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2390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docx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精

#6#

16LimTH,AnHS,KohYD,etal1BiomechanicalCompar-i

sonofAnteriorVersusPosteriorFixationofUnstableCerv-icalSpineInjures[C]1PaperPresentedatthe14thAnnualMeeting1OrthepaedicsResearchSociety,19981

17CoeJD,WardenKE,SutterlinCE,etal1Biomechanical

evaluationofcervicalspinestabilizationmethodsinahu-mancadavericmodel1Spine,18

1989,14B1122-11311

etal1Abiome-SuttlinCE,McAfeePC,WardenKE,inabovinemode1Spine,1988,pidiclescrews:

NewOrleans,

广州医药2005年第36卷第6期

21Abumik,ItonH,TaneichiH,etal1Transpedicularscrew

fixationfortraumaticlesionsofthemiddleandlowercerv-icalspine:

descriptionofthetechniquesandpreliminaryre-port1JSpinalDisord,1994,7

(1)B19-281

22KaraikovicEE,yingsakmongkolW,RobertW1Accuracy

ofcervicalpediclescrewplacementusingthefunneltech-nique1Spine,2001,26(22)B2456-24621

23田伟,刘波,李勤,等1透视及导航下颈椎椎

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应用经验1脊柱外科杂志,2003

(1)B15-181

24SteinmannJC,HerkowitzHN,E1-KommonsH,etal1Sp-i

nalpediclefixation:

comfimationofanimage-basedtech-18B1856-18611

niqueforscrewplacement.Spine,1993,

chanicalevalutionofcervicalspinalstabillizationmethods

13B795-8021

19KowalskiJM,LucwigSC,HuttonWC,etal1Cerviclspine

abiomechanicalcomporisonoftwoinser-2000,25(22)B2865-28671

tiontechniques1Spine,

25AbumiK,ShonoY,ItonH,etal1Complicationofpedicle

screwfixationinreconstructivesurgeryofthecervicalspine1Spine,

2000,25(8)B962-9691

(收稿日期:

2005-06-03)

20MillerRM,EbraheimNA,XuRM,etal1Anatomiscon-siderationoftranspedicularscrewplacementinthecervicalspine1Ananalysisoftwoapproaches1Spine,(20)B2317-23221

1996,

21

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综述

颜仁梁刘志刚

2

1广东化工制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0500);2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州510110)

【摘要】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资源丰富,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是一类广泛受到重视的天然

化合物,关于中草药、中药制剂总黄酮测定的方法和文献比较丰富。

本文综述了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部颁标准(部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2004)中有关总黄酮测定的方法,并进行了初步分类统计,希望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中草药中药制剂

见表1,希望能为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1对照品测定法表1

总黄酮类化合物测定方法分类

应用频率

对照品测定法

73(12*)

说明

在对照品的最大吸收波长

测定

多以AL(NO3)、ALCL3显色多为测定银杏叶及其制剂总黄酮类化合物

须利用桑色素和铝产生荧光

TLC法、近红外反射光谱法等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包括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查尔酮、异黄酮类等化合物。

很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生理活性,例如芦丁、槲皮素等能够增强心脏收缩,减少心脏搏动数;杜鹃素具有止咳祛痰作用;黄芩苷具有抗菌消炎作用;汉黄芩素具有抑制肿瘤细胞作用;水飞蓟素具有保肝作用等[1]。

作为一类受到广泛重视的生理活性物质,关于测定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研究资料比较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以下简称药典)、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以下简称部颁标准)中相当一部分药物以测定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作为药物的质量标准。

笔者收集了药典、部颁标准(部分)以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2004年)中有关测定总黄酮类化合物的药品标测定方了初,金属离子络合法273(28*)高效液相法

20(1*)

荧光分光光度法3其他方法合计

10379(41*)

注:

*

广州医药2005年第36卷第6期

约有1/5的药品标准、文献以中草药、中药制剂自身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对照品,在紫外区测定或经显色后在可见光区测定,选择对照品的最大吸收波长处进行测定,其优点在于对照品与被测物质具有相同的结构母核,直接测定或经金属离子络合显色后,对照品以及供试品的紫外光谱相似度高,两者的最大吸收波长可基本重叠。

