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3001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docx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学科

集体备课教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智者学派兴起的背景,探讨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和意义;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轨迹,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发挥历史借鉴作用,利用人文智慧解决问题或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

⑴阅读课文所提供的历史材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⑵梳理从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并联系自己生活经验和平时所学进行积极思考,再针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作出自己个人的表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⑶在分析和解读材料事例中加深对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的深刻意义,认识人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⑵理解人之为人的可贵理性,人要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⑶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先哲勇于否定权威,坚持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中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

⑷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化。

教学重、

难点

1、重点: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2、难点:

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教学

准备

教材、教案、试卷等。

教学

过程

 

第5课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故事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宙斯和赫拉的神话故事:

宙斯是众神之王,也是人类之王。

有一天夜晚,宙斯和赫拉(宙斯的胞妹)悄悄的起来,站在草坪上完成了婚姻大事。

宙斯经常离开奥林匹斯山,下凡拜会仙女们,赫拉以为自己被宙斯抛弃而大发雷霆。

当丈夫回到家里的时候,就当着众神的面训斥他,并且离家出走,她来到和宙斯第一次幽会的地方,独自伤心垂泪。

发誓再也不回家。

宙斯想出了一个计谋,使妻子和他和解。

他佯装同一个双目明亮的仙女结婚。

他娶了一个木偶,给他穿上衣服后用几头大牛套上一辆五颜六色的车子,让这个木偶坐在牛车上。

然后走街串巷。

车夫沿途告诉别人,车上坐的是宙斯的未婚妻。

赫拉得到消息,对丈夫这种厚颜无耻的行为十分愤慨。

她来到华丽无比的牛车前,向她虚假的对手扑上去,把对手的衣服和帽子撕成破布,她把对手的面纱扯下来,这才使她大吃一惊,原来是个木头人。

于是她笑了,她终于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奥林匹斯山。

赫拉天资国色,但她除了对宙斯的爱以外,对别的神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情。

从故事当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什么?

神具有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他们会妒忌、会爱、会恨,折射出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后来透过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发育成为注重人、人性。

尊重人存在的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叫做人文主义。

推进新课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

1、智者学派的出现(背景):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发达的工商业,以及繁盛的城邦经济)

(2)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的希波战争中获得胜利,希腊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雅典的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发展起来,达到高峰期。

希腊开始了一场智力革命,产生了反对旧思想方法的运动。

(3)人的地位的提高(民主政治制度和每个公民参与政治意识的加强,使人的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产生了众多哲学家。

人把哲学称为“爱智慧之学”,最早的希腊哲学家被称为自然哲学家。

他们都力求在宗教神话之外凭观察思考探讨世界万物的本原以及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他们主要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后来,一些学者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密切相关的题目。

代表这种新知识倾向的是“智者”,他们的出现标志着希腊人的思想已从对神秘浩渺的宇宙探索转向喧嚣的人类社会。

(4)文化传统精神:

思想自由、渴求知识、乐于探究

(5)地理环境:

海洋文明-----开拓、冒险、平等、诚信

2、“智者学派”的概况:

(1)概念:

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

公元前5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

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

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

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

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历史纵横)。

(2)研究主题:

他们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研究范围:

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代表人物:

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约生于公元前490~前480年之间,大约活了70岁。

他出生在阿布德拉城,多次来到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与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结为至友,曾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图里城制定过法典。

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

据说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沉船失事而遇害。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戈拉说出了一句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把人自身当作评判万物和世界以及一切知识的唯一标准。

在当时的希腊,传统观念是以神为万物的尺度;事物存在还是不存在,是好还是坏都是由神决定的。

普罗泰格拉在怀疑神的存在之后,让人取代神的地位,这在希腊哲学史上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合作探究:

【学思之窗】这句话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

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①积极意义是肯定人的价值,树立人的权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体现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本质。

局限性是过于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

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指导学生阅读导与练P30思维启迪1,分析智者学派的突出特点)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如怀疑神的存在、认为政治制度是人们协议产生而非神规定、反对奴隶制本身等)

(2)思想启蒙和解放作用。

(如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

(3)过分强调个人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给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方便之门。

二、“美德即知识”——人文主义的升华

1、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前469年—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

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

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

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

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

这体现了捍卫人的理性尊严和思想自由的原则。

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2、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3、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社会中的人应该具备美德,美德来自于知识,最高的知识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

(3)主张“认识你自己”,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可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苏格拉底与青年人关于求知的答问: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

“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道:

“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

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合作探究: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比较?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作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作希腊的孟子。

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多少类似之处。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很接近。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我国周元王七年),正是中国孔子死后十年的光景,两人活的岁数几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周安王三年),七十岁的时候被迫服毒而死。

第二,他们的容貌都谈不上好看。

据说孔子名丘,因为他生来就有一个高耸突出的前额而得名,这一个不大相称的面庞,谈不上英俊和潇洒;至于苏格拉底的相貌,据威尔杜兰在其所著《西洋哲学史话》里的记载,说他有光秃秃的头,大大的圆脸,深陷的眼眶,宽阔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个挑夫。

有的书上更说他有一个便便的大腹,如此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蹒跚的脚步,自然是够难看的了。

第三,他们生的时代也很相似。

孔子适在周室衰微的春秋时代,五霸跋扈,诸侯兼并,动乱频仍,民不聊生,他寝不安席,栖栖遑遑,周游列国,思索以行其道。

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当时的希腊半岛,也是城邦纷立的时代,较强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如果没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间的纷争总是接连不断。

第四,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深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苏格拉底在世时,经常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样深为世人所景仰。

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忱,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

第五,他们本身都未曾留下著作,其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相同点:

都关注人,人与社会,因此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不同点:

但是,目标上,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根本上是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

苏格拉底之死(P23图)

毒芹草的汁液已经碾好,盛在一只杯子里端了上来。

苏格拉底不动声色地说:

把这玩意作奠酒怎么样?

克力同恳求苏格拉底等太阳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再服食毒药。

苏格拉底把杯子举到胸口,平静地说: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你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说毕,一口喝干了毒酒。

在场的人都伤心地哭起来,连狱卒也流下眼泪。

毒酒的作用渐渐发挥,苏格拉底感到双腿沉重,就按看守的建议躺了下来,他的神志开始混乱,最后留下的遗言是:

克力同,我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记得替我还上这笔债。

苏格拉底的归纳法、知识的来源是理性等观点近则影响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远则对笛卡尔、培根有重大的启导作用。

他的智慧,照亮了学生的心灵;他的勇敢殉道精神,为青年们树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为西方哲学界树立了榜样。

 4、意义:

①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②崇尚真、善、美。

鼓舞人们追求真理和知识。

对西方哲学和科学教育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合作探究:

本课测评: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导与练P30思维启迪2)

相同点:

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

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认为人个人所有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