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330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

《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娃娃家 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docx

娃娃家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

娃娃家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

娃娃家如何进行小班区角教学

小班幼儿刚刚离开家庭步入幼儿园,对于新环境的适应,以及多方面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他们在玩娃娃家时,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状况,会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因此,娃娃家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以及教师的指导也要根据幼儿的不同情况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娃娃家发挥最大的功效,让孩子们在娃娃家快乐的游戏中得到发展。

对于这一点我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一、通过创设温馨、安逸的娃娃家环境,帮助幼儿自然地渡过分离焦虑期

刚刚入园的孩子对周围陌生的环境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稳定幼儿情绪,满足他们获得安全的需要,让他们对班级有归属感。

而具有家庭微缩景观之称的娃娃家,恰巧能够满足刚入园幼儿在心理上的这种需求。

所以,科学妥善地利用这一资源,能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心理慰籍。

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新生入园,娃娃家“三要,两不要”。

一要:

布置温馨、舒适的娃娃家,使刚入园的幼儿在这里感到轻松愉快,有归属感。

这时,我们除了为他们提供基本材料:

如娃娃、小床、储物柜、桌子、椅子、操作台、餐具、炊具等设备之外,如果能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一些幼儿在家中常见的物品或食品容器等充实到娃娃家,同时,桌上摆设一些盆景,墙上再挂上一些幼儿及家人的照片等,不仅会增添幼儿游戏的兴趣,还会使娃娃家更有“家”的气氛,让幼儿觉得像在自己家一样。

另外,娃娃家家具、背景墙饰等色彩的搭配,也会增添其温馨感和吸引力。

二要:

适当减少玩具材料的种类而增加每种材料的数量,满足幼儿游戏需要。

对于刚入园的幼儿而言,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环境、适应环境,所以在提供玩具给这些孩子时,要考虑减少玩具的种类。

因为种类太多会使他们无从选择,他们会徘徊在各种玩具之间,而影响游戏的进行。

所以,我们可以适当控制投放材料的种类,几周后再更换新材料。

到那时,幼儿有了新的选择,还可以再次激发他们游戏的兴趣、不断丰富游戏内容。

而刚刚入园的幼儿,他们的游戏互动行为正处于“平行玩耍期”或“功能性合作期”。

孩子们在游戏中似乎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会彼此玩在一起但没有真正的互动。

如,有个幼儿说“我是妈妈”,另一个幼儿也说“我是妈妈”只要他们手里的玩具不发生冲突,那么就可以相安无事。

因此,为了避免他们不必要的争抢,我们投放同种材料的数量要尽量多一些,使幼儿能够人手一份,以满足他们游戏的需要。

三要:

充分发挥娃娃家的特殊功能,减轻幼儿的分离焦虑。

刚刚入园的幼儿分离焦虑较严重,常常忍不住哭闹,还经常缠着老师给妈妈打电话。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娃娃家这个资源,如:

带着幼儿到娃娃家“借”电话打,并和他们一起在娃娃家玩,跟他聊天,给他穿上漂亮的围裙,邀请其他的小朋友和他们一起给娃娃做香喷喷的饭菜等。

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并使其在娃娃家中渐渐体验着老师和伙伴的关爱,从而逐渐融入集体,减轻他们的分离焦虑。

一不要:

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过早介入和过多要求幼儿,让幼儿充分享受与玩具亲密接触的快乐。

因为这个时候幼儿处于使用“道具”的初级阶段。

他们会沉迷于把玩物品,会不停地拨打电话,来回推动小车,爬上爬下娃娃床等。

他们纯粹只是探索和操作这些“道具”,并没有进入角色。

因此,教师在指导上不要操之过急,要给予幼儿充分摆弄材料的时间和空间。

并不断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这些游戏材料,为今后的游戏奠定基础。

二不要:

在这个阶段教师不要轻易对幼儿说“不”。

在这个阶段教师可能会遇到有许多幼儿都想进娃娃家玩。

但是这时的娃娃家人数已经多的不能再多了。

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不要”轻易说不允许。

我们可以尝试着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以游戏的口吻吸引部分幼儿关注其他区域;二是可以在班级内创设两个娃娃家,甚至,还可以在区域之外建立临时娃娃家,允许幼儿将一部分材料拿到外面来玩。

