的火出来,三个这么一竖就行了。

再好的广告也赶不上实践的检验。

李开兵的锯末炭易燃、无害,燃烧时间超过常规木炭一半以上,长阳人迅速接受这一新鲜事物,第一周卖出了一吨,到一个月的时候就开始用卡车拉了,2004年经销商发展到3家,李开兵轻而易举地占据了长阳市场。

当他正忙于到处布点的时候,同在江汉平原的荆州一家火锅店盯上了他的炭。

这是一家没有炭就做不成生意的涮肉店,已经开办十多年,同样遇到了买不到炭的尴尬。

荆州市涮肉火锅店经理许琴: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挺好买的,但是慢慢到了90年代的时候封山育林之后,炭不好买了,不好买了,就总想到那边转悠一下,看有没有别人原来烧了没卖完的。

这个饭店的老板在长阳的农户家里见识了这种炭,她顺藤摸瓜找到了李开兵。

饭店用炭比家庭用炭苛刻得多,对气味、环境、安全的要求更挑剔,经过试用,锯末炭引火快、持续时间更长,炭灰还不往上面飞。

荆州市涮肉火锅店经理许琴:

“原来那种炭,有的就像放鞭炮似的,像礼花似的,一炸,炸老高,有时候点锅的师傅,挑得不仔细的话,端上来之后,在桌上一炸,把满桌的菜都给炸废了。

自此以后,她就成了李开兵的永久客户。

而从她身上,李开兵却看到了一个永远做不完的市场。

李开兵:

“她这么个火锅店,一年需求的炭大概在10吨左右,在大中城市像这样的火锅店相当多了,比如像吃烧烤的,这么一个小摊,每个晚上它要5到10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