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3616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docx

输血管理相关制度

 

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本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

1、决定输血前,严格执行“输血前告知制度”,医患双方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入病历。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识的病人紧急输血,应报医院职能部门或主管领导同意、备案,并记入病历。

2、严格执行“受血者输血前检查制度”。

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详细要求参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附件三:

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附件四:

内科输血指南。

3、临床医生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第二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申请管理制度”的详细内容执行输血申请及审核制度。

4、输血标本的采集、标本接收、输血前检验、血液发放等步骤,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输血前核对制度。

5、输血科的检验项目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关规定进行试验。

6、临床科室取回血后,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第七章“输血”条款执行。

7、临床科室对输血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和效果评价。

8、输血完毕,临床医生应对输血效果进行评价。

9、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血袋在病室保存2小时后送回输血科至少保存1天,按医疗垃圾统一处理。

10、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应按照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预案执行。

临床用血申请分级管理及审核制度

1、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8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提出申请,上级医生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2、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在800~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提出申请,经上级医生审核,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方可备血。

  3、同一患者一天申请备血量≥1600毫升的,由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生提出申请,科室主任核准签发后,报医务科批准方可备血。

  以上第二款、第三款和第四款规定不适用于急救用血。

节假日、夜间用血报总值班批准。

急诊、抢救用血由经管医生同意后可随时向输血科申请,但事后应按照以上要求补办手续。

 

大量输血申请和审批制度

1、患者的血红蛋白低于80g/L以下、血细胞压积低于30%以下才可考虑输血。

申请量在800~1600毫升,由经管副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签字;申请量大于1600毫升,须经输血科会诊,由输血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批准。

2、急救输血(大量失血、急性创伤、换血):

申请量在800~1600毫升,由申请科室的科主任或副主任签字后,送输血科配血取血。

3、紧急情况下需大量输血时,因需要争取时间抢救患者生命,可口头或电话向输血科或医务科申请大量用血(申请量大于1600毫升),事后要补办大量用血申请审批手续。

4、大手术、器官移植及体外循环等治疗需输全血时,须经输血科会诊,由输血科主任签字后报医务科批准。

 

应急用血管理制度

输血是医疗急救中不可缺少的治疗手段,在临床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可能出现由于缺血或疑难配血耽误抢救时间的情况。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临床急救用血管理制度,在遇见突发性事件时,在血液缺乏的情况下,每位医务人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和用血技术思路,积极为抢救患者赢得时机。

1、自然灾害和群发性事故而造成大量伤亡下,报院领导和医务处暂停我院择期手术用血和非抢救治疗用血,全力保证此类临床用血的同时与中心血站紧急联系调配血液。

2、 ABO血型系统缺血时,各临床科室用血需由临床科室主任审批签字后报输血科,由输血科主任审批使用预警储备血,然后由输血科报医务科备案,有记录。

3、 Rh阴性稀有血型输血,由于Rh阴性稀有血型血源缺乏,本院没有库存,首先联系输血科调配,同时临床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扩容补充晶胶体液,保持血容量。

输血科向医务科汇报血液缺乏情况,同时告知临床抢救医生。

⒈由于患者有抗-D,必须输注交叉配血相合的Rh阴性红细胞,临床采取低血容量稀释技术,可以输注Rh阳性献血员的血浆。

⒉患者如无抗-D,急诊抢救生命时,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可以启动相容性输注Rh阳性红细胞程序,采取Rh阳性红细胞配血相合输注。

此时须采取以下措施:

①   告知患者和家属病情,并说明在紧急情况下输注的利与弊,并在输血治疗同意书注明给患者带来的后果和并发症:

第一,不会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第二,该类Rh阴性红细胞缺乏,不输Rh阳性红细胞危及生命,此时抢救生命是第一位的,输注Rh阳性红细胞是抢救生命的必要条件;第三,会给以后用血或妊娠带来不良后果,可能导致妊娠的流产、早产或新生儿溶血病等不良后果(特别是对没有生育过小孩的女性);第四,患者因本身原发病不治而非输血治疗所能挽回时,不能借口归罪于输血治疗不当,知情后患者或家属签字认可。

②   临床科室主任和输血科主任签字认可。

③    医务科报批或院总值班签字同意。

 

