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试题.docx
《公共政策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试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公共政策试题
一、说明题(清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共3小题,每小题
10分,共30分)
1、政策与公共政策
2、实质性政策与程序性政策
3、政策规划与政策制定
4、政策合法化与政策法律化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自有了政策之后就有了政策科学,这种观点对吗?
请说明理由。
答:
是不准确的。
(1)“政策”的概念可以追述到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政治理论中,从早期的文献可以看出,早期对政策、政治、行政是不做明确区分的,因此,政策作为一门独立的学术领域还没有成熟。
二战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家们对政策有了极大的关注,但是政策并没有被现代的政策分析所重视,政策科学体系没有建立。
(2)“政策科学”的概念,主要是由美国政治学家H.D.拉斯韦尔提出来的。
这样,把政策研究建立在科学之上,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1951年拉斯韦尔与D.勒纳合编了《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作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
(3)然而,对公共政策分析给予强有力推动的,并不主要是来自社会科学家的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与工程师、运筹学家、系统分析与应用数学家等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他们所受到的是一种与社会科学家并不一样的训练,其工作的重心是放在“分析”上。
“分析”,即侧重于对系统或问题进行分解,使之处于整体的联系之中。
他们特别注重量化分析以及最优化分析。
50年代初前后,这种政策分析的目的与指导思想有了一定的转变。
体现这种转变的是美国兰德公司。
它在政府的政策制定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创造出不少研究新方法。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公共政策分析从60年代开始,在美国得到了发展。
许多政府中的机构广泛运用系统分析技术,研究各类公共政策问题,取得了重大进展。
2、分别举出一个物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政策的实例,并说明两者的不同特点。
答:
(1)物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政策都是一种对公共政策的分类方法。
物质性政策是指将实际有性的资源或实质性的权力提供给政策受益人,或是将不利的条件价值与损益人。
例如工资政策,国家上调公务员的工资就是以实际的货币增加公务员的利益。
(2)符号性政策是指分配无形的承诺,很少对受益与损益的相关群体产生实际效果。
最著名的例子是1928年《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在这一条约中,美国和14个国家同意将战争认定为违法行为。
但是从1928年到现在美国没有停止过对外的战争。
(3)物质性政策和符号性政策的最大区别在于,物质性政策分配的是实际的利益或是不利,而符号性政策分配的是没有物资形态或是约束力的承诺。
3、简述政策科学团体理论模型的主要观点及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
答:
(1)政策科学的团体理论模型源于政治学对组织的思考。
团体理论认为,公共政策实际上是团体斗争中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不同利益之间的一种平衡。
制约这种平衡的力量来自不同的利益团体的相关影响。
公共政策总是偏向影响力较大的团体,并且公共政策的相对稳定依赖于团体斗争均衡状态的持续。
一旦这种状态被破坏,公共政策就会起变化,待到新的平衡出现,新的政策也就随之出现。
(2)团体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团体理论是对公共政策的另一种分析角度,着意于描述团体之间关系中有意义的政治行为。
政策制定的过程就是团体斗争对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使政府不断做出反应的过程。
团体理论模型对团体间斗争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政策科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3)团体理论模型的不足之处团体理论模型认为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立法机关只能为集团斗争作仲裁,而司法机关只能是维护那些已确定了的制度的工具。
由此可见团体理论模型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既低估了决策者在政治过程所起到的独立作用,又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生活中其他因素的重要影响。
4、什么是内不评估和外部评估?
