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3464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

《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消杀灭效果评价.docx

消杀灭效果评价

卫生处理效果评价

卫生处理进行效果评价旨在检验除害处理工作质量是否达到预定目标,并借此总结经验,查找问题,使卫生处理工作不断改进和创新。

一、消毒效果评价

(一)评价指标

对不同的消毒对象,其消毒效果评价指标不同。

有的必须以国家制定的标准为指标,如《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要求消毒效果应达到无异臭、异味;消毒后30min游离余氯不低于0.3mg/L,管网末梢水不低于0.05mg/L;微生物检验细菌总数<100个/mL,大肠菌群(MPN)<3个/mL,无致病菌。

对无国家标准的消毒对象,一般以细菌杀灭率即消毒前后杀灭微生物的百分率来作为评价指标。

消毒前平均菌落数-消毒后平均菌落数

细菌杀灭率=×100%

消毒前平均菌落数

如:

传染病消毒的细菌杀灭率合格指标为99.99%;一般预防性消毒的细菌杀灭率指标为:

80%以上为良好,70%~80%为较好,60%~70%为合格,60%以下为不合格。

(二)评价方法

常用的物品表面消毒效果评价方法有:

自然菌采样检测法、染菌片检测法。

空气消毒效果评价方法有:

自然沉降采样检测法、空气采样检测法。

二、杀虫效果评价

(一)评价指标

1.密度指数传染病疫点杀虫后病媒昆虫应降低99%。

措施前密度指数-措施后密度指数

密度指数下降比=×100%

措施前密度指数

2.相关密度指数(RPI)预防性杀虫其相关密度指数应小于20,大于20为效果不佳。

对照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实验区处理后某时密度值

RPI=×100%

对照区处理后某时密度值×实验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

3.对动植物危险性害虫的除害效果评价,一般以虫样全部死亡、除害对象未见到活虫或达到规定的熏蒸浓度做为标准。

(二)评价方法

1.人工小时法人工方法捕捉昆虫以小时计数(虫数/人.小时)。

2.笼捕法检测蚊蝇指数时以笼捕获,以日计算笼捕昆虫平均数(虫数/笼.日)。

3.诱捕法以灯光、诱饵等方法诱捕昆虫,以日或小时计算捕获率。

4.浓度测定法用熏蒸浓度检测仪测定熏蒸及散气前熏蒸剂浓度。

三、灭鼠效果评价

(一)评价指标

1.鼠密度用某种特定方法测定单位时间内捕鼠(或鼠迹阳性)数。

航空器应无鼠;船舶、列车鼠密度,粉迹法小于5%,夹日法小于1%。

2.灭鼠率用某种特定方法测定灭鼠后比灭鼠前鼠密度降低的百分比。

鼠疫染疫、染疫嫌疑交通工具灭鼠率应100%;预防性灭鼠率应为80%以上。

(二)评价方法

常用方法有:

鼠夹法、粉迹法、食饵法。

捕鼠数

1.鼠密度(夹日法)=×100%

布夹数×天数

灭前密度—灭后密度

2.灭鼠率=×100%

灭前密度

前饵消耗量—后饵消耗量

3.灭鼠率(食饵消耗法)=×100%

前饵消耗量

消毒效果评价

消毒效果评价是指用物理、化学、微生物学等指标来评价各种消毒方法对被污染对象的消毒效果,以作为是否达到消毒合格的依据。

科学评价一种消毒器械的消毒效果,对于指导消毒剂和消毒器械的合理使用,取得预期消毒效果,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为人们创造一种良好的卫生环境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消毒效果监测是评价其消毒器械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可靠的唯一有效手段,因此,消毒效果监测在消毒工作中至关重要。

消毒效果监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监测人员必须经过消毒及其相关专业培训,掌握相关的消毒知识,具备熟练的检验技能;选择合理的采样时间;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程序。

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处理剂量:

(包括强度和时间)在热力消毒中指温度和时间,在紫外线消毒中指照射强度和时间,在化学消毒中指浓度和时间。

微生物污染程度:

微生物污染程度越严重,消毒就越困难。

温度:

一般说,无论在物理消毒或化学消毒中,温度越高效果越好。

如环氧乙烷消毒,温度低于10.7℃时,药物本身即不能挥发成气体;紫外线在4℃时,输出强度只有27℃时的2%~30%。

湿度:

空气的相对湿度对熏蒸消毒影响显着,直接喷洒消毒剂干粉处理地面时,相对湿度要高;紫外线照射,相对湿度不能高,否则影响其穿透。

pH值:

pH的变化严重影响消毒剂的作用。

例如:

季铵盐类在碱性溶液中作用较大,pH3时杀灭微生物所需浓度要较pH8时大10倍左右。

戊二醛水溶液当pH由3升至8时杀菌作用逐步增强,次氯酸盐溶液当pH由3升至8时,杀菌作用反被削弱。

化学拮抗物质:

自然情况下,微生物常与很多其它物质混在一起,这些物质往往会影响消毒处理的效果。

如蛋白质、油脂类有机物等包围在微生物外面可妨碍各种消毒因子的穿透,同时也消耗一部分消毒剂。

穿透条件:

不同杀菌因子,穿透能力不同。

如:

干热穿透力比湿热差。

甲醛蒸汽穿透力比环氧乙烷差,电离辐射能穿透多种物质深部,而紫外线只能作用于物体表面或浅层液体中的微生物。

表面张力:

消毒液表面张力有利于药物接触微生物而促进杀灭作用的进行,增进消毒效果。

一方面选用表面张力低的溶剂配消毒剂,如乙醇配制的碘酊,比用水配制的碘液好;另一方面可在消毒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降低溶液的表面张力。

一、热力消毒效果评价

热力消毒分为干热方法和湿热方法,这两种灭菌方法是至今为止最常用、最可靠的方法。

对热最敏感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繁殖体(包括结核杆菌)、裸露的病毒(无血清或其它有机物保护)、生长期霉菌等。

中度敏感的的微生物主要有受血清保护的病毒、粪链球菌、霉菌孢子,可以煮沸消毒。

热耐受微生物主要有炭疽杆菌芽孢、肉毒杆菌芽孢、破伤风杆菌芽孢。

目前,用于热力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主要使用化学指示法和生物指示法。

二、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

紫外线消毒效果评价方法有物理、化学和生物监测法。

以下仅介绍生物监测:

(一)微生物监测目标

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的主要对象是空气和物体表面上的自然菌杀灭效果,亦可考虑作其指示菌的杀灭效果观察,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TTCC6538)、大肠埃希菌(8099)、白色念珠菌(ATCC10231)和枯草杆黑色变种芽孢(ATCC9372)。

(二)空气消毒效果

在紫外线灯管辐射强度合格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环境内使用要求,来选择使用的时机、场所、计划监测次数,并准备好各种仪器。

首先在开启紫外线灯之前对空气进行采样,作为消毒前的对照;然后在紫外线照射到规定时间之后,立即进行采样,也可在消毒后的不同时间进行采样观察。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对空气的自然菌,其杀灭效果达到90%以上即为合格。

(三)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紫外线对物体表面进行的消毒比空气消毒需要更高的强度和更严格的条件,对光滑的表面消毒效果较好。

对紫外线照射消毒前后物体表面进行采样,做微生物定量培养,计算出杀灭率,也可以杀灭90%以上为合格。

三、环氧乙烷消毒效果评价

(一)化学监测法

常用环氧乙烷化学指示卡作为日常消毒效果评价指标。

在每个灭菌包内放置一条化学指示卡,待灭菌结束后,使用时打开灭菌包查看指示卡的变色是否达标,以此来间接判断灭菌是否合格。

(二)生物监测法

根据环氧乙烷对细菌芽孢杀灭能力的情况,作为评价其灭菌效果的评价指标。

1.生物指示菌

环氧乙烷效果评价所用的微生物指示菌为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ATCC9372)。

2.测试方法

将菌片放入聚乙烯塑料袋内,密封包装,每袋两片,每次试验用20片。

将灭菌柜内物品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内、中、外各设一点,共计设9个点。

每点放置一袋菌片,并将菌片夹于物品中间。

另将两个菌片放于灭菌器外,作为对照。

3.细菌培养

消毒完毕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指示菌片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置于37℃±2℃培养。