这样既保证了娃娃家内正常的游戏,也满足了更多幼儿游戏的需要,避免了简单拒绝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二、通过娃娃家中的标记,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当幼儿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不再哭闹、不再烦躁,能用眼睛认真地观察周围的世界,能用耳朵倾听周围的声音时,幼儿也就进入了玩儿娃娃家的第二阶段,建立规则阶段。

例如:

在这一阶段,常常会出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和游戏过后会有将玩具随意乱扔,不会收放玩具等现象。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在实践中,我感到小班幼儿规则的建立不能仅靠简单地说教,应根据其年龄特点,以游戏的形式帮助其理解。

于是,在一次选区活动后,我没有向往常一样帮助他们把玩具收好。

而是利用凌乱的娃娃家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情境,并提问:

“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玩具宝宝们也想有自己的家,你们看他们都躺在地上多可怜,我们帮它们安个家吧。

”随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商量,一起摆放,并为每件玩具画好了标志,贴在了摆放的位置上。

事实上当幼儿将物品放在其标志位置时,收拾工作就变成了一项非常有趣的配对或分类游戏,这些游戏将整理工作趣味化了。

幼儿也能从中得到满足,在不知不觉中娃娃家的收放规则建立了。

三、通过教师的支持,丰富游戏内容,提高游戏质量。

1、根据幼儿的需要,确定主题、调整环境。

随着游戏的开展以及幼儿阶段性生活经验的丰富,娃娃家幼儿扮演的兴趣也会有所改变。

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游戏进程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为幼儿创设乐玩的主题环境,并应根据幼儿的需求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使环境为幼儿的游戏服务。

如:

通过一段时间对幼儿游戏的观察,我发现厨房的操做游戏幼儿的参与率最高,无论男孩儿、女孩儿他们都很喜欢玩,经常会发现有的幼儿因为没有提前“占领”到操作台而不高兴或者干脆摆在地上玩。

于是,我们及时调整了娃娃家的摆放,扩大了厨房的面积,增加操作台的数量。

但我发现许多孩子爱选择靠外一点的操作台,而操作起来面朝墙壁的操作台很少有人光顾。

我及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认识到: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种操作台使得幼儿背对别人并且视线较短,幼儿看不到伙伴,而且取放工具也不方便,因此,选择的幼儿很少。

于是我们又对厨房的摆设进行了第二次调整,将操作台的摆放尽量相邻、靠外,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借鉴、相互交流。

烹调用具也悬挂在操作台前面幼儿伸手可得的地方。

经过这一调整,厨房的游戏既红红火火又井井有条了。

2、根据幼儿的兴趣,及时提供材料。

在娃娃家中幼儿会用一些物品当道具,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活用手里的任何物品当道具。

如:

一块积木可以当电话、香皂等。

而小班幼儿属于道具使用的初级阶段,所选择的道具都是一些看起来很像实物的东西或模型玩具。

因此,教师应认真观察、及时提供材料,保证游戏顺利进行。

如:

初冬是流感发病较高的季节,孩子们把这一生活现象也带入了游戏中。

一次,娃娃家里齐齐抱着娃娃说:

“别哭别哭,你感冒了,吃点药就会好的。

”而后抱着孩子在屋里转了一圈,好像在找什么而又没有找到,然后把娃娃放在一边玩起别的来。

看到这种情况,我想如果能为幼儿提供一个小药箱,孩子们便能再现他们的生活经验,也丰富了他们的游戏内容。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

“娃娃生病了应该怎么办?

”“家里人是怎样照顾你们的?

”“他们都用了哪些物品?

”“我们的娃娃家需要什么?

