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553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docx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

自考组织胚胎学章节知识点

上皮组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各种上皮的分布部位及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2、重点:

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①细胞多,密集排列,细胞间质少

②上皮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

③上皮内无血管,其营养供应和废物的排出均有赖于结缔组织

④分布于体表或衬于管、腔及囊的表面

⑤有保护、分泌、吸收、排泄等功能

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称腺上皮。

按上皮细胞的层数分为单层上皮和复层上皮。

单层上皮又分为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和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叫内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

复层上皮包括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和复层柱状上皮。

(二)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上皮细胞有游离面、相邻细胞的侧面和基底面,在三个面上各形成一些特殊结构,以适应上皮组织的功能。

1、游离面

(1)微绒毛:

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指状突起,表面为细胞膜,中轴含微丝。

其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利于物质吸收。

(2)纤毛:

光镜下见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指状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膜,细胞周边含九组双联微管,中央为两条单微管。

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2、细胞侧面

(1)紧密连接:

是靠近上皮细胞游离面处的连接。

这种连接可封闭细胞间隙,防止物质在间隙中穿行,从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2)中间连接:

位于紧密连接下方。

这种连接也参与封闭细胞间隙和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

(3)桥粒:

具有牢固的连接作用。

另外,在上皮与结缔组织相连面还有半桥粒,可将上皮固定于基膜上。

(4)缝隙连接:

又称通讯连接,这种连接能够传递细胞之间的化学信息。

连接复合体:

在上述四种连接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连接相邻,称为连接复合体。

3、基底面

(1)基膜:

位于上皮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电镜下分为基板和网板。

基膜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同时也是物质通透的半透膜。

(2)质膜内褶:

多位于细胞的基底部,由胞膜向胞质内折叠形成,内褶之间含纵行线粒体。

其功能是增大细胞表面积,利于水和离子的转运。

三、实验内容

1、了解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正确使用显微镜。

2、观察各种上皮的形态特点:

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

四、思考题

1、比较微绒毛与纤毛的异同点。

2、结合功能和分布谈各种上皮的结构特点。

3、名词解释:

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固有结缔组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中各种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细胞间质。

3、重点:

疏松结缔组织各细胞、纤维的结构特点。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结缔组织的特点:

①细胞少,种类多,细胞间质多

②细胞无极性

③分布广泛

④含丰富的血管

⑤有支持、连接和营养等功能

1、疏松结缔组织中的细胞:

(1)成纤维细胞:

多突起,核呈卵圆形,核仁明显。

可产生纤维和基质。

处于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

(2)浆细胞:

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圆,染色质从核中心向核周呈辐射状排列。

电镜可见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

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3)巨噬细胞:

形态多样,核较小,核仁不明显,胞质内含空泡和异物颗粒。

电镜可见皱褶、小泡、微绒毛等。

主要功能有定向运动、吞噬、分泌和参与免疫应答等。

(4)肥大细胞:

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圆而小,胞质内充满异染性颗粒。

颗粒内含组胺、白三烯、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肥大细胞可参与过敏反应。

(5)脂肪细胞:

(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7)白细胞:

2、细胞间质

(1)纤维

①胶原纤维:

又称白纤维,数量最多。

电镜下可见明暗相间的横纹。

纤维具有很强的韧性。

②弹性纤维:

又称黄纤维,数量较少。

纤维具有很强的弹性。

③网状纤维:

又称嗜银纤维。

也可见明暗相间的横纹。

(2)基质:

内含由多糖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结合而成的蛋白多糖。

这些蛋白多糖构成的分子筛,具有防御屏障作用。

(3)组织液:

(二)致密结缔组织

以纤维为主。

根据纤维性质及排列方式又分为规则致密结缔组织、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和弹性组织。

(三)网状组织

由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构成。

(四)脂肪组织

含大量脂肪细胞的结缔组织。

三、实验内容

1、疏松结缔组织铺片中的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各种细胞。

2、网状纤维、脂肪细胞特殊染色标本。

四、思考题

1、结合功能阐述成纤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的结构特点。

2、何谓分子筛,有何作用?