并将对照菌种做相同接种,也置于37℃±2℃培养。

4.效果评价

对照菌片在24h内应有菌生长。

定性培养样品如连续7d,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肉汤管均澄清,全部无菌生长,则可报告生物指示剂培养阴性,判定消毒合格;若指示菌中任何一个接种肉汤管混浊,则判为不合格。

对于定量培养样品与对照相比其灭活指数达到10也可报告合格。

四、空气消毒效果评价

空气消毒的目的是清除或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各类病原微生物,以预防或控制由于空气媒介引起的各种呼吸道传染病。

空气消毒的对象主要是指家庭、医院、办公室以及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消毒,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紫外照射法、熏蒸法及气溶胶法。

(一)采样时机

应选择消毒处理完成之后的时间段。

还可以按计划进行常规检测,定期、定时间对空气进行样品的采集。

但要注意,在采样前应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10min后进行采样。

(二)采样方法

空气消毒效果评价指标菌有:

①空气中自然菌;②空气指示菌,如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

1.仪器采样法(空气撞击法)

目前国内常用的空气微生物采样器主要有JWL型空气采样器、LWC-1型采样器和Anderson采样器。

现以JWL-2ⅡB型空气微生物检测仪为例,介绍空气微生物仪器法的采样具体步骤。

(1)采样皿制作

取该型仪器专用平皿,彻底洗涤干净、晾干、高压蒸气灭菌后备用,将熔化冷却至45~50℃已灭菌的营养琼脂培养基约4.5mL,倒入备用的平皿中,制成营养琼脂培养皿,冷却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内培养24h,挑选无菌生长的平皿使用。

(2)采样点的选择及采样高度

1)采样点的选择:

室内面积小于15m的房间,只在室中央;设一个点;室内面积小于30m的房间,在房间的对角线上选取内、中、外三点;室内面积大于30m的房间内设5个点,即房间的四个角和室中央各设一点;面积更大的场所(如办公室、候车室、电影院等),可在相应的方位上适当增加采样点。

2)采样高度:

一般为1.2m~1.5m,、四周各点距墙0.5m~lm。

3)采样时间

根据消毒前采样及消毒后不同时间段进行采样。

其中消毒前采样的目的是了解消毒前空气中微生物水平;消毒后采样目的是了解消毒后空气中微生物的水平。

4)采样及培养

步骤为:

①打开气罩、去掉端盖、装上采样皿后再拧上端盖;

②按已选好的采样地点,接通电源,定时1min~2min,开启采样器的开关进行采样;③待采样结束后关闭电源,取出采样皿置于37℃温箱内培养24h~48h,观察结果并记录培养皿上的菌落数(cfu);

④计算每立方米的菌落数(cfu/m)。

平皿菌落数×1000

每立方米的菌落数=—————————

流量×采样时间

⑤适用场所

仪器法采样适合于各种场所及采集各种微生物。

2.沉降平板法(自然沉降法)

(1)采样皿制作

用灭菌后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熔化后,冷却至45℃~50℃,约18mL~20mL,倒入无菌平皿内,盖好;室温下冷却凝固后,倒置于37℃温箱内培养24h,挑选无菌生长的平皿使用。

(2)采样点的选择

参见空气撞击法。

(3)采样时间

同空气撞击法。

(4)采样皿的放置

将采样皿编号后放置在相应的采样点上,然后根据室内实际布局,由内向外,按次序打开采样皿,将平皿盖扣放于采样皿端口边缘,切勿将盖口朝上,使其暴露于空气中,影响采样结果。

(5)采样

应根据所暴露环境的实际情况决定。

越洁净的地方采样暴露时间越长,以期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普通场所暴露5min~30min,一般多采用15min;污染较严重的地方暴露5min即可。

并注意消毒前后暴露时间的一致。

(6)培养和结果计算

待采样结束后,将平皿盖盖好,反转放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48h后;观察记录培养皿上菌落数(cfu)。

(7)该方法不适合洁净的室内空气采集,结果偏低,误差大;作为空气消毒方法考核误差也较大。

但由于其使用简便、经济。

(三)评价指标

1.细菌总数

根据不同场所空气细菌总数的国家卫生标准来判定其消毒是否合格。

2.杀灭率

消毒前菌落数-消毒后菌落数

杀灭率=——————————————×100%

消毒前菌落数

五、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评价

(一)检测指标

评价生活饮用水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指标包括细菌总数(cfu/mL)、总大肠菌群(cfu/100mL)、粪大肠菌群(cfu/100mL)及余氯(mg/L)。