吕德屏等以黄芩苷(乙醇)为对照品,于276nm处建立了测定芩栀口服液中总黄酮的方法,紫外吸收光谱见图1。

陈惠玲等以淫羊藿苷(甲醇)作对照,于274nm处分析了精毛淫羊藿及其不同炮制品中的总黄酮的含量[3]

[2]

#7#

行了佛手柑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析[7]。

2金属离子络合法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若具有3-羟基、5-羟基或邻二酚羟基,则易于与金属盐类如铝盐、锆盐、锶盐、镁盐等反应,生成有色的金属络合物[8]。

常用于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金属盐试剂有Al(NO3)3、AlCl3等,络合物结构见图4。

5-羟基黄酮铝铬合物

图1文献2

样品与对照品吸收光谱图

黄酮醇铝络合物图4黄酮)Al3+离子络合物

211黄酮)Al(NO3)3盐络合法:

21111Al(NO3)3)NaNO2)NaOH络合法:

该法主要以芦丁为对照品,先用NaNO2还原黄酮,再加Al(NO3)3络

图2文献4样品与对照品吸收光谱图

11样品溶液21

二氢杨梅素

合,最后加NaOH溶液显色,产生红色化合物进行比色测定,是使用最广泛的中草药、中药制剂总黄酮类化合物测定法,在上述药品标准、文献中总使用频率为209次,吴巧凤等以50%乙醇为溶剂,显色后于509nm处测定了六月霜中总黄酮含量[9];花仲卉等以水为溶剂,显色后于500nm处测定广枣醇提物中总黄酮的含量,紫外吸收光谱见图5[10]。

图3文献6样品与对照品吸收光谱图

11对照品21样品

除药典收载的对照品,不少科研工作者以从被测中草药中分离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对照品。

何桂霞等以二氢杨梅素(甲醇)为对照品,经AlClm3显色后,于314n处测定研究了藤茶中总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紫外吸收光谱见图2[4],供试品与对照品图谱高度相似。

杨吴华等以广金钱草中含量较高的黄酮成分6-C-葡萄糖-8-C-木糖洋芹素(vicenin-2,量[5]。

少数科研工作者尝试了采用非自身成分作对照,如侯冬岩等以芦丁(乙醇)为对照品,采用三波长法进行了东北贯众中总黄酮的光谱分析,紫外吸收光谱图见图3[6]。

n50%乙醇)为对照品,采用柱色谱-紫外分

光光度法,于272nm处测定了广金钱草中总黄酮的含

图5广枣总黄酮测定波长选择的吸收光谱图A1以1号溶液做空白测4号溶液B1以1号溶液做空白测3号溶液C1以3号溶液做空白测4号溶液D1以1号溶液做空白测芦丁对照品溶液

为消除杂质干扰和提高效率,不少学者使用了改良的NaNO2)Al(NO3)3)NaOH显色法,周海梅等在测定银杏30%乙,选择和

#8#

500nm作为测定波长,采用系数倍率分光光度法,以vA对浓度C作线性回归,消除了其他成分干扰[11];林瑞红等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以NaNO2)Al(NO3)3)NaOH溶液为流动相,测定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中的总黄酮,大大缩短了测定时间

[12]

广州医药2005年第36卷第6期

冲液络合后,于411nm处研究了四君子汤合煎液与单煎液中总黄酮的变化[24]。

21214AlCl3-NaNO2络合法:

欧敏锐等以芦丁(无水乙醇)为对照,与AlCl3-NaNO2络合后,于510nm处进行了福建产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含量测定研究[25]。

21215AlCl3-NaNO2-NaOH络合法:

不少学者以AlCl3代替Al(NO3)3采用NaNO2-NaOH络合法进行了中草药、中药制剂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刁海鹏等以芦丁(水)为对照,与AlClNO2-NaOH络合后,于510nm处测定了蒲公英3-Na花中总黄酮含量[26];张磊等以芦丁(60%乙醇)为对照,与AlCl-NaNO2-NaOH络合后,于510nm处考察了AB-8树3脂提取分离复叶耳蕨中总黄酮的工艺[27]。

213黄酮ZrOCl3盐络合法:

张汉明等以芦丁(60%乙醇)作为对照,采用在醋酸-醋酸钠缓冲条件下以二氯氧锆显色法测定了胃怡胶囊中总黄酮含量[28]。

3高效液相(HPLC)法

本法主要用于银杏叶及其制剂,按照药典[29]规定,以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对照品,以三者总含量乘以系数得出银杏叶及其制剂中总黄酮醇苷含量。

