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527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教材分析.docx

中心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教材分析

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单看各册的教材目录就可以明了;并且在教学评价中,计算的比重也是显而易见的,单是一张数学试卷,从简单的分值来看,100分的试卷中计算就占了40分,还不包括综合运用中的计算,但在教材这方面,所提供的教学素材较为单调,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利用合理的教学手段,使计算教学更富有活力。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说说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

一、1——12册计算教学内容及要求和重难点:

(见《小学数学数的运算内容分布及教学要求》)

以“100以内的加减法”为例,在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要求是“在具体的情景与活动中,能用自己的方法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

”通过具体的情景和活动来理解,并会计算100以内数的加减法,达到能正确进行计算。

而在二年级上册提出的教学要求是“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同时还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随着教材内容的加深和变化,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也都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计算教学的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各册计算教学要求和每节课的目标、要求、以及重难点,来更好的进行教学。

二、计算教材的编排特点:

1、重视从学生生活实际或实际活动中引入数的概念;

2、数的概念、数的组成与相应的计算相结合;

3、笔算在口算教学的基础上进行;

4、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5、笔算与估算教学紧密融合;

6、计算教学的难易程度呈螺旋上升梯度安排。

三、计算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整数,小数,分数计算的内在联系。

计算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减:

整数加减法的要求是末位对齐,即相同数位对齐;小数计算要求小数点对齐,还是相同数位对齐;分数计算必须是分母相同,即分数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同样是必须把相同数位对齐。

小数乘法、除法的计算实际上都要按照整数、乘法、除法的法则计算,所不同的就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小数乘法要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小数除法要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

就运算而言,加法是减法和乘法的基础,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乘法是加法的简便算法。

乘法又是除法的基础,乘法和除法是互逆的,除法还是减法的简算。

就知识体系而言,学生是学习了整数以后,再学小数和分数,因此我们教师必须明确计算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学起点,开展计算教学。

2、口算,笔算,估算,简算的联系。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算需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确计算,笔算也能促进口算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估算实际上就是一种无须获得精确结果的口算,它更是对口算、笔算的一种验证,而简算又是优化的体现。

四、计算教学的数学思想方法:

1、转化思想:

记得有一位数学家雅诺夫斯卡亚曾经说过:

解决数学知识就是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

例如在教学简便计算时我是这样渗透转化思想的。

刚开始的时候就我和同学们进行交流,问: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什么样的计算呢?

”这时有一个同学说:

“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0。

”另一个同学又说:

“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1。

”接着又有学生说:

“老师我喜欢计算一个数乘10、乘100。

”这时我接着说:

“同学们喜欢计算的都是比较简单地、能够口算的,老师这里有一个比较难的,你们能不能不笔算写出结果呢?

”我在黑板上写出了123×99,学生看了题目以后大部分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把99转化成100-1的差,这样学生在探究新知识的过程中体会了这种转化思想,把不会的转化成会的,把不喜欢算的转化成喜欢算的。

我想,正是有了思想方法做基础,学生才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再例如有一道题是这样的:

每支铅笔0.8元,3支铅笔多少元?

0.8×3等于多少呢?

(这个知识没学过的)有学生就说了:

0.8×3其实就是表示3个0.8相加是多少,我可以列为加法算式:

0.8+0.8+0.8=2.4;另一个学生说还可以这样做:

0.8元就是8角,8×3=24角,24角就是2.4元。

数学上象这样的转化还有很多,比如:

计算分数除法可以转化为分数乘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可以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小数除法可以转化为整数除法等等。

这样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学过的旧知识,这种方法就是转化法。

它是指将有待解决的问题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运用一定的数学思想,转化成已经学过的知识,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它是我们在今后学习数学时经常要用到的一种方法。

2、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一个数学思想方法,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两个方面,其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形:

或者是借助形的生动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联系,即以形作为手段(形既可以是直观形象的图形,也可以是具体的实物),数为目的;或者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即以数作为手段,形作为目的。

低年级学生对纯粹的计算是没有兴趣的,这就要在计算教学中充分加强对学具的合理应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根据数形结合突破教学的难点。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时,我给35+20和35+2设计了两个“半成品”,问学生珠子拨完了吗?

