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3525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x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广州市海珠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刘国雄

加强对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开展中期评估,客观评价海珠区“十一五”规划指标落实情况,评估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及原因,并根据区内外发展环境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确保顺利完成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为编制“十二五”规划奠定基础。

本报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和原则,既评估“十一五”指标的完成情况,也评估战略规划的实施情况。

一、海珠区“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会展和创意经济加速形成

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2.16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1.4%,增速较“十一五”规划快1.4个百分点;实现税收73.93亿元,增长17.8%;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61亿元,增长20.9%。

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0.6:

27.7:

71.7调整为0.5:

25.6:

73.9,第三产业比重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海珠区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日益突出。

会展经济龙头带动作用初步显现。

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强调了琶洲会展商务区建设的重要性,海珠区成功举办了2007广州(海珠·琶洲)会展经济论坛,有效推介琶洲会展品牌,2008年海珠区获“中国会展名区”称号。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一、二、三期)总建筑面积达108.6万平方米,展馆规模居全世界第一,具备规模优势。

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广州)国际汽车展等知名展览的带动下,会展业加快发展,全年在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展览达37场。

琶洲地区商务配套设施按照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建设进度,正在加快完善过程中,香格里拉大酒店和保利国际广场已建成投入使用,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总部企业相继进驻。

创意经济示范意义不断增强。

联星文化产业园最早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的重点扶持项目,按照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已完成“文化星城”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建立了广东海珠大学生软件动漫创业基地。

初步完成珠影文化创意产业园设计方案,拟打造电影、动漫为主题的创意产业龙头。

依托中大布匹市场,中国霓裳020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和招商工作正在加快进行中,初步形成了中外服装设计师和服装设计产业的集聚;利用粤晶高科外迁遗留工业厂房LOFT①改造,引进广东省集美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等49家创意企业,为广州创意产业LOFT提供成功范例。

(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现代服务业结构呈现“知识密集型”特征。

现代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被纳入海珠区“十一五”规划之中。

2007年海珠区现代服务业中营业收入过亿元的行业大类共16个,其中最大是房地产业(95.4亿元),其次是教育(51.7亿元),第三是卫生(32.6亿元)。

将这16大类技术服务、公共服务、商业服务、房地产业和其他行业进行归类,海珠区的现代服务业表现出明显的“知识密集”特征,其中营业收入技术服务(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与推广服务业)为36.2亿元,公共服务(城市公共交通业、教育、卫生)为87.8亿元,商业服务(租赁业、商业服务业)为29.4亿元,房地产业为95.4亿元。

现代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

在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基础上编制了《海珠区商业网点规划2007-2020》。

区内首家大型综合购物中心广百新一城开业运营。

广州纺织博览中心等展贸型市场建设和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取得新进展。

2007年完成了15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任务。

特色旅游业有新发展,小洲村获“2007中国乡村旅游飞燕奖暨最佳古村镇文化奖”殊荣。

2007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818.28亿元,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9.40亿元,增长30.1%。

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正在成为海珠经济发展“亮点”和“抓手”。

积极推进中大布匹商圈内——广州纺织博览中心纳入广州市2008年重大工程规划及备选项目,该项目投资额60亿,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目前已全面启动建设;长江中国轻纺城项目已封顶;光大商业中心项目已完成规划方案。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体制不断优化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按照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海洋生物和生物医药技术产业是转变海珠区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所在,软件动漫产业是海珠区重点发展和扶持产业,一批企业获得了经费支持或奖励,如中大讯通软件、伟时信息获市软件(动漫)产业发展资金项目支持22万元,杰赛科技获市重点软件和动漫企业人才个人所得税奖励91.18万元,希力科技荣获2007年度中国游戏行业优秀企业和产品研发先进单位称号,公司自主研发的游戏产品“希力指多星”获最高奖项“金手指”奖。

此外,区科技产业基地琶洲园区正申报广东省和教育部的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海洋生物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进一步推动海珠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进入快车道。

