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2046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docx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试题

 

第十一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选择题

A型题

1.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A.血小板B.FVDC.F刈D.F皿E.凝血酶

2.正常时表达TF的细胞是

A.血管外层的平滑肌细胞B.血管内皮细胞C.血液单核细胞

D.嗜中性粒细胞E.巨噬细胞

3.局部组织损伤后TF启动的凝血过程不能扩大的原因是由于血液中存在

A.PCB.AT-皿C.肝素D.TFPIE.PS

4.TF-Va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因为激活了

A.FWB.FIXC.FXD.F幻E.F刈

5.血小板的激活剂不包括

A.ADPB.凝血酶C.TXA2D.PGI2E.肾上腺素

6.血小板释放反应中,致密颗粒可释放

A.5-HTB.纤维蛋白原C.TXA2

D.纤维连结蛋白E.凝血酶敏感蛋白

7.在抗凝系统中不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是

A.AT-皿B.a2-APC.PCD.C1抑制物E.HCII

8.使AT-皿灭活凝血酶作用明显增强并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是

A.PGI2B.NOC.ADP酶D.APCE.HS

9.肝素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抗凝物质是

A.TXAB.NOC.TMD.TFPIE.PC

10.激活的蛋白C(APC)可水解

A.FIB.F皿C.FVD.FVE.FX

11.APC阻碍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是由于其灭活了

A.FIaB.FVaC.FV

12.APC的作用不包括

A.水解FVaB.水解

D.限制FXa与血小板的结合

13.可使PK分解为激肽释放酶的是

D.F

FW

C.

水解FIa

.灭活PAI-1

A.FWaB.FXaC.FXa

14.可通过外源性激活途径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是

A.激肽释放酶B.F幻aC.uPAD.凝血酶

D.F

E.F

E.F

15.激活TAFI所必需的高浓度凝血酶的产生主要依赖于

A.F幻aB.FXaC.FXaD.FWaE.FVa

16.不受VtK缺乏影响的凝血因子是

A.FnB.FXC.FVDD.FIXE.F皿

17.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APC抵抗的凝血因子是

A.FnB.F皿C.FIVD.FVE.FV

18.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促进DIC发生的原因是

A.抗凝物质合成障碍B.血液高凝状态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微循环障碍E.

纤溶系统受抑制

19.使AT-皿消耗增多的情况是

A.肝功能严重障碍

B.

口服避孕药C

.DIC

D.肾病综合征E.

AT-

川缺之、异常症

20.DIC患者最初常表现为

A.少尿B.出血

C.

呼吸困难D.

贫血E.嗜睡

21.导致DIC发生的关键环节是

A.F刈的激活B.F

皿的大量入血C.

凝血酶大量生成

D.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

E.F

V的激活

22.急性DIC过程中,各种凝血因子均可减少,其中减少量最为突出的是:

 

A.

纤维蛋白原B.

凝血酶原

C.Ca2+D.F

XE.F刈

23.

DIC引起的贫血属于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

失血性贫血C.

中毒性贫血

D.溶血性贫血

E.

缺铁性贫血

24.

DIC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是

A.

大量微血栓形成

B.

凝血功能失常C.

纤溶过程亢进

D

.凝血物质大量被消耗

E.

溶血性贫血

25.引起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发生的主要因素是

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B.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

C.小血管内血流淤滞D.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E.小血管强烈收缩

26.关于D-二聚体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D-二聚体增高

B.在原发性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D-二聚体并不增高

C.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产物

D.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原的产物

E.D-二聚体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27.DIC时,血液凝固性表现为

A.凝固性增高B.凝固性降低C.凝固性先增高后降低

D.

凝固性先降低后增高

E.

凝固性无明显变化

28.大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容易诱发

DIC是因为

A.

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

B.

血管内皮细胞广泛受损

B.

增加溶酶体膜稳定性

D.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

E.