再让学生自己拨一拨,强调拨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最后在拨珠的基础上让学生广泛地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在这之前,虽然学生已经总结出抽象算法,也进行了初次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比较,但是从这里学生的发言看,也并不是所有孩子都理解抽象算法的算理,所以这里不脱离计数器,而是就计数器的拨珠过程启发那些尚不能理解的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算法的过程。

50+34和5+34,较上题有所改变。

这次是让学生自己画算珠,这样在层次上比上个题有递进。

这样牢牢以计数器为助手,突破教学的难点是十分符合低年级教学特点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3、归纳推理法:

归纳推理法即是通过“先观察→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先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计算,发现如果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依旧不变,让学生观察,然后猜测:

可能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是不变的。

那么这到底正确不正确呢?

再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验证,说明是正确的,再让他们试着举出反例,结果发现举不出相反的例子,最后得出结论:

两个因数相乘,如果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利用先观察,再猜测,然后验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明确了“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和实质。

4、类比思想:

类比思想在数学计算教学中也是经常用到,例如还是上面的例子:

乘法交换律。

课堂伊始,先回忆“加法交换律”的内容,然后类比到“乘法交换律”,也可以使学生很快的领会新知识。

同样由“加法结合律”类比到“乘法结合律”;再如教学“怎样求最小公倍数”一节时,可以由“怎样求最大公因数”而类比推理得出。

(都要用到短除式)

五、计算课典型课例:

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下面我从两个角度、两条线来说说这节课。

(一)、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教材:

1、清楚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找准新旧知识间关系:

人教版P110页的例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学生在刚刚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后来学习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建立在已经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的,所以教师重在引导,进而同化知识。

2、体会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困惑,确立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分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从“分数单位”入手来引导和点拨(教学难点)、明确算理;在此基础上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重点),而教学的关键是“通分”。

(二)、站在研究者的角度看教材:

1、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两条线,确定教什么、学什么:

本节教材中的知识点即明线就是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隐藏在知识点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即暗线就是“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也就是说当学生明确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时,使学生立刻会想到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2、结合两个角度、两条线,确定如何教和学:

(1)教师如何教?

第一环节:

A、通分练习

B、口算:

+

+

-

+

通过上面的两组练习题让学生做好了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随即改变第一道题使它变成

+

,该怎么计算呢?

第二环节:

A、出示例题:

与旧知比较,有什么区别?

前面学的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而这两个分数呢?

是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

为什么?

教师重在点拨:

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里面有几个

呢?

它的分数单位又是什么?

由此理解“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B、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

前面同分母分数我们是怎样计算的?

那异分母分数的分母不同,怎样才能把它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呢?

教学的关键就是如何进行通分,联系旧知解决新问题。

C、计算法则的概括:

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必须先通分,然后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

(2)学生怎样学?

在明确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后,必须先通分。

因此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正确解答,格式准确。

注意做题的书写格式,特别是通分的过程很重要,可以在验算本上完成,然后直接进行计算,注意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然后进行适当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让学生分组计算,组长对答案。

也可全班进行,几位同学板演,发现细节问题,及时纠正。

六、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计算”应该是先“计”,后“算”。

“计”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考虑、筹划。

“算”才是用已知的数目通过运算,得出结果。

大多数人认为“计算”就是“算”,因此都重“算”轻“计”。

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哪些重“算”轻“计”的行为呢?

又有哪些需要“计”的策略呢?