Rh(D)阴性等稀有血型用血管理制度

1、检验人员检测出Rh(D)血型为阴性或其他稀有血型的用血患者时,应及时向科主任和临床医生汇报,并作好详细的登记。

2、对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由经治医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动员患者自身备血或自体输血,或对血站提前预约。

3、对急诊手术和失血性患者,应及时与中心血站联系,根据血站血液的库存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汇报。

4、稀有血型患者因失血过多,危及生命,中心血站库存不能提供充足的血源,考虑输注配合型输血,如Rh(D)阴性病人输注Rh(D)阳性血液时,应及时向科主任、院总值班和医务科汇报,同时协助医生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字后,并经医务科和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审批,方可实施。

5、此制度同时参照《紧急抢救配合性输血管理制度》执行。

 

输血标本采集管理制度及流程

1、建立并实施输血标本采集流程,确保受血者标本标识正确、质量符合要求和交接正确。

2、医生开出医嘱后,由护理单元执行医嘱。

两名护士仔细核对合血、输血医嘱、化验单、交叉配血申请单上各项内容,确认无误后,打印条形码。

3、护士选择输血专用试管,条形码,准备采血用物。

4、带用物到床旁,两名护士认真核对床号、姓名、年龄(腕带),并由患者或监护人姓名确认,解释交叉配血申请单、试管条形码上各项内容。

采血时,随时观察患者反应,采集患者血样3-4ml。

5、采集血样后,采集护士和核对护士核对病人信息与血样信息后分别在《交叉配血报告单》上签名。

将《交叉配血报告单》与对应标本同时送输血科备血。

6、血样采集完后应在患者的床边迅速完成申请单和标本信息的复核,应强制操作人员执行该项规定。

7、血样采集后应尽快送往输血科。

合血标本在采集后3天内有效。

8、除非情况紧急,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同一病人输血前检查标本和合血标本同一次完成采集。

9、输血科工作人员应及时接收和处理标本,发现不合格及送错的标本应及时反馈给送检科室,并进行登记。

10、附:

输血标本采集流程

 

附:

输血标本采集流程

临床输血流程

建立静脉通路、使用输血前用药

严格按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建立静脉通路;将输血医嘱转抄到输液单上并核对

 

输血注意事项

1、取回的血液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

输血前将血液轻轻摇匀,避免剧烈震荡。

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液输完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输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立即通知值班的本院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汇报上级医师,在积极配合治疗抢救的同时,

(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记录;

(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3)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4)遵医嘱抽取患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进行进一步鉴定;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菌种检测;

(6)遵医嘱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遵医嘱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参照依据:

2000年10月01日起实施的由卫生部颁发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识别

1.1发热反应:

在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h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输血反应为发热反应。

1.1.1原因:

1.1.2致热原:

一般指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种微量物质,包括细菌性热原、药物中的杂质、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杂质、采血或输血器上的残留变性蛋白质等。

1.1.3免疫反应:

输血后发热反应常与多次输入HLA不匹配的白细胞、血小板有关。

1.1.4其他反应的早期症状:

溶血性输血反应和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等早期或轻症也可表现为发热,要特别加以鉴别。

1.1.5症状与体征:

通常表现为突然发热、畏寒、寒战、出汗、体温可达38~41℃。

一般常发生在输血开始后15min至2h,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和头痛。

1.1.6预防

1.1.6.1当患者已有白细胞抗体,最好采用白细胞交叉配合试验选择相容的献血者,以防止输血不良反应。

1.1.6.2为了预防白细胞凝集素和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宜提供去除白细胞70%或以上的少白细胞红细胞(LPRBC)。

另外,引起发热反应的白细胞不仅可以是粒细胞,也可以是单核细胞,因此最好应用第三代滤器滤过产生的LPRBC,去除白细胞达99.99%以上。

1.1.6.3患者在输血前或反应开始时使用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初剂量为1g(成人),以后每2h1次,共3次。

注意:

切忌把任何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一同注射。

1.1.6.4当发生输血发热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所剩血液不可再用。

此外,必须给患者保暖。

在非急症情况下输血速度不可过快,可以1h输血400ml。

1.1.7处理

1.1.7.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所剩血液不可再用,将余血送输血科或检验科进行检验。