肝素的抗凝活性减弱

29.TF-

Va复合物经传统通路可激活

A.F

VB.FXC.F

D.

F

幻E.FX

30.F-

Va复合物经选择通路可激活:

A.F

VB.FXC.F

D.

F

幻E.FX

B型题

A.F

VB.FWC.F

X

D.FXE.F幻

1.血友病A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2.血友病B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3.血友病C缺乏的凝血因子是

A.活化的蛋白CB.纤维连结蛋白C.抗磷脂抗体

D.a2-巨球蛋白E.蛋白S

4.可抑制蛋白C活化的是

5.可作为APC的辅酶起作用的是

6.可水解Fa、FWa的是

病C.华-佛综合征

A.醛固酮增多症B.Addison

D.Cushing综合征E.

7.DIC累及肾上腺时可发生

8.DIC累及垂体时可发生

A.Ia型AT-皿缺乏、异常症

C.IIa型AT-皿缺乏、异常症

E.IIc型AT-皿缺乏、异常症

席汉综合征

B.Ib型AT-皿缺乏、异常症

D.IIb型AT-皿缺乏、异常症

9.AT-皿的生物活性、数量均减少,但与肝素结合部位无异常者为

10.AT-皿的数量正常、活性部位异常,但与肝素结合部位无异常者为

11.AT-皿的数量正常、活性部位异常,与肝素结合部位异常者为

12.AT-皿生物活性、数量均减少,且与肝素结合部位异常者为

X型题

1.活性受TFPI抑制的凝血因子有

A.FWaB.FWaC.FFIXaD.FXa

2.体内存在的抑制纤溶系统活性的物质有

A.PAI-1B.a2抗纤溶酶C.a2-巨球蛋白

D.TAFI

3.可引起纤溶功能亢进的情况有

A.AT-皿缺乏症B.异常纤溶酶原血症C.肝癌

D.DIC

4.血管内皮细胞可产生

A.TFB.TAFIC.PAI-1D.TFPI

5.妊娠三周开始,孕妇血液中增多的物质有

A.PAIB.AT-皿C.t-PAD.血小板

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中,具有抗凝血酶作用的片段是

A.D片段B.E片段C.Y片段D.X片段

7.引起急性DIC常见的原因有

A.恶性肿瘤B.严重创伤C.严重感染D.异型输血

8.在DIC发病过程中容易发生功能衰竭的脏器有:

A.心脏B.肾脏C.肝脏D.肺脏

、名词解释

1.resistancetoactivatedproteinC

2.proteinC

3.proteinS

4.Thrombomodulin

5.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

6.thrombin-activatablefibrinolysisinhibitor

7.diffuse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8.D-dimer

9.plasmaprotaminparacoagulationtest

10.schistocyte

11.microangiopathichemolyticanemia

三、填空题

1.正常时,血管外层的、、、和等细胞可恒定表达

TF。

2.在启动凝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凝血因子;凝血启动阶段产生的少量凝血酶可激活凝

血因子、和,产生高浓度凝血酶以维持凝血过程。

3.激活的血小板膜糖蛋白,作为的受体,与相结合,使血小板聚集。

4.VEC的抗凝作用包括:

VEC可产生,抑制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

VEC表面可表达

通过系统产生抗凝作用。

VEC表面可表达样物质,与AT-皿结合产生抗凝作用。

5.凝血因子的生成障碍常见于缺乏和功能障碍等情况。

6.在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中,的变化不可能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的相互作用在其发