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强调“抓好科技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和发展”。

2006年8月,以海珠中大科技综合楼为依托场地,中山大学科技园被国家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7年2月,以琶洲园区为主体,辐射新港路一带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省火炬计划海洋生物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初步建立起三个服务平台。

一是中小科技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二是以海洋生物技术(保健品GMP②中试)为主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三是后勤保障服务平台。

这三个服务平台的建立和运作,是科技园区的经营管理从单一的物业出租模式向为入驻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模式的转变,初步展示出科技园区经营管理企业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2007年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中国名牌产品2件,现有中国名牌产品7个,占全市18.9%。

2008年海珠区正在积极推进星牌(奇星药业)等6个省名牌产品、万里马(林大洲)1个中国驰名商标、心字牌(天心药业)等7个省著名商标纳入市名牌战略重点培育指导目录。

科技创新体制不断优化。

2007年7月份海珠区专门成立了区软件动漫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软件动漫产业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区政府颁布实施了《海珠区进一步扶持软件和动漫产业发展实施试行办法》,推出了一系列扶持软件动漫产业发展的实质性措施和政策。

先后修订了《海珠区科技、工业企业奖励办法》和制定了《海珠区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实施意见》,经区政府同意并已颁布施行。

海珠区科技政策文件的先后出台将对海珠区科技产业发展和科技园区建设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和扶持作用。

(四)城市建设和管理加速优化

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引导作用进一步强化。

根据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海珠区东中西三块划分原则,编制了具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海珠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为“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指引,确定海珠区“一城三片,绿心蓝脉,四轴多中心”的空间发展结构。

制定新城市中轴线(海珠段)规划方案。

开展南洲路、龙潭果树公园、十香园、小洲村等景观整治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以及太古仓、大阪仓转型改造规划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

推进龙潭万年围地区、凤和康乐地区等“城中村”改造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按照海珠区“十一五”规划要求,完成了新滘路、宝岗大道南等18个道路建设、改造工程项目,由科韵路、新滘路、工业大道组成的快捷路系统建成通车,新光快速路、东晓南高架路建成投入使用。

全区新增道路面积58万平方米。

解决了福坛大街、怡乐路周边等街区“水浸街”问题。

大力推进“青山绿地”工程。

庄头公园、北山公园、黄埔古港公园建成开放。

加强对“万亩果林”的保护,建成新滘南路果林带,以租地方式启动建设龙潭果树公园、上涌果树公园。

率先完成作为市政府“一号工程”重点整治河涌之一的黄埔涌的综合整治工作;台涌、龙潭涌整治完成过半,康乐涌、西碌涌整治正在进行前期设计。

完成了龙潭果树生态公园(一期)、磨碟沙公园、潘鹤雕塑园等公园、绿化建设,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14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成果显著。

配合市推进会展中心(二、三期)、地铁(二、八号线)、广州新电视塔等重点项目建设。

按照海珠区“十一五”规划要求,完成了南洲路(广州大道至海珠区看守所)、石榴岗路、仲恺路延长线、华洲路(新滘东路至华洲街道办事处)、仑头路(新滘东路至华南快速干线)等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推进革新路、南泰路(江南大道南至东晓南路)等道路建设。

做好成片危破房改造工作,海天四望项目建成绿化广场,南华西(一期)项目基本完成公房搬迁。

完成素社街、艺苑路等16项“水浸街”改造项目。

官洲岛安置复建用房基本建成,整体搬迁工作正在推进。

(五)社会事业得到稳步发展

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

完善了以低保为主体,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为重点,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社会捐赠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实施分类救济,发放低保救济金、基本医疗救助金,为双特困户解决了住房困难,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残疾人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我区获得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社会治安形势持续转好,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得到有效维护。