1.1.7.2注意保暖、解热、镇静。

一般口服阿司匹林或地塞米松等。

伴有紧张或烦躁者可口服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1.1.7.3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15~30min测体温、血压1次。

1.1.7.4高热严重者给予物理降温。

1.2过敏反应:

轻者只出现单纯性荨麻疹,中型为过敏性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该反应属于血浆蛋白免疫反应,即抗原抗体反应。

1.2.1原因:

1.2.1.1IgA抗体:

由于多次输血可使缺乏IgA患者产生类特异性抗-IgA,当再次输血时可引起严重的过敏休克。

1.2.1.2过敏体质

1.2.1.3被动获得性抗体

1.2.1.4IgG同种异型抗体

1.2.1.5免疫球蛋白多聚体

1.2.1.6其他

1.2.2症状和体征:

过敏性输血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数分钟后,也会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

1.2.2.1轻度:

全身皮肤瘙痒、皮肤红斑、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和关节痛。

1.2.2.2重度过敏反应:

支气管痉挛、喉头黏膜水肿、呼吸困难、哮喘、发绀,肺部有喘鸣,脉率快,血压低,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

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寒战、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1.2.3预防

1.2.3.1有过敏史者输血前1h可口服组胺药或类固醇药。

1.2.3.2储备一定数量的IgA阴性献血者血液,专供IgA阴性患者输血用。

1.2.3.3使用洗涤红细胞或冰冻红细胞,禁用血浆或含血浆的血液制品。

1.2.3.4选择无过敏反应史、未服用或注射任何药物的献血者的血液。

1.2.4处理

1.2.4.1表现为荨麻疹者应给予抗阻胺药,如苯海拉明25mg静脉注射等。

1.2.4.2表现为支气管痉挛者可皮下注射1:

1000肾上腺素0.3~0.5ml,严重或持续者可静滴氢化可的松100mg或氟美松5mg。

1.2.4.3过敏性休克者,应先皮下注射1:

1000肾上腺素0.5ml,肌肉注射阿拉明10mg,静脉输入氢化可的松,并按休克处理。

1.2.4.4血管神经性水肿,仅表现在面颈部者处理同荨麻疹,若表现为会厌水肿,应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剂量同上),并作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氧气吸入,同时静脉滴入氢化可的松或琥珀氢化可的松。

1.3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输血开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溶血反应,由于受者血浆中存在同种抗体使不相容供者红细胞迅速破坏,或者输入的血浆中存在不相容同种抗体使受者红细胞迅速破坏,其中由供体血浆引起者较为少见。

1.3.1症状和体征:

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多数伴寒战;其他症状包括烦躁、颜面部或全身潮红、胸痛、腰背痛、恶心等;尿液呈浓茶色或酱油样色,是最早出现的溶血症状(血红蛋白尿);严重者将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少尿、无尿及DIC所致的渗血或自发性出血,而全身麻醉病人最早出现的症状可能是难以解释的手术区严重渗血及低血压,继后出现血红蛋白尿或无尿;黄疸于反应后1d出现,数日内消退。

1.3.2诊断首先要核对患者及血液有无错误,因为这还可能涉及另外一个患者也会输错血。

1.3.2.1早期实验室诊断是在寒战时或之后抽取患者的抗凝血样本各1份,连同未输完的剩血和输血器送检:

①肉眼比较输血前、后血清或血浆内的游离血红蛋白。

②直接抗球蛋白试验:

血清或血浆内游离血红蛋白于反应后短期内达到高峰,1~2h后下降,24~28h消退,即使阴性结果也不能排除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性,因为输入不配合的红细胞有可能已完全溶解。

1.3.2.2如果上述两项检查中任何一项是阳性,就需进一步检查。

1.3.2.3尿血红蛋白检测:

检查反应后第一次尿中的血红蛋白,若为阴性结果,仍不能排除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性。

1.3.2.4血浆胆红素检测:

输血后5~7h抽血做肉眼和定量检查,与输血前血样本比较,如肉眼见血清或血浆呈深黄色或棕色,即表明胆红素增加,是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证据。

1.3.2.5其他实验室检查:

结合珠蛋白水平下降,Schuman试验(正铁白蛋白)阳性和尿含铁血黄素阳性(1星期后)等。

1.3.2.6进一步检查,包括献血者血袋内血和患者输血前、后血样标本的ABO和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及不规则抗体测定。

1.3.2.7血小板计数、PT、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1.3.2.8对所输的袋内血液做革兰染色涂片的细菌检查,并对剩余血和患者血做细菌培养,以排除细菌污染血液的可能性。

1.3.2.9检查有无非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原因。

1.3.3处理

1.3.3.1发现或怀疑溶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静脉输液通路。

1.3.3.2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尿色尿量和出血倾向等。

要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并迅速追查原因,了解输入血量。

1.3.3.3预防和治疗血容量不足,应立即多饮水,不能饮者应输液(如输注乳酸林格液1000ml),可输新鲜AB型或同型血浆。

1.3.3.4贫血严重者,应输洗涤同型血或O型红细胞。

如溶血反应原因明确者,也可输同型新鲜血液。

1.3.3.5保持尿量在75ml/h以上:

大量静脉补液维持CVP10~14cmH2O,必要时在5~10min内快速滴注甘露醇12.5~50g;如果补液和输甘露醇无效,则采用速尿20~80mg静注,并可持续应用,或用利尿酸25~50mg静脉注射,或用α—受体阻滞剂以扩张血管,增加肾血流量。

若用上述方法还不能利尿,则应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1.3.3.6碱化尿液,阻止酸性正铁血红素在远端小管的沉积,通常采用5%碳酸氢钠滴注。

1.3.3.7如果溶血反应严重,应及时用肝素治疗,以预防DIC发展。

开始用肝素5000U静脉滴注,以后每小时1500U静脉滴注维持,至少6~24h,直至经实验及临床证实DIC已无发展,如果有相对禁忌证(如手术后)可采用小剂量。

1.3.3.8若已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则应限制液体输入量,血浆尿素氮>42.8mmol/L,HCO3<12mmol/L,血钾>7mmol/L,心电图示室内传导阻滞及QRS波增宽,或有抽搐等现象,应考虑透析治疗。

1.3.3.9①十分严重的溶血反应,早期考虑换血疗法;②通过移出患者的所有血液并用相容血代替,使肾脏从暴露在大量溶血红细胞中解脱出来。

1.3.3.10早期应用氢化可的松或氟美松以减轻症状,根据需要输入无配血禁忌的血液。

1.3.3.11若有休克,则按休克治疗。

1.3.4预防

1.3.4.1防止同名同姓,相邻床位或住同一床位的前后两位患者之间混淆,造成采错血液标本。

1.3.4.2认真填写血袋、配血试管标签和患者的血标本试管标签,严防任何差错。

1.3.4.3发血时,由发血者与取血者共同核对患者姓名、血型及献血者条形码、血型与配血单是否相符。

1.3.4.4输血前,应由两名工作人员在床边核对患者血型与献血者血型是否相符,与配血单是否相符。

1.3.4.5认真做好患者血液标本及献血者血液标本的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1.3.4.6尽量不将O型血输给A、B、AB型患者。

1.4细菌污染反应

1.4.1症状与体征:

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于输入少量血(10~20ml)后立即发生剧烈发冷、寒战、高热、烦躁不安、面部潮红、皮肤黏膜充血、头痛、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干咳、发绀、大汗、血压下降。

严重者会发生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亦会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在全麻状态下会产生血压下降,手术野渗血不止等体征。

1.4.2诊断

1.4.2.1输入少量血后立即出现高热、休克、皮肤黏膜充血等,是细菌污染反应的特征。

1.4.2.2观察血袋剩余全血的物理性状。

血浆如混浊、有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暗紫色,有血凝块等,提示有细菌污染存在。

1.4.2.3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寻找污染细菌。

1.4.2.4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分别在低温(4℃)、室温(22℃)和37℃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

1.4.2.5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

1.4.3治疗以抗感染、抗休克及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和DIC为主。

1.4.3.1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1.4.3.2应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

1.4.3.3加强支持疗法。

1.4.3.4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措施。

1.4.4预防从采血到输血的全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

凡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或血浆呈瑰红色(溶血)或黄褐色,以及血浆中有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可能而废弃不用。