生机制中是最重要的。

7.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有系统受损;功能严重障碍;血液状态和

障碍。

8.严重创伤等所致组织损伤可释放大量入血,并与F%/VDa结合成复合物,启动

外源性凝血系统。

产生的凝血酶又可反馈激活、、和

等凝血因子,扩大凝血反应,促进DIC的发生。

四、问答题

1•简述各种原因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的机制。

2•简述严重感染导致DIC的机制。

3•简述DIC引起岀血的机制。

4•简述引起APC抵抗的原因及其机制。

5•简述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抑制纤溶过程的机制。

6•简述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使FVa-TF失去活性的机制。

7•简述TM-PC系统的抗凝机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A型题

1.D2.A3.D4.C5.D6.A7.C8.E9.D10.C11.B12.C13.E14.C

15.A16.E17.D18.C19.C20.B21.C22.A23.D24.B

25.B26.D27.C28.D29.B30.E

B型题

1.B2.C3.E4.C5.D6.A7.C8.E9.A10.D11.E12.B

X型题

1.AD2.ABCD3.CD4.ACDE5.AD6.BC7.ABCD8.BD

二、名词解释

1.APC抵抗(APCR):

是指正常情况下,在血浆中加入APC,由于FVa和F忸a失活,使APTT(部

分凝血激酶时间)延长。

但在一部分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血浆如想获得同样的APTT延长时间,

则必须加入更多的APC产生APC抵抗的原因有:

抗PC抗体、PS缺乏和抗磷脂抗体以及FV

或FVIII基因突变等。

2.蛋白C:

蛋白C是一种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属蛋白酶类凝血抑制物,以酶原形式存在

于血液中,可被凝血酶激活。

凝血酶可特定从蛋白C高分子链的N-未端将其分解成为一个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即激活的蛋白C(APC。

激活的蛋白C可灭活FVa

和F忸a,发挥抗凝作用。

3.蛋白S:

蛋白S是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或血小板膜上的一种蛋白质。

其分子中含有丫-羧基

谷氨酸(Ca2+M合氨基酸)。

蛋白S作为细胞膜上APC受体或者与APC协同,促进APC青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Xa因子,发挥抗凝作用。

目前认为,蛋白S是作为APC的辅酶而起

作用的。

4.血栓调节蛋白:

血栓调节蛋白是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凝血酶受体之一。

与凝血酶结合后

可降低凝血酶的凝血活性,而加强其激活蛋白C的活性。

由于被激活的蛋白C具有抗凝

作用,因此,TM是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的重要的血管内凝血抑制因子。

5.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

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是由27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糖蛋白,主要由血

管内皮细胞合成。

血浆中有游离的和与脂蛋白结合的两种类型的TFPI,一般认为游离型起

抗凝作用。

TFPI是十分重要的FVIIa抑制物,同时也可抑制FXa的活性。

6.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

TAFI是由423个氨基酸组成的糖蛋白,主要在肝脏合成,以酶

原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

此外,血小板a颗粒中,也存在TAFI,并在受刺激时可释放岀。

由FXI的活化而产生的高浓度凝血酶对激活TAFI是必需的,因此也称为FXI依赖性的。

现认为,激活TAFI的不是单纯的凝血酶,而是凝血酶-TM复合物。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临床常见的病理过程。

其基本特点是:

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微血栓形成中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岀现明显的岀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8.D-二聚体:

D-二聚体是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Fbn)的产物。

纤维蛋白原首先被凝血酶分

解产生纤维蛋白多聚体,然后纤溶酶再分解纤维蛋白多聚体,最后生成D-二聚体。

可见

只有在继发性纤溶亢进时,才会产生D-二聚体。

因此,D-二聚体是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

的重要指标。

原发性纤溶亢进时,如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子宫、卵巢、前列腺等)因手术、损伤等原因导致纤溶亢进时,血中FDP增高,但D—二聚体并不增高。

D-二聚体

是DIC诊断的重要指标。

除用于DIC的诊断外,还用于血栓性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的监测等。

9.

