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451544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4.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docx

高中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

班级姓名学号

第Ⅰ卷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游民文化

儒家认为周代实行的是井田制,在这种制度下,田有常制,民有定居,各安其业。

井田制如果被败坏,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

但儒家承认社会分工和人们职业的多样化,有事可干就不是游民。

而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只有务农为本,老百姓以其他事情谋生都是“游食”,也就是游民。

自武帝而起,历代所实行的都是“外儒内法”,因此把不务农的人们视为游食或游民的看法几乎支配整个封建社会的主导舆论,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还说:

“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业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到了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脱离了正常的劳动,完全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衣食,坑蒙拐骗,欺压百姓,成为危害一方的败类。

他们不仅为官方所不容,而且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如果不从游民的思想倾向、道德品质,或者生活来源、生活状况(即所谓经济地位)来确定其身份,而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

他们缺少稳定的谋生手段,居处也不固定,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

游民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

这种类型的游民虽然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存在,但是只有在宋代和宋代以后才大量出现,形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群体。

流氓地痞不过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在游民之中也属于少数。

另外,由于天灾人祸导致整个家庭或宗族作大规模的迁移而脱离自己土地的农民,是流民而不是游民。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有文化的人与唐代比大大增加,而社会(特别是官场)对他们的吸纳能力有限,于是一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的知识分子被抛到游民的队伍之中;元代由于蒙古人掌权,统治集团汉文化水平极低,数度停止科举考试使得更多的文人士大夫堕入游民的队伍。

许许多多的文人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这是宋代以前所不曾有的文化现象。

因为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是江湖艺人们创作的,所以在早期通俗小说和戏曲中便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并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

宋代和宋代以后的社会风气是崇文抑武,普通的老百姓对于战争武备很陌生(宋以前实行兵农合一的府兵制时一般农民也都接受作战训练)。

因此,走投无路的人们一旦铤而走险,那些具有小市民意识的通俗文学作品便给他们以鼓舞和力量,甚至成为指导他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

如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

同时,作品中游民们的冒险生涯与传奇般的经历对于听众或观众来说是引人入胜的审美对象,能引起他们的普遍关注。

特别是对于生活平庸单调的人们或缺少生活经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

实际上,通俗文艺作品的发展与繁荣,与游民、游民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儒家认为如果井田制被破坏,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并且无事可干的商贾就是游民。

B.先秦法家只承认耕战的作用,认为以务农以外其他事情谋生的老百姓都是游民,

直至汉武帝时历代开始实行“外儒内法”。

C.历朝历代对游民的判断标准基本相同相同的,例如清代统治者所理解的“游民”涵盖的范围就比前代要狭窄一些。

D.清代统治者眼中的“游民”实际上是游民中的腐败分子,他们无恶不作,危害一方,为官方所不容,更遭到普通平民百姓的厌恶。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游民的意识的最大特点是反社会,缺少执著的理想,没有固定的价值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城市乡镇之间游动。

B.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游民”应该指那些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主要是宗法秩序)的人们,“游”是他们重要的特点。

C.尽管具体原因不同,但宋元两代都有一些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加入到游民的队伍中,并从事过去为他们所不齿的通俗文学的创作,

D.通俗文学作品具有小市民的意识,它给走投无路的人以鼓舞和力量,成为指导人们战斗生涯的百科全书。

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民与游民的共同点在于都离开了原先的定居点,不同点在于流民在流动过程中未脱离整个家庭或宗族。

B.元代许多文人士大夫之所以堕入游民的队伍,是因为数度停止科举考试,掌权者汉文化水平极低。

C.江湖艺人创作出了最早的通俗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带有抹不掉的游民生活的痕迹,对我们了解游民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很有帮助。

D.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水浒传》等小说,天地会的组织模仿通俗戏曲等等,使我们看到下层社会人们从事武装反抗统治阶级活动时戏剧化、小说化的独特情景。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

“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身窥,据此可无北顾之忧。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

“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千户吴玉守之。

上语诸将曰:

“宋忠拥兵怀来,居庸关有必争之势,因其未至,可先击之。

”诸将皆曰:

“贼众我寡,难与争锋,击之未便,宜固守以待其至。

”上曰:

“非公等所知,贼众新集,其心不一,宋忠轻躁寡谋,狠愎自用,乘其未定,击之必破。

癸未,上率马步精锐八千,卷甲而进。

甲申,至怀来。

先是,获贼间谍,言宋忠诳北平将士云:

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

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

“噫!