”等等。

然后,我和孩子们一起准备了小药箱并搜集了药瓶、药棉、沙布、体温计等,投放在了娃娃家,丰富了幼儿游戏的内容。

实际上,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认真观察,及时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材料,就能很好地支持幼儿游戏的开展。

3、根据幼儿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适宜的指导。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在实践中的观察,我逐渐发现,小班幼儿的角色扮演行为仍属于初级阶段,游戏中的装扮行为与情景,多以模仿成人的简单动作为主,如:

在烫衣板上来回熨衣服,不断地拿起电话放到耳边;在时间上属于走马观花的参与形态,如:

抱一抱娃娃,戴一戴帽子就走开;在行为互动上属于单独扮演或功能性合作,如:

在幼儿需要与人分享玩具时,才会与人产生互动;谈话的重点也多围绕在玩具的使用方面,如:

把小碗给我,这个电话是我先拿到的等等。

根据孩子们的发展特点,在指导上我努力做到不急燥、不过分要求、不责备,而是以游戏同伴的身份,用提问、建议、动作示范、材料提供等方式给予适宜的指导,促进娃娃家游戏情节的丰富与发展。

如,在指导幼儿游戏过程中我经常通过提问:

“你想扮演什么角色?

”“你在做什么?

”“菜吃完了怎么办?

”“娃娃吃了几个饺子。

”等等,来了解幼儿想法,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选择,激发其主动思考,帮助他们梳理一些必要的经验等。

另外,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注意在指导过程中适当的介入,自然的退出,坚持幼儿是游戏的主角,教师是支持者的原则,让幼儿在娃娃家游戏中充分体验放松、快乐、自主、自信。

如:

当我把一个贴有红十字的小药箱投放到娃娃家的时候,孩子们都来观看。

这时,我有意识地走到娃娃跟前,摸了摸娃娃的头,惊讶地说:

“哟!

娃娃的头好热呀,是不是发烧了?

”这时蒙蒙急忙从小药箱里拿来了体温计,递到了我的面前,我没有接过来而是说:

“你来帮他看一看吧!

”接着我假装接了一个电话出去了,临走时,把照顾生病娃娃的任务交给了孩子们,接下来的事情不用我细说大家也能想象的到。

就这样,孩子们在老师的适宜指导下,娃娃家游戏越玩越精彩。

总之,小班阶段的孩子正处在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特殊时期,十分需要情感的呵护,而且他们喜爱模仿,拟人化心理特征明显。

娃娃家便是他们的好去处,在这里他们能找到家的温暖,能体验充分表达、充分模仿、充分想象的快乐。

同时,也能在这种社会情境中与他人产生互动,激发社会性行为,从而得到发展。

因此,娃娃家既是孩子们情有独衷的好场所,也是我们实施教育的有效途径。

扩展阅读:

浅谈幼儿园小班“娃娃家”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指导

浅谈幼儿园小班“娃娃家”环境的创设和教学指导

环境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在《纲要》中被提到了较为重要的地位。

在新课程的条件下,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

对于小班刚入园的幼儿来说,由于年龄小、情绪波动大、易受环境的刺激和影响,对周围陌生的环境会有一种恐惧感,在这个阶段,所创设的环境最重要的是能够稳定幼儿情绪,满足他们获得安全的需要,让他们对班级有归属感,而具有“家庭微缩景观”之称的娃娃家,恰巧能够满足刚入园幼儿在心理上的这种需求,能让幼儿的情绪在“家”的环境氛围中得到缓解和放松,并能在游戏过程中“还原”和再现生活情景,进而激发他们思考,促进他们情感、个性的健康地发展,同时提高生活技能。

那么,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如何科学创设娃娃家环境,又该如何利用娃娃家环境进行教学指导呢?

就这一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娃娃家环境在空间的布置上要遵循三个“合理性”原则

(一)位置选择的合理性。

所谓“娃娃家”环境,实际上就是以各种仿真的家居用品为载体,模拟家庭环境所创设的一种游戏化教学区域,它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区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进行区域位置选择时,应该从幼儿的需要出发,创设一个有助于幼儿能自主发展的合理性开放空间,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交流与交往。

比如:

娃娃家的位置选择一定要是光线柔和,两面靠墙,一个相对安全、安静的小空间。

同时小班的孩子特别容易被色彩艳丽的游戏环境所吸引,进而激发游戏的愿望,因此我们创造的环境还要求实用、美观,让幼儿有美的感受,只有美的东西才能让幼儿产生自发的爱护心理,并牢牢的吸引他们去游戏。