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中有哪几步运算,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其次根据题目中的运算符号的特征,数据的特征,确定能不能简算,应用什么运算定律简算。

同时,也要注意别掉进简算的陷阱里了。

如:

25×4÷25×4,有的学生就算出结果为1,这是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他注意了简算25×4=100,而忘掉了运算顺序。

再次,对于比较复杂的计算题,有没有打破常规,巧算的策略。

如50÷9×18,就不能按法则先算50÷9再算乘法,可以先算50乘以18,再除以9。

这也是我们平常的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而造成的。

使得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是见题就算,缺乏对题目进行全面的策划。

计算就要抓住计算的关键“计”,“计”应该是“算”的前提,只有“计”得好,才能“算”得准,算得快。

1、严格教学要求是前提。

?

?

?

教学大纲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即:

“熟练”、“比较熟练”、“会”。

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

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

?

?

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

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

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2、讲清算理是关键。

?

?

?

新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

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

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

如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

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

“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

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3、应加强估算。

计算有很多类型,如:

口算,列式计算,脱式计算,估算,竖式计算等等。

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重视计算的其它几个方面,如口算,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列式计算,而对估算教学甚少,甚至置之不理。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小学阶段,要加强估算教学。

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

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米;应用题“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

”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14元”的……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

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

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要重视估算,必须明确估算的意义;掌握估算的方法,即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

体会到估算的作用,为实际应用作参考,如用估算去验算其它计算结果。

4、应重视口算。

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重笔算,轻口算,特别是高年级的教师对口算训练更少。

其实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基础。

口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训练内容,要想算得又对又快,多数学生选择从高位算起(口算加减法),这与笔算中的以个位算起又是矛盾的,我们教师在这里犹豫不决,对两种算法不能作一个较为合理的协调,于是对口算训练不力。

其次,口算训练方式单一,学生乏味,没有激情,特别是低年级的儿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少数优秀学生,不愿参与这样的口算训练,甚至破坏课堂纪律,教师为了避免这样的混乱,而选择少训练口算。

再次,口算训练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必须形式多样,如“开火车”、“接力赛”、“抢答”等等,要知道,如果笔算是一幢高楼的话,那么口算就是这一座高楼的一砖一石。

试想,小学的相加减乘除,以及后继学习的乘方,开方,有哪种能离开基本的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一位数乘法)。

因此,我们只有强化口算训练,笔算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

同时口算训练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最好的方法之一。

5、在提倡和鼓励算法多样化同时应注意适时优化。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

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

“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

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

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

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

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

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

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

(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

9+4+1=13+1=14。

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

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

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

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

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

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传统的计算教学,教师是通过例题,讲一种最佳算法,学生明白算理,并进行模仿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算法多样化,改变了过去计算教学只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强调算法多样化,是有些矫枉过正的现象。

例如:

48+27,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想出了六种算法,

(1)48+27=40+20+7+8=75,

(2)48+27=48+20+7=75,(3)48+27=40+27+8=75,(4)48+27=48+2+25=75,(5)48+27=45+3+27=75,(6)列竖式计算。

教师似乎意犹未尽,又问:

“小小发明家们,你们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在教师的鼓励下,不甘示弱的小朋友于是就想出毫无意义的第7种、第8种┉┉一节课下来,那些后进生,一头雾水,什么也没有明白,一种算法也没有掌握。

片面地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忽略了算法的优化,没有教给学生最佳的计算方法,是不利于全面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我们倡导算法多样化,更应强调计算的最优化。

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6、培养认真、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根本.

?

?

?

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大纲的要求,也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养成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坚韧不拔、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千万不要用“一时粗心”来原谅学生计算中出现的差错。

那么要培养哪些习惯呢?

?

?

?

(1)校对的习惯。

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

?

?

(2)审题的习惯。

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题。

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

?

?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

?

?

?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

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首先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计算教学十大误区:

(1)重应用,轻计算。

(2)重情境,轻实效。

(3)重法则,轻算理。

(4)重结果,轻过程。

(5)重笔算,轻口算。

(6)重多练,轻精练。

(7)重“算”,轻“计”。

(8)重多样化,轻优化。

(9)重计算,轻估算。

(10)重知识构建,轻习惯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