FDP

“3P”试验:

即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

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

结合,使血浆中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

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呈阳性反应。

10.裂体细胞:

DIC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外形可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

将这些脆性较高的红细胞碎片称裂体细胞。

1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DIC时,由于产生凝血反应,大量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腔内形成

细网,当血流中的红细胞流过网孔时,可粘着、滞留或挂在纤维蛋白丝上。

由于血流不断冲击,可引起红细胞破裂。

当微血流通道受阻时,红细胞还可从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的裂隙被“挤压”出血管外,也可使红细胞扭曲、变形、破碎。

除机械作用外,某些DIC的病因

(如内毒素等)也有可能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使其容易破碎。

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可产生

—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三、填空题

1.平滑肌,成纤维,周,星形,足状突

2.F皿,F幻,FW,FV

3.GPHb/皿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

4.TFPI,TMTM-PC肝素

5.VitK,肝

6.基因,基因-环境

7.单核-吞噬细胞,肝,高凝,微循环

8.TF,Wa-TF,FK,FX,F幻,F刈

四、问答题

1•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等原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细胞受损可产生如下作用:

(1)促凝作用增强,主要是因为:

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TF,启动凝血系统,促凝

作用增强;②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通过F刈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2)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

主要表现在:

①TM/PC和HS/AT皿系统功能降低;②产生的TFPI减少。

(3)血管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降低,表现为:

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

(4)血管内皮损伤使NOPGI2、ADP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

(5)胶原的暴露可使F刈激活,可进一步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等。

激肽和补体产物(C3a、C5a)也可促进DIC的发生(图11-1)。

缺氧、酸中毒、抗原-抗体复合物、严重感染、内毒素

1

r

r1

rTM/PC,

卩I

释放TF胶原暴露HS/AT皿tPAPAITNO*、PGI2、ADP酶

TFPI

VDa/TF

外源性凝内源性凝激肽补

血系统血系统体系统

激肽

C3a、C5a血小板粘附

促凝作用抗凝作用纤溶作用聚集功能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图11-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DIC机制示意图

2.严重的感染引起DIC可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a、LI-1等细胞

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

(可减少到正常的50%左右),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

②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ADRTXA等

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

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RAF,促

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③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其抗凝功能降低;④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RAI-1产生增多。

使生成血栓的溶解障碍,也与微血栓的形成有关。

总之,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3.DIC导致出血的机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

DIC时,大量微血栓形成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FV、F忸、FX等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明显减少,使凝血过程障碍,导致出血。

(2)纤溶系统激活:

DIC时纤溶系统亦被激活,激活的原因主要为:

①在F刘激活的同

时,激肽系统也被激活,产生激肽释放酶,激肽释放酶可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激活

了纤溶系统;②有些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的器官,如子宫、前列腺、肺等,由于大量微血栓

形成,导致缺血、缺氧、变性坏死时,可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纤溶系统;③应激

时,肾上腺素等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多;④缺氧等原因使血管内

皮细胞损伤时,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也增多,从而激活纤溶系统,纤溶系统的激活可产生大量纤溶酶。

纤溶酶是活性较强的蛋白酶,除可使纤维蛋白降解外,尚可水解凝血因

子如:

FV、F忸、凝血酶、F刘等,从而导致出血。

(3)FDP的形成:

纤溶酶产生后,可水解纤维蛋白原(Fbg)及纤维蛋白(Fbn)。

产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gDP或FDP这些片段中,X,Y,D片段均可妨碍纤维蛋白单体聚合。

Y,?

E片段有抗凝血酶作用。

此外,多数碎片可与血小板膜结合,降低血小板的粘附、

聚集、释放等功能。

这些均使患者出血倾向进一步加重。

4.产生APC抵抗的原因和机制主要为:

(1)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磷脂抗体,APA可抑制蛋白C的活化或抑制APC的活性及使蛋白S减少等作用,因而产生APC抵抗。

(2)FV基因突变产生的APC氐抗:

现认为,APC灭活FVa的机制是:

APC与FVa轻链结合,分解FVa重链的506、306、679三个位点上的精氨酸(Arg),而使其灭活。

同时,被APC分解

的FVa作为一种辅助因子也参与APC对F忸a的分解。

因此,FV具有凝血作用的同时,由于促进了APC分解F忸a也发挥着抗凝作用。

当FV基因核苷酸序列第1691位上的鸟嘌吟(G)变为腺嘌吟(A)(G1691A)时,则所编码的蛋白质506位上的精氨酸被置换为谷氨酰胺,这一变化不仅使FV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

也同时使F忸a对APC的分解产生抵抗。

同样FV分子306位上的精氨酸被苏氨酸(Thr)置换

(Arg306Thr)也可产生APC抵抗。

APC抵抗可使抗凝活性明显降低,而FVa、FWa的促凝活性

明显增强,导致血栓形成倾向。

此外,因为蛋白S作为APC的辅酶,可促进APC清除凝血酶原激活物中的FXa,发挥抗凝作用。

蛋白S缺乏也可产生APC抵抗;而抗PC抗体当然也可产生APC抵抗。

5.TAFI抑制纤溶的机制:

TAFI抑制纤溶的机制目前认为,凝血发生后,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部分被降解的纤维蛋白分子中C末端赖氨酸残基可以和纤溶酶原的赖氨酸结合位点结合,

同时并与tPA结合为tPA-纤维蛋白-纤溶酶原复合物,其中tPA分解纤溶酶原产生纤溶酶。

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可不被a2-巨球蛋白等灭活;另一方面产生的纤溶酶可再降解纤维

蛋白使其产生新的C末端赖氨酸残基,形成更多的tPA-纤维蛋白-纤溶酶原复合物,使纤溶酶的产生进一步增多,形成正反馈。

而激活的TAFI可降解纤维蛋白的C末端赖氨酸残基,从而使tPA-纤维蛋白-纤溶酶原复合物形成减少,限制了纤溶酶的产生。

虽然血浆中凝血酶可激活TAFI,但效率较低,而

如果凝血酶与TM、TAFI结合为凝血酶-TM-TAFI复合物则可使凝血酶对TAFI的激活作用增加1250倍。

这一结果提示:

激活TAFI的是凝血酶-TM复合物;而且TAFI的活化主要发生在纤维蛋白凝块内或表面。

因此,有望应用TAFI的抑制物,如羧肽酶抑制物(CPI)治疗血

栓病时,即可提高溶栓效果,又不会引起出血倾向。

为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新途径。

6.组织因子途经抑制物是由276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糖蛋白。

是十分重要的FVIIa抑制物。

浆中有游离型和与脂蛋白结合的TFPI,一般认为体内起抗凝作用的是游离型TFPI。

TFPI主

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肝素刺激可使血浆中TFPI明显增多,这可能是肝素刺激后,原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或葡氨聚糖结合的TFPI释放入血所致。

TFPI的抗凝作用

通过二步完成。

首先是TFPI的K2区(第二个Kunitz区)的精氨酸残基与FXa结合成FXa-TFPI复合物,并抑制FXa的活性;然后FVIIa-TF中VIIa再与复合物中TFPI的K1区的丝氨酸残基结合为FXa-TFPI-FVIIa-TF四合体,从而使VIIa-TF失去活性。

7.TM-PC系统是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抗凝机制之一。

血栓调节蛋白是内皮细胞膜上凝血酶受体之一。

可与凝血酶可逆性结合。

结合后的凝血酶其促凝血活

性,如激活血小板的能力、促进纤维蛋白形成的能力及激活FV、FW的能力

等均明显降低或丧失,却大大加强了其激活蛋白C的作用。

在肝脏合成的,

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液中的蛋白C可被凝血酶特定地从其高分子链的N-未端将其分解成为一个由12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即激活的蛋白C(APC)。

APC可水解FVa、FWa,使其灭活。

既阻碍了由FWa和FIXa组成的FX因子激活物;也阻碍了由FVa和FXa组成的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此外APC

还有限制FXa与血小板的结合;使纤溶酶原激活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