2007年在全市率先完成视频建设任务。

南华西派出所荣获“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称号。

区公安分局民警实战技能“战训合一”培训模式在全国公安系统推广。

加大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力度,充实了基层安全生产执法力量,各街道成立了安全生产监察中队。

向凤阳、南洲、瑞宝、江海等街道派驻整治工作组,开展“城中村”社会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

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应急管理办公室,建立覆盖全区的应急管理工作网络,海珠区南华西街被推荐为全省2个应急工作受国务院表彰的单位之一。

凤阳街人民调解委员会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

对全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量化分级评审,开展餐饮业卫生整治行动。

开展了无证照生产经营整治、保护知识产权、烟酒盐联合整治、药品市场整治、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非法行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

并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食盐和酒类、百日打击私屠滥宰、保护知识产权、药品市场、医疗市场、娱乐文化市场等一系列专项整治。

加强价格监督检查,积极查处价格违法案件。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

全区132个社区成为充分就业社区,2007年全区城镇多年登记失业人数3.9万人,首次下降到4万人以下。

全区10万名社会化退休人员在全市率先搭建退管服务平台,率先形成退休人员自管互助服务网络。

完善了以低保为主体,灾害救助、流浪乞讨救助为重点,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社会捐赠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

海珠区先后获得了“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称号。

在全市率先为全区低保、低收入困难家庭每户每月发放临时物价补贴。

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劳资纠纷及相关群体性突发事件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

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按照海珠区十一五规划要求,2007年投入1.2亿元改善东部学校的办学条件。

教育质量步入全市前列,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免书费、杂费)制度和高中阶段扶困助学制度,确保贫困家庭子女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十香园”展览馆建成对外开放。

成功举办广州首届岭南书画艺术节暨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复赛。

区域卫生资源不断优化,医院投资不断增强,加大“五小”行业监管力度,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率达100%。

疾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

群众对社区服务的知晓率,利用率和满意率不断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扎实推进,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92%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支付范围。

计划生育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推进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连续17年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各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任务,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称号。

二、海珠区“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评估

根据《广州市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海珠“十一五”规划)所设定的发展目标,并结合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以及2006年至2008年上半年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对海珠区“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评估。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目标能如期实现

根据海珠“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海珠区生产总值指标将达到530亿元,年均增长10%。

2006年海珠区生产总值为348亿元,同比增长12%;2007年达到422亿元,同比增长11.4%;2008年上半年达到203亿元,同比增长10.5%,增速均超过预期目标。

但由于2008年起宏观经济出现调整,调整时间在高油价以及高成本的驱动下可能持续时间长,预计2008-2010年间,GDP增速将会放缓,但在消费、投资多点支撑下,GDP仍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良好态势。

经测算,海珠区生产总值目标能如期实现。

(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有望超预期完成。

根据海珠“十一五”规划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7%,而实际上,2006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4.5%,2007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0.9%,2008年上半年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比增长比例更是达到26.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如此高比例的增长,主要由于广州市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而形成的,按照《关于完善市对区财政管理体制的实施方案》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海珠区由于税收市区分成比例出现变化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由专项补助转为市区共享方式,导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速比例出现远超海珠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较大增幅。

(三)社会发展规划指标能如期实现

海珠区不断健全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规划指标等如期实现。

根据海珠区“十一五”规划,到2010年人口出生率(按户籍计)要控制在9.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按户籍计)要控制在3.5‰以下。

2006-2008上半年,上述两个指标均符合海珠“十一五”规划目标。

海珠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标评估一览表

规划指标

2010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上半年

评估结果

生产总值

年均增长10%

同比增长12%

同比增长11.4%

同比增长10.5%

如期完成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8%

71.7%

73.9%

77.7%

超额完成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

总产值比重

20%以上

16.65%

17.00%

15.77%

需要加强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

7%

14.5%

20.9%

26.1%

超额完成

人口出生率

9.0‰以下

8.46‰

9.0‰以下

如期完成

人口自然出生率

(按户籍人口计算)