并分别予以举例说明。
答:
(1)内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的主体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之内。
外部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主体不属于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系统,而是独立于系统之外的。
(2)以办培训班为例。
培训办班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管理、监督、控制、考核等手段进行内部评估和反馈,内部评估和反馈主要体现为让学员填写评估表或访谈、观察的方法,对授课教师、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室及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培训时间等的反应评估,以及对学员进行测验、写心得体会和专题论文的学习成果评估,然后对以上内容进行建档、分析汇总上报,并在协调员相关例会上提出改进意见。
在培训班结束后还可通过观察、访谈、行动计划书、业绩评估等追踪方法建立一套外部评估与反馈机制。
而外部评估与反馈则体现为培训后对学员行为改变和绩效改善两方面的评估,具体可通过主管的观察或访问学员主管、同事、部属,针对学员接受某些课程的培训后的表现和能力改变来开展,也可制作并填写培训后跟踪调查表等到来实现,并在本专业指导小组总结工作会议或公司相关会议上将有关培训绩效评估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和反馈,同时向公司人教部门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联系实际试述研究政策科学的实践意义答:
政策科学是一门涉及政策制定、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的科学体系,政策科学的研究发展对政府决策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1)发展政策科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策研究中心是执政党和政府克服逆境、寻求发展的需要。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还存在着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问题,因此中国要有自己的国际问题专家,他们应当为党和政府面临逆境进行重大战略抉择的参谋。
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是一个大国,要求政府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领域进行不同层次的政策制定时,要慎重考虑。
政策科学与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正是实现这一目的可以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是培育专业化、科学化的政策分析人才的合理组织形式。
(2)发展政策科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是社会科学成果通过向政策制定系统的投入形成正确的政策,从而在执行过程中转化为生产力并取得社会效益的需要。
任何单一的学科成果,由于缺少为政府决策所需要的综合知识,都不能满足可操作性的需要。
由于社会科学学科细化的研究成果与政策制定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就加大了社会科学成果得以利用的困难。
社会科学已有的成果向决策系统投入的机制不健全,是影响成果发挥社会效益的关键。
另外决策者对个别专家的信任转化为对一个功能完备的、结构合理的组织的依赖,从一些专家个别成果的投入转化为在该组织内诞生的创造性方案的采纳。
这就避免了传统投入方式的种种弊端,使投入质量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加合理、更加可靠的信息渠道和知识来源。
(3)发展政策科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是不断深化与加快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
政治体制改革先要以政府功能和有效性的提高作为自己的目标和检验手段。
近年来转变与强化管理职能、调整政府机构、提高人员素质从而提高政府整体的统治功能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惟独最直接最重要的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功能如何提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科学严谨的表达。
政策科学在吸收了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成果、对政治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政策制定系统改进的一整套概念、目标、原则和步骤。
可以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直接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发展政策科学,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政策研究组织,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
2、试论影响政策执行的诸因素以及其对策答:
政策执行是指政策执行者通过建立组织机构,运用各种政策资源,采取解释、宣传、试验、实事、协调与监控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实际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动态过程。
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和解决对策如下
(1)政策本身的质量政策的有效执行是以高质量的政策为基本前提的。
政策执行的好坏首先受制于政策本身质量的高低。
我们在制定政策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具有合理性。
合理性即指政策本身所具有的因果联系。
包括两方面:
一是政策是否针对了可观的政策问题,政策规定的各项内容是否反映了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政策所制定的各项行为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二是政策的执行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以及是否具备能够切实地解决这一政策问题的条件。
其实施的条件缺乏,执行效果就不可能令人满意,有时甚至会使政策目标完全落空。
2政策具有明晰性。