这样的娃娃家游戏环境才能让幼儿感到安全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快乐。

(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娃娃家活动空间有限,作为教师要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做一个有心人,既要把各个区角都创设出来,又不能看起来拥挤、杂乱无章。

笔者在幼儿园小班娃娃家环境的空间布置上动脑筋,将活动区划分为客厅、卧室、厨房、餐厅和卫生间。

幼儿在娃娃家里模仿家人的行为,从而迈开他们角色游戏的第一步。

在娃娃家中,我们用漂亮的花布经过裁剪制作床罩、被子,替娃娃做了漂亮的衣服,并在宝宝的卧室铺上地毯,投放温暖而舒适的坐垫,可爱的床头柜、电话等等,无不制造出家庭的氛围。

同时我们的娃娃家格局基本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卧室与餐厅隔离开了。

还有,在娃娃家卧室和洗浴室的功能区划分时,笔者就利用一个衣柜做隔断,在现有的资源上合理巧妙地布局,形成了“一区多玩”的区域格局,孩子们可以在娃娃家给宝宝做饭、哄宝宝睡觉、给宝宝洗澡等。

这样,就能将娃娃家环境教学的“本体目标”有效渗透到幼儿的做、玩游戏中去,在一个或多个相关区域中操作、探索,主动提高生活技能,获得经验。

幼儿在游戏中几乎身临其境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三)利用的合理性。

包括利用空间的合理性和材料投放的合理性。

首先,在幼儿园这一大的环境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为引导培养幼儿提供教育契机,因此作为有经验的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包括幼儿园的墙壁、地面乃至各种空间资源,为幼儿发挥想象与创造提供有效的场地,随时随地提醒幼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例如:

开学初,娃娃家主题墙饰就可以设计为《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墙面上画一颗亲情树,将幼儿与家人的合影张贴在亲情树上,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看到熟悉的父母的照片,势必能缓解因与家人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另外,为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以形象逼真的玩具为主,以引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简单的游戏行为。

笔者为娃娃家提供了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锅、碗、瓢、盆、娃娃、奶瓶、围裙、电话,还准备了大大的煤气灶、逼真的饮水机、热水器、洗手池等等,这些玩具都是符合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是他们喜欢操作,能够模仿的。

幼儿会在娃娃家烧饭、烧菜、喂娃娃喝奶、洗澡、洗衣服、从饮水机里倒水,体现了他们在家庭中获得的经验。

直觉行动性是小班幼儿感知事物主要特征。

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往往只是模仿一些成人生活,劳动的片段动作,游戏的过程直接依赖于玩具,看到什么玩具才想到玩什么游戏,而且离开了玩具,游戏也就停止,所以在幼儿园小班娃娃家游戏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丰富形象化的玩具,并合理的利用玩具,有利于游戏的开展。

二、娃娃家材料投放时要做到“四性统一”

幼儿操作游戏材料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获得信息的过程,幼儿会按照自己的发展水平通过游戏活动“破译”游戏材料所蕴含的信息,所以,丰富的游戏材料是发展幼儿思维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与集体教学活动不同,娃娃家活动是一种典型的教师“间接教”的活动,因此,娃娃家材料的投放,就成了教师调控教学的重要手段。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做好娃娃家材料投放,关键要做到“四性统一”。

所谓“四性统一”是游戏材料的趣味性、可操作性和层次性的统一。

(一)投放材料要具备安全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初期的幼儿真实与虚拟不分,他们时常会出现吃橡皮泥做的汤圆、咬塑料做的苹果等行为,对任何东西都十分好奇,都想去闻闻、咬咬、碰碰,没有一点自我保护意识,很容易出意外。

因此,老师在投放材料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玩具是否对幼儿具有潜在的危险,是否适合小班幼儿操作,避免小和尖锐的玩具。

如《娃娃家》投放的“羊肉串”,它是用一根尖尖的小竹棒将“羊肉”一个一个串起来的,无疑这根小竹棒的尖头就是个安全隐患,因此我们老师将尖头用各色不干胶包了起来,不仅消除了安全隐患,保证幼儿的健康游戏,还增加了“羊肉串”的色彩感,一举两得。