3.5‰以下

2.16‰

3.5‰以下

如期完成

注:

根据市发改委要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时间段为2006年-2008年上半年。

三、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一是由于美国金融海啸导致世界宏观经济发展呈现衰退趋势,世界经济可能在2010年左右出现回升,客观上形成了不利于海珠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经济环境;

二是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和调整速度正在不断加快,而海珠区产业发展方式仍然粗放,结构不够优化,产业适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都不够强;

三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协调,“城中村”等部分地区基础工作仍然薄弱,城市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四是民生工作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是政府部门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应对经济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急需提升。

四、海珠区“十一五”规划调整及其保障措施

(一)海珠区“十一五”规划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1、广州城市总体发展定位的调整。

2008年4月18日至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广州进行专题调研。

汪洋要求,广州要坚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路子,努力成为我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首善之区”。

朱小丹在广州市第九次党代会上强调“中调”就是要“调优”、“调高”、“调强”、“调活”;张广宁首次提出老城区的改造将尝试新模式。

海珠区是广州老城区之一,中调是决定城市改造的最重要战略之一。

2、广东和广州“双转移”对海珠区发展提出新挑战。

2008年5月广东省明确提出“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战略,未来五年,广东预计投入500亿元,用于鼓励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粤北山区、东西两翼地区转移,同时还将出台7项配套及优惠措施。

根据广州的产业发展现状,广州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双转移”的具体措施,要以《意见》为指导,抓好规划引导,有序推进“双转移”;以市区产业“退二进三”为中心工作,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并举。

海珠区是广州市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是支持海珠区发展的最重要引擎之一,根据“双转移”措施,海珠区“十一五”期间将有成批工业企业迁移到外地,如何规划迁移后的工业园区发展是海珠区面临的最紧迫任务之一。

3、创意经济成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

科学发展观和节能减排驱使中国产业升级,温家宝总理2008年3月作出了“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珠三角发展的高成本时代到来,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在解放思想的大旗下,“腾笼换鸟”已经成为珠三角不得已的政策选择,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视察佛山创意产业园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新的产业形态来“腾笼换鸟”,在深圳考察时也作出了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重要批示,在刚刚举办的广东工业设计活动周活动,汪书记再次批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与现代服务业,落实设计师资格认证”。

4、总部经济快速发展形成新机遇。

海珠区总部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注册资本达358.6亿元的广东钢铁集团公司已落户我区。

珠江投资有限公司计划建设中国现代轻工产业高级服务中心和纺织行业中心,广州纺织工贸企业集团计划建设广州TIT国际纺织城科贸园。

在市政府对外商投资设立总部企业奖励中,落户海珠区的龙沙(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成为市政府重奖500万元的2家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企业之一。

世界500强企业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与广州华新集团联合成立华新商贸物流有限公司。

2007年引进外商投资项目53个,新批合同使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个;合同使用外资4.43亿美元,增长7.3倍;实际使用外资1.05亿美元,增长90.3%。

(二)海珠区“十一五”规划调整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共建和谐,坚持民生为重,坚持务实创新,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围绕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以会展经济为龙头,以总部经济和创意经济为支撑,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以万亩果林保护和河涌整治、道路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湿地果树公园,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高起点优化区域综合环境;以公共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促进全区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更大成果。

(三)保障措施

1、做强会展经济,壮大海珠现代服务业。

加快促进琶洲会展商务区发展。

海珠区琶洲地区纳入了大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体系,提升以琶洲地区现代服务业为龙头的海珠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组织编制《广州市海珠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精心组织会展经济论坛等宣传推介活动,打造海珠会展品牌。

加强产业引导,鼓励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进一步优化会展业布局,做强现有会展项目,加快引入国际知名会展品牌,促进会展业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商务、金融、酒店等配套产业发展,引导形成以会展业为中心,各类配套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

完善琶洲地区配套设施和服务,积极配合市加快道路、交通、停车场、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专业市场发展水平。