作为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政策必须明确、清晰,决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否则就会因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目标和内容的误解或曲解而造成政策执行的阻滞。
而且更因为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政策往往给政策执行中的投机取巧者留下了钻空子的余
地。
3政策具有协调性。
政策的协调性是指任何一项可执行的政策在其适用的时空范围内,不得与其他政策相抵触、相矛盾。
政策的协调性是由政策的系统性所决定的。
政策系统作为一个协调有序的整体,首先要求在确定的时空条件下,各项政策之问以及政策的各种表现形式之间不得互相抵触,互相矛盾。
如果政策体系内部此政策与彼政策相矛盾,法规与条例相冲突,“红头文件”与法律相抵触,就会破坏政策系统的正常结构,使政策系统发生功能紊乱,并可能导致整个政策系统的崩溃和瓦解。
4政策具有稳定性。
政策的稳定性是指政策在其有效期限内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政策的稳定性要求在政策条款中明确规定它的有效期限,在这个有效期限内,政府动员各种资源并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该政策的权威性并保证其得以有效地执行;并且非因特殊原因政府不对其作重大调整或废弃,即便是政府有必要对政策进行调整或废弃,也应当考虑对利益受到损害的相关目标群体进行适当的补偿,并且在必要的政策变迁过程中新政策和旧政策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政策的稳定性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前提条件。
因为政策的稳定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同和接受程度。
政策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政府与相关目标群体之间的一种契约。
这种契约关系一旦通过某种方式确定下来,政府就可以运用政治权力的特殊的权威性强制、说服或刺激相关的政策执行主体支持它并在它的约束和指导下从事社会活动,与此同时也就意味着政府就解决某个社会问题或处理某项政策事务对相关的政策执行主体作出了承诺,或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作为或不作为的意思表示,使作为受约人的政策执行主体相信政府已经作出了一项承诺。
当相关的政策执行主体尤其是目标群体接受政策的约束并承担了一定的义务时,他们同时也就享受了相应的权利。
他们会根据政策中的约定,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行为
5政策具有公平性。
公平常常是就分配而言的,对于政策这种权威性的分配方案而言,它对社会资源和利益所进行的分配将在与其直接相关的目标群体之间进行,而且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的目的,能否发挥其应有的效力,根本上则取决于目标群体的认同和接受与否,因此,不仅政策对社会资源和利益进行的权威性分配必然会涉及公平性问题,而且这种分配的公平与否更会直接影响到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接受并进而严重地制约着政策的执行效果。
(2)必要的政策资源
无论政策本身制定得多么理想,如果缺乏必要的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政策执行的结果也不能达到政策规定的要求。
就政策的有效执行来说,它所需要的资源主要包括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等四种。
1财力和人力资源。
财力和人力是两种最基本的政策资源。
必要的财力和人力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许多政策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
而且政策执行所需财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对于人力资源——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投入的经费等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要适量,只有这样才会有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信息资源。
作为政策执行所需要的资源之一,信息也是影响政策执行活动的一个重要变量。
政策本身就是以一种信息的形式由政策制定者发布和下达给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
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对所颁布和下达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接受是以其对政策信息的全面掌握和准确理解为基本前提的。
不仅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政策执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均离不开信息,无论是上情下达、下情上呈,还是政策执行者之间的沟通协调以及对政策执行者的监督控制,其本质上都是在进行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和利用。
政策执行者不仅应该获得足够的信息资源,而且还应当确保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否则他们就很难制定出正确可行的行动计划和策略,也无法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必要的控制。
3权威资源。
在政策执行活动中,权威是一种特殊的资源。
负责执行政策的人员要使其执行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则必须被赋予相对的权威,用以执行其工作上的任务。
权威乃是采取行动、进行指挥、获取资源而执行其工作任务的权力来源。
(3)恰当的执行方法方法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一具体的问题而采取的方式或手段。
政策能否得以顺利地实施,政策目标能否得以圆满地实现,不仅受制于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的认知水平和认同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方式。
因此,要提高政策执行的有效性,我们不仅需要适量的政策资源,而且还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政策执行的方法。
1耐心说服、正确引导。
耐心说服、正确引导是政策执行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对于促进政策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增强他们的政策认同,防治政策执行出现阻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切合实际、因地制宜。