(二)投放材料要具备趣味性。

小班幼儿喜欢色彩鲜艳、有声响、呈动感,但操作方式相对简单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因为这比较符合幼儿直观、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而且小班幼儿只满足于操作过程,他们常常沉浸于敲敲、打打、拼拼、搭搭的操作过程中,目标意识淡薄,不在乎活动的结果,只是单纯的操作。

根据幼儿的这些特点,一方面,老师在制作区域材料时要力求色彩鲜艳、形象美观,这样在感官上对幼儿就有了一种吸引力,很容易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有了兴趣幼儿就会去认识和感知。

(三)投放材料要具备可操作性。

小班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更多体现出的是动手操作,而很少有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行为,因为小班初期的幼儿与环境互动都是附着在动作之上的,动作帮助了幼儿思维和发展。

因此,区域材料应充分体现操作性,务必让幼儿动手摆一摆、试一试,使幼儿在摆弄过程中获得发展。

在操作同一种材料时,往往出现有的幼儿快,有的幼儿慢,有的幼儿有效体验了成功感,又跑到其他区域活动中去玩了,而有的幼儿却倍受挫折,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无从下手的情况。

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学习者都有差异性,小班幼儿也不例外。

(四)投放材料要具备层次性。

为了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得到发展,我们老师在提供操作材料时应注意体现层次性。

由于年龄特点的不同,因此材料的分层也不宜太多、太杂,两到三个层次就可以了,如《动手区》“喂娃娃”的材料,其中有勺子、筷子和喂的东西,能力弱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小颗粒的东西(赤豆、黄豆、米)喂娃娃;一般的幼儿可以用勺子舀大颗粒的东西(玻璃弹珠、木珠)喂娃娃;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试着用筷子夹软的东西(棉花球、海面球)喂娃娃。

又如《娃娃家》的“打电话”游戏,一般的幼儿可以按拎话筒、拨号、讲话、放话筒的程序操作,并扮演角色独立打电话,自言自语;能力强的幼儿则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扮演角色与同伴打电话,并加入对话内容。

在满足幼儿游戏和发展需要的同时,体现材料的层次性和难易程度,不仅能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让每个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在娃娃家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五个指导到位”

(一)把握时机,合理介入到位。

在活动中教师至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他们经常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的。

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如:

在一次活动中,幼儿想给娃娃洗澡。

可是发现娃娃家没有浴室,因此他们准备给娃娃家添置浴缸。

于是他们去百宝箱寻找材料。

在寻找中他们碰到了困难,找不到合适的材料。

先是找到了纸箱,可纸箱会漏水。

后来又找到了泡沫盒子,可是体积太大,娃娃家里放不下。

我在旁边观察了很久,看着他们一次次的兴趣盎然的尝试,然后又否定。

后来他们找到了一个洒水壶上的莲蓬头,但是始终找不到可做浴缸的材料,这时我才介入游戏,告诉他们其实洗澡不一定要在浴缸里洗,还可以怎么样?

让他们回忆自己到浴室洗澡的经历。

最后他们决定用淋浴给娃娃洗澡,使游戏进入新的环节。

可见,教师只有适时介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细心观察,多样指导到位。

教师随时都要注意观察幼儿,以便能对每一个幼儿进行有针对的、多样化的指导。

根据笔者的经验,在娃娃家环境教学中,主要需要观察的内容包括:

一方面,要观察幼儿的个体行为。

如,观察幼儿在娃娃家环境游戏中正在扮演什么角色,是否有角色意识、有哪些行为表现、选择了哪些材料,以及如何操作和有什么困难等等。

另一方面,要观察幼儿与材料和同伴的交流互动情况,亦即观察幼儿的社会性水平。

要了解幼儿独立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的表现,看其是否能主动选择伙伴,是否能主动与同伴交流,以及是否能协调和同伴之间的关系等等。

做到了细心观察,接下来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幼儿进行指导。

指导同时要做到形式多样。

比如,教师可用设问的方式进行指导;可以让幼儿摆弄实物进行指导;可以利用提示性语言对需求帮助的幼儿进行指导;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进行指导;也可以以幼儿玩伴身份直接进行指导;可以利用体势暗示进行指导等。