引导传统专业市场承接会展辐射,向以总部结算、电子商务为导向的展贸型市场或商务配套项目转型。

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形象、统一物流、统一信息化的原则,推进中大布匹市场。

实施商业网点规划。

促进江南西商业中心发展。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

结合广州新电视塔和周边区域的整治建设,规划和引导发展休闲旅游配套产业;结合万亩果林果树生态公园群建设,发展生态旅游业,打造小洲岭南水乡等品牌;结合市对白鹅潭一河两岸规划调整和实施,推进太古仓、大阪仓码头转型改造项目建设。

2、培育创意经济,提升海珠现代服务业。

建设创意产业园区。

重点建设旧工业厂房仓库LOFT改造后形成的创意产业园,积极探索“双转移”后新兴产业的培育模式。

将粤晶高科外迁遗留工业厂房和广州纺织机械厂区LOFT形成的创意产业园打造成为示范园区,并结合联星“文化星城”文化产业园和珠影文化产业园,将海珠打造成为广州创意产业重要的集聚区之一。

推动华南汽贸易手车交易中心、南天(国际)酒店用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和广州纺织博览中心、长江(中国)轻纺城等重点创意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和拉长创意产业链。

海珠区“十一五”规划要求改造和提升的石溪工业园区,是创意产业制造业中印刷包装的重要链条,在该行业初具影响力。

主导产品主要有:

环保型易分解(塑料)包装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制造;柔性版印刷;印刷技术创新;广告及新闻媒体加工制作;广告印刷;包装印刷;工业设计。

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知名品牌“中大布匹市场”,依靠这个优势,海珠吸引了欧美以及港台地区不少的优秀服装设计师(包括香港知名服装设计师邓达智、从欧洲回国创业的Ekoko③等),推动了海珠服装设计的迅猛发展。

以广州国际轻纺城为龙头,加快中大布匹市场的全面升级改造,使之提升为融布匹销售、服装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大规模、上档次的服装产业城。

此外江南大道已形成婚纱文化街以及“女人街”等特色创意产业流通基地。

加快制定海珠区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

创意产业目前在全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北京、上海和省内深圳制定了创意产业促进政策,深圳成立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办公室,并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基金。

海珠区创意产业目前处于自发形成状态,需要政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一方面尽快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在规划基础上研究制定相关的促进政策。

3、多管齐下,整合资源,发展总部经济。

海珠区于2008年制定了《关于加快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试行)》和《关于加快海珠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方案》。

《意见》和《方案》提出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全区高级写字楼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经认定的重点企业总部达到150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或者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9户,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的总部企业20户,年税收总额5000万元以上的纳税大户15户,并初步形成2到3个总部经济聚集区。

支持总部经济的政策包括:

(1)设立区总部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预算资金,用于新办总部企业奖励、总部企业纳税大户奖励、总部载体建设资金扶持等;

(2)为总部企业提供义务教育优质学位。

在本区认定的重点总部企业中,达到一定条件的,提供一定名额区属省、市、区一级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学位;(3)鼓励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强做大。

研究、出台有关政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内外股票市场上市;(4)优先扶持总部企业的项目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安排的专项扶持资金,优先考虑总部企业;(5)建立政府服务总部经济发展的“绿色通道”服务制度。

全区各单位强化服务意识,缩短审批时限,为重点总部企业提供VIP式政务服务。

4、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营造优美舒适的城区环境。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落实亚运城市行动计划为契机,推进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配合市做好新一轮城区总体规划编制以及琶洲、白鹅潭等重点区域的控规调整工作。

做好广州新电视塔周边地区和新城市中轴线(海珠段)规划的实施工作。

加快切实做好市政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工作,全力以赴完成官洲岛整体搬迁工作。

做好琶洲、新城市中轴线区域等城市发展重点地区“城中村”整治改造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

优化城区环境建设。

高起点部署并完成区内河涌整治工程。

切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