管玉民等用该法研究了气候、季节、树龄对银杏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30];佘佳红等以槲皮素、山柰酚为对照,按照经验公式:

总黄酮苷含量=2164@山柰酚+2151@槲皮素,采用SFE-HPLC法测定了银杏叶粗提物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31]。

少数学者将该法的应用范围做了拓展,葛明菊等以芦丁为对照,使用C18柱(46mm@250mm),甲醇:

014%磷酸溶液(45B55v/v)为流动相,检测波长360nm,研究了大血藤叶片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32];翁德宝等以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为对照,使用C18柱(46mm@250mm),甲醇:

总含量[33]。

4荧光分光光度法

黄酮化合物的荧光光度测定法尚不多见,已知桑色素用于铍的荧光光度测定有很高灵敏度[34]。

当黄酮分子中具有3-羟基(5-羟基时)时,可与Al3+、铍等离子配位络合显色,成为荧光光度测定黄酮类化合物的基础。

桑色素为3,

5,7,2.,

4.-五羟基黄酮,常被用作黄酮类化合物荧

光光度测定法的标准,其与Al3+络合物结构见图6

014%磷酸溶液(50B50v/v)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370nm,测定了菊花脑茎叶中三种黄酮类化合物

虽然被广泛的应用于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但很多学者撰文探讨了该法应用的局限性和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些问题,笔者将另文进行综述。

如席先蓉等通过试验发现石淋通片中总黄酮在该条件下于500~510nm间与芦丁未见相似吸收峰

[13]

周正华等发现百蕊草中

总黄酮用该法显色后在510nm处无明显吸收峰[14]。

郭亚健等选用多种黄酮及非黄酮化合物,与NaNO2)Al(NO3)3)NaOH试剂反应后测定400~700nm吸收曲线,结果发现某些黄酮类物质(黄芩苷、黄芩素等)在500nm处无最大吸收或吸收很弱,而某些非黄酮类物质(绿原酸、咖啡酸等)在500nm处有最大吸收或较强吸收[15]。

21112Al(NO3)3络合法:

席荣英等以芦丁(水)为对照,与Al(NO3)3显色后,在271nm处进行了半枝莲中总黄酮含量测定研究[16];张文等以芦丁(水)为对照,与Al(NO3)3显色后,在271nm处进行了豫北地区黄芩总黄酮含量测定研究[17];杨红以芦丁(75%乙醇)为对照,与Al(NO3)3显色后,在420nm处进行了芜著茎叶中黄酮类物质含量初探[18]。

212黄酮-AlCl3盐络合法:

21211AlCl3络合法:

刘春宇等以芦丁(水)为对照,与AlCl3络合后,在415nm处测定了沙苑子总黄酮含量[19];李晓妮以芦丁(60%乙醇)为对照,与AlCL3络合后,在420nm处研究了几种提取分离方法对山植中总黄酮的提取效率[20]。

21212AlCl3)醋酸盐络合法:

钟永祥以芦丁(60%乙醇)为对照,与AlCl3-NaOAc络合后,于460nm处测定了结肠康颗粒剂中总黄酮的含量[21];樊淑彦等以芦丁(水)为对照,与AlCl3-KOAc络合后,于415nm处测定了荷叶中总黄酮的含量[22]。

21213AlCl3)醋酸盐缓冲液络合法:

张玉杰等以芦丁(甲醇)为对照,AlClHOAc-NaOAc缓冲液络合后,于3-407nm处进行中药的沙苑子品种鉴别及质量评价研究[23];王涛等以芦丁(70%乙醇)为对照,AlCl3-HOAc-NaOAc缓

图6桑色素的结构和桑色素-铝络合物结构图

广州医药2005年第36卷第6期

邓淑华等以桑色素-铝络合物(乙醇)为对照,以420nm为激发波长,

510nm为测量波长,测定了山楂、牡荆

子等药材中总黄酮化合物含量,与芦丁作对照的铝盐显色分光光度法结果相符,且具有检出限低,灵敏度高的优点[35];廖声华等以桑色素-铝络合物(乙醇)为对照,选择激发波长Kex=365nm,发射波长Kem=499nm,测定了银杏叶中的黄酮含量,提高了检测灵敏度[36]。