软骨和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软骨和骨的组织结构。

2、了解软骨和骨的发生。

3、重点:

软骨的结构特点及软骨细胞;骨组织的结构、细胞组成及各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软骨组织和软骨

软骨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

根据间质中纤维成分的不同,软骨又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

1、透明软骨

(1)软骨细胞:

细胞所在的部位,称软骨陷窝。

软骨细胞形态不一,在软骨中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外包一个共同的软骨囊,这些细胞称同源细胞群。

(2)细胞间质:

由纤维和基质组成。

(3)软骨的发生和生长方式:

在软骨膜内有形成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的骨原细胞,该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

软骨的生长方式有软骨膜下生长和软骨内生长两种。

(二)骨组织和骨

1、骨组织的结构:

骨组织由细胞和骨质组成。

(1)细胞:

①骨细胞:

多突起,相邻细胞突起借缝隙连接相互连接。

细胞所在的腔隙称骨陷窝;突起所在的腔隙称骨小管;各骨陷窝借骨小管彼此相通。

②骨祖细胞:

是骨组织的干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

③成骨细胞:

呈柱状或椭圆形,核圆,核仁明显。

电镜可见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可合成类骨质。

④破骨细胞:

为多核的大细胞。

紧贴骨质的一侧有纹状缘,电镜下可见皱褶缘和多种细胞器。

破骨细胞有重吸收骨质的功能。

(2)细胞间质:

(3)骨板:

密质骨内的骨板分为环骨板、骨单位和间骨板。

①环骨板:

包括内、外环骨板。

内、外环骨板之间有穿通管相通。

②骨单位(哈佛氏系统):

界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骨板围绕中央管呈同心圆排列,中央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的结缔组织。

③间骨板:

为骨单位被吸收后的残留部分

2、骨的发生:

骨的发生有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两种。

三、实验内容

1、透明软骨和长骨的组织结构。

四、思考题

1、比较三种软骨的异同点。

2、试述长骨骨干的结构。

血液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结构特点。

2、了解血细胞的发生。

3、重点:

血液组成及各细胞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血细胞

1、红细胞:

呈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中充满血红蛋白(参与O2或CO2的运输)。

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含量随生理或病理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网织红细胞:

为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数量少。

网织红细胞的计数可作为衡量骨髓造血能力的一项指标。

2、白细胞:

分为有粒和无粒白细胞。

有粒白细胞又根据颗粒的不同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无粒白细胞又分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1)中性粒细胞:

核形态多样,可成杆状或分叶状。

杆状核的细胞较幼稚,正常成人血液中多见2~3叶核的细胞。

胞质内散布着特殊颗粒和嗜天青颗粒。

中性粒细胞能作变形运动,具有活跃的吞噬能力。

(2)嗜酸粒细胞:

呈球形,核常分二叶。

胞质内有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颗粒内含组胺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等。

具有变形运动、吞噬、减轻过敏反应和杀灭虫体的作用。

(3)嗜碱粒细胞:

核不规则,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

颗粒内含肝素、白三烯和组胺等,功能同肥大细胞。

(4)淋巴细胞:

可分为大、中、小三种淋巴细胞。

小淋巴细胞数量最多,核圆,一侧常凹陷,染色质呈块状。

根据来源和功能不同又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等3类。

(5)单核细胞:

核形态多样,染色质呈细网状,胞质内含嗜天青颗粒。

该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有很强的吞噬作用。

3、血小板:

单个或成群存在,呈双凸扁盘状,无核,分为颗粒区和透明区;有止血、凝血的作用。

(二)血细胞的发生

1、骨髓造血组织的结构:

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2、血细胞发生:

各种血细胞的发生大致可分为原始阶段、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红细胞、粒细胞系的幼稚阶段又可分为早、中、晚三阶段。

3、造血干细胞:

是最原始的造血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

三、实验内容

1、血涂片中的各种血细胞。

四、思考题

1、简述血液的组成及分类。

2、为什么外科医生为病人做手术时用纱布沾血?