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

”遂倒戈来归。

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

“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

”诸将咸顿首称善。

(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

【注】①上:

皇上指朱棣

4.(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

B.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

C.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

D.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

5.(原创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丑、癸未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简称“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和枝。

如今我国农历的纪年方法,即“干支纪年法”,

B.北平,是北京曾经使用的名称。

明洪武元年,大都易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

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平改名为北京,此为今名之始。

C.货赂,赂可指赠送的财物,亦泛指财物,也可指公开用金钱、财物收买别人进行不正当的行为。

本文指后者。

D.顿首,指磕头,古代汉族的一种交际礼仪。

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也特指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客气语。

6.(改编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棣料事如神,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先获敌方间谍,从而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丁丑年朱棣率领大军到达怀来。

朱棣在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揭穿了宋忠的阴谋,使得其部下调转枪头前来归降。

C.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来稳定军心,鼓舞士气,结果被其间谍告诉给敌方,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无真正的才能且轻狂浮躁,加上欺瞒部下不得民心,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7.(原创题)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

(5分)

(2)举家皆为上所杀,委尸填满沟壑,宜为报。

将士闻之,或信或否。

(5分)

(二)(改编题)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词,完成8-9题。

(11分)

清平乐·年年雪里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8.简析上片“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中“醉”和“挼”的表达效果(5分)。

9.这首词如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自己要为人民做好工作时引用屈原的《离骚》的诗句表明为理想奋斗不悔的句子是:

,。

(2)《师说》中作者交代写作本文的原因的句子是:

“,”

(3)《饮酒》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的诗句是,

乙选做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沉重的木屐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

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

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

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

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

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

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

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我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

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

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

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

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

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

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

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我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

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我的头说:

“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从我梦想的地方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

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

“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

”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

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

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

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以饱满的情感、精巧的构思、华美的语言,刻画了父对儿子的真挚爱以及他们各自对生活的积极追求,表现了“我”对父辈生活的深深思索。

 B.本文选材上都是选取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表现了父辈辛勤地扎根于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C.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对父亲由不理解到理解的悔恨。

 D.文章最后,爸爸送“我”的一双“新雨靴”,蕴涵着爸爸希望“我”学成归来,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乡奉献力量的深沉嘱托。

 E.作者说:

“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

”是指视野狭窄、观念落后使父辈和乡亲固守着原有的生活方式,难以摆脱贫困。

(2)第11段中写到爸爸“神色黯然”、“挤出一丝笑”你怎样理解?

(6分)

(3)“屐齿印”和“江南雨的惆怅”,在文中分别有何作用?

(6分)

(4)文中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请作简要分析。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王烈:

甘做乡野一画贤

文/罗先哲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

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

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

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

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

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

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

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

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

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

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

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

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

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

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

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

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

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

“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

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

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1993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

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

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

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

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

篱院长守身更舒。

横批:

老屋隐士。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

“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

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

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

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

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

“画,愈画愈难。

”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时常对人们说:

“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

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

“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

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以及于教授对他的支持。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怀坚定不移之信念方可成功。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虽为的是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到创作激情和灵感,但主要是因其孤僻的性格所致。

D.“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的。

E.王烈认为画家不只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还会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2)王烈从事国画创作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3)传记开头如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

结合文本简要赏析。

(6分)  

