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86775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

《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社会学 期末复习.docx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马克思关于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1837年孔德首创“社会学”这个名词。

孔德:

三阶段定律。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了解)

斯宾塞:

社会有机体学派的开创者。

进化是其社会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他确信宇宙是一个整体,可以用同一条进化原理予以解释。

认为人类的进步是一个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历程。

彼得·伯杰:

社会学的主题。

1、暴露性的主题

其目的在于观看社会内幕,既揭露社会活动的显功能,更揭露社会活动的潜功能。

2、不体面性的主题

它所关心的是社会生活的“另一侧面”,它既有和现状相一致处,更有和现状相违之处。

3、相对主义的主题

它认为道德信仰、政治信仰以及哲学信仰都是变化的,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只有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存在”方式。

4、世界主义的主题

要求避免地方观念,因为地方观念的狭小眼界限制了客观评价。

定义: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研究对象:

1、教育和其它社会组织、社会体系的交互关系。

2、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

研究范围

1、教育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相关。

2、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相关。

3、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4、班级组织内部的各种社会关系。

学科性质

西方:

教育学分支和社会学分支之争。

我国:

中介学科、边缘学科、基础学科之说。

教材观点: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研究方法

1、统计调查法。

2、实地研究法。

3、实验法。

4、文献研究法。

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形成阶段

1、教育理论扩大了自己的研究视野,开始摆脱以研究个体为主的倾向,逐步形成教育社会学理论。

2、社会学参加了对教育问题的研究。

3、代表人物:

斯宾塞、沃德、涂尔干。

2、规范教育社会学阶段

1、教育社会学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

2、着眼于解决由社会所产生的教育问题。

3、否定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4、研究领域日益扩展。

3、新兴教育社会学阶段

1、有更多的社会学家倡导把教育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更趋向广泛,而且增添有社会学色彩。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更重视周密的调查,开始对政府的教育政策做评述。

4、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在国际范围内得到了稳步的发展。

教育社会学的三大学派

1、功能主义学派

观点

1、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

2、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

3、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衡。

代表人物:

涂尔干、帕森斯、杜威。

2、冲突论学派

观点

1、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

2、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

3、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

代表人物:

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

3、解释论学派

观点:

1、强调对被人们视为不言自明的现实本身进行剖析。

2、重视探讨人们将日常现实作为既存事实来加以承认与接受的过程以及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的主观目的性与交互作用。

代表人物:

迈克尔•扬、伯恩斯坦、凯迪、沃兹。

 

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多参与制定和评价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的活动。

2、越来越重视国际间的比较研究,加强与比较教育的协作。

3、政治学、经济学等也参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与协作。

4、研究领域日趋扩展,如更多地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

5、研究日益普及,由美国这个研究中心扩大到世界各国。

社会制度定义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系统。

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

1、概念系统——核心。

2、规则系统——具体内容(地位、角色、权利、义务)。

3、组织系统——实体(权力和执行结构)。

4、设备系统——物质手段和条件。

社会制度起源的不同观点

1、风俗习惯。

2、人的共同意志。

3、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制度的特点

1、强制性。

2、社会历史性。

3、普遍性。

4、相对稳定性。

社会制度的种类

1、本源的制度:

经济制度,家庭制度。

(生育制度、亲属制度)

2、派生的制度:

政治法律制度,思想文化制度。

社会制度运行的构成要素

1、观念原则:

关于该制度的目的、宗旨和价值,这一制度所要确立的根据以及人们应当接受的理由。

2、地位结构:

有关社会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3、承担角色的人:

内化了制度的观念原则和地位规范,并通过承担角色来体现制度。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教育制度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体系。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教育制度是指为了满足社会成员之间传递文化科学知识、共同价值规范和发展人类智慧的需要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规范体系。

教育社会学关注的是:

作为制度化形态的教育活动,分析教育活动的规范化体系和规范化程度。

 

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1、制度功能的层次分析。

1、显功能:

显功能是与人们之间目的有关的,被人们认识到的制度化行动后果及其意义,即具有主观意图的客观效果。

2、潜功能:

潜功能是社会制度所表现出的人们没有认识到的,也没有主观意图的客观效果。

2、制度功能的性质分析。

1、正向功能:

制度的正向功能又称积极功能,指的是一项制度的某种实行后果提高了社会系统的活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协调、稳定和一致,为维持系统良性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2、负向功能:

制度的负向功能又称消极功能,指的是一项制度的某种实行后果降低了社会系统的活力和适应能力,破坏了社会系统内部的协调、稳定关系,造成了社会内部的紧张和冲突,对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起了破坏作用。

制度功能的类型

主观意向

显性功能

隐性功能

客观结果

正向功能

A

B

负向功能

D

C

 