1.5大量输血的不良反应

大量输血是指一次输血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的1~1.5倍,或1h内输血大于自身血容量的1/2,或输血速度大于1.5ml/(kg.min)。

并发症:

循环超负荷;高血钾;低血钾;酸碱平衡紊乱;微血管栓塞;枸橼酸钠中毒;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出血倾向;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症;Ⅴ凝血因子、Ⅷ因子的水平降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溶血反应;供氧能力降低;高血氨;低体温。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及报告程序

一、编制目的

为控制医院输血严重危害,指导医护人员规范处理输血反应,降低病人损害,保障受血者安全,特制定本输血反应应急预案。

二、编制依据

依据《湘潭市中心医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总则》制定本预案。

三、适用范围

适用于湘潭市中心医院输血科及各临床用血科室医护人员。

四、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输血反应应急工作组构成

组长:

医疗副院长

副组长:

医务科科长、输血科主任

成员:

医务科副科长、输血科副主任、护理部主任、各临床科室主任。

(二)工作组主要职责

1、负责控制、调查、处理与输血有关的严重损害,凡属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医疗事故应及时向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或分管院长报告;负责《控制医院输血严重危害的方案》与其有关制度的培训、监督实施和检查;负责输血严重危害的登记、调查和报告。

2、临床医护人员负责临床输血前的核对和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密切观察输血过程,及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负责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和报告。

3、输血科负责血液制品储存的质量管理,临床输血前的核对,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的相关检测、处理、协助诊断及统计上报。

五、应急处置程序

(一)识别输血反应:

输血时应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处理。

(二)发生输血反应时

1、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或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后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输血,注意严密观察。

2、对怀疑溶血等严重输血反应时,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生理盐水。

3、积极组织抢救(抗休克,扩容,利尿,碱化尿液,防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透析等)并报告输血科。

护士进行必要核对,检查,封存,采集受血者抗凝和非抗凝血液各1管送输血科;并采集受血者抗凝和非抗凝血液各1管、留取第一次尿送检检验科。

4、如实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并跟踪患者病情变化和各项检验结果。

5、输血科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血型,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

六、报告程序

1、医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报告,上交输血科,反应严重者需上报医院不良事件,输血科及临床科室认真调查输血反应原因并记录,书写反应评估报告。

2、做好患者及家属解释安慰工作,如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照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必要时送检。

3、每月定期将输血不良反应病例上报质控中心。

七、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处置流程图:

输血不良反应处置流程

 

附: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处置流程

血液输注无效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规范血液输注无效的原因调查、处理,并为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2、适应范围:

血小板、红细胞输注无效患者处理。

3、职责

3.1临床医师

3.1.1负责血液无效输注的诊断和治疗。

3.2输血科技术人员

3.2.1负责协助临床医师分析血液无效输注发生的原因、参与制订预防措施,并根据临床需求提供合适的血液制品。

4.管理

4.1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

4.1.1血小板的质量:

血小板数量不足,白细胞污染多,保存袋透气性差,保存温度不当。

4.1.2非免疫因素:

发热感染、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其相关因素、自身抗体。

4.1.3免疫因素:

血小板相关抗原、血小板特异性抗原、AB0血型不合、血浆蛋白同种免疫和免疫复合物。

4.1.4操作不当:

①在血小板产品外增加了不透气的密封外包装袋;②血小板保存温度不当,导致血小板失活或破坏;③血小板输注前静置放在工作台面时间过长,导致血小板聚集或被激活;④在血小板制品中加入了药物,导致血小板破坏;⑤血小板输注时间过长。

4.2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调查

4.2.1发生血小板无效输注应首先调查是否存在血小板损耗过多的非免疫因素,若排除非免疫因素及操作不当等原因,则应怀疑为免疫因素造成。

4.2.2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对策:

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可疑药物、输注ABO同型的非库存血小板、血小板交叉配型、使用去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置换、免疫抑制剂8.自身血小板冰冻保存

4.2.3持续性无效的处理原则:

小量、多次输注血小板、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使用抗纤溶药物、使用重组FⅦa

4.3红细胞输注无效

输注红细胞后24小时应该复查患者Hb值并计算血红蛋白恢复率,以评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