(三)明确目标,具体指导到位。

区域游戏是为了完成教育目标,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教育功能,可根据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定游戏目标,投放的各种材料要渗透不同的教育目标。

幼儿园小班娃娃家的游戏目标就是使幼儿的生活技能得到提高,锻炼小肌肉发展。

教师在明确活动目标后,在活动中对幼儿给予具体指导,再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要有重点地指导个别幼儿,促进幼儿创造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对探究中出现失误的幼儿,教师要引导其探索最佳方法,对水平较高的幼儿,要提高要求,幼儿在探究新材料时,指导幼儿有新发现,玩旧材料的幼儿要鼓励其玩出新花样,另外还可注意调控偏区幼儿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评价,提升经验到位。

游戏结束时教师引导儿童就开展游戏情况进行讨论,帮助儿童整理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享成功的经验,为下一次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等方面的准备。

这种游戏讲评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

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注意评价,帮助幼儿提升已有经验,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评价方式有很多,可以全班进行,也可以分组讨论,也可让幼儿自己评价,可以由老师指点迷津等,不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不应只侧重于结果,而更应侧重于活动的过程,如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新方法等。

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五)科学引导,适时退出到位。

为了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经验,当幼儿游戏时出现一些困难时,有必要进行及时科学的指导,但老师也要学会适时的退出,不影响幼儿自主活动。

如果教师介入过多或介入的不当,更会防碍幼儿在娃娃家游戏的进行。

笔者根据教学经验,科学引导幼儿在娃娃家游戏,首先要注意把握好互动的节奏。

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形采取相应的指导方式。

还要及时捕捉幼儿活动中有价值的问题,合理的指导,与幼儿之间产生不断的互动,促进幼儿的持续发展。

其次,指导时避免无关细节的干扰。

在上述的给娃娃洗澡的例子中,教师先为幼儿提供一些简单的游戏器具,让幼儿在百宝箱中寻找自己所需材料。

在这个过程中,材料激活了幼儿的思维,不断产生各种想法。

后来,由于幼儿最终没有解决问题,这时教师以客人的身份介入游戏,以提问的方式点醒幼儿的回忆,把问题再次抛还给幼儿而不是直接告诉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

另外指导时避免包办代替,切忌不能以导演的身份控制游戏,这样会剥夺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打断幼儿游戏的思路,造成游戏的停顿。

最后指导后应适时退出。

总之,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正是由于环境是幼儿每天所处、所接触的,“怎样的环境,得到怎样的印象”,并且“教育的环境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因此,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并有效地进行教学指导,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创造,是我们幼教工作者长期的任务,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吸取、收集先进的信息,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幼儿园教育环境。

教育幼儿常用的五种方法陈静(教师)20__-09-15

(1)讲故事法:

常听故事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与想象力,使孩子能尽快掌握书面语言,缩短说话到看书的时间。

(2)读诗法:

读诗对丰富孩子词汇,陶冶孩子性情都有好处。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幼年就经常受到这方面的熏陶。

(3)游戏法:

游戏是一种发展智力,增长知识的教育方法。

竞赛游戏,由于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效果就更为显著。

(4)直观法:

在幼儿教育中最先使用的就是直观法。

大人在孩子刚有辨别能力时,便用实物教他们说话。

如在孩子面前伸出手来,等孩子注意力集中到大人手上时,就用缓慢而清晰的语调反复说:

“手,手。

”这样教的话,孩子学得快。

(5)模拟法:

孩子对大人的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常在大人干活时插手插脚。

这是他们参加社会活动的最初尝试,也是对人生的积极探索。

如果当家长的缺乏这种认识,觉得孩子碍手碍脚,从而大加训斥,就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应该允许孩子模拟大人的活动。

浅析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近年来的幼教改革,人们十分重视教育观、儿童观的转变,并且更加重视发挥游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独特教育作用。

就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

“游戏是儿童心里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为改变长期以来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的游戏模式,使游戏能更深入高质量的开展,使幼儿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在游戏中得到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