肌组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骨骼肌、心肌的光、电镜结构。

2、了解平滑肌的结构。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骨髓肌的结构特点

1、光镜:

见有横纹的多核细胞,

2、电镜:

①肌原纤维:

由粗、细肌丝平行排列而成。

②肌节:

两条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③肌丝分为粗肌丝和细肌丝。

④横小管:

肌膜凹陷形成,位于明暗带交界处。

⑤三联体:

横小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三联体。

(二)心肌的结构特点

1、光镜:

核位于纤维中央,可见横纹。

2、电镜:

①肌丝束:

粗、细肌丝不形成明显的肌原纤维,而排列成肌丝束。

②横小管:

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③肌浆网:

肌浆网稀疏,纵小管和终池均不发达,多形成二联体。

④闰盘:

心肌纤维相互连接的部位,光镜下为深染的粗线,呈阶梯形。

电镜下闰盘位于Z线水平,在横向的接触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在纵向接触面上有缝隙连接,此结构利于化学信息和电冲动交流,使心肌纤维能同步舒缩。

(三)平滑肌

三、实验内容

1、观察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切片和分离片。

四、思考题

1、比较骨骼肌纤维与心肌纤维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2、名词解释:

肌节、横小管、三联体、闰盘。

神经组织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神经元的分类、光、电镜结构。

2、掌握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及功能。

3、掌握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及髓鞘形成。

4、掌握突触分类及结构;神经末梢的类型及功能;运动终板;血脑屏障。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神经细胞的结构与分类

1、神经细胞的结构:

⑴一般特点: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其形态多样,有突起;具有接受剌激,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⑵胞体:

①光镜:

胞体形态多样,胞质内含尼氏体,银染法可见神经原纤维;胞膜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及传导兴奋的能力。

②电镜:

除含大量细胞器外,还含有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构成的尼氏体;微丝和微管构成的神经原纤维。

⑶突起:

分为树突和轴突。

①树突:

短而粗,有分支。

有接受剌激,将冲动传向细胞体的功能。

②轴突:

细而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末端可有分支。

表面的细胞膜称轴膜;细胞质称轴质;由细胞体发出轴突处常呈圆锥形,称轴丘,轴丘处无尼氏体。

轴突可将神经兴奋传导至其他神经元或效应器。

2、神经元分类:

按突起的数目:

多极、双极和假单极神经元。

按功能:

感觉、运动和联络神经元。

按释放的神经递质:

胆碱能、胺能、肽能和氨基酸能神经元。

(二)突触结构及分类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

突触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1、电突触:

即缝隙连接。

2、化学性突触:

(1)光镜:

呈扣结状或球状。

(2)电镜:

可分为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①突触前成分:

突触前膜,内含突触小泡、线粒体、微丝、微管等。

②突触间隙:

突触前、后膜之间的腔隙。

③突触后成分:

在突触后膜上有受体。

(三)神经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1)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

(2)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

2、少突胶质细胞:

可形成中枢神经系统髓鞘结间体。

3、小胶质细胞:

有吞噬功能。

4、室管膜细胞:

覆盖于脑室和脊髓中央管内表面,有支持和保护功能。

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

又称神经膜细胞,可形成髓鞘。

2、卫星细胞:

(四)有髓神经纤维

1、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髓鞘由施万细胞构成;相邻节段之间称郎飞结,两结之间为结间体。

神经冲动的传导为跳跃式传导,结间体越长,传导速度越快。

2、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髓鞘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

(五)无髓神经纤维

1、外面直接由施万细胞包裹。

2、同一水平的施万细胞可包裹数根神经纤维,不形成髓销,也无郎飞结。

(六)神经末梢

根据功能可分为:

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未梢。

1、感觉神经末梢:

(1)游离神经末梢:

分布于表皮、角膜上皮等处,能感觉冷、热、轻触和痛的刺激。

(2)有被囊的神经末梢:

共同点是外包结缔组织被囊。

①触觉小体:

多分布在手指掌侧皮肤真皮的乳头层,感受触觉。

②环层小体:

多分布在真皮深层、腹膜、肠系膜等处;感受压觉和震动觉。

③肌梭:

分布在骨胳肌内,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

2、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终板:

光镜下分支呈爪状与贴附的骨髓肌构成神经肌突触。

电镜下:

与化学性突触的结构相似。

(七)血脑屏障

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存在着结构,它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神经胶质细胞突起形成的胶质膜组成。

三、实验内容

1、光镜标本:

神经元、有髓神经纤维、运动终板

2、电镜标本:

化学性突触、运动终板

四、思考题

1、名词解释:

尼氏体、、神经原纤维、突触、运动终板。

2、简述神经元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3、简述感觉神经末梢的结构和功能。

神经系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血-脑屏障的结构、功能。

2、了解大脑皮质、小脑皮质和脊髓的组织结构。

3、了解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基本组织结构;周围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   

主要由神经组织组成,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前者包括脑和脊髓,后者由脑、脊神经节,脑、脊神经,自主神经节和自主神经组成。

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灰质,突起集中的部位称白质。

(二)大脑皮质分层   

从表面到深层一般可分6层:

1、分子层:

2、外颗粒层:

3、外锥体细胞层:

4、内颗粒层:

5、内锥体细胞层:

6、多形细胞层:

(三)小脑皮质分层   

从外到内分三层:

分子层、蒲肯野细胞(Purkinjecell)层、颗粒层

(四)脊髓灰质的组织结构   

(五)神经节的结构   

可分脑、脊神经节和自主神经节两大类。

(六)血-脑屏障  

位置:

中枢神经系统中血液与脑实质之间的屏障结构。

结构:

主要由脑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血管基膜和星行胶质细胞突起末端扩大的脚板共同构成。

功能:

能阻止多种物质,如毒素、某些药物等进入脑内,以保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同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许多蛋白质构成的不同类型的转运器,能识别特定分子并转运它们,因此,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能顺利通过血-脑屏障。

三、实验内容

1、光镜标本:

脊髓

四、思考题

1、名词解释:

血-脑屏障

循环系统

一、目的要求

1、掌握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分布。

2、掌握中动脉、大动脉管壁结构的比较;

3、掌握心脏管壁的结构特点。

4、了解静脉、微循环血管各段结构特点。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中动脉

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1、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较薄,内弹性膜由弹性蛋白组成,较明显。

2、中膜:

由10~40层平滑肌组成。

3、外膜:

与中膜厚度几乎相等,在中膜和外膜的交界处有外弹性膜。

(二)大动脉

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1、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较厚,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无明显界限。

2、中膜:

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

3、外膜:

较薄,由结缔组织组成。

(三)毛细血管

1、光镜结构:

管径细,管壁薄。

紧贴内皮细胞外可见周细胞。

2、毛细血管的分类及电镜结构:

电镜下,毛细血管可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1)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的胞质内含许多吞饮小泡,细胞之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

它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上有窗孔,孔上有或无隔膜封闭。

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基膜完整。

它主要分布于胃肠粘膜、肾血管球等处。

(3)血窦:

又称窦状毛细血管,形状不规则,管腔较大。

内皮细胞上有或无窗孔,细胞间隙大,基膜不完整或缺如。

它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等处。

(四)心脏壁的结构特点

心脏壁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组成。

1、心内膜:

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心内膜下层组成。

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为少量结缔组织,心内膜下层含有束细胞。

2、心肌膜:

主要由心肌构成。

心肌纤维大致分为内纵、中环、外斜三层。

3、心外膜:

为浆膜。

(五)蒲肯野纤维

又称束细胞,与心肌细胞相比,束细胞短而宽,肌原纤维少,线粒体和糖原丰富;细胞中央有1~2个细胞核。

其功能是传导冲动到整个心脏。

三、实验内容

1、光镜标本:

中动脉和中静脉,大动脉,心脏

2、电镜图像:

有孔毛细血管,连续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

四、思考题

1、简述毛细血管的分类及各类的超微结构特点。

2、简述动脉壁、心脏壁的组织结构。

  

免疫系统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的概念。

2、掌握胸腺皮质、髓质的结构特点(胸腺小体、血一胸屏障)。

3、掌握淋巴结皮质的结构特点。

4、掌握脾的结构和功能。

5、重点:

血-胸腺屏障,淋巴结和脾的结构。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胸腺

1、皮质、髓质:

皮质内上皮性网状细胞相对较少,而淋巴细胞密集。

髓质内上皮性网状细胞多,而淋巴细胞少。

2、胸腺小体:

散在于髓质内,由数层至十几层扁平状的上皮性网状细胞围成,小体中心细胞核退化,有时可见巨噬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

3、血-胸腺屏障:

血胸屏障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

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

①皮质的毛细血管连续内皮;②内皮外完整的基板;③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④上皮性网状细胞基板;⑤最外面包裹一层连续的上皮性网状细胞。

(二)淋巴结

1、皮质:

位于被膜下方,由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等构成。

(1)浅层皮质:

浅层皮质内含大量的淋巴小结,主要由B细胞组成。

淋巴小结的生发中心可分为暗区和明区,近被膜侧有小结帽。

(2)副皮质区:

又称胸腺依赖区。

位于皮质、髓质交界处,主要由T细胞组成。

(3)皮质淋巴窦:

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2、髓质:

由髓索和髓窦组成。

髓索内含B细胞、少量T细胞等。

髓窦与皮质淋巴窦结构类似。

3、淋巴细胞再循环:

通过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将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组织和血管中的淋巴细胞联系在一起,互相出进,这种现象称淋巴细胞再循环。

(三)脾

脾实质由白髓、红髓和边缘区组成。

1、白髓:

白髓分为脾小体和动脉周围淋巴鞘。

脾小体:

主要含B细胞。

动脉周围淋巴鞘:

由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构成,主要含T细胞,属胸腺依赖区。

2、红髓:

分为脾索和脾窦。

脾索为含有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

脾窦:

又称脾血窦,腔大、不规则,窦壁由长杆状的内皮细胞沿血窦纵轴排列构成,细胞间隙大,基膜不完整。

3、边缘区:

为白髓向红髓移行的区域。

该区具有很强的吞噬滤过作用。

(四)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来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功能。

三、实验内容

1、光镜标本:

胸腺,淋巴结,脾

2、电镜标本: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脾血窦

四、思考题

1、比较淋巴结与脾的结构和功能异同点。

2、名词解释:

血-胸腺屏障,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淋巴细胞再循环

皮肤和皮肤的附属器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表皮的细胞组成和角蛋白形成细胞的分层及角化过程。

2、掌握真皮的结构。

3、了解非角蛋白形成细胞。

4、了解毛发的结构、皮脂腺的结构及功能及汗腺的结构和功能。

二、教学自学指导内容

(一)皮肤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相连。

表皮:

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

1、角质形成细胞:

在厚的表皮从上皮的基底部向游离面可分为5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基底层:

由一层基底细胞构成,基底细胞幼稚,有活跃的增殖能力,可分化为表皮浅层细胞。

(2)棘层:

位于基底层上方4~10层多边形的棘细胞构成,可分化为颗粒层细胞。

(3)颗粒层:

位于棘层上方3~5层梭形细胞构成,可继续分化为透明层细胞。

(4)透明层:

略。

(5)角质层:

位于皮肤的表面,较厚,主要起保护作用。

2、非角质形成细胞:

包括黑素细胞和郎格汉斯细胞等。

(1)黑素细胞:

散在分布在基底细胞之间,内含黑素体,可合成黑色素,形成黑素颗粒。

(2)郎格汉斯细胞:

(二)皮肤的附属器

三、实验内容

1、光镜标本:

手指皮、头皮

2、电镜图像:

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

四、思考题

1、表皮各层细胞的结构特点及角化过程。

2、描述真皮的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