5其他方法

胡钢亮等采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对已知总黄酮含量的样品在1100~2500nm处扫描建立样本数据库,以改进偏最小二乘法(MPLS)建立预测数学模型,对预测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预测值与HPLC真值的相关系数(r)为01973,结果准确且提高了检测效率[37]。

刘斌等以黄芩苷(50%乙醇)为对照,采用盐酸-镁粉反应显色后,于431nm处测定了苦参汤有效部位总黄酮含量[38]。

其他有学者报道将共振散射光谱法[39]、薄层扫描法[40]、单扫示波极谱法[41]、黄酮-KOH显色法[42]等应用于中草药、中药制剂总黄酮含量测定。

6结语

总黄酮作为一类生理活性显著且种类繁多的一类化学物质,决定了可供选择的中草药、中药制剂中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丰富。

通过对近400篇相关文献进行初步分类统计,笔者对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希望能够为进行类似研究的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在上述五大类分类中,笔者认为在实际应用中应尽量采用比较严谨、客观的方法,如采用自身所含成分作对照品进行测定或采用HPLC法等专属性强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肖崇厚1中药化学1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2651

2吕德屏,文洪宇,杨慧峰,等1岑桅口服液的质量控制1华西药学杂志,

1994,9

(1)B65-661

2000,

25

3陈惠玲,王建科,张丽丽,等1粗毛淫羊藿及其不同炮制品中总黄酮的含量1中国中药杂志,(4)B239-2411

4何桂霞,何群,裴刚,等1瑶族藤茶中总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1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12)B30-311

5杨美华,卢兖伟,匡岩巍,等1柱色谱-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广金钱草中总黄酮的含量1中草药,(6)B688-6901

6侯冬岩,回瑞华,佟健1三波长)))紫外光谱法测定黄芩中总黄酮的含量1特产研究,1995

(2)B47-5017李小凤,张立坚,程荷凤1中药佛手柑中总黄酮含量的紫外分析1时珍国医国药,2004,197713061

91115(10)B655-6561

8林启寿1中草药成分化学1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5

元素科学,

2000,7(5)B59-611

#9#

10花仲卉,安雪梅,王伟内1比色法测定广枣醇提物中

总黄酮的含量1海峡药学,

2003,15(6)B36-381

1999,

17

11周海梅,马锦琦,李仆1系数倍率分光光度法测定

银杏叶中总黄酮的含量1洛阳医专学报,

(2)B100-1011

12林瑞红,张少辉,李显林1流动注射分析测定小儿清

热解毒口服液中黄酮含量1中草药,1999,594-5961

13席先蓉,张晓蓉,张红萍1石淋通片中黄酮类化合物

的含量测定1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5,601

14周正华,杜安全,王先荣1百蕊草总黄酮的含量测定1

安徽医药,2002,

6

(1)B63-641

15郭亚健,范莉,王晓强1关于NaNO2-Al(NO3)3

-NaOH比色法测定总黄酮方法的探讨1药物分析杂志,2002,

22

(2)B97-991

20

(1)B29-301

21

(1)B40-411

16席荣英,孙祥德1半枝莲中总黄酮含量测定1新乡医

学院学报,2003,

17张文,张金莲1豫北地区黄芩总黄酮的含量测定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04,科学校学报,2003,

18杨红1芜著茎叶黄酮类物质初探1西昌师范高等专

15

(2)B118-1191

22(6)B686-6901

1996,

19刘春宇,胡延维,林淼淼1沙苑子总黄酮的含量测

定1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

20李晓妮,孙晓飞,贺晋辉,等1山植中总黄酮的几种

提取分离方法及含量测定1华西医学院学报,27

(1)B80-811

21钟永祥,卢秀晾,邹永东1结肠康颗粒剂的制备及质

量标准研究1中草药,

1998,29(8)B528-5301

2004,25(4)B

22樊淑彦,曹晓芳,刘淑萍,等1比色法测定荷叶中总

黄酮的含量1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15-2171

23张玉杰,张建军,闫兴丽,等1中药沙苑子品种鉴别

及质量评价1中国中药杂志,4991

24王涛,江滨,曾元儿,四君子汤合煎液与单煎液

中总黄酮的测定1时珍国医国药,519-5201

25欧敏锐,许小平,邓焱杰,等1福建产白花蛇舌草活

性成分提取与含量测定1海峡药学,2004,16

(2)B43-451

26刁海鹏,吕俊杰,曹晓峰1蒲公英花中总黄酮含量测

定1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35

(2)B178-17912003,18(4)B193-1941

27张磊,李辉敏1AB-8树脂分离提取复叶耳蕨中总黄

酮含量的测定1九江医学,学,

28张汉明,李茂星1胃怡胶囊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1药

13(3)-1781

2002,13(9)B2003,

28(6)B496-17(3)B59-28(10)B

#10#

29国家药典委员会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北京:

化学

工业出版社,

200012571

2000,22(5)B

30管玉民,王健,尤慧莲,等1气候、季节、树龄对

银杏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1中成药,368-3701

31佘佳红,柳正良1SFE-HPLC测定银杏叶粗提物中黄酮

类化合物的含量1中草药,

2000,31

(2)B101-1031

32葛明菊,李钧敏,张利龙1大血藤叶片黄酮类化合物

的HPLC分析1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6)B71-721

33翁德宝,汪海峰,翁佳颖1菊花脑茎叶中黄酮类化合

物的测定1药物生物技术,2001,8(3)B167-169134陈国珍1荧光分析法1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51128135邓淑华,陈达美,黄宝华,等1荧光光度法测定黄酮

类化合物的研究1化学世界,

1999(7)B375-3791

36廖声华,田秋霖,路平1A-l桑色素二元络合物的荧

光光度法测定银杏叶中的黄酮含量1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

(1)B58-601

广州医药2005年第36卷第6期

37胡钢亮,吕秀阳,吴建国,等1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法

直接测定银杏叶提取物粉末中总黄酮的含量1药物分析杂志,2004,

24

(1)B18-201

38刘斌,石任兵,周素蓉1苦参汤有效部位总黄酮测

定方法研究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6)B24-261

39邹节明,袁伟恩,蒋治良,等1舒血宁片中总黄酮的

共振散射光谱分析1中草药,9901

40陈康,叶桥1炮制对青皮中黄酮类成分的影响1

中药材,1996,

19(4)B185-1861

2002,

41孙仕萍,张文德,马志东,等1单扫示波极谱法测定

保健食品中总黄酮的研究1中国食品卫生杂志,14(6)B14-151

42张雪辉,赵元芬,陈建民1甘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

定1中国中药杂志,

2001,26(11)B746-7471(收稿日期:

2005-09-19)2003,34(11)B987-

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研究新进展

饶宗远

广州市芳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10360)

【摘要】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肝癌核心蛋白基因

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下面就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1有关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机理的研究

纽约(路透社)研究者已经对丙型肝炎病毒(HCV)侵入宿主细胞的机制有了最新的认识。

这将使研制出能消除感染而不损伤正常细胞的药物成为可能。

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杂志,根据耶鲁大学的JenniferDoudna博士的研究,Doudna和他的同事描述了他们累积HCV病毒同宿主细胞组织相互作用的极高清晰度图像的情况,目的是研究HCV病毒如何迫使细胞合成蛋白质/我们试图看清丙型肝炎病毒和其他病毒如何开始合成蛋白质0他表示这是第一次将类似的过程形象化。

Doudna说/目前很清楚,丙型肝炎病毒和其他许多病毒是不同于宿主细胞合成蛋白质的机制的。

这已经成为有效治疗HCV病毒药物作用的靶点。

0

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立糖尿病、消化系统害最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本文就丙型肝炎病毒致病性研究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

据国外报道,输血后引起的肝炎中,肝炎;

90%以上是丙型

10%~25%散发性急性病毒性肝炎为丙型肝炎。

美国,每年约有15万~17万人罹患本病。

我国缺乏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故确切发病人数尚不清楚,但输血后丙肝的比例约占60%~80%。

而急性散发性肝炎患者中,丙肝约占12%~24%。

此外,因单采血浆回输血球发生血液污染而引起丙肝爆发流行的报告亦较多;近年来,靠输血途径传播的丙肝例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我国早已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被宣传多年的疾病和常规体检项目,为人们所熟知,乙肝疫苗已经广泛被普及,成为对付乙肝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同样拥有极大杀伤力的丙肝则一直得以/偏安一隅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