根据无菌操作原则将水样采集入无菌瓶中,其中用于细菌检验的水样瓶中应事先加入中和剂,混匀,作用10min,中和余氯,阻止其继续灭菌。

将水样尽快送往实验室检测。

1.细菌总数

准确量取lmL水样,注入灭菌平皿中,再加入15mL约45℃的普通营养琼脂,水平旋转平皿,使水样与琼脂充分混匀。

待琼脂冷却后,将平皿倒置,于37℃恒温箱培养24h,计数平皿中的菌落形成数即菌落数(cfu)。

2.总大肠菌群

(1)用无菌镊子夹取无菌的纤维滤膜边缘,将粗糙面向上,贴放在已灭菌滤器的滤床上,稳妥地固定好滤器。

取一定量待检水样(稀释或不稀释)注人滤器中,加盖,打开抽气阀门,在负压0.05MPa下抽滤.

(2)水样滤完后,再抽气约5s,关上滤器阀门,取下滤器。

用无菌镊子夹取滤膜边缘,移放在品红亚硫酸钠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滤膜截留细菌面向上。

滤膜应与琼脂培养基完全紧贴,当中不得留有气泡,然后将平皿倒置。

将大肠菌群数培养皿放入37℃恒温培养箱内培养24h。

(3)对在滤膜上生长的,带有金属光泽的黑紫色大肠杆菌菌落进行计数,并计算出水样中含有的总大肠杆菌群数(cfu/100mL)。

滤膜上菌落数×稀释倍数

总大肠杆菌群数=———————————

被检水样体积(mL)

3.粪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的测定与总大肠菌群基本相同,只是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的温度有所不同,总大肠杆菌群的培养温度为37℃,而粪大肠菌群的培养温度为44℃,这是由于粪大肠菌群主要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粪便的特性所决定的。

4.余氯(需在水样采集后立即进行测定)

取水样5mL,放入10mL试管中,加入甲土立丁(邻联甲苯胺)溶液3~5滴,摇匀静置2~3min。

与余氯标准比色管进行对照比色,即可得出余氯的含量(其中水温最好在15~20℃)。

(二)评价要求

卫生部颁布的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规定:

每lmL水中细菌菌落数不得超过l00cfu,在l00mL水中总大肠菌群不得检出;每100mL水中粪大肠菌群同样不得检出;余氯在接触30min后,应不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除出厂水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中的余氯不低于0.05mg/L。

1.细菌总数

水样中细菌总数虽不能直接说明水样中是否有病原微生物存在,但细菌总数的测定还是有意义的。

因为细菌总数的多少常与水的污染程度相平行,细菌总数越多说明水体中有机物及分解产物的含量越多,从而可判定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2.总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是指一群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

将带菌滤膜置于含有品红亚硫酸钠琼脂培养基上,经37℃培养24h后,呈现出金属光泽的黑紫色菌落。

它不仅来自人和动物的粪便,也可来自植物和土壤。

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大肠菌群,已适应了较低的环境温度,在37℃的条件下可以生长,但将培养温度升高至44℃,则不能生长。

将在37℃培养生长的大肠菌群,包括粪便内生长的大肠菌群在内,统称为总大肠菌群数。

总大肠菌群数不仅可作为水质污染的指标,也是判断饮水消毒效果的重要指标。

这是因为大肠菌群对各种消毒剂的耐受力,一般都比肠道致病菌高,例如霍乱弧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都比大肠菌群容易被杀灭。

3.粪大肠菌群

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特别新增加有关粪大肠菌群的卫生指标。

由于粪大肠菌群来源于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所以,粪大肠菌群是判断水质是否受到粪便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照1993年WHO颁布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我国规定生活饮用水中每100mL水样中不得检出粪大肠菌群。

为了与植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本身存在的大肠菌群区别,将培养温度提高到44℃,仍能生长出带有金属光泽的黑紫色大肠杆菌菌落称为粪大肠菌群,由此可判断出污染物的来源。

在人类粪便中,粪大肠菌群占总大肠菌群的96.4%。

所以,粪大肠菌群在卫生学上具有更大的意义。

4.余氯

我国当前饮用水消毒绝大多数采用氯消毒,要求氯和水接触30min后,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mg/L(指集中式给水的出厂水)。