竖持政策的原则性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政策的权威性、统一性和严肃性,才能保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正确地贯彻政策制定者的意图。
但是,如果机械地认为政策执行只不过是照“章”办事,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无视差异,搞千篇一律,那么在根本上也是错误的。
3利用诱因、正确激励。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作为政策执行的方法,奖励和惩罚的实质作用并不在于使政策目标群体得到什么或者失去什么,而是要对他们的需要和满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向。
也就是说,奖励的作用在于通过给予政策目标群体所需的资源,使其需要得到满足,利益得以实现,从而引起其对正确执行行为的复制;而惩罚的作用则在于通过对政策目标群体一定资源的剥夺,导致他们利益的丧失,造成或保持他们的资源匮乏状态,促使他们修改其错误的执行行为。
可见,利用诱因、正确激励可以有效地促进政策目标群体对所推行政策的认同和接受,进而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的效
率。
(4)合格的执行人员作为政策执行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资源之一,政策执行人员的作用巨大。
任何一项政策最终总是要靠一定的执行人员来贯彻实。
一个合格的政策执行人员除了能够熟练地运用上述正确的政策执行策略之外,他至少还应该具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较高的管理水平。
1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
政策的执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利益的分配和对行为的调整,当政策执行人员身兼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者双重角色时,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
2积极的意向和态度。
所有公共政策都试图以某种方式影响和控制人类的行为,或使人们的行动与政府制定的规则或规定的目标相一致。
倘若人们并没有服从政策的要求,以不受欢迎的方式行动,那么就会导致政策的无效,甚至导致政策不起任何作用。
政策执行者的意向和态度在有效的政策执行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一方面,政策执行者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常常具有决策权和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对每一个执行事项,往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事件,考虑个别需要,权衡其轻重,斟酌其缓急,而后才作出各种不同的调适;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反应多有不同,他们对政策的反应方向以及反应程度,都会影响到其执行政策的能力和效果。
3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一个合格的政策执行人员还应当具有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时代要求包括政策执行人员在内的每一个人同时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具体地说,一个合格的政策执行人员不仅应该熟练地掌握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所从事政策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该广泛地了解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
社会心理学及法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取得较大的主动权,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4较高的管理水平。
政策执行者的管理水平对于政策执行任务的完成起着关键作用,就政策执行机构而言,不仅要有胆有识,能够及时对形势和条件作出正确估计,把主要力量集中到关系政策执行全局的大问题上,而且还要从实际出发,采取机动灵活、随机应变的策略,正确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正确决定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清轻重缓急,有次序、有步骤地推进政策实施。
(5)顺从的目标群体作为一种将具有观念形态的政策方案转化
成实际效果的社会性活动,政策执行本质上就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对象性政治活动的形式。
这种对象性活动总是通过政策执行人员和政策目标群体之问的互动而发生的,因此,将政策方案变为实际效果的政策执行活动,不仅需要政策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具体实施行为,而且更需要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实际接受行为。
(6)正确的沟通协调沟通和协调是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两种极为
重要的活动。
政策的有效执行离不开政策执行者之间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否则,如果政策执行者之间在意见上不能很好地沟通,在行动上不能适当地配合和协调,那么再好的政策执行起来也必然会困难重重。
名词解释:
政策科学、政策主体、政策环境、政策议程、执行评估简答:
1政策科学有哪几个基本特征?
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策略通常有哪几种形式?
3政策评估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4如何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要求?
5针对影响政策终结的障碍,政策系统应该采取哪些促进政策终结的策略?
论述
近几年来,尽管中央一再强调要减轻农民的负担,明确规定农民上缴和村提留的各种款项不得超过农民当年纯收入的5%。
然而,有的
地方农民负担不仅未减轻,反而不断增加。
据调查,原因是多方面的。
例如某乡机关和中、小学教师已半年未发工资,为解决乡财政困难不得不向农民伸手;而某镇则不同,镇政府为创造更多政绩,搞了一系列所谓的一形象工程II,在一农民道路农民建,建好道路为农民II的口号下,不顾农民的承受能力,在村村已通公路的情况下,又搞所谓的村级公民标准化建设,在一为了农民的利益I的名义下,又给每个农民增加了100余元的负担,从而使当地农民的负担大大超过了政策所规定的5%的限制。
根据上述材料,试分析地方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