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52405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docx

高三福建省永春县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永春县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

150分钟试卷总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

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

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

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

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

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

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

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

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

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

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

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

“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

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

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荀子说过:

“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

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

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

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

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

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

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

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

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本文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

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

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人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

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D.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

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

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B.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

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

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D.儒学即仁学。

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

但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

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

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奔走的大树

刘江

①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

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则几个月就都走了。

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

②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

③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

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

来,到我身边来。

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

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④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

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

⑤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

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

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

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

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

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

经年累月,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

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

⑥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

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

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

⑦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

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

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露在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

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暗。

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

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⑧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

⑨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

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

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也可以聊解乡愁。

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们家乡的树叉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

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家?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文章写“我”在成长过程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

C.第⑨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5.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6.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

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

“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

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

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