强(正向)

弱(正向)

强(负向)

A(改革期)

D(危机期)

弱(负向)

B(兴盛期)

C(平淡期)

 

现代教育制度的社会功能

1、社会化功能。

2、经济功能。

3、政治功能。

4、文化功能。

5、选择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形成

1、功能取向的确立:

统治阶层的期待,其他社群功能期待,教育系统社会态度。

2、功能行动的发生:

教育系统功能取向,教育投入,教育系统专业素质。

3、初级功能结果的产生:

教育系统功能行动,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特性。

4、次级功能结果的衍生:

受教育者功能结果,社会人才环境,教育系统调节机制。

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

1、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参与教育制度的社会成员的支持程度和遵守程度。

3、教育制度内部各种规范之间的耦合力的强弱程度。

教育的社会功能诸论

1、唯正向功能论。

2、有条件的正向功能论。

(重点掌握)

制约教育功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是教育者的素质。

二是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

三是先前所具有的可资利用的物质基础条件。

四是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以及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3、负向功能论

社会变迁的概念

社会变迁是社会现象在不同的时间上失去其原来面貌的变动,是一种社会过程。

它包括较小的局部变迁或较大是整体变迁,有进步的或倒退的变迁,有进化的或革命的变迁,有暂时的或永久的变迁,也有自发的或有计划的变迁等。

与社会发展相比,社会变迁的内涵特点。

第一,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的特点。

第二,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变化的特点。

第三,既反映社会整体的变化过程,也重视研究社会微观领域的具体变化过程。

社会变迁的内容

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迁。

2、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的内容)。

包含阶级结构、阶层结构、职业结构的变迁,其中阶层结构变迁是一定社会形态变化的标志,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变迁。

3、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

4、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

5、社会成员的变迁。

社会变迁的形式

1、社会渐变:

是在量的逐渐积累的基础上实现质变的过程。

2、社会剧变(社会革命):

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

3、社会转型(混变):

指的是社会变迁有关组成部分间关系的一种紊乱状态。

社会变迁的动因

1、自然环境变化。

2、人口。

3、技术革新。

4、文化传播。

 

社会变迁的几种理论

1、历史循环论

代表人物:

索罗金、施本格勒

2、社会进化论

代表人物:

斯宾塞

3、社会均衡论

代表人物:

帕森斯

4、社会冲突论

代表人物:

达伦多夫

社会变迁与教育的相关性(掌握三种观点,能展开分析)

1、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

关注教育的社会适应性。

2、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

强调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

3、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

强调了教育对社会反作用的有限性。

现代化的界定(时间、标志、中国界定的内容)

1951年美国《文化变迁》杂志在芝加哥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提出了应该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

中国大百科全书: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征的社会,由传统向现代演进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国家现代化的类型(知道我国属于晚发外源性现代化)

1、从现代化起步时间来划分:

早发型现代化和晚发型现代化。

2、从典型国家来划分:

英国型、法国型、德国型。

3、从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互动关系来划分:

内源性现代化和外源性现代化。

现代化的社会学认识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具体表现为:

1、经济领域的工业化。

2、社会组织领域的城市化。

3、政治领域的民主化。

4、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

现代化理论的几次重心转变

第一阶段:

把现代化理解为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

扬弃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现代化理论,倡导综合的发展观。

第三阶段: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的形成。

现代人的核心特征:

1、是参与型公民,并有丰富的知识;

2、对个人效能抱有充分的信心;

3、在处理个人事物方面,有高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

4、愿意接受新经验与新思想,是头脑开放的人。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路径

1、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与技术。

2、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

3、为发达国家提供原料和商品市场。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困境

1、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1、对外国资本的依赖。

2、对出口的依赖。

3、对跨国公司的依赖。

2、外来的政治、经济、文化模式与本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面临的矛盾

1、传统性与现代性。

2、国际化与本土化。

3、公平与效率。

4、主体与权威。

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1、17-18世纪:

现代教育的开端,打破神学教育的垄断地位。

2、19世纪-20世纪30年代:

普及初等教育,发展中等教育。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教育现代化开始由欧洲向世界各国推广,并以发展教育,促进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为特色。

我国现代化对教育的需求

1、教育观念的转变。

2、需要采取强有力的教育补救措施。

3、区域教育与区域发展相辅相成。

4、教育投入不足与需求巨大的矛盾。

5、教育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

我国现代化中的教育困境

1、教育制度严重滞后于社会变迁。

2、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3、价值观重构和伦理观念淡薄。

4、教育的效益与浪费问题。

5、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6、教育的公平问题。

 

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应确立的意识

1、教育改造意识。

2、教育相对独立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