(4)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

“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表达题

5、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各主要党派立法会议员认为,董建华的讲话,看透了目前的大形势,反对派不应回避事实。

他们呼吁议员以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不要浪费大好机会。

(2)《一个勺子》是一则“好人难当”的寓言。

电影试图将这个狂飙的时代往后拉一厘米,提醒人们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这原本是电影艺术的本分,却在今天这个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3)一妇女乘火车前往广西“考察项目”,其丈夫打来求助电话,希望列车员能劝返陷入传销骗局的妻子,经过列车员相劝,最终这名妇女醒悟安全返回山东老家。

A.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微言大义

B.微言大义苦口婆心语重心长

C.语重心长微言大义苦口婆心

D.微言大义语重心长苦口婆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电影哀叹传统良知在现代社会无可挽回的失落,可谓小格局大情怀。

众演员的出色表演使影片的艺术表达更加绘声绘色。

B.南京市委讲师团联合金陵瞭望杂志社共同举办的这次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宣讲主题,以“大理论、微讲述”的形式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新风尚。

C.今年以来,德阳市二医院积极落实推进这一方便基层群众就医的重大惠民举措,目前已有数百位农村群众享受到二医院优质专家的医疗服务,深得老百姓赞许。

D.河南省洛阳市一市民,以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历时五年,用针和线再现了宋都繁华场面。

据悉,该十字绣全长6米,宽60厘米,绣工精细,画面栩栩如生。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首小提琴演奏的《鸿雁》里有你的乡愁,有你的成长,于是家乡就成了每个人心底最柔软最美好的缱绻。

,,那里是不是真的有彩虹挂在天堂。

悠远蜿蜒,直抵内心。

这是一首属于游牧民族的经典创作,《鸿雁》也一定会让世界听见中国民族的音乐之美。

A.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

B.一杯酒,一个人,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

C.一个人,一杯酒,独对苍天,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

D.想一想曾经的过往,用力的遥望未来,一杯酒,一个人,独对苍天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汉式婚礼以周礼为蓝本,以典雅、尊贵、庄敬为气韵,追本溯源,。

在华夏民族的传统中,汉式婚礼被视为礼乐文明的根本所在,被视为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起点,。

“汉式婚礼”因、喜气高雅和节省仪式时间、节约车辆等财力物力,愈来愈受到川东民间的欢迎。

17.请按下面的要求写一张请假条。

(5分)

高三x班xxx同学要在12月15日到19日期间到北京参加xx大学的自主招生入学考试,因为假期较长,需要向年级主任张老师请假,请以xxx同学的身份替他拟写一张规范、简洁、得体的请假条。

18.仔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1910年,一位名叫陆士谔的晚清小说家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畅想百年后的上海风貌。

其中关于过江隧道、地铁、跨江大桥的描绘在那个中国贫弱的年代,显得那么虚幻和空洞,而他关于百年后将在上海举行万国博览会的预言,在当时饥寒交迫的国人看来更显得荒诞和离奇,无异于痴人说梦。

可当历史的钟摆真的摆进了2010年,痴人的梦说竟然如此真实,触手可及。

对应的时间,对应的地点,穿江而过的条条隧道和横越江面的座座大桥已成为现实,世博会的举办和百年前的梦想也是如此高度契合。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规范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A项,原文是“农民、手工业者或商贾脱离了原来的定居点与相应的职业或劳动对象――土地,这些人便成了游民”而非只有“商贾”)

2.B(B项少条件,原文是“从这些人在其所处的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出发”)

3.D (D 项“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水浒传》等小说,天地会的组织模仿通俗戏曲等等”错,原文为“天地会的组织模仿《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义和团的斗争生活模仿通俗戏曲等等。

”)

4.D(断句的前提是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

5.D(“特指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客气语”错,也可用在书信的开头)

6.B(“丁丑年”错,应为“甲申年”)

7.

(1)假如贼人知道坚持团结人民,笼络民心,小心谨慎地坚守这座城池,即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