余氯对防止水的二次污染作用不大,但在输水管网内出现二次污染时,余氯易被耗尽,因此余氯可作为有无二次污染的指示信号。

同时我国还规定输水管网末梢水中游离余氯不应低于0.05mg/L。

上述四项指标必须全部符合标准要求,才能判定水样消毒合格。

如有任何一项超标,则说明处理运转中出现了问题,或者处理后的水受到了二次污染,或者水中营养性有机物含量过高。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饮用水质量基准中还规定,饮用水中基本不应含有人类肠道传染病病毒。

但是现有资料尚不能提出定量要求的推荐值;另外由于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同时还规定饮用水中不得有病原性原虫、蠕虫和其他寄生虫存在。

六、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价

(一)微生物学指标

评价物体表面消毒效果的微生物学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及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二)采样时机

在物品表面经过消毒之后进行采样,并在消毒前同一物品表面附近采样作为对照样品,计算其杀灭率。

(三)采样及培养方法

1.压印法

将营养琼脂倾入无菌平皿并使琼脂培养基高出平皿口1mm~2mm,待琼脂冷却后,将平皿上琼脂培养基直接压在被检物体的表面10s~20s,然后盖好平皿,37℃恒温箱中培养48h。

观察结果,计数菌落数。

2.棉拭子法

(1)消毒前采样

在被检物体采样面积<100cm时,取全部物体表面。

当采样面积≥l00cm时,连续采集4个样品,面积合计l00cm。

用5cm×5cm的标准无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表面,将无菌棉拭子在含有无菌生理盐水试管中浸湿,并在管壁上挤干,对无菌规格板框定的物体表面涂抹采样,来回均匀涂擦10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

采样完毕后,将棉拭子放在装有一定量无菌生理盐水的试管管口,剪去与手接触的部位,其余的棉拭子留在试管内,充分震荡混匀后立即送检。

对于门把手等不规则物体表面按实际面积用棉拭子直接涂擦采样。

(2)消毒后采样

在消毒结束后,在消毒前同一物体表面采样的附近类似部位进行。

除采样液改用含有与化学消毒剂相应的中和剂以外,其余与消毒前采样一致。

将消毒前后样本尽快送检,进行活菌培养计数以及相应致病菌与相关指标菌的分离与鉴定。

(四)检验方法

细菌总数检测采用菌落计数法,致病菌的检测主要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

其具体的方法请参见相关的细菌检验鉴定手册。

(五)评价指标

1.细菌总数

(1)小型物体表面结果计算,用细菌总数(cfu/件)来表示。

细菌总数=平板上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

(2)采样面积大于l00cm2物体表面结果计算,用细菌总数(cfu/cm2)表示。

平板上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100%

采样面积

2.杀灭率

消毒前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

杀灭率=———————————————×100%

消毒前平均菌落数

(六)结果判定

1.自然菌杀灭率≥90%为消毒合格。

2.急诊室及普通房间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10cfu/cm,且未检出致病菌则判为消毒合格。

3.儿童玩具上的细菌总数<8cfu/cm,且清洁无污物,且未检出致病菌则判为消毒合格。

4.旅店业的用品如毛巾、卧具等表面的细菌总数<200cfu/25cm,且要求清洁无污物,并不得检出包括大肠杆菌在内任何致病菌则判为消毒合格。

5.公用茶具要求表面必须光滑、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其细菌总数<5cfu/cm,并未检出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其他致病菌则判为消毒合格。

6.理发工具的表面不得检出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任何致病菌。

7.饮食餐具,要求外观整洁,表面光滑,细菌总数≤5cfu/cm,且HBsAg检验阴性,同时不得检出包括大肠杆菌在内的其他任何致病菌则判为消毒合格。

8.衣物消毒后要求不得检出致病菌及HBsAg检验阴性,判为消毒合格。

杀虫效果评价

(一)原则要求

1.设置对照区:

设置合理的对照区。

对照区与杀灭区自然条件相似,距离合理。

2.选择监测点:

选择合适的监测点。

杀灭区和对照区监测点数量适宜,分布合理。

3.密度监测:

杀灭前后,分别对杀灭区和对照区监测1~2次,计算平均虫密度。

4.种类鉴定:

捕获的病媒昆虫应分类鉴定,以便了解种群构成和防治措施对各种病媒昆虫的效果。

5.虫媒传染病监测:

掌握病媒昆虫密度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的关系,评价防治效果。

(二)监测项目:

1.成虫密度变化:

杀灭区与对照区处理前后成虫的平均密度变化。

2.幼虫密度变化:

杀灭区与对照区处理前后幼虫的平均密度变化。

3.虫媒传染病发病率变化:

杀灭区与对照区处理前后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或感染率变化,

分析变化幅度及原因。

(三)效果评价:

根据上述监测项目,综合评价防治效果。

1.杀灭率

(1)成虫杀灭率:

计算公式:

成虫杀灭率(%)=(灭前成虫平均密度—灭后成虫平均密度)/灭前成虫平均密度×100%。

(2)幼虫杀灭率:

计算公式:

幼虫杀灭率(%)=(灭前幼虫平均密度—灭后幼虫平均密度)/灭前幼虫平均密度×100%。

2.相关密度指数:

将杀灭区处理后的实际病媒昆虫密度值,用对照区病媒昆虫密度的自然变化系数予以校正,排除自然因素对病媒昆虫密度变化的影响,以正确显示出由于防治措施所致的密度变化。

相关密度指数是评价病媒昆虫防治效果的一项指标。

相关密度指数为杀灭区处理后某天实际密度值与杀灭区处理后某天预期密度值之比。

计算公式:

RPI=Tai/Ei×100

Ei=Tb×Cai/Cb

式中:

RPI—相关密度指数;

Ei—杀灭区处理后某天预期密度值;

Tai—杀灭区处理后某天实际密度值;

Tb—杀灭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

Cai—对照区处理后某天密度值;

Cb—对照区处理前平均密度值。

RPI的数值愈小,效果愈好。

小于50说明效果明显,等于或大于100说明无效。

3.虫媒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率:

计算公式:

某种虫媒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率(%)=(对照区发病率—杀灭区发病率)/对照区发病率×100%。

灭鼠效果评价

一、鼠类数量调查的方法

各种老鼠的共同特点之一是能藏善躲,这是它们在自然界保存自己的看家本领。

所以,虽然老鼠和人的关系密切,但要查清一座房屋、一亩土地里到底有几只老鼠,常常是不可能的。

查不清实际数,可以查相对数;不能查老鼠的数目,可以查鼠洞、鼠足印的数目。

就象分子太小,重量太轻,它的真正重量不好称,我们就用相对分子量的道理差不太多。

这些方法只要认真操作,也很准确,可以客观地反映老鼠的多少,用惯了比较方便。

不过,只有老鼠或鼠洞的数目,还不能反映老鼠多到什么程度。

例如,在村子里查到十个鼠洞,到底老鼠算不算很多呢?

这就无法判断。

如果查了一百间房子,才查到十个洞,说明老鼠不太多;相反,如果只查两间房子就看到十个洞,老鼠就相当多了。

所以,还要把调查范围综合进去。

我们把一定范围内调查到的鼠数或洞数,例如,一百间房里的鼠洞数,一亩地里的鼠洞数,一百个夹子放一夜捕到的老鼠数等,一概叫做鼠密度。

有了它,就不难判断老鼠的多少;不同地方用相同方法查到的鼠密度,可以直接进行比较,得出哪个地方鼠多的结论。

尽管这些地方到底有几只老鼠我们并不了解。

由于老鼠种类多,生活习性不同,居住地方的条件又不完全一样,因此调查它们密度的方法,也就多种多样。

使用前要加以选择,做到因鼠、因地制宜。

对于洞口明显又容易辨认的老鼠,可以用查洞法。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洞多就说明老鼠多。

在北方农村,许多房子是土墙、土地面,就可以彻底查点鼠洞,最好查几百间房。

然后,看看平均每一百间房里有几个洞,作为鼠密度:

鼠洞总数

鼠密度=—————×100%

房间总数

为了更准确些,可以先用土块或纸团把所有的洞堵紧,过一晚后,看有多少洞被老鼠掘开。

只统计重新掘开的洞数,计算鼠密度。

对农田和草原上的一些老鼠,也可用这个办